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教学方法的实践探究,是适应统编教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适应“活”起来的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需要,有利于学生培养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有效地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以落实新课程目标要求。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活动教学;探究
随着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推行,必然要求教师做到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使教师、课堂、学生有机融合,适应“活”起来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最大限度地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实效性,这就要求教师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这些活动要具有层次性和难易的梯度,活动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能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水平,学生参与度均衡;活动过程中教师有效指导;活动结束时,教师对活动做出准确客观的即时性评价,为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引导和点拨。
一、 情境创设的引导与点拨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课堂素材选取要贴近青少年的生活实际与身心发展特点,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而“情景创设”就是体现这一要求的最好呈现方式,也是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和同学共同设计教学情境,也可以针对不同班级学生的不同特点就同一主题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在老师的积极引导和学生共同参与中分析问题,寻找方法,解决问题,最终使学生在情景体验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将道德体验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情感,促进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教学情境有多种呈现方式,我们常用的有课堂辩论、情境再现、小组竞赛、多媒体视频引入,甚至可以自己录制校园微视频等方式,学生们在这些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体验生活、感悟生命和分享所得,对所学道德和法治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比如最近网络上频频出现的“公交车上乘客抢司机方向盘”的视频报道,老师就利用多媒体进行了播放使情景再现,然后让同学们讨论:“面对‘乘客抢司机方向盘’这样的行为,车上其他乘客应该怎么办?”由于这样的情景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讨论热情高涨,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懂得了作为公民要有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要有自己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判断,人人都应该努力为和谐社会做贡献。
二、 问题对话的引导与点拨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与点拨下,进行开放式的、发展型的讨论,使学生在你来我往的课堂答辩中弄清问题、明辨是非。例如在讲七年级上册第二课第二框“享受學习”时,教师采用了辩论赛的形式,让学生辩一辩学习是苦大于乐还是乐大于苦,课堂气氛很活跃,同学们都积极参与,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适当点评,理越辩越明,学生对知识的领悟更加深入,思辨能力不断增强,理性精神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师生之间的对话应该像朋友、像同伴,人格平等,相互尊重,这样具有亲和力的对话才是受学生欢迎的,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例如在讲七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二框“师生交往”时,我就采取聊天的形式,和学生聊了聊印象深刻的老师和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聊了聊老师对学生的批评。我还记得很清楚,当时一位女生说老师冤枉她了,批评她了,她很讨厌这位老师。讨厌学习这位老师的课,我看到这位同学说话时有很大情绪,看样子这是她一个未被打开的心结,于是我采取的做法是,让她回忆下这位老师平时怎么样,然后让其他同学也说说自己和老师交往中的事情,请同学们讨论:师生关系是我们学校生活的重要内容,会影响我们学习生活,如果与老师发生矛盾应该怎么办?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解决方案。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经过老师的引导,这位同学终于打开了自己的心结,开始理解老师的批评更多的是善意。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师生互动激情迸发。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师生之间应该平等相处、相互关心,亦师亦友才是师生交往的理想境界。
三、 训练习题的引导与点拨
训练习题的目的是运用所学道德与法治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内容要贴近生活,形式应灵活多样,不能仅局限于书面作业,还应设置探索实践、社会调查等课外作业,拓展学生社会生活领域,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生活实际出发,精心设计练习,把核心素养融入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和生活领域中。这样,既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培养了核心素养。例如学习《学会合理消费》这一课时,我们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就是运用本堂课所学到的内容制定一个计划,如何合理地使用自己的压岁钱。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但可以发现学生都涉及了理性消费、绿色消费、精神消费、适度消费,还有一些同学进行了简单的理财,这些收效让教师感到惊喜。
四、 实践拓展的引导与点拨
新课改强调要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以此提高学生道德践行的能力,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的实效性。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乡土资源,积极开展道德与法治课校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道德生活,在实践中感知道德力量,在实践中升华道德情感。
老师在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应该注意如下方面:
1. 活动设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好学生动员工作,要求全员(特殊情况除外)参加,全程参与;
2. 每个年级每个学年的活动安排要提前做好统筹规划;
3. 明确组织活动的目的,以提高学生道德践行能力为目标;
4. 活动前要设计好活动方案,包括时间安排、活动要求、必备物品、注意事项、活动总结等;
5. 实践活动要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符合初中生身心特点,体现学科特色;
6. 活动结束后要求师生做好总结汇报,可以在班会或课堂交流经历见闻,分享感悟启示,总结得失所在等。
参考文献:
[1]吴蓉.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主要特点及教学策略[J].政治教学,2016(9).
[2]郑翠玲.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改革的特色和应用[J].文学教育,2017(9).
作者简介:郝庆华,甘肃省嘉峪关市,甘肃省嘉峪关市第四中学。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活动教学;探究
随着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推行,必然要求教师做到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使教师、课堂、学生有机融合,适应“活”起来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最大限度地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实效性,这就要求教师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这些活动要具有层次性和难易的梯度,活动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能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水平,学生参与度均衡;活动过程中教师有效指导;活动结束时,教师对活动做出准确客观的即时性评价,为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引导和点拨。
一、 情境创设的引导与点拨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课堂素材选取要贴近青少年的生活实际与身心发展特点,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而“情景创设”就是体现这一要求的最好呈现方式,也是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和同学共同设计教学情境,也可以针对不同班级学生的不同特点就同一主题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在老师的积极引导和学生共同参与中分析问题,寻找方法,解决问题,最终使学生在情景体验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将道德体验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情感,促进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教学情境有多种呈现方式,我们常用的有课堂辩论、情境再现、小组竞赛、多媒体视频引入,甚至可以自己录制校园微视频等方式,学生们在这些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体验生活、感悟生命和分享所得,对所学道德和法治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比如最近网络上频频出现的“公交车上乘客抢司机方向盘”的视频报道,老师就利用多媒体进行了播放使情景再现,然后让同学们讨论:“面对‘乘客抢司机方向盘’这样的行为,车上其他乘客应该怎么办?”由于这样的情景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讨论热情高涨,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懂得了作为公民要有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要有自己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判断,人人都应该努力为和谐社会做贡献。
二、 问题对话的引导与点拨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与点拨下,进行开放式的、发展型的讨论,使学生在你来我往的课堂答辩中弄清问题、明辨是非。例如在讲七年级上册第二课第二框“享受學习”时,教师采用了辩论赛的形式,让学生辩一辩学习是苦大于乐还是乐大于苦,课堂气氛很活跃,同学们都积极参与,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适当点评,理越辩越明,学生对知识的领悟更加深入,思辨能力不断增强,理性精神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师生之间的对话应该像朋友、像同伴,人格平等,相互尊重,这样具有亲和力的对话才是受学生欢迎的,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例如在讲七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二框“师生交往”时,我就采取聊天的形式,和学生聊了聊印象深刻的老师和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聊了聊老师对学生的批评。我还记得很清楚,当时一位女生说老师冤枉她了,批评她了,她很讨厌这位老师。讨厌学习这位老师的课,我看到这位同学说话时有很大情绪,看样子这是她一个未被打开的心结,于是我采取的做法是,让她回忆下这位老师平时怎么样,然后让其他同学也说说自己和老师交往中的事情,请同学们讨论:师生关系是我们学校生活的重要内容,会影响我们学习生活,如果与老师发生矛盾应该怎么办?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解决方案。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经过老师的引导,这位同学终于打开了自己的心结,开始理解老师的批评更多的是善意。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师生互动激情迸发。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师生之间应该平等相处、相互关心,亦师亦友才是师生交往的理想境界。
三、 训练习题的引导与点拨
训练习题的目的是运用所学道德与法治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内容要贴近生活,形式应灵活多样,不能仅局限于书面作业,还应设置探索实践、社会调查等课外作业,拓展学生社会生活领域,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生活实际出发,精心设计练习,把核心素养融入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和生活领域中。这样,既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培养了核心素养。例如学习《学会合理消费》这一课时,我们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就是运用本堂课所学到的内容制定一个计划,如何合理地使用自己的压岁钱。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但可以发现学生都涉及了理性消费、绿色消费、精神消费、适度消费,还有一些同学进行了简单的理财,这些收效让教师感到惊喜。
四、 实践拓展的引导与点拨
新课改强调要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以此提高学生道德践行的能力,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的实效性。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乡土资源,积极开展道德与法治课校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道德生活,在实践中感知道德力量,在实践中升华道德情感。
老师在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应该注意如下方面:
1. 活动设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好学生动员工作,要求全员(特殊情况除外)参加,全程参与;
2. 每个年级每个学年的活动安排要提前做好统筹规划;
3. 明确组织活动的目的,以提高学生道德践行能力为目标;
4. 活动前要设计好活动方案,包括时间安排、活动要求、必备物品、注意事项、活动总结等;
5. 实践活动要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符合初中生身心特点,体现学科特色;
6. 活动结束后要求师生做好总结汇报,可以在班会或课堂交流经历见闻,分享感悟启示,总结得失所在等。
参考文献:
[1]吴蓉.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主要特点及教学策略[J].政治教学,2016(9).
[2]郑翠玲.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改革的特色和应用[J].文学教育,2017(9).
作者简介:郝庆华,甘肃省嘉峪关市,甘肃省嘉峪关市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