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自然里,色彩无处不在,森林绿、天空蓝的那种自然美让我们着迷,可以感受到一种放松和愉悦。而光谱中的任何颜色,在每个人的内心会带来不同的共鸣。这个原本由视神经传递的信号,迅速发展成了对情感、社会以及精神现象的表达,并且被赋予了多层次的内在意义。从大自然中的植物、水果到设计、艺术、电影等,色彩背后藏着许多有趣的文化和故事。
我们于生活中看到的所有事物都具有色彩。被誉为“国际色彩大师”的莱亚特丽斯·艾斯曼(Leatrice Eiseman)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这个原本由视神经传递的信号,迅速发展成了对情感、社会以及精神现象的表达,并且被赋予了多个层次的内在意義。
据说“白色由不同的颜色混合而成”这个观点也令艺术家感到费解,但原因各不相同。混合的色彩越多,得到的颜色越接近黑色而非白色。在伦勃朗的画作中,据说那些复杂、暗淡的阴影仅仅是他把调色板剩余的所有颜料混合起来,直接涂到画布上的结果。红色实际上就是波长约 650纳米的光线,人们对于红色有着不同的看法,感到温暖、危险,或者认为它富有浪漫气息,具有革命精神。蓝色是大海、天空的颜色,也是很多艺术家、导演钟爱的颜色,比如我们会立刻想到伊夫·克莱因的克莱因蓝、北野武的冷蓝、高更和梅尔维尔的幽蓝……光谱中的任何颜色,在每个人的内心会带来不同的共鸣。
全球色彩权威机构潘通 PANTONE 曾经分析过 20 世纪色彩的潮流,从艺术、设计、时尚、家居领域解析不同年代那些经典作品的配色密码,以及色彩的历史、色彩所象征的事物和代表的情感。潘通公司在色彩领域举世闻名。1963 年,潘通创始人劳伦斯·赫伯特设计出潘通配色系统(Pantone Matching System),在书中采用扇形呈现标准色彩。该系统极具创造性,可用于辨别、搭配及选择色彩,解决了平面艺术中如何精确匹配色彩等问题。
色彩文化史
20 世纪早期运动生活的色彩建立在实用主义的基础上,从深到浅、毫不挑剔的中性色正影响着人们的运动态度。煤黑与深褐色代表了深色系;而棕黄、暖沙与清新白则代表了亮色系。幻影灰、脂粉和页岩绿呈现出轻松活泼又柔美的色调,反映着女性出现在体育运动中的靓丽;丽人红暗示着女性正成为这个新世纪里重要的新力量。大萧条时期的娱乐产品都带着明显的乐观色彩,亮橙色与深青蓝分别处于浓郁的原色两端,在大萧条期间,棋盘游戏成为当时一种令人愉快的和负担得起的家庭消遣方式。进入上世纪四十年代,在大萧条和二战的阴影下,整整一代人都陷入了一种迷茫中。
画家爱德华·霍珀(Edward Hopper)捕捉到这群迷茫而脆弱的人在经历现代生活的动荡生活后,却没有获得满足感时的阴郁凄凉。霍珀充满神秘感的作品中常常运用丰富的、充满希望的色彩来描绘这种沉默和疏离。他的许多著名作品都创作于1940 年代初期,如《夜间办公室》《加油站》,他喜欢采用翡翠色、水鸭绿、宝石红、琥珀色以及朴实的土棕色,将令人不安的忧郁和空虚感用这些矛盾的色彩呈现。
黑色电影受到霍珀作品的影响,同样表现出对现代生活的担忧。虽然情节动人,但一切都不是看上去的那样。黑色电影中闪耀着阴影和迷雾,充斥着激情与邪恶。银灰与黑色在屏幕上闪烁,这些色彩也被应用于电影海报,并加入了暗红色营造惊叹的效果。1945 年战争结束,尽管世界仍经历着战争的余波,但人们终于能够释放出多年压抑的创造力和快乐了。战后流行的玩具和新奇的消费商品,比如弹簧玩具、塑料飞盘等,慰藉了经历过原子弹与战争暴行的心灵,夏威夷衫因着带有生命力的绿色、蓝色以及热带风情的明亮色彩,在美国各地变得流行起来。战争的世界迅速转变成了充满活力的游戏世界。
时装设计师克里斯汀·迪奥(Christian Dior)在 1947年推出的“花冠”系列被媒体称为“新风尚”(New Look),从欧洲战后的忧郁阴霾中脱颖而出。他说这是他为“鲜花一般的女性”所设计的服装,这背离了大萧条及战争时期的服装实用性。这些服装展现了自信与诱惑,不仅具有权威感,还具有现代性。迪奥沉静又闪耀的色调是对古典美的完美诠释,带着鲜明的 20 世纪风格,也彻底告别了 20 年来的烦恼和悲伤,成为永不消逝的经典。
导演的电影美学
在电影世界中,许多导演因其对色彩强迫症般的迷恋而形成了自己怪异而有趣的美学风格,并且极具辨识度。这些导演的风格或冷峻,或热情,或活泼,或怪诞,比如法国导演罗伯特·布列松(Robert Bresson)、永远怀有一颗童心的美国导演韦斯·安德森(Wes Anderson)、西班牙大导演佩德罗·阿莫多瓦(Pedro Almodóvar)、瑞典导演罗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等。
罗伊·安德森的电影中从来不会有传统叙事,而是关注人类以及他们的生活。他喜爱荷兰画家伦布朗、博鲁盖等人的作品,受绘画影响,《寒枝雀静》中油画般优美的画面,渗透着北欧的寒冷与坚硬气质,继承了安德森一贯的美学风格,如他所说:“他们的绘画,你可以聚精会神地欣赏几个小时,我希望电影中的画面也能如此。”另一位大导演阿莫多瓦电影中浓烈的色彩对比总是带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它们叛逆又放肆,敢于释放情感,折射着电影中主人公们的内心世界。
西班牙的文化是非常巴洛克式的,但阿莫多瓦的出生地拉曼查文化却不尽然。他曾说:“我发挥色彩的活力是反抗那种朴素,是我对拉曼查那种可怕的简朴的一种斗争方式。”他把自己电影里的那种色彩看作是从娘胎里带来的一种自然报应,以此抗议他的母亲一生都得穿黑色衣服。出生在卡斯蒂利亚,但阿莫多瓦成长的时期是上世纪 60年代,那时正是“波普”诞生的年代,发生了一场色彩爆炸。他认为这是导致自己如此运用色彩的根源之一。“在我骨子里有一种对色彩的自然倾向性。这符合我及我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因为他们的行为是很巴洛克式的,而这种色彩的爆炸对这些人物的创作与塑造是非常适合的。”阿莫多瓦如此说。 植物、水果里的色彩启示
从植物学家成为网络上有名的“水果猎人”,杨晓洋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各处猎寻水果,他自小对于植物便有一种本能的热爱,这份热情至今不减。他放弃继续读博的机会,2013 年正式成为一名“水果猎人”,选择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他的专业是研究东南亚植物分类,“原来给自己的定位是植物学家,结果分类未遂,成了一名水果猎人。”杨晓洋说。
在新加坡留学期间,因为地理优势,他几乎走遍了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方的几百个雨林,见过3万多种植物,拍下了几十万张植物照片,他吃过 600 多种水果,其中最热爱的榴莲就吃过100 多种,就是一部行走的“水果百科全书”。
杨晓洋写过一本书叫《东南亚水果猎人》,在书里他科普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东南亚水果的外形、色彩、味道,以及如何辨别等常识,讲述自己神秘的水果寻猎之旅。最早的状态是一个人或跟考察团一起,现在杨晓洋有了自己的拍摄团队,去年他们去了云南、湖北、怀化、长白山。寻找水果的经历远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轻松潇洒,他曾经也说过,自己不是每年自费 50 万找水果吃的那种“富二代”。
作为一名 “水果猎人”,在猎奇之上,他的目标是尽自己所能,为保护植物多样性做一些贡献。这次的采访,我们请他分享了一些关于植物、水果里色彩的秘密。
最近的猎寻清单:
1.春天水果比较少,但是广东春季会有一些特别的果子,比如青杨梅、毛杨梅。
2.胡颓子系列,俗称“羊奶子”,国内这个系列有很多,这是我想找的。
3.酸藤子也是想要找的,它一般在春季秋季结果。
CHIC:作为“水果猎人”、植物学家,每年大半时间都在各处寻找水果吗?
杨晓洋:没有疫情的话在外面的时间会比较多一点。最开始我的大本营就是在新加坡,我在那边留学,从那边去到东南亚那些国家非常方便,坐个大巴就能到。目前的规划是把东南亚的水果找得差不多之后,我就去美洲、非洲进行系统梳理,把全世界的热带地区都去到。因为疫情一直在国内,然后就想把国内的水果也找一下吧,于是开始系统地去猎寻国内的水果。其实我一直舍不得去找国内的水果,是觉得特别亲切,一旦全找完了会觉得心里空荡荡的。我知道国内有多少水果,位置大概在哪儿,只是不想去找,害怕没有好奇心了。一直就想着把最美好的留在最后。
CHIC:为什么想到去做“水果猎人”的呢?
杨晓洋:我之前主要研究东南亚的植物分类,当时准备去读博士,中科院那边的老师建议我读一个硕博连读,当时我都报名了,后来中科院有一个老所长跟我说,中国不缺我这么一个博士,他说你就安心发挥你擅长的东西,做你自己想做的应该做的事情,然后建议我去做“水果猎人”这个 IP,这是当时那位老所长的建议。要不然我现在可能刚博士毕业没两三年吧。
CHIC: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先被水果的外表迷住,科普一些不同水果之间的色彩奥秘。
杨晓洋:我对色彩的认知,首先非常确定的一点是,植物长出果实,有一些是需要借助人类传的力量播的,其他一些比如蒲公英,它也是一種果实,自己会飞,压根儿不需要依靠人的力量来传播,所以它不需要提供任何可食用的果肉。椰子也是,它为什么能在海上保存那么长时间?它的外表并没有那么五彩斑斓,因为主要生长在海边,靠洋流飘走,水椰子、椰子的外表都是非常普通的,成熟以后果皮会变成褐色,它们要在海上漂浮,需要的就是厚厚的纤维层,抗盐水和海水的腐蚀,一般动物又咬不动它。
为什么水果会演化出这么多好看又好吃的类群呢?一个是它们在自然演化过程中需要借助哺乳类动物、鸟类,这两类动物可以帮助它们传播得更远,甚至像河马、大象、猴子这些大体积的哺乳类动物;还有一些鸟类喜欢吃一些小浆果、草莓,这些水果需要这样的动物帮助它们进行传播。这就是动物和植物之间的互动,我们称之为“演化”,历史演化嘛,根据植物动物之间逐渐演化的相互选择,比如它本来可能是白色果皮,后面基因突变出现了一个红色个体,那么这个红色个体在森林之中,成熟之后就更加醒目,更容易吸引到它的传播者,那么它的种子就更能传播到远方,最后白色的那些品种就会逐渐被淘汰。所以在长期的选择中,那些长得好看的、颜色比较醒目的就保留了下来,不利于在竞争中取胜的就逐渐被淘汰了。这就是颜色在植物、动物之间发挥的很重要的一个作用。
CHIC:还有一些依靠气味传播,比如榴莲?
杨晓洋:对,气味浓郁也可以吸引传播者。榴莲也是靠气味,它的外皮其实不怎么起眼,要么是绿色、黄色或有一点红色,它吸引的也是大型动物,大象、红毛猩猩和猴子类的,这些都是它主要的传播对象。
CHIC:榴莲真的有那么多颜色吗?
杨晓洋:它的颜色非常多变,从最基本的纯白、乳白色渐变成黄色,再过渡到橙黄色,变成粉色,最后变成红色、血红色,你会观察到这种颜色的渐变。但是面对不同的物种,榴莲颜色的变化又是不一样的。榴莲只产在东南亚,其他地方没有,这就是为什么我喜欢东南亚一带的原因。
CHIC:你在一席演讲时说到了马来西亚水果市场,“眼睛会放光”,因为五彩斑斓的色彩让人心情非常愉悦和解压,分享一些在水果市场的有趣经历吧。
杨晓洋:去过的东南亚水果市场太多了。我一般倾向于到一个地方之后,迅速地先在当地市场看一下有什么水果,如果当地市场可以找到,我们一定可以找到;如果当地市场没有找到,我们也可能在其他地方找到。马来西亚有一个地方叫诗巫,这是一个传统的水果市场,我们想请一位当地果农带路,这个果农是一个阿姨,特别有意思,阿姨说必须把这十几串香蕉卖完,当地的香蕉非常非常便宜。于是我们几个大男子汉就在路边帮阿姨吆喝着卖香蕉,奇怪的是,可能因为我们不是当地人,我们一吆喝,香蕉很快就卖光了,阿姨就带我们找果子去了。
在当地逛市场不一定买什么东西,但是你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水果、颜色,有的用当地东西包裹着,有的用稻草扎成一束束,当地人自己不会觉得什么,我觉得这个画面非常美,一个是鲜艳的颜色,一个是当地食材。植物长出来的果实对人本来就很有吸引力,摆放在一起就会有一种视觉上的冲击,虽然非常平静,但是能感受到一种韵律和节奏,我觉得这也是自然迷人之处。当地人并不会这么觉得,他们可能只是为了卖钱。当地果农没有意识到他们在帮助植物进行传播,无形之中藏着植物的小心思,它们好像在默默地酝酿着这一切。
水果的色彩奥秘:
水果的多样性、色彩的多样性与植物的多样性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植物越多,水果越多,对应的色彩也会更加丰富多变。
我们于生活中看到的所有事物都具有色彩。被誉为“国际色彩大师”的莱亚特丽斯·艾斯曼(Leatrice Eiseman)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这个原本由视神经传递的信号,迅速发展成了对情感、社会以及精神现象的表达,并且被赋予了多个层次的内在意義。
据说“白色由不同的颜色混合而成”这个观点也令艺术家感到费解,但原因各不相同。混合的色彩越多,得到的颜色越接近黑色而非白色。在伦勃朗的画作中,据说那些复杂、暗淡的阴影仅仅是他把调色板剩余的所有颜料混合起来,直接涂到画布上的结果。红色实际上就是波长约 650纳米的光线,人们对于红色有着不同的看法,感到温暖、危险,或者认为它富有浪漫气息,具有革命精神。蓝色是大海、天空的颜色,也是很多艺术家、导演钟爱的颜色,比如我们会立刻想到伊夫·克莱因的克莱因蓝、北野武的冷蓝、高更和梅尔维尔的幽蓝……光谱中的任何颜色,在每个人的内心会带来不同的共鸣。
全球色彩权威机构潘通 PANTONE 曾经分析过 20 世纪色彩的潮流,从艺术、设计、时尚、家居领域解析不同年代那些经典作品的配色密码,以及色彩的历史、色彩所象征的事物和代表的情感。潘通公司在色彩领域举世闻名。1963 年,潘通创始人劳伦斯·赫伯特设计出潘通配色系统(Pantone Matching System),在书中采用扇形呈现标准色彩。该系统极具创造性,可用于辨别、搭配及选择色彩,解决了平面艺术中如何精确匹配色彩等问题。
色彩文化史
20 世纪早期运动生活的色彩建立在实用主义的基础上,从深到浅、毫不挑剔的中性色正影响着人们的运动态度。煤黑与深褐色代表了深色系;而棕黄、暖沙与清新白则代表了亮色系。幻影灰、脂粉和页岩绿呈现出轻松活泼又柔美的色调,反映着女性出现在体育运动中的靓丽;丽人红暗示着女性正成为这个新世纪里重要的新力量。大萧条时期的娱乐产品都带着明显的乐观色彩,亮橙色与深青蓝分别处于浓郁的原色两端,在大萧条期间,棋盘游戏成为当时一种令人愉快的和负担得起的家庭消遣方式。进入上世纪四十年代,在大萧条和二战的阴影下,整整一代人都陷入了一种迷茫中。
画家爱德华·霍珀(Edward Hopper)捕捉到这群迷茫而脆弱的人在经历现代生活的动荡生活后,却没有获得满足感时的阴郁凄凉。霍珀充满神秘感的作品中常常运用丰富的、充满希望的色彩来描绘这种沉默和疏离。他的许多著名作品都创作于1940 年代初期,如《夜间办公室》《加油站》,他喜欢采用翡翠色、水鸭绿、宝石红、琥珀色以及朴实的土棕色,将令人不安的忧郁和空虚感用这些矛盾的色彩呈现。
黑色电影受到霍珀作品的影响,同样表现出对现代生活的担忧。虽然情节动人,但一切都不是看上去的那样。黑色电影中闪耀着阴影和迷雾,充斥着激情与邪恶。银灰与黑色在屏幕上闪烁,这些色彩也被应用于电影海报,并加入了暗红色营造惊叹的效果。1945 年战争结束,尽管世界仍经历着战争的余波,但人们终于能够释放出多年压抑的创造力和快乐了。战后流行的玩具和新奇的消费商品,比如弹簧玩具、塑料飞盘等,慰藉了经历过原子弹与战争暴行的心灵,夏威夷衫因着带有生命力的绿色、蓝色以及热带风情的明亮色彩,在美国各地变得流行起来。战争的世界迅速转变成了充满活力的游戏世界。
时装设计师克里斯汀·迪奥(Christian Dior)在 1947年推出的“花冠”系列被媒体称为“新风尚”(New Look),从欧洲战后的忧郁阴霾中脱颖而出。他说这是他为“鲜花一般的女性”所设计的服装,这背离了大萧条及战争时期的服装实用性。这些服装展现了自信与诱惑,不仅具有权威感,还具有现代性。迪奥沉静又闪耀的色调是对古典美的完美诠释,带着鲜明的 20 世纪风格,也彻底告别了 20 年来的烦恼和悲伤,成为永不消逝的经典。
导演的电影美学
在电影世界中,许多导演因其对色彩强迫症般的迷恋而形成了自己怪异而有趣的美学风格,并且极具辨识度。这些导演的风格或冷峻,或热情,或活泼,或怪诞,比如法国导演罗伯特·布列松(Robert Bresson)、永远怀有一颗童心的美国导演韦斯·安德森(Wes Anderson)、西班牙大导演佩德罗·阿莫多瓦(Pedro Almodóvar)、瑞典导演罗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等。
罗伊·安德森的电影中从来不会有传统叙事,而是关注人类以及他们的生活。他喜爱荷兰画家伦布朗、博鲁盖等人的作品,受绘画影响,《寒枝雀静》中油画般优美的画面,渗透着北欧的寒冷与坚硬气质,继承了安德森一贯的美学风格,如他所说:“他们的绘画,你可以聚精会神地欣赏几个小时,我希望电影中的画面也能如此。”另一位大导演阿莫多瓦电影中浓烈的色彩对比总是带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它们叛逆又放肆,敢于释放情感,折射着电影中主人公们的内心世界。
西班牙的文化是非常巴洛克式的,但阿莫多瓦的出生地拉曼查文化却不尽然。他曾说:“我发挥色彩的活力是反抗那种朴素,是我对拉曼查那种可怕的简朴的一种斗争方式。”他把自己电影里的那种色彩看作是从娘胎里带来的一种自然报应,以此抗议他的母亲一生都得穿黑色衣服。出生在卡斯蒂利亚,但阿莫多瓦成长的时期是上世纪 60年代,那时正是“波普”诞生的年代,发生了一场色彩爆炸。他认为这是导致自己如此运用色彩的根源之一。“在我骨子里有一种对色彩的自然倾向性。这符合我及我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因为他们的行为是很巴洛克式的,而这种色彩的爆炸对这些人物的创作与塑造是非常适合的。”阿莫多瓦如此说。 植物、水果里的色彩启示
从植物学家成为网络上有名的“水果猎人”,杨晓洋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各处猎寻水果,他自小对于植物便有一种本能的热爱,这份热情至今不减。他放弃继续读博的机会,2013 年正式成为一名“水果猎人”,选择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他的专业是研究东南亚植物分类,“原来给自己的定位是植物学家,结果分类未遂,成了一名水果猎人。”杨晓洋说。
在新加坡留学期间,因为地理优势,他几乎走遍了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方的几百个雨林,见过3万多种植物,拍下了几十万张植物照片,他吃过 600 多种水果,其中最热爱的榴莲就吃过100 多种,就是一部行走的“水果百科全书”。
杨晓洋写过一本书叫《东南亚水果猎人》,在书里他科普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东南亚水果的外形、色彩、味道,以及如何辨别等常识,讲述自己神秘的水果寻猎之旅。最早的状态是一个人或跟考察团一起,现在杨晓洋有了自己的拍摄团队,去年他们去了云南、湖北、怀化、长白山。寻找水果的经历远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轻松潇洒,他曾经也说过,自己不是每年自费 50 万找水果吃的那种“富二代”。
作为一名 “水果猎人”,在猎奇之上,他的目标是尽自己所能,为保护植物多样性做一些贡献。这次的采访,我们请他分享了一些关于植物、水果里色彩的秘密。
最近的猎寻清单:
1.春天水果比较少,但是广东春季会有一些特别的果子,比如青杨梅、毛杨梅。
2.胡颓子系列,俗称“羊奶子”,国内这个系列有很多,这是我想找的。
3.酸藤子也是想要找的,它一般在春季秋季结果。
CHIC:作为“水果猎人”、植物学家,每年大半时间都在各处寻找水果吗?
杨晓洋:没有疫情的话在外面的时间会比较多一点。最开始我的大本营就是在新加坡,我在那边留学,从那边去到东南亚那些国家非常方便,坐个大巴就能到。目前的规划是把东南亚的水果找得差不多之后,我就去美洲、非洲进行系统梳理,把全世界的热带地区都去到。因为疫情一直在国内,然后就想把国内的水果也找一下吧,于是开始系统地去猎寻国内的水果。其实我一直舍不得去找国内的水果,是觉得特别亲切,一旦全找完了会觉得心里空荡荡的。我知道国内有多少水果,位置大概在哪儿,只是不想去找,害怕没有好奇心了。一直就想着把最美好的留在最后。
CHIC:为什么想到去做“水果猎人”的呢?
杨晓洋:我之前主要研究东南亚的植物分类,当时准备去读博士,中科院那边的老师建议我读一个硕博连读,当时我都报名了,后来中科院有一个老所长跟我说,中国不缺我这么一个博士,他说你就安心发挥你擅长的东西,做你自己想做的应该做的事情,然后建议我去做“水果猎人”这个 IP,这是当时那位老所长的建议。要不然我现在可能刚博士毕业没两三年吧。
CHIC: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先被水果的外表迷住,科普一些不同水果之间的色彩奥秘。
杨晓洋:我对色彩的认知,首先非常确定的一点是,植物长出果实,有一些是需要借助人类传的力量播的,其他一些比如蒲公英,它也是一種果实,自己会飞,压根儿不需要依靠人的力量来传播,所以它不需要提供任何可食用的果肉。椰子也是,它为什么能在海上保存那么长时间?它的外表并没有那么五彩斑斓,因为主要生长在海边,靠洋流飘走,水椰子、椰子的外表都是非常普通的,成熟以后果皮会变成褐色,它们要在海上漂浮,需要的就是厚厚的纤维层,抗盐水和海水的腐蚀,一般动物又咬不动它。
为什么水果会演化出这么多好看又好吃的类群呢?一个是它们在自然演化过程中需要借助哺乳类动物、鸟类,这两类动物可以帮助它们传播得更远,甚至像河马、大象、猴子这些大体积的哺乳类动物;还有一些鸟类喜欢吃一些小浆果、草莓,这些水果需要这样的动物帮助它们进行传播。这就是动物和植物之间的互动,我们称之为“演化”,历史演化嘛,根据植物动物之间逐渐演化的相互选择,比如它本来可能是白色果皮,后面基因突变出现了一个红色个体,那么这个红色个体在森林之中,成熟之后就更加醒目,更容易吸引到它的传播者,那么它的种子就更能传播到远方,最后白色的那些品种就会逐渐被淘汰。所以在长期的选择中,那些长得好看的、颜色比较醒目的就保留了下来,不利于在竞争中取胜的就逐渐被淘汰了。这就是颜色在植物、动物之间发挥的很重要的一个作用。
CHIC:还有一些依靠气味传播,比如榴莲?
杨晓洋:对,气味浓郁也可以吸引传播者。榴莲也是靠气味,它的外皮其实不怎么起眼,要么是绿色、黄色或有一点红色,它吸引的也是大型动物,大象、红毛猩猩和猴子类的,这些都是它主要的传播对象。
CHIC:榴莲真的有那么多颜色吗?
杨晓洋:它的颜色非常多变,从最基本的纯白、乳白色渐变成黄色,再过渡到橙黄色,变成粉色,最后变成红色、血红色,你会观察到这种颜色的渐变。但是面对不同的物种,榴莲颜色的变化又是不一样的。榴莲只产在东南亚,其他地方没有,这就是为什么我喜欢东南亚一带的原因。
CHIC:你在一席演讲时说到了马来西亚水果市场,“眼睛会放光”,因为五彩斑斓的色彩让人心情非常愉悦和解压,分享一些在水果市场的有趣经历吧。
杨晓洋:去过的东南亚水果市场太多了。我一般倾向于到一个地方之后,迅速地先在当地市场看一下有什么水果,如果当地市场可以找到,我们一定可以找到;如果当地市场没有找到,我们也可能在其他地方找到。马来西亚有一个地方叫诗巫,这是一个传统的水果市场,我们想请一位当地果农带路,这个果农是一个阿姨,特别有意思,阿姨说必须把这十几串香蕉卖完,当地的香蕉非常非常便宜。于是我们几个大男子汉就在路边帮阿姨吆喝着卖香蕉,奇怪的是,可能因为我们不是当地人,我们一吆喝,香蕉很快就卖光了,阿姨就带我们找果子去了。
在当地逛市场不一定买什么东西,但是你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水果、颜色,有的用当地东西包裹着,有的用稻草扎成一束束,当地人自己不会觉得什么,我觉得这个画面非常美,一个是鲜艳的颜色,一个是当地食材。植物长出来的果实对人本来就很有吸引力,摆放在一起就会有一种视觉上的冲击,虽然非常平静,但是能感受到一种韵律和节奏,我觉得这也是自然迷人之处。当地人并不会这么觉得,他们可能只是为了卖钱。当地果农没有意识到他们在帮助植物进行传播,无形之中藏着植物的小心思,它们好像在默默地酝酿着这一切。
水果的色彩奥秘:
水果的多样性、色彩的多样性与植物的多样性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植物越多,水果越多,对应的色彩也会更加丰富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