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全面推行使用以来,普遍存在将“语文要素”的落实窄化为语文知识与技能的训练,而忽视语文课应该同时注重内隐智力培养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应基于单元编排来设计、实施教学,具体可分“靠谱、找点、对话”三步,达到外显的语言训练和内隐的智力培养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统编教材 单元整体 教学设计 策略
自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全面推行以来,教师普遍注重落实“语文要素”,但在实践过程中却存在将其窄化为注重外显的语言训练,而忽视了语文课应该同时注重内隐的智力培养的问题。
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应该如何开展基于单元编排的教学设计并且实施教学,以达到外显的语言训练和内隐的智力培养的和谐统一?笔者以五年级部分单元课文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为例,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路径。
一、“靠谱”:基于体裁与要素
1.着眼整体,明确设计的“度”
拿到一篇课文,教师首先要思考: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这篇文章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什么?它所承载的语文要素在整套教材中处于什么位置?是初次认识,是进一步学习,还是巩固复习?教师要着眼整体来明确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度”,精准定位,不偏不倚。
比如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鸟的天堂》是篇写景类文章。写景类文章的语文要素在整套书中是如何呈现的呢?它呈现出“螺旋上升”的状态: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要求是“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要求是“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要求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要求是“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那么,《鸟的天堂》的教学定位应该就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2.研读单元主旨,明确语文要素
把握住教学的“度”之后,教师就要站位单元来整体设计教学:这个单元的主旨是什么?其语文要素是如何贯彻这一主旨的?
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主旨是“四时景物皆成趣”,这个“趣”,在《古诗词三首》中是“读一读,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其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是一种“情趣”;在《四季之美》中是“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是一种“美的氛围”、自然之趣;在《鸟的天堂》中是一种“生命力”;在《月迹》中是一种“乐趣”。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和“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前者是阅读的要求,后者是习作的要求。教者应该了然于胸。
3.借助“语文园地”,明确教学策略
研读单元主旨明确语文要素之后,教师可以借助“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进一步明晰:这个单元的主要表达方式与效果是什么?从而来明确教学方向,比对教学效果。
如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交流平台再一次明确:《鸟的天堂》中“两段静态描写让我感受到榕树旺盛的生命力”,《月迹》中“动态描写把月亮慢慢升高的过程写得既活泼又有趣”。习作《即景》亦强调“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与“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对于五年级上册的“写景类课文”学习来说,“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是重点。其中,“初步体会动态描写”是关键。做到备课时解读教材“精准定位”和设计教学“明确方向”。
二、找点:参考课后习题
基于如上认识,聚焦到某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教师首先要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这篇文章“写了什么”
教师要以“读者意识”解读教材,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如《鸟的天堂》一文主要描写了作者傍晚和早晨两次看到“鸟的天堂”的情景,有着静态和动态不同的美;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慈母情深》一文,主要写了“我”去母亲工作的地方要钱和母亲给“我”钱两个场景。在场景中,一些细节写出了浓浓慈母情。
2.这篇文章“怎么写的”
教师要以“作者意识”解读教材,读懂課文的主要表达方式。如《鸟的天堂》一文中的两次见闻,分别运用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方法,来展示生命力。前者通过对树叶外形、色彩的描写,加上作者的想象来呈现。后者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描写了群鸟的动态表现,并以点面结合的方式丰富了见闻。《慈母情深》中的两个场景主要运用了不同的细节描写,有环境、神态、动作、语言等,再加上反复的写作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
3.这篇文章“教什么”
教师要以“教者意识”解读教材,借助课后习题定位教学的“点”。如《鸟的天堂》课后习题第一题即是整体感知全文的抓手,通过朗读全文,初步说说作者为什么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第二题是精读课文的要求,分别揣摩傍晚和早晨两次看到“鸟的天堂”的情景,体会其不同手法体现的同样特点,即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都写出了无穷的生命力。那么教学的方法是什么呢?方法就是该题后一句话“用不同的语气和节奏读一读相关段落”。
同样,《慈母情深》课后习题第一题也指出了研读的重点是课文中的场景,通过品味场景中的细节来感受“慈母情深”。第二题则强调了揣摩反复的表达效果,很清晰地揭示了教学的重点。
三、对话:指向语文素养
统编版教材阅读教学应该多设计一些自主开放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愉快的对话场域中“聊读”,达到师、生、文本的“不期而遇”。聊读,即教师以伙伴的姿态,循着学生的理解路径,边聊边读,以聊促读;在师生共同经历文本的过程中,组织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较强联系的教学内容形成模块,生成“聊点”,展开对话,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卷入到对文本形式、情感、价值等的认识、理解与体悟中,从而丰富言语要素,激活言语思维,丰满言语形式,提升言语表达,形成言语组块,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生成与发展。
这样的教学,既关注到了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训练,也注重语文课堂上思维发展等阅读心智的养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1.问
阅读教学的提问设计,既要关注文本表达,又要激发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具體可以有以下几种提问方式:
一是环状体验式提问。如阅读《鸟的天堂》两次见闻时可以这样问:读读第8、12自然段,这棵大榕树和这些鸟给你什么感受?你的脑海中最先迸发的词是什么?(生命力)这样的生命力是透过怎样的描写传递的?
二是发散对话式提问。如进一步阅读《鸟的天堂》第8自然段静态描写时可以追问:边读边想象画面,这段话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再如揣摩《慈母情深》场景中的细节“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可以发问:从这里你能读到些什么?“我”还看到了什么呢?
三是启发质疑式提问。如进一步揣摩《慈母情深》的细节描写时,抓住文中的矛盾点发问:刚刚我们从“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读出母亲挣钱不易,这里为什么却写“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里了”?这一“掏”一“塞”不矛盾吗?
2.找
如果说“问”的环节体现了教师的精心预设,是“扶”;那么“找”的环节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应“放”。阅读教学课堂上,应该让学生经历“在文字中散步”的学习过程。
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父爱之舟》一文时,学生迁移前文《慈母情深》中“读场景,品细节”的学法,品读文中描写“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一处时,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到全文中去“找”:这“新滋味”究竟是怎样的滋味?学生积累了前文的阅读经验,自然而然在全文中找到阅读感受:不肯加钱换房子、不忍心叫父亲买食物的体贴之心,珍惜父亲亲自给“我”糊的万花筒的美的启迪,从来不缺课逃学的懂事,拿着凑来的学费的心酸,怕被别的考生及家长见了嘲笑的自卑等等。及至文末“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的情感高潮,通过学生的“找”,“我”的心路历程清晰地体现了出来。
3.体会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找”到相关感触深的词句之后,教师应该创设丰富的语言实践机会,“逼迫”学生“卷入”文本语境,产生语感,活化“语用”。具体有以下“体会”语言的方法:
一是品词析句法。这是最常用的一种精读方法,针对学生感受比较深的词句来谈体会。如《鸟的天堂》一文中“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中的“堆”“不留一点儿缝隙”,直观地写出了绿叶之多。
二是换词比较法。这种方法可以促使学生深度揣摩文章用词的准确性,为把握文章的主旨服务。例如《鸟的天堂》一文中,“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一句中,“颤动”一词能不能换成“颤抖”?进而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潜心揣摩作者的想象,仿佛也有了生命力。
三是联系生活法。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将文本与儿童的生活链接,对比体会,会深化其阅读思维,丰富其阅读效果。如《父爱之舟》一文中揣摩“逛庙会”场景中的细节“虽然不可能花钱买玩意儿,但父亲很理解我那恋恋不舍的心思”,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自己生活中这种“恋恋不舍”的经历,从而深入体会“我”的懂事和父亲对“我”的爱。
四是前后勾连法。很多文章的阅读,需要经历“理解叠加”,联系前后文来体会,从而抵达“油然而生”乃至“醍醐灌顶”的阅读效果。如《慈母情深》一文中,通过许多细节的揣摩,读者才会对浓浓的慈母情产生深刻的认识——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给予,还是精神上的支持。
4.实践
阅读教学最大的实践巩固办法就是朗读,正所谓“情动而辞发”,当学生经历了上述学习环节后,他们迫切需要把自己的学习所得外显出来,那么朗读就是最好的方式。“朗读就是理解,朗读就是发现。”当然,还有许多巩固实践的方法值得推广,如学习反复、动态描写等句式后适时仿说、仿写等。但是,在设计实践环节时一定要基于本课、本单元、本年段的教学目标,不偏不倚,否则会过犹不及。
5.小结学法
一个模块的阅读教学结束后,建议教师小结一下主要学法,加深学生的阅读体会,为学习后文或他文服务。如总结强调动静结合、欲扬先抑、细节描写表情达意等等,可以给学生搭建课内得法、课外运用的桥梁。
理想的阅读教学是结构化学习的过程。学生可促成言语与思维的组块,从而提升阅读力。如果说“组块”是阅读教学的目标,那么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尽力提供促成阅读力形成与丰富的资源:精当的教材解读,适切的教学资源,理想的教学对话。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完成资源整合,有效提升阅读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八士实验小学)
【关键词】统编教材 单元整体 教学设计 策略
自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全面推行以来,教师普遍注重落实“语文要素”,但在实践过程中却存在将其窄化为注重外显的语言训练,而忽视了语文课应该同时注重内隐的智力培养的问题。
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应该如何开展基于单元编排的教学设计并且实施教学,以达到外显的语言训练和内隐的智力培养的和谐统一?笔者以五年级部分单元课文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为例,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路径。
一、“靠谱”:基于体裁与要素
1.着眼整体,明确设计的“度”
拿到一篇课文,教师首先要思考: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这篇文章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什么?它所承载的语文要素在整套教材中处于什么位置?是初次认识,是进一步学习,还是巩固复习?教师要着眼整体来明确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度”,精准定位,不偏不倚。
比如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鸟的天堂》是篇写景类文章。写景类文章的语文要素在整套书中是如何呈现的呢?它呈现出“螺旋上升”的状态: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要求是“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要求是“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要求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要求是“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那么,《鸟的天堂》的教学定位应该就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2.研读单元主旨,明确语文要素
把握住教学的“度”之后,教师就要站位单元来整体设计教学:这个单元的主旨是什么?其语文要素是如何贯彻这一主旨的?
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主旨是“四时景物皆成趣”,这个“趣”,在《古诗词三首》中是“读一读,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其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是一种“情趣”;在《四季之美》中是“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是一种“美的氛围”、自然之趣;在《鸟的天堂》中是一种“生命力”;在《月迹》中是一种“乐趣”。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和“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前者是阅读的要求,后者是习作的要求。教者应该了然于胸。
3.借助“语文园地”,明确教学策略
研读单元主旨明确语文要素之后,教师可以借助“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进一步明晰:这个单元的主要表达方式与效果是什么?从而来明确教学方向,比对教学效果。
如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交流平台再一次明确:《鸟的天堂》中“两段静态描写让我感受到榕树旺盛的生命力”,《月迹》中“动态描写把月亮慢慢升高的过程写得既活泼又有趣”。习作《即景》亦强调“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与“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对于五年级上册的“写景类课文”学习来说,“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是重点。其中,“初步体会动态描写”是关键。做到备课时解读教材“精准定位”和设计教学“明确方向”。
二、找点:参考课后习题
基于如上认识,聚焦到某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教师首先要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这篇文章“写了什么”
教师要以“读者意识”解读教材,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如《鸟的天堂》一文主要描写了作者傍晚和早晨两次看到“鸟的天堂”的情景,有着静态和动态不同的美;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慈母情深》一文,主要写了“我”去母亲工作的地方要钱和母亲给“我”钱两个场景。在场景中,一些细节写出了浓浓慈母情。
2.这篇文章“怎么写的”
教师要以“作者意识”解读教材,读懂課文的主要表达方式。如《鸟的天堂》一文中的两次见闻,分别运用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方法,来展示生命力。前者通过对树叶外形、色彩的描写,加上作者的想象来呈现。后者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描写了群鸟的动态表现,并以点面结合的方式丰富了见闻。《慈母情深》中的两个场景主要运用了不同的细节描写,有环境、神态、动作、语言等,再加上反复的写作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
3.这篇文章“教什么”
教师要以“教者意识”解读教材,借助课后习题定位教学的“点”。如《鸟的天堂》课后习题第一题即是整体感知全文的抓手,通过朗读全文,初步说说作者为什么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第二题是精读课文的要求,分别揣摩傍晚和早晨两次看到“鸟的天堂”的情景,体会其不同手法体现的同样特点,即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都写出了无穷的生命力。那么教学的方法是什么呢?方法就是该题后一句话“用不同的语气和节奏读一读相关段落”。
同样,《慈母情深》课后习题第一题也指出了研读的重点是课文中的场景,通过品味场景中的细节来感受“慈母情深”。第二题则强调了揣摩反复的表达效果,很清晰地揭示了教学的重点。
三、对话:指向语文素养
统编版教材阅读教学应该多设计一些自主开放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愉快的对话场域中“聊读”,达到师、生、文本的“不期而遇”。聊读,即教师以伙伴的姿态,循着学生的理解路径,边聊边读,以聊促读;在师生共同经历文本的过程中,组织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较强联系的教学内容形成模块,生成“聊点”,展开对话,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卷入到对文本形式、情感、价值等的认识、理解与体悟中,从而丰富言语要素,激活言语思维,丰满言语形式,提升言语表达,形成言语组块,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生成与发展。
这样的教学,既关注到了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训练,也注重语文课堂上思维发展等阅读心智的养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1.问
阅读教学的提问设计,既要关注文本表达,又要激发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具體可以有以下几种提问方式:
一是环状体验式提问。如阅读《鸟的天堂》两次见闻时可以这样问:读读第8、12自然段,这棵大榕树和这些鸟给你什么感受?你的脑海中最先迸发的词是什么?(生命力)这样的生命力是透过怎样的描写传递的?
二是发散对话式提问。如进一步阅读《鸟的天堂》第8自然段静态描写时可以追问:边读边想象画面,这段话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再如揣摩《慈母情深》场景中的细节“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可以发问:从这里你能读到些什么?“我”还看到了什么呢?
三是启发质疑式提问。如进一步揣摩《慈母情深》的细节描写时,抓住文中的矛盾点发问:刚刚我们从“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读出母亲挣钱不易,这里为什么却写“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里了”?这一“掏”一“塞”不矛盾吗?
2.找
如果说“问”的环节体现了教师的精心预设,是“扶”;那么“找”的环节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应“放”。阅读教学课堂上,应该让学生经历“在文字中散步”的学习过程。
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父爱之舟》一文时,学生迁移前文《慈母情深》中“读场景,品细节”的学法,品读文中描写“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一处时,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到全文中去“找”:这“新滋味”究竟是怎样的滋味?学生积累了前文的阅读经验,自然而然在全文中找到阅读感受:不肯加钱换房子、不忍心叫父亲买食物的体贴之心,珍惜父亲亲自给“我”糊的万花筒的美的启迪,从来不缺课逃学的懂事,拿着凑来的学费的心酸,怕被别的考生及家长见了嘲笑的自卑等等。及至文末“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的情感高潮,通过学生的“找”,“我”的心路历程清晰地体现了出来。
3.体会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找”到相关感触深的词句之后,教师应该创设丰富的语言实践机会,“逼迫”学生“卷入”文本语境,产生语感,活化“语用”。具体有以下“体会”语言的方法:
一是品词析句法。这是最常用的一种精读方法,针对学生感受比较深的词句来谈体会。如《鸟的天堂》一文中“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中的“堆”“不留一点儿缝隙”,直观地写出了绿叶之多。
二是换词比较法。这种方法可以促使学生深度揣摩文章用词的准确性,为把握文章的主旨服务。例如《鸟的天堂》一文中,“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一句中,“颤动”一词能不能换成“颤抖”?进而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潜心揣摩作者的想象,仿佛也有了生命力。
三是联系生活法。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将文本与儿童的生活链接,对比体会,会深化其阅读思维,丰富其阅读效果。如《父爱之舟》一文中揣摩“逛庙会”场景中的细节“虽然不可能花钱买玩意儿,但父亲很理解我那恋恋不舍的心思”,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自己生活中这种“恋恋不舍”的经历,从而深入体会“我”的懂事和父亲对“我”的爱。
四是前后勾连法。很多文章的阅读,需要经历“理解叠加”,联系前后文来体会,从而抵达“油然而生”乃至“醍醐灌顶”的阅读效果。如《慈母情深》一文中,通过许多细节的揣摩,读者才会对浓浓的慈母情产生深刻的认识——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给予,还是精神上的支持。
4.实践
阅读教学最大的实践巩固办法就是朗读,正所谓“情动而辞发”,当学生经历了上述学习环节后,他们迫切需要把自己的学习所得外显出来,那么朗读就是最好的方式。“朗读就是理解,朗读就是发现。”当然,还有许多巩固实践的方法值得推广,如学习反复、动态描写等句式后适时仿说、仿写等。但是,在设计实践环节时一定要基于本课、本单元、本年段的教学目标,不偏不倚,否则会过犹不及。
5.小结学法
一个模块的阅读教学结束后,建议教师小结一下主要学法,加深学生的阅读体会,为学习后文或他文服务。如总结强调动静结合、欲扬先抑、细节描写表情达意等等,可以给学生搭建课内得法、课外运用的桥梁。
理想的阅读教学是结构化学习的过程。学生可促成言语与思维的组块,从而提升阅读力。如果说“组块”是阅读教学的目标,那么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尽力提供促成阅读力形成与丰富的资源:精当的教材解读,适切的教学资源,理想的教学对话。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完成资源整合,有效提升阅读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八士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