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很多城市都出现了人才流失现象。一线城市尚不明显,二线城市相对比较突出,而武汉作为二线城市的代表,这种情况尤其明显。本文以武汉市人才流失问题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是什么因素导致人才大量流出,同时对于应该怎样留住人才、维护本地区的人力资源优势等问题,向政府及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人力资源;政策吸引;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241.2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編号:1001-828X(2018)012-0043-02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更是知识的时代,而人才作为知识的载体也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得人才资源在各个城市之间自由流动越来越频繁,造成了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的趋势。而在新时代背景下,落后于一线城市的二线城市也出现了人才流失的情况,且趋势不断扩大。
一、武汉市人才流失问题研究背景
我国二线城市不仅在人才总量上逊色于北上广深,同时在质量上也存在明显差别。因为高素质人才的大量流出,使得二线城市仅仅是作为一线城市的“跳板”或者“人才培训基地”这样的角色存在。当然从全局的角度看,人才流动对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必不可少的,比如人力资源从发展相对领先的地区流入相对落后的地区,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但人才流动并不等同于人才流失,后者是一种不正常的人才流动,除了会造成经济水平下滑、社会发展不平衡这样的直接影响外,更重要的是所带来的间接影响。一部分人才的离开势必会对身边人产生影响,更好的发展前景的诱惑会促使更大范围的人才流失,从而造成二线城市人才流失的死循环。因此如何吸引、留住优秀人才成为了广大二线城市发展道路上的难题。而本文所研究的人才流失特指从二线城市向一线城市的迁移,与传统意义上的人才流失存在差别,因而具有研究的意义。
武汉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以及我国重要的科教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武汉市近几年的经济总量虽然都位居全国前十位,但与江浙地区的发展相比还是处于下风,甚至在二线城市中也没有很大的优势。一个地区要想在发展上走在前沿,就必须有雄厚的人才支撑作保障,而制约武汉市发展的重要原因就是人才的大量流失。
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武汉迫切需要吸引外地人才进入同时避免本地人才流出。根据市人社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有55.1%的高校毕业生留汉工作,此后五年,这一数据跌破逐年下降。而到了2016年,仅有不足30%的“211”院校毕业生选择在武汉就业。虽然此后毕业生留汉比例略有上升,但武汉仍是人才净输出地。而且在2016年发布的《大学生就业流向报告》显示,武汉的大学毕业生是最爱进行远距离迁移的。深圳、北京和广州都是广大武汉毕业生的理想迁入地。而愿意留在武汉的人才除了本地的渴望离家近的,就是在北上广深混得不如意的。
二、武汉市人才流失原因分析
1.体制机制僵化
当前人才不适用、不够用、用不好的问题仍然突出,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仍然存在不少障碍。首先刚毕业的大学生考虑最多的因素更多是机会和平台,他们渴望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但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并不会给予新人太多的自主性,这使得他们无法把所学的应用于实际工作,不利于新人信心和能力的培养。而且新时代的年轻人异质性很高,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必须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发展空间,这是很多单位做不到的。
2.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武汉作为中部城市的佼佼者,在基础设施方面却差强人意。完善的基础设施可以提供人们便利的生活以及优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在其他条件基本持平的情况下,基础设施完善的城市肯定对人才的吸引力更大。
3.薪酬待遇低于预期
武汉作为二线城市中的佼佼者,生活成本自然不低,但毕业生初入职场工资方面肯定低于预期水平,同时站在毕业生的角度来看刚刚脱离校园走上社会的他们也必将经历阵痛期,这个阶段更需要保姆式服务,即为他们提供集体公寓、食堂,包吃包住,而很多单位并不会给新人提供这种待遇。
4.人才保留政策的缺失
武汉没有什么具体的吸引人才的措施,尤其是在人才落地方面也没有相关的扶持措施,这对于外来人才的进驻是一大阻力,对比其他同等水平的中部城市,很多都会给外地来工作的人员每年进行一定的补贴,数额虽然有限但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却是一大吸引力。
5.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武汉本身发展就落后于本上广深,在高新技术产业更是如此,再加上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逐渐拉大了高新技术产业与一线城市的发展差距,导致众多高校毕业的优质人才找不到对口的岗位和发展方向。很多武汉高校毕业生,因为所学专业过于超前,在武汉找不到相关的岗位,而且即使找到了也可能不受重视,只能前往一线城市去寻找机会。
上述的几个因素制约了武汉的发展潜力,而一个城市的发展潜力又对个人发展空间、收入水平等产生影响。因此,虽然一线城市生活成本更高、压力更大而且待遇也未必更优越,但至少选择更广、发展潜力更大,而这是武汉等二线城市所不能比拟的,因此毕业生选择北上广深也就不难理解。
三、吸引人才回流的政策分析
针对这种情况,武汉市也针对大学毕业生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
1.凡毕业在三年以内、在武汉就业创业,且家庭在本市没有自有住房的大学毕业生,均可申请人才公寓,最长可租用至毕业3年期满
房租在毕业生的支出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房租过高也就意味着其他支出的相对减少,以及幸福指数的降低。这一政策旨为毕业生解决住房问题。
2.毕业生凭毕业证租房购房可八折
毕业生购房的屈指可数,租房仍然是他们的首选,这一政策旨在为留汉创业就业的毕业生提供保障性住房的同时相对减少支出。 3.出台最低年薪标准
本科毕业生5万元,硕士生6-8万元,这在二线城市中位于前列。
上述三条都是对于人才保留政策的丰富,而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这些优惠政策确实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武汉人社局发布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前三季度,留汉创业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超过5.4万人,较去年全年的1.9万人增加2.9倍,较去年同期的1.5万人增加3.6倍;政府也寄希望于通过这个良好的开端,为武汉留下更多的大学生。
当前大城市人口调控的政策环境下,落户困难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为吸引人才和大学生,各二线城市出台各种政策措施,但核心内容基本相同,都是从落户、租房购房、发放补贴等方面入手。从短期来看,这些政策的实行说明政府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不过从中长期来看就又引出了一个问题:一个城市的发展是应该由产业吸引人才,还是由人才来带动产业发展。通常在一个国家内部,主要决定人口分布的是产业结构,以互联网产业为例,目前的形势是北京、深圳、上海、广州、杭州等几个城市为第一梯队,如果一个毕业生找工作,在没有其他条件限制的情况下,绝大多数都会选择去以上五个城市,因为那里的产业发展相对成熟,而且已经形成产业集聚。而本地企业待遇低、发展滞后自然不可能留住人才。
目前我国的情况是,北上广深创业活跃,二三线城市受限于城市规模等因素发展滞后,因此二线城市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在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上、同时改革制度让民营企业重新焕发活力,然后让企业寻找人才。最应该考虑的是发展什么产业能够成为城市的竞争力,并且与北上广深形成错位竞争,高新技术产业我们比不上一线城市,但是在其它方面二线城市肯定也有着自己独有的优势。当产业集聚形成,自然会吸引人才前来。如果在劳动力流动不畅的情况下,单单只是寄希望与发放补贴吸引人才,而一旦产业发展不顺利,资金链断链,补贴从何而来,所以依靠补贴不是长久之计,还是要开发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地方政府更需要做的是,为产业的发展提供合适的土壤和环境一相应配套的政策和解决措施,以及改善公共服务。
其实表面上看二线城市纷纷开始争取人才,是出于对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更多来自于对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需求。以往二线城市可以通过建造工业园或新城区来拉动投资,从而为毕业生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吸引人才来投。但近年诸如“工业园闲置”和“新城区荒废”等现象不在少数,这意味着依靠投资带动发展的传统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因此各城市需要找到新的经济发展动力,而高素质的人才就是转变发展模式的关键点。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于人才資源的配置应由市场来主导,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由于市场存在不完善和失灵的情况,因此任由人才资源完全自由流动,很有可能会因为流动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无序性而产生负面影响。而且由于羊群效应等因素的影响,极有可能使个人观念盲目趋向于群体,从而导致从众现象的产生。这单纯依靠扶持措施和人才保留政策是无法根除的,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但宏观调控并不等同于使用行政手段去阻止人才流动,而是用政策去引导人才流动,使之趋于合理化。当然二线城市的人才回流不仅需要城市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也需要让政府和市场这“两只手”相辅相成,合力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关键词:人力资源;政策吸引;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241.2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編号:1001-828X(2018)012-0043-02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更是知识的时代,而人才作为知识的载体也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得人才资源在各个城市之间自由流动越来越频繁,造成了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的趋势。而在新时代背景下,落后于一线城市的二线城市也出现了人才流失的情况,且趋势不断扩大。
一、武汉市人才流失问题研究背景
我国二线城市不仅在人才总量上逊色于北上广深,同时在质量上也存在明显差别。因为高素质人才的大量流出,使得二线城市仅仅是作为一线城市的“跳板”或者“人才培训基地”这样的角色存在。当然从全局的角度看,人才流动对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必不可少的,比如人力资源从发展相对领先的地区流入相对落后的地区,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但人才流动并不等同于人才流失,后者是一种不正常的人才流动,除了会造成经济水平下滑、社会发展不平衡这样的直接影响外,更重要的是所带来的间接影响。一部分人才的离开势必会对身边人产生影响,更好的发展前景的诱惑会促使更大范围的人才流失,从而造成二线城市人才流失的死循环。因此如何吸引、留住优秀人才成为了广大二线城市发展道路上的难题。而本文所研究的人才流失特指从二线城市向一线城市的迁移,与传统意义上的人才流失存在差别,因而具有研究的意义。
武汉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以及我国重要的科教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武汉市近几年的经济总量虽然都位居全国前十位,但与江浙地区的发展相比还是处于下风,甚至在二线城市中也没有很大的优势。一个地区要想在发展上走在前沿,就必须有雄厚的人才支撑作保障,而制约武汉市发展的重要原因就是人才的大量流失。
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武汉迫切需要吸引外地人才进入同时避免本地人才流出。根据市人社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有55.1%的高校毕业生留汉工作,此后五年,这一数据跌破逐年下降。而到了2016年,仅有不足30%的“211”院校毕业生选择在武汉就业。虽然此后毕业生留汉比例略有上升,但武汉仍是人才净输出地。而且在2016年发布的《大学生就业流向报告》显示,武汉的大学毕业生是最爱进行远距离迁移的。深圳、北京和广州都是广大武汉毕业生的理想迁入地。而愿意留在武汉的人才除了本地的渴望离家近的,就是在北上广深混得不如意的。
二、武汉市人才流失原因分析
1.体制机制僵化
当前人才不适用、不够用、用不好的问题仍然突出,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仍然存在不少障碍。首先刚毕业的大学生考虑最多的因素更多是机会和平台,他们渴望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但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并不会给予新人太多的自主性,这使得他们无法把所学的应用于实际工作,不利于新人信心和能力的培养。而且新时代的年轻人异质性很高,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必须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发展空间,这是很多单位做不到的。
2.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武汉作为中部城市的佼佼者,在基础设施方面却差强人意。完善的基础设施可以提供人们便利的生活以及优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在其他条件基本持平的情况下,基础设施完善的城市肯定对人才的吸引力更大。
3.薪酬待遇低于预期
武汉作为二线城市中的佼佼者,生活成本自然不低,但毕业生初入职场工资方面肯定低于预期水平,同时站在毕业生的角度来看刚刚脱离校园走上社会的他们也必将经历阵痛期,这个阶段更需要保姆式服务,即为他们提供集体公寓、食堂,包吃包住,而很多单位并不会给新人提供这种待遇。
4.人才保留政策的缺失
武汉没有什么具体的吸引人才的措施,尤其是在人才落地方面也没有相关的扶持措施,这对于外来人才的进驻是一大阻力,对比其他同等水平的中部城市,很多都会给外地来工作的人员每年进行一定的补贴,数额虽然有限但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却是一大吸引力。
5.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武汉本身发展就落后于本上广深,在高新技术产业更是如此,再加上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逐渐拉大了高新技术产业与一线城市的发展差距,导致众多高校毕业的优质人才找不到对口的岗位和发展方向。很多武汉高校毕业生,因为所学专业过于超前,在武汉找不到相关的岗位,而且即使找到了也可能不受重视,只能前往一线城市去寻找机会。
上述的几个因素制约了武汉的发展潜力,而一个城市的发展潜力又对个人发展空间、收入水平等产生影响。因此,虽然一线城市生活成本更高、压力更大而且待遇也未必更优越,但至少选择更广、发展潜力更大,而这是武汉等二线城市所不能比拟的,因此毕业生选择北上广深也就不难理解。
三、吸引人才回流的政策分析
针对这种情况,武汉市也针对大学毕业生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
1.凡毕业在三年以内、在武汉就业创业,且家庭在本市没有自有住房的大学毕业生,均可申请人才公寓,最长可租用至毕业3年期满
房租在毕业生的支出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房租过高也就意味着其他支出的相对减少,以及幸福指数的降低。这一政策旨为毕业生解决住房问题。
2.毕业生凭毕业证租房购房可八折
毕业生购房的屈指可数,租房仍然是他们的首选,这一政策旨在为留汉创业就业的毕业生提供保障性住房的同时相对减少支出。 3.出台最低年薪标准
本科毕业生5万元,硕士生6-8万元,这在二线城市中位于前列。
上述三条都是对于人才保留政策的丰富,而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这些优惠政策确实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武汉人社局发布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前三季度,留汉创业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超过5.4万人,较去年全年的1.9万人增加2.9倍,较去年同期的1.5万人增加3.6倍;政府也寄希望于通过这个良好的开端,为武汉留下更多的大学生。
当前大城市人口调控的政策环境下,落户困难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为吸引人才和大学生,各二线城市出台各种政策措施,但核心内容基本相同,都是从落户、租房购房、发放补贴等方面入手。从短期来看,这些政策的实行说明政府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不过从中长期来看就又引出了一个问题:一个城市的发展是应该由产业吸引人才,还是由人才来带动产业发展。通常在一个国家内部,主要决定人口分布的是产业结构,以互联网产业为例,目前的形势是北京、深圳、上海、广州、杭州等几个城市为第一梯队,如果一个毕业生找工作,在没有其他条件限制的情况下,绝大多数都会选择去以上五个城市,因为那里的产业发展相对成熟,而且已经形成产业集聚。而本地企业待遇低、发展滞后自然不可能留住人才。
目前我国的情况是,北上广深创业活跃,二三线城市受限于城市规模等因素发展滞后,因此二线城市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在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上、同时改革制度让民营企业重新焕发活力,然后让企业寻找人才。最应该考虑的是发展什么产业能够成为城市的竞争力,并且与北上广深形成错位竞争,高新技术产业我们比不上一线城市,但是在其它方面二线城市肯定也有着自己独有的优势。当产业集聚形成,自然会吸引人才前来。如果在劳动力流动不畅的情况下,单单只是寄希望与发放补贴吸引人才,而一旦产业发展不顺利,资金链断链,补贴从何而来,所以依靠补贴不是长久之计,还是要开发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地方政府更需要做的是,为产业的发展提供合适的土壤和环境一相应配套的政策和解决措施,以及改善公共服务。
其实表面上看二线城市纷纷开始争取人才,是出于对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更多来自于对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需求。以往二线城市可以通过建造工业园或新城区来拉动投资,从而为毕业生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吸引人才来投。但近年诸如“工业园闲置”和“新城区荒废”等现象不在少数,这意味着依靠投资带动发展的传统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因此各城市需要找到新的经济发展动力,而高素质的人才就是转变发展模式的关键点。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于人才資源的配置应由市场来主导,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由于市场存在不完善和失灵的情况,因此任由人才资源完全自由流动,很有可能会因为流动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无序性而产生负面影响。而且由于羊群效应等因素的影响,极有可能使个人观念盲目趋向于群体,从而导致从众现象的产生。这单纯依靠扶持措施和人才保留政策是无法根除的,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但宏观调控并不等同于使用行政手段去阻止人才流动,而是用政策去引导人才流动,使之趋于合理化。当然二线城市的人才回流不仅需要城市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也需要让政府和市场这“两只手”相辅相成,合力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