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是我国在新课改教学任務推行以来,对于当代学生提出的全新要求。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有助于学生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及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对于现代人才的要求。数学本身就是一门生活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这一教学目标不谋而合。本文将以初中数学教学为主要对象,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进行分析。
关键词:初中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策略
前言:
加强教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切实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现行教育课程标准中明确表明,数学教师应注重加强数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融合,促使学生能够站在生活角度上理解数学知识,并能够利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开展数学教育工作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提高学生成绩,而在于强化学生的学科素养,在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教师必须要转化教学思想,侧重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
一、史料简介,促使学生认识数学
现行数学教材在内容方面出现了较大程度的变化,整体呈现出丰富性的发展趋势。很多版本的教材中也增加了对于古代数学成就有关的信息,让学生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数学的发展历史,认识数学领域的一些著名人物。通过这些资源,可有效丰富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认知范围,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应用意识的形成。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这一部分内容,选择合适的时机为学生介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例如,在讲解几何一类的知识时,教师就可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人类几何观念的形成过程,普及与几何有关的一些神话故事。例如几何最初的起源于古埃及尼罗河。由于当地人民需要测量田地的面积,所以设计了一种方式,而后逐渐过渡成与图形有关的知识,并形成了系统化几何[1]。
二、实例概念,培养学生抽象能力
俗话说,知识来源于生活也要应用于生活。数学学科中,很多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之间息息相关。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学生会接触到大量的数学概念以及定义。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多数教师会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但显而易见这一方式所形成的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对于概念、定义的学习甚至并不会产生较高的主动性。对此,在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创新教学方法,根据具体的数学概念选择与之相关联的生活实例,利用实例带领学生分析,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概括能力,也可激发学生的应用思维。
例如,在讲解数轴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提前为学生准备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品:温度计。通过让学生了解温度计的读数这一实际小任务,逐渐过渡到数轴,促使学生了解数轴上各组成要素的含义,引导其了解数轴的本质属性,判断正方向、原点。在感性认识上,丰富学生的理解;在理性思维的熏陶下,辅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创建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问题是引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开展学习探究的强大动力。在课堂上,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一定的问题,那么自身必然会受到积极的引导,会主动地对问题加以探讨。所以,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合理的教学情景,利用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例如,在讲解“直径上的圆周角是直角”这一概念时,如果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行传授,会导致多数学生产生较高的学习压力[2]。所以,教师可立足于情境,先为学生布置一些任务关卡,要求学生先利用三角板确定圆的直径,然后找到圆心,最后观察自己的整个操作流程,探讨其中包含在哪些数学概念或数学规律,鼓励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彼此交流,强化自身的应用意识。
再比如,再讲解直角三角形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设定一些排比性质的问题。例如如果不过河的话,能否知道河的宽度?如果不能到山顶的话,能否知道山的高度?如果不走到你那里的话,能否知道我和你之间的距离?利用这些趣味且新颖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其主动探索,做好应用意识发展的铺垫。
四、建模训练,强化学生应用能力
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时学生的首要任务是要将问题转化成数学符号,站在数学的角度上,对问题加以剖析探讨。而这一整个流程,就可以被定义为数学建模。在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同等重要,两者在本质上具有较强的相似性。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条件,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建模训练平台,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及应用能力。
例如,在讲解鸡兔同笼一类的问题时,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多学生会产生思维阻碍,不理解应该如何设计二元一次方程组。此时,教师便可引入建模思想,鼓励学生根据题意,在草稿纸上画出相应的图画,分析鸡兔之间有什么样的区别。在设立未知数时,可以选择哪些要素。
通过这一方式,帮助学生层层剖析。利用完整的图形模型,理清解题思路。然后教师可设计一些同类型的生活化问题,并要求学生按照相同的方法进行解决,巩固学生所得。除此之外,教师可拓展课堂,丰富学生的应用空间。例如,在讲解“黄金分割”时,教师可以提前借助信息技术,搜索与之相关的信息,并为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与之相关的案例,并带领学生了解学习,促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数学的魅力,感受数学应用的价值,强化应用意识。
结论:
综上所述,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育工作中,教师应该主动创新教学思想,顺应现代化教学理念的发展脚步,侧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基于这一前提,扩大教学范围,优化教学途径,通过史料简介、实例概念等资源,促使学生认识数学,提高其抽象能力;通过创建情景,建模训练等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及应用能力。让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强化自身的应用意识。
参考文献
[1]沈丽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9(28):164-165.
[2]黎彩虹.例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26(S2):34-35.
关键词:初中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策略
前言:
加强教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切实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现行教育课程标准中明确表明,数学教师应注重加强数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融合,促使学生能够站在生活角度上理解数学知识,并能够利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开展数学教育工作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提高学生成绩,而在于强化学生的学科素养,在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教师必须要转化教学思想,侧重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
一、史料简介,促使学生认识数学
现行数学教材在内容方面出现了较大程度的变化,整体呈现出丰富性的发展趋势。很多版本的教材中也增加了对于古代数学成就有关的信息,让学生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数学的发展历史,认识数学领域的一些著名人物。通过这些资源,可有效丰富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认知范围,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应用意识的形成。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这一部分内容,选择合适的时机为学生介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例如,在讲解几何一类的知识时,教师就可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人类几何观念的形成过程,普及与几何有关的一些神话故事。例如几何最初的起源于古埃及尼罗河。由于当地人民需要测量田地的面积,所以设计了一种方式,而后逐渐过渡成与图形有关的知识,并形成了系统化几何[1]。
二、实例概念,培养学生抽象能力
俗话说,知识来源于生活也要应用于生活。数学学科中,很多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之间息息相关。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学生会接触到大量的数学概念以及定义。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多数教师会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但显而易见这一方式所形成的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对于概念、定义的学习甚至并不会产生较高的主动性。对此,在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创新教学方法,根据具体的数学概念选择与之相关联的生活实例,利用实例带领学生分析,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概括能力,也可激发学生的应用思维。
例如,在讲解数轴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提前为学生准备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品:温度计。通过让学生了解温度计的读数这一实际小任务,逐渐过渡到数轴,促使学生了解数轴上各组成要素的含义,引导其了解数轴的本质属性,判断正方向、原点。在感性认识上,丰富学生的理解;在理性思维的熏陶下,辅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创建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问题是引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开展学习探究的强大动力。在课堂上,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一定的问题,那么自身必然会受到积极的引导,会主动地对问题加以探讨。所以,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合理的教学情景,利用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例如,在讲解“直径上的圆周角是直角”这一概念时,如果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行传授,会导致多数学生产生较高的学习压力[2]。所以,教师可立足于情境,先为学生布置一些任务关卡,要求学生先利用三角板确定圆的直径,然后找到圆心,最后观察自己的整个操作流程,探讨其中包含在哪些数学概念或数学规律,鼓励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彼此交流,强化自身的应用意识。
再比如,再讲解直角三角形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设定一些排比性质的问题。例如如果不过河的话,能否知道河的宽度?如果不能到山顶的话,能否知道山的高度?如果不走到你那里的话,能否知道我和你之间的距离?利用这些趣味且新颖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其主动探索,做好应用意识发展的铺垫。
四、建模训练,强化学生应用能力
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时学生的首要任务是要将问题转化成数学符号,站在数学的角度上,对问题加以剖析探讨。而这一整个流程,就可以被定义为数学建模。在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同等重要,两者在本质上具有较强的相似性。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条件,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建模训练平台,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及应用能力。
例如,在讲解鸡兔同笼一类的问题时,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多学生会产生思维阻碍,不理解应该如何设计二元一次方程组。此时,教师便可引入建模思想,鼓励学生根据题意,在草稿纸上画出相应的图画,分析鸡兔之间有什么样的区别。在设立未知数时,可以选择哪些要素。
通过这一方式,帮助学生层层剖析。利用完整的图形模型,理清解题思路。然后教师可设计一些同类型的生活化问题,并要求学生按照相同的方法进行解决,巩固学生所得。除此之外,教师可拓展课堂,丰富学生的应用空间。例如,在讲解“黄金分割”时,教师可以提前借助信息技术,搜索与之相关的信息,并为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与之相关的案例,并带领学生了解学习,促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数学的魅力,感受数学应用的价值,强化应用意识。
结论:
综上所述,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育工作中,教师应该主动创新教学思想,顺应现代化教学理念的发展脚步,侧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基于这一前提,扩大教学范围,优化教学途径,通过史料简介、实例概念等资源,促使学生认识数学,提高其抽象能力;通过创建情景,建模训练等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及应用能力。让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强化自身的应用意识。
参考文献
[1]沈丽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9(28):164-165.
[2]黎彩虹.例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26(S2):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