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为转移性骨肿瘤病例的放射线检查图像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2年6月收治的60例转移性骨肿瘤患者,X线、CT、MRI征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癌性转移占骨转移瘤总数的80%~90%,溶骨性转移43例,占71.66%;成骨性转移14例,占23.33%,混合性转移3例,占5%。结论:首选X线,CT是诊断转移性骨肿瘤最基本的检查方法,X线可显示肿瘤基底或骨柄,及软骨钙化带,宽基底与母骨相连。CT除X线显示的外,CT可观察到软骨帽及软组织情况。MRI主要应用于对无钙化的软组织病变进行检查。
关键词: 转移性骨肿瘤;体层摄影术;鉴别诊断【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2-0194-01
转移性骨肿瘤又称继发性骨肿瘤,是指其他器官或组织的恶性肿瘤通过血液循环或淋巴系统转移到骨骼并继续生长所致[1]。骨转移性肿瘤颇为多见,身体任何恶性肿瘤都有发生骨转移的可能。选取2010年3月~2012年6月收治的60例转移性骨肿瘤患者,X线、CT、MRI征象表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经手术病理及穿刺活检证实的转移性骨肿瘤60例,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30~83岁,平均65.2岁;其中>50岁以上51例。主要症状为局部疼痛、包块、腰背部疼痛。肺癌20例,前列腺癌17例,乳腺癌6例,鼻咽癌3例,其他癌症14例。
1.2方法:先做了X线片为进一步诊断而做CT扫描。X线平片正侧位,CT常规平扫加3D,层距、层厚各为3 mm,部分少数兴趣区2mm薄扫,每幅图像分别用骨窗和软组织窗观察,调整窗宽窗位以利病灶显示。MRI敏感阳性率高,检出X线平片、CT甚至核素骨显像不易发现的转移灶。可作为早期确诊手段。
2结果
溶骨性转移43例,占71.66%;成骨性转移14例,占23.33%,混合性转移3例,占5%。多发转移36例,单发转移24例。发生于脊柱26例,肋骨19例,髂骨5例,颅骨4例,耻骨3例,胸椎合并腰椎3例,耻骨3例,骶椎2例,肩胛骨2例,其它3例。
3讨论
转移性骨肿瘤是身体其他部位的原发肿瘤经直接蔓延或血行转移等途径侵及骨骼的继发性骨肿瘤。多为腺癌,肉瘤仅为少数。有时原发肿瘤非常隐蔽,骨转移癌是唯一的临床表现。脊柱、骨盆和长骨干骺端是好发部位。躯干骨多于四肢骨,下肢多于上肢,膝、肘以远各骨少见。病理骨折常为骨转移癌的首发症状[2]。在此之前,多无自觉症状。疼痛开始为间歇性,后变为持续性,休息和制动不能减轻,晚期剧痛需用麻醉止痛药物。X线平片对转移性骨肿瘤的检出并不敏感,同位素扫描往往先于X线检查几个月就可发现异常。转移部位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骨骼,但以红骨髓集中区多见,常为多发,单发少见。CT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能较准确地显示病变的范围和程度;但CT不便于大范围的搜索检查,对跳跃式病变也易漏诊,因此不如普通X线方便、直观和视野开阔。位于椎体上下缘的成骨性转移灶,CT可能漏诊并易与许莫结节混淆[3]。MRI对软组织分辨力较高,但空间分辨力较差,通常不便用于转移瘤的检查。
转移性骨肿瘤的X线及CT表现所见分为溶骨性、成骨性及混合性三种。溶骨性表现为绝大多数肿瘤都发生溶骨性转移。病变区呈多发虫咬状、穿凿样不规则破坏区,范围大小不等,无硬化边,与正常骨组织无明显分界。除病理骨折外,一般无骨膜反应,较少侵犯软骨,无软组织肿块。如为单发性骨转移瘤,表现与原发性肿瘤相似。局部也可出现软组织肿块,但很少有骨膜反应。引起溶骨性转移的原发肿瘤多来自甲状腺癌、肾癌、肺癌、宫颈癌及胃肠道肿瘤。CT可清楚显示软组织肿块的范围、形态以及与邻近器官的关系。成骨性转移比溶骨型少见,侵犯多骨,为多发病灶。病灶可融合成片,可见多数圆形、类圆形致密阴影,呈小结节状、棉球状,边缘清楚而不整齐。骨小梁增粗,小梁间隙变窄,骨外形多无变化,弥漫性病灶可使骨增厚[4]。少数病例有骨膜增生,甚至有放射骨针。在椎体处可呈均匀硬化。成骨性骨转移多来自前列腺癌,少数来自乳腺癌、膀胱癌、鼻咽癌等。转移癌可因放射治疗后或激素治疗后有新生骨修补及暂时停止生长。CT表现为骨松质内斑点状、片状、棉团状或结节状边缘模糊的高密度灶。混合性转移表现为新生骨大小不等,形态不一,新生骨间夹杂溶骨性骨质破坏。
MRI对肿瘤组织及其周围水肿非常敏感,能明确转移瘤的数目、大小、分布和邻近组织是否受累,为临床及时诊断和评估预后提供可靠的信息。溶骨型骨转移瘤在T1WI上呈低信号,在T2WI上呈不同程度的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显示清楚;成骨转移均呈低信号。总之,骨转移瘤影像学表现无明确特征性,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红骨髓相对集中的中轴骨区域,MRI检出肿瘤比X线平片和CT敏感。骨转移瘤须与多发性骨髓瘤鉴别。骨转移灶多大小不一,边缘模糊,常不伴明显的骨质疏松,病灶间的骨质密度正常,发生于脊椎者,椎体多先受累,病变发展常常累及椎弓根。而多发性骨髓瘤的病灶大小多较一致,呈穿凿样骨质破坏,常伴有明显的骨质疏松。实验室检查也有助于两者鉴别,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球蛋白增高,骨髓穿刺涂片浆细胞增多,可找到骨髓瘤细胞,尿中可出现BenceJones蛋白。与骨恶性淋巴瘤的鉴别见前述淋巴瘤部分。
参考文献
[1]张天泽,徐光炜. 肿瘤学. 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2005.2162-2165.
[2]孟祥君,孟凡荣.X线与CT对脊柱转移瘤的诊断与分析.黑龙江医药科学,2003,26(2):100.
[3]刘祥雏;秦忠. X线、CT及MRI对骨肉瘤的诊断价值.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2,07.
[4]黄贤会,张丽红,李勇.转移性骨肿瘤CT诊断.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6(7):770-772.
关键词: 转移性骨肿瘤;体层摄影术;鉴别诊断【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2-0194-01
转移性骨肿瘤又称继发性骨肿瘤,是指其他器官或组织的恶性肿瘤通过血液循环或淋巴系统转移到骨骼并继续生长所致[1]。骨转移性肿瘤颇为多见,身体任何恶性肿瘤都有发生骨转移的可能。选取2010年3月~2012年6月收治的60例转移性骨肿瘤患者,X线、CT、MRI征象表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经手术病理及穿刺活检证实的转移性骨肿瘤60例,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30~83岁,平均65.2岁;其中>50岁以上51例。主要症状为局部疼痛、包块、腰背部疼痛。肺癌20例,前列腺癌17例,乳腺癌6例,鼻咽癌3例,其他癌症14例。
1.2方法:先做了X线片为进一步诊断而做CT扫描。X线平片正侧位,CT常规平扫加3D,层距、层厚各为3 mm,部分少数兴趣区2mm薄扫,每幅图像分别用骨窗和软组织窗观察,调整窗宽窗位以利病灶显示。MRI敏感阳性率高,检出X线平片、CT甚至核素骨显像不易发现的转移灶。可作为早期确诊手段。
2结果
溶骨性转移43例,占71.66%;成骨性转移14例,占23.33%,混合性转移3例,占5%。多发转移36例,单发转移24例。发生于脊柱26例,肋骨19例,髂骨5例,颅骨4例,耻骨3例,胸椎合并腰椎3例,耻骨3例,骶椎2例,肩胛骨2例,其它3例。
3讨论
转移性骨肿瘤是身体其他部位的原发肿瘤经直接蔓延或血行转移等途径侵及骨骼的继发性骨肿瘤。多为腺癌,肉瘤仅为少数。有时原发肿瘤非常隐蔽,骨转移癌是唯一的临床表现。脊柱、骨盆和长骨干骺端是好发部位。躯干骨多于四肢骨,下肢多于上肢,膝、肘以远各骨少见。病理骨折常为骨转移癌的首发症状[2]。在此之前,多无自觉症状。疼痛开始为间歇性,后变为持续性,休息和制动不能减轻,晚期剧痛需用麻醉止痛药物。X线平片对转移性骨肿瘤的检出并不敏感,同位素扫描往往先于X线检查几个月就可发现异常。转移部位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骨骼,但以红骨髓集中区多见,常为多发,单发少见。CT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能较准确地显示病变的范围和程度;但CT不便于大范围的搜索检查,对跳跃式病变也易漏诊,因此不如普通X线方便、直观和视野开阔。位于椎体上下缘的成骨性转移灶,CT可能漏诊并易与许莫结节混淆[3]。MRI对软组织分辨力较高,但空间分辨力较差,通常不便用于转移瘤的检查。
转移性骨肿瘤的X线及CT表现所见分为溶骨性、成骨性及混合性三种。溶骨性表现为绝大多数肿瘤都发生溶骨性转移。病变区呈多发虫咬状、穿凿样不规则破坏区,范围大小不等,无硬化边,与正常骨组织无明显分界。除病理骨折外,一般无骨膜反应,较少侵犯软骨,无软组织肿块。如为单发性骨转移瘤,表现与原发性肿瘤相似。局部也可出现软组织肿块,但很少有骨膜反应。引起溶骨性转移的原发肿瘤多来自甲状腺癌、肾癌、肺癌、宫颈癌及胃肠道肿瘤。CT可清楚显示软组织肿块的范围、形态以及与邻近器官的关系。成骨性转移比溶骨型少见,侵犯多骨,为多发病灶。病灶可融合成片,可见多数圆形、类圆形致密阴影,呈小结节状、棉球状,边缘清楚而不整齐。骨小梁增粗,小梁间隙变窄,骨外形多无变化,弥漫性病灶可使骨增厚[4]。少数病例有骨膜增生,甚至有放射骨针。在椎体处可呈均匀硬化。成骨性骨转移多来自前列腺癌,少数来自乳腺癌、膀胱癌、鼻咽癌等。转移癌可因放射治疗后或激素治疗后有新生骨修补及暂时停止生长。CT表现为骨松质内斑点状、片状、棉团状或结节状边缘模糊的高密度灶。混合性转移表现为新生骨大小不等,形态不一,新生骨间夹杂溶骨性骨质破坏。
MRI对肿瘤组织及其周围水肿非常敏感,能明确转移瘤的数目、大小、分布和邻近组织是否受累,为临床及时诊断和评估预后提供可靠的信息。溶骨型骨转移瘤在T1WI上呈低信号,在T2WI上呈不同程度的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显示清楚;成骨转移均呈低信号。总之,骨转移瘤影像学表现无明确特征性,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红骨髓相对集中的中轴骨区域,MRI检出肿瘤比X线平片和CT敏感。骨转移瘤须与多发性骨髓瘤鉴别。骨转移灶多大小不一,边缘模糊,常不伴明显的骨质疏松,病灶间的骨质密度正常,发生于脊椎者,椎体多先受累,病变发展常常累及椎弓根。而多发性骨髓瘤的病灶大小多较一致,呈穿凿样骨质破坏,常伴有明显的骨质疏松。实验室检查也有助于两者鉴别,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球蛋白增高,骨髓穿刺涂片浆细胞增多,可找到骨髓瘤细胞,尿中可出现BenceJones蛋白。与骨恶性淋巴瘤的鉴别见前述淋巴瘤部分。
参考文献
[1]张天泽,徐光炜. 肿瘤学. 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2005.2162-2165.
[2]孟祥君,孟凡荣.X线与CT对脊柱转移瘤的诊断与分析.黑龙江医药科学,2003,26(2):100.
[3]刘祥雏;秦忠. X线、CT及MRI对骨肉瘤的诊断价值.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2,07.
[4]黄贤会,张丽红,李勇.转移性骨肿瘤CT诊断.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6(7):770-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