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第29届奥运会女子马拉松比赛优秀运动员的分段速度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优秀运动员的速度特征呈现前半程慢、后半程快,全程的速度以20~25km为重点,呈不规则变化。
关键词女子 马拉松 分段速度 灰色关联度分析
中图分类号:G822文献标识码:A
马拉松这项运动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有较为悠久的开展和普及历史,在中国的起步较晚,目前我国马拉松运动处于上升期,特别是女子马拉松项目,已经在国际赛场崭露头角。①在北京奥运会上周春秀在女子马拉松项目上为中国田径取得了唯一的一枚径赛项目金牌。笔者试图通过对北京奥运会上获得女子马拉松比赛前8名的世界优秀运动员的总成绩、分段成绩特征,分段成绩与总成绩的灰色斜率关联度分析,从而揭示运动员的总成绩与分段成绩之间的关系,以期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女子马拉松运动水平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第29届北京奥运会女子马拉松比赛获得前8名的运动员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大量查阅马拉松方面的文献资料,以第29届北京奥运会官方公布的女子马拉松比赛总成绩、分段计时成绩作为研究数据。
(2)数理统计法。对第29届北京奥运会女子马拉松比赛总成绩用excel2003对相关数据统计、整理、制作了女子马拉松优秀运动员分段速度的折线图和灰色系统理论斜率关联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女子马拉松比赛成绩前8名运动员的分段速度特征分析
所谓分段成绩,是指以一定的时间来跑一定的距离。②从表一和图一中可以看出,罗马尼亚的托梅斯库在比赛开始的时候,采取了“跟随跑”的战术,跑在大部队之中,在前5km的平均速度为4.52m/s,用时18:26,为全程中最慢的一个分段。5~20km是托梅斯库的调整阶段,速度逐渐加快,平均速度到达4.72m/s。在20~35km阶段,托梅斯库的平均速度都保持在4.95m/s以上,变化幅度不大。其中25~30km分段是她全程中最快的分段。走到35km时,托梅斯库已经领先“第一集团”其他选手10秒钟。35~40km用时17:07,平均速度为4.87m/s,继续拉开和“第一集团”之间的距离,到40km时竟然领先了1分钟,留给后面七位选手的是她逐渐模糊的身影。40~42.195km是最后的冲刺阶段,托梅斯库继续冲在最前面,她的优势已经无人能挡,最终毫无悬念地获得冠军。托梅斯库的战术从全程来看是先慢(0~5km),再快(5~10km),达到平稳(10~20km),再快(20~25km),保持高速平稳(25~35km),而后由于领先优势很大,才放慢了速度,全程平均速度为4.79m/s。根据体力采取合理的战术,是托梅斯库全程速度变化具有明显的节奏性。
其他运动员则走在“大部队”之中。肯尼亚的恩德雷巴全程中最快的一个5km是35~40km,用时16:58,平均速度为4.91m/s。最慢的一个5km是0~5km,用时18:27,平均速度为4.52m/s。我国选手周春秀最快的一个5km是35~40km,跑出了16:57,平均速度为4.92m/s。最慢的一个5kn为0~5km,用时18:25,平均速度为4.52m/s。另一名小将朱小琳最快的一个5km是35~40km,用时16:57,平均速度为4.92m/s。最慢的一个5km是0~5km,用时18:24,平均速度为4.53m/s。肯尼亚的恩德雷巴和我国选手周春秀在最后的冲刺阶段上演了三次精彩的对决,周春秀在400m的地方加速并掐住内道,暂时跑在第三位,恩德雷巴则立刻超越,周春秀又随即反超,而恩德雷巴也毫不犹豫加速领先,最后100m时周春秀最后一次发力超越,但冲刺能力超强的恩德雷巴很快又将其反超,结果恩德雷巴以2:27:06获得了亚军,我国选手周春秀以2:27:07获得了季军。
从表1可知,大多数运动员在35~40km用时最短,由于马拉松受周围环境,气象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在经过前7个分段的适应之后,机体进入了最佳的生理机能,在35~40km分段发挥出了自己的最高速度,为最后的2.195km前的冲刺取得较有利的位置。最慢的分段则集中在比赛刚开始的5km,这时候机体正在逐渐进入工作状态,适应比赛的氛围,速度较低、用时较多也在情理之中。大多数运动员的前半程都要比后半程慢。各分段的速度曲线大致上呈现“逐渐上升”的特征,体现在全程的速度变化中,就是较高速度上的“匀速”跑的特点。在比赛中采用匀速跑是比较科学的方案,能够保持机体有氧代谢过程的持续稳定,合理的利用能量,节省体力,减少无谓的能量消耗,提高运动成绩。所以,采用匀速跑是马拉松运动员发挥水平并创造个人好成绩的最佳选择。④
2.2 女子马拉松比赛前8名运动员分段成绩的灰色斜率关联度分段特征
女子马拉松比赛前8名运动员各分段成绩与总成绩之间的关联度分析⑤⑥
对x0和xi做一次累减,按公式①和②进行。
前8名运动员相对变化率结果与分析,按公式③和④ 以及⑤,⑥进行。
女子马拉松比赛前8名运动员关联系数计算结果与分析,按公式⑦(注:a:当与符号相同时取正号,异号是取负号。b:当与为零时,将与的符号作正号处理)进行。
计算关联度,按公式⑧进行,结果如下:
r1=-0.24975;r2=0.49985;r3=0.0000375;r4=0.250025;r5=0.9974375;r6=0.4893;r7=0.748975;r8=0.4991;r9=0.7488375
对计算结果进行排序:r.5>r7>r9>r2>r8>r6>r4>r1>r3
各分段成绩变化对总成绩的影响大小排序为:20~25km>30~35km>40~42.195km>5~10km>35~40km>25~30km>15~20km>0~5km>10~15km。韩冬认为全程速度变化的一般态势是,25km处是速度发生大幅度下降的突降点,40km后速度转而提高。各分段成绩变化对总成绩的影响总体上体现出全程中间段落为最大,尔后向翼段依次减少的特征。⑦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着差异性,随着马拉松运动的发展,各分段成绩对总成绩的影响也出现了离散,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在北京奥运会获得女子马拉松比赛前8名运动员的总成绩中,贡献率最大的是20~25km,其次是:30~35km,40~42.195km,5~10km,35~40km,25~30km,15~20km,0~5km,10~15km。20~25km是经过前20km的比赛之后,开始变换节奏,在较高速度基础上的再次提速,对总成绩的贡献最大。30~35km是调整阶段,35~42.195km是最后的冲刺阶段,也是争夺最激烈的段落。5~10km是运动员适应比赛节奏后,逐渐开始的加速阶段。25~30km是后半程速度保持高度平稳的阶段。0~5km是比赛开始的适应阶段。10~20km是初次加速后的较高速度保持阶段。由此可见,各分段成绩对总成绩的影响,总体上呈现前半程慢、后半程快的特点。从而提示我们在训练中要处理好“整体”与“分段”之间的关系,在较高的速度基础上,科学合理的分配各分段的成绩。由于每位选手的实力不同,因而训练的要求也应该有所区别,决不能千篇一律。
3 结论与建议
大多数运动员在35~40km的平均速度最高、用时最短。在0~5km分段平均速度最低、用时较多。且前半程的速度比后半程慢,前半程波动幅度明显,后半程波动幅度较小。整体来看,各分段的速度曲线大致上呈现“逐渐上升”的特征,体现在全程的速度变化中,就是较高速度上的“匀速”跑的特点。
各分段成绩变化对总成绩的影响大小排序为:20~25km>30~35km>40~42.195km>5~10km>35~40km>25~30km>15~20km>0~5km>10~15km。对总成绩贡献率最大的是20~25km,各分段成绩对总成绩的影响,总体上呈现前半程慢、后半程快的特点。从而提示我们在训练中要处理好“整体”与“分段”之间的关系,在较高的速度基础上,科学合理的分配各分段的成绩。
建议我国女子马拉松运动员加大交流的力度,积累比赛的经验。邀请更多的世界一流选手来中国参加比赛;中国运动员也应该更多地走出国门,参加国际比赛。
教练员和运动员应该大力探索,力求创新。增强中国女子马拉松实力,延长优秀选手的运动寿命,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坚持科学训练,努力提高我国马拉松运动的水平。
注释
①焦芳前,刘大庆.我国女子马拉松训练理论研究综述[J].中国体育科技,2008,44(4):36~39.
②夏伟恩,夏东茹.从分段成绩看马拉松选手提高速度的必要性[J].田径,1996.10,35~37.
③中国体育信息网,http://www.sport.gov.cn.
④易玉玲,黄卫国.优秀马拉松运动员比赛全程速度分配特征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4.17(增刊):52~56.
⑤王秉彝.体育科研数学方法[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⑥袁嘉祖.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科学出版社,1991.
⑦韩冬.优秀女子马拉松选手分段成绩的灰色关联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1996.32(9) 58~59.
关键词女子 马拉松 分段速度 灰色关联度分析
中图分类号:G822文献标识码:A
马拉松这项运动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有较为悠久的开展和普及历史,在中国的起步较晚,目前我国马拉松运动处于上升期,特别是女子马拉松项目,已经在国际赛场崭露头角。①在北京奥运会上周春秀在女子马拉松项目上为中国田径取得了唯一的一枚径赛项目金牌。笔者试图通过对北京奥运会上获得女子马拉松比赛前8名的世界优秀运动员的总成绩、分段成绩特征,分段成绩与总成绩的灰色斜率关联度分析,从而揭示运动员的总成绩与分段成绩之间的关系,以期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女子马拉松运动水平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第29届北京奥运会女子马拉松比赛获得前8名的运动员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大量查阅马拉松方面的文献资料,以第29届北京奥运会官方公布的女子马拉松比赛总成绩、分段计时成绩作为研究数据。
(2)数理统计法。对第29届北京奥运会女子马拉松比赛总成绩用excel2003对相关数据统计、整理、制作了女子马拉松优秀运动员分段速度的折线图和灰色系统理论斜率关联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女子马拉松比赛成绩前8名运动员的分段速度特征分析
所谓分段成绩,是指以一定的时间来跑一定的距离。②从表一和图一中可以看出,罗马尼亚的托梅斯库在比赛开始的时候,采取了“跟随跑”的战术,跑在大部队之中,在前5km的平均速度为4.52m/s,用时18:26,为全程中最慢的一个分段。5~20km是托梅斯库的调整阶段,速度逐渐加快,平均速度到达4.72m/s。在20~35km阶段,托梅斯库的平均速度都保持在4.95m/s以上,变化幅度不大。其中25~30km分段是她全程中最快的分段。走到35km时,托梅斯库已经领先“第一集团”其他选手10秒钟。35~40km用时17:07,平均速度为4.87m/s,继续拉开和“第一集团”之间的距离,到40km时竟然领先了1分钟,留给后面七位选手的是她逐渐模糊的身影。40~42.195km是最后的冲刺阶段,托梅斯库继续冲在最前面,她的优势已经无人能挡,最终毫无悬念地获得冠军。托梅斯库的战术从全程来看是先慢(0~5km),再快(5~10km),达到平稳(10~20km),再快(20~25km),保持高速平稳(25~35km),而后由于领先优势很大,才放慢了速度,全程平均速度为4.79m/s。根据体力采取合理的战术,是托梅斯库全程速度变化具有明显的节奏性。
其他运动员则走在“大部队”之中。肯尼亚的恩德雷巴全程中最快的一个5km是35~40km,用时16:58,平均速度为4.91m/s。最慢的一个5km是0~5km,用时18:27,平均速度为4.52m/s。我国选手周春秀最快的一个5km是35~40km,跑出了16:57,平均速度为4.92m/s。最慢的一个5kn为0~5km,用时18:25,平均速度为4.52m/s。另一名小将朱小琳最快的一个5km是35~40km,用时16:57,平均速度为4.92m/s。最慢的一个5km是0~5km,用时18:24,平均速度为4.53m/s。肯尼亚的恩德雷巴和我国选手周春秀在最后的冲刺阶段上演了三次精彩的对决,周春秀在400m的地方加速并掐住内道,暂时跑在第三位,恩德雷巴则立刻超越,周春秀又随即反超,而恩德雷巴也毫不犹豫加速领先,最后100m时周春秀最后一次发力超越,但冲刺能力超强的恩德雷巴很快又将其反超,结果恩德雷巴以2:27:06获得了亚军,我国选手周春秀以2:27:07获得了季军。
从表1可知,大多数运动员在35~40km用时最短,由于马拉松受周围环境,气象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在经过前7个分段的适应之后,机体进入了最佳的生理机能,在35~40km分段发挥出了自己的最高速度,为最后的2.195km前的冲刺取得较有利的位置。最慢的分段则集中在比赛刚开始的5km,这时候机体正在逐渐进入工作状态,适应比赛的氛围,速度较低、用时较多也在情理之中。大多数运动员的前半程都要比后半程慢。各分段的速度曲线大致上呈现“逐渐上升”的特征,体现在全程的速度变化中,就是较高速度上的“匀速”跑的特点。在比赛中采用匀速跑是比较科学的方案,能够保持机体有氧代谢过程的持续稳定,合理的利用能量,节省体力,减少无谓的能量消耗,提高运动成绩。所以,采用匀速跑是马拉松运动员发挥水平并创造个人好成绩的最佳选择。④
2.2 女子马拉松比赛前8名运动员分段成绩的灰色斜率关联度分段特征
女子马拉松比赛前8名运动员各分段成绩与总成绩之间的关联度分析⑤⑥
对x0和xi做一次累减,按公式①和②进行。
前8名运动员相对变化率结果与分析,按公式③和④ 以及⑤,⑥进行。
女子马拉松比赛前8名运动员关联系数计算结果与分析,按公式⑦(注:a:当与符号相同时取正号,异号是取负号。b:当与为零时,将与的符号作正号处理)进行。
计算关联度,按公式⑧进行,结果如下:
r1=-0.24975;r2=0.49985;r3=0.0000375;r4=0.250025;r5=0.9974375;r6=0.4893;r7=0.748975;r8=0.4991;r9=0.7488375
对计算结果进行排序:r.5>r7>r9>r2>r8>r6>r4>r1>r3
各分段成绩变化对总成绩的影响大小排序为:20~25km>30~35km>40~42.195km>5~10km>35~40km>25~30km>15~20km>0~5km>10~15km。韩冬认为全程速度变化的一般态势是,25km处是速度发生大幅度下降的突降点,40km后速度转而提高。各分段成绩变化对总成绩的影响总体上体现出全程中间段落为最大,尔后向翼段依次减少的特征。⑦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着差异性,随着马拉松运动的发展,各分段成绩对总成绩的影响也出现了离散,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在北京奥运会获得女子马拉松比赛前8名运动员的总成绩中,贡献率最大的是20~25km,其次是:30~35km,40~42.195km,5~10km,35~40km,25~30km,15~20km,0~5km,10~15km。20~25km是经过前20km的比赛之后,开始变换节奏,在较高速度基础上的再次提速,对总成绩的贡献最大。30~35km是调整阶段,35~42.195km是最后的冲刺阶段,也是争夺最激烈的段落。5~10km是运动员适应比赛节奏后,逐渐开始的加速阶段。25~30km是后半程速度保持高度平稳的阶段。0~5km是比赛开始的适应阶段。10~20km是初次加速后的较高速度保持阶段。由此可见,各分段成绩对总成绩的影响,总体上呈现前半程慢、后半程快的特点。从而提示我们在训练中要处理好“整体”与“分段”之间的关系,在较高的速度基础上,科学合理的分配各分段的成绩。由于每位选手的实力不同,因而训练的要求也应该有所区别,决不能千篇一律。
3 结论与建议
大多数运动员在35~40km的平均速度最高、用时最短。在0~5km分段平均速度最低、用时较多。且前半程的速度比后半程慢,前半程波动幅度明显,后半程波动幅度较小。整体来看,各分段的速度曲线大致上呈现“逐渐上升”的特征,体现在全程的速度变化中,就是较高速度上的“匀速”跑的特点。
各分段成绩变化对总成绩的影响大小排序为:20~25km>30~35km>40~42.195km>5~10km>35~40km>25~30km>15~20km>0~5km>10~15km。对总成绩贡献率最大的是20~25km,各分段成绩对总成绩的影响,总体上呈现前半程慢、后半程快的特点。从而提示我们在训练中要处理好“整体”与“分段”之间的关系,在较高的速度基础上,科学合理的分配各分段的成绩。
建议我国女子马拉松运动员加大交流的力度,积累比赛的经验。邀请更多的世界一流选手来中国参加比赛;中国运动员也应该更多地走出国门,参加国际比赛。
教练员和运动员应该大力探索,力求创新。增强中国女子马拉松实力,延长优秀选手的运动寿命,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坚持科学训练,努力提高我国马拉松运动的水平。
注释
①焦芳前,刘大庆.我国女子马拉松训练理论研究综述[J].中国体育科技,2008,44(4):36~39.
②夏伟恩,夏东茹.从分段成绩看马拉松选手提高速度的必要性[J].田径,1996.10,35~37.
③中国体育信息网,http://www.sport.gov.cn.
④易玉玲,黄卫国.优秀马拉松运动员比赛全程速度分配特征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4.17(增刊):52~56.
⑤王秉彝.体育科研数学方法[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⑥袁嘉祖.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科学出版社,1991.
⑦韩冬.优秀女子马拉松选手分段成绩的灰色关联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1996.32(9) 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