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语篇连贯理论、阅读能力的培养图式以及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文章阐述了语篇教学的理论依据与必要性,分析了语篇教学与交际阅读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介绍了通过语篇教学,培养交际阅读能力的具体策略与措施。
【关键词】语篇连贯;语篇教学;交际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09-0043-02
一、语篇教学的理论依据与必要性
语篇指的是实际使用的语言单位,是一次交际过程中的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从形式上看,语篇是一个按照语言系统的规则构成的复合语言符号;从功能上看,它相当于一种交际行为。
哈里斯(Z.S.Harris)指出:“语言并非是一些杂乱无章的词句,而是由连贯的篇章形式表现出来的。”Halliday & Hasen在《语篇的衔接》中说:“语篇是一个在两个方面都连贯的语言片段。在情景语境方面是连贯的,所以具有语域一致性;它自身是连贯的,所以是衔接的。”Brown & Yule 认为:“人们在解释一个语篇时,不需要语篇形式标记。他们自然地假定语篇是连贯的。然后在这种假设的前提下来解释语篇”。[1]凡此种种有关语篇连贯的论述其核心是一致的:语篇内部各部分首先在意义上是相互联系的,具有整体性;其次,语篇的衔接形成的语义网络形成一个语义整体,具有连接性;再次,语篇作为一个整体在适当的情景语境中,有适当的功能,具有功能性。按照语篇连贯的理论,在教学中要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把握语篇的整体性与连贯性,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将语用知识、认知知识、文化知识、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等传授给学生。
阅读是主动积极地获取信息的创造性行为,是培养学生通过视觉感知书面文字符号并获取信息的能力的途径。“行为主义认为语言输入对语言习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语言的应用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大量的语言输入,尤其是大量的阅读基础上的。培养阅读能力主要有两种图式:一种是自下而上(Bottom-up) 的知识性阅读,另一种是自上而下(Top-down)的交际性阅读。前者采用“词—句—篇”的教学顺序,其阅读目的在于识别和辩认语篇中的词句和语法等表层结构和特征,后者是构建语篇整体的语义图像,了解语篇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从语篇整体出发,把注意力集中在通过文字符号获取信息上。比较而言,自下而上的知识性阅读的求精、求细、求知识的特点,使读者对语篇内容的理解显得支离破碎,其结果制约了阅读效率,影响了信息的交际;而自上而下的交际性阅读图式是从语篇整体出发,利用背景知识理解语篇内容,目的在于培养读者宏观的阅读思维能力和获取信息的交际能力。后者正是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从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和培养交际阅读能力的图式出发,有必要实施语篇教学。
二、语篇教学与交际阅读能力的培养
语篇教学的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围绕语篇内容和图式结构组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交际阅读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直接面对语篇整体,突出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便于引导学生掌握不同体裁的语篇所具有的不同的交际目的和篇章结构;让学生认识到语篇不仅是一种语言建构,而且是一种社会的意义建构;促使学生既掌握语篇的图式结构,又了解语篇的建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实现交际阅读的目的。
(一)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语言不仅是传达人们思想感情的交际工具,也是承载各种信息的符号系统。因此语言不仅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而且折射出某一社会独特的文化背景。英国人类学家Malinowsky把这种文化背景称为“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3]。文化语境中固定的文化因素,如习俗、习惯、行为模式等和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都会在个人的头脑中积淀形成一定的动态或静态知识结构,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或支配语篇意义的选择和交流以及对语言形式的选择与取舍(如省略、隐含等)。因此,阅读时如对语篇所涉及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宗教、风土人情等知识缺乏了解,就不能真正读懂语篇的内涵,从而导致理解困难,甚至产生误解或交际中断。
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考虑学生的英语水平外,还要考虑到他们的知识结构,事先给他们提供理解语篇所需的背景知识,扩大知识面,引导学生在社会文化背景中,从作者的角度整体理解语篇,领会语篇丰富的内涵,获取所需信息,实现交际阅读目的。
(二)研究语篇体裁,精心设问
把体裁和体裁分析理论自觉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体裁分析既涉及文体分析,又涉及语篇分析,其根本宗旨是研究语篇的交际目的和语言使用策略。对语篇进行文体分析,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语言描写,即从语音、词汇、句式及语篇内在结构等角度分析语篇的内部组织机制,借以回答 “what does the text mean?”一类的问题;二是对语篇所选择语言成分的得体性进行分析,回答 “How (or by what means )does the text mean what it means?”之类的问题,从而达到对语篇进行鉴赏的目的。前者是后者分析的基础,后者则是对语篇特有语义的深层挖掘。[4]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文体设计不同的问题,以体现语篇的体裁框架。(所谓体裁框架是高度抽象化的模式,它提示了不同体裁的本质特征及主要特点)这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了解特定的语篇的含义,抓住其要点。如以叙事记人为主的叙述文,提问时须首先抓住时间这条线索,以人物为中心,提出一系列问题,有利于学生快速找到答案,弄清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了解语篇的脉络,理解整个语篇。又如针对论述体语篇的特点,即每一段落(部分)都有一个主题句,这一主题句一方面是段落的中心,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该段落与语篇中心的关系。教师可以此为中心,精心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快速了解语篇主要内容和框架结构。
把握语篇体裁框架后,引导学生在社会文化背景中考察、描述、分析语篇的篇章结构,有助于学生理解语篇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特定语篇所具有的深层理据。在把握语篇原型(prototype)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修辞的角度领悟语篇的剪裁、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妙处,了解作者的意图、思路、目的及写作风格与技巧,挖掘语篇字里行间所隐藏的深层含义,以此帮助学生推断语篇的深层主题,寻求作者对主题所持的观点和读者期望,加深对语篇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体味语篇的内在美,从而将文学的艺术美和德育美与交际阅读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综合言语能力。
(三)通过语篇教学,进行交际阅读技巧的训练,提高交际阅读能力
在语篇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阅读习惯,督促并鼓励他们在阅读中做到边读边加工信息,并能把握交际阅读理解的基本要素。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使用不同的阅读技巧能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效果。在语篇教学过程中,紧扣语篇内容,通过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概括到具体地设问,促使学生运用相应的交际阅读技巧,快速高效地理解语篇,从而提高交际阅读理解的效率。
1.围绕语篇各段(部分)主题,提出一系列能让学生通过略读(skimming)就能快速在语篇中找到明显答案的连贯问题。训练并帮助学生综观语篇,整体理解语篇内容,把握语篇脉络结构,获取对语篇的完整印象,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准确总结出语篇的主要内容。
2.针对语篇中重要的细节进行设问。将学生对语篇大意的关注引向对某一特定的、具体的细节的了解,促使学生运用跳读(scanning)技巧进行快速阅读,领会语篇细节,为进一步回答一些延伸性的问题打下基础。通常只有在通过略读初步了解语篇基本框架后,才能迅速确定提问区域,然后在该区域内进行合理的判断、推测,获取所需信息。所以,跳读的前提是首先进行快速的略读。通过跳读技巧的训练,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思维能力。
3.在交际阅读活动中往往涉及到五个W所谓五个W,就是进行交际阅读时经常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即由疑问代词(或副词)who,what,when,where,why提出的问题。通过回答这类问题,有助于学生抓住各类语篇的主旨,加深对语篇的理解,开拓视野,培养创造性思维,实现知识技能到交际能力的转化。
交际阅读技巧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过于强调、依赖“技巧”而忽略阅读实践本身是不可取的。阅读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我们应在阅读中学习交际阅读技巧,从阅读中提高交际阅读能力。
三、结语
语篇教学避免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通过语篇教学将语言知识的传授和交际阅读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能使学生(尤其是大学一年级新生)掌握相对稳定的、可借鉴和信赖的语篇模式,从而增强其理解语篇的能力,促进听说读写全面发展和运用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德禄.论语篇连贯[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2).
[2]蒋祖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张德禄.语篇连贯纵横谈[J].外国语,1999,(6).
[4]秦秀白.体裁教学法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1).
作者简介:朱旬萍(1968-),女,江苏泰州人,盐城工学院大学外语部讲师。
【关键词】语篇连贯;语篇教学;交际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09-0043-02
一、语篇教学的理论依据与必要性
语篇指的是实际使用的语言单位,是一次交际过程中的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从形式上看,语篇是一个按照语言系统的规则构成的复合语言符号;从功能上看,它相当于一种交际行为。
哈里斯(Z.S.Harris)指出:“语言并非是一些杂乱无章的词句,而是由连贯的篇章形式表现出来的。”Halliday & Hasen在《语篇的衔接》中说:“语篇是一个在两个方面都连贯的语言片段。在情景语境方面是连贯的,所以具有语域一致性;它自身是连贯的,所以是衔接的。”Brown & Yule 认为:“人们在解释一个语篇时,不需要语篇形式标记。他们自然地假定语篇是连贯的。然后在这种假设的前提下来解释语篇”。[1]凡此种种有关语篇连贯的论述其核心是一致的:语篇内部各部分首先在意义上是相互联系的,具有整体性;其次,语篇的衔接形成的语义网络形成一个语义整体,具有连接性;再次,语篇作为一个整体在适当的情景语境中,有适当的功能,具有功能性。按照语篇连贯的理论,在教学中要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把握语篇的整体性与连贯性,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将语用知识、认知知识、文化知识、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等传授给学生。
阅读是主动积极地获取信息的创造性行为,是培养学生通过视觉感知书面文字符号并获取信息的能力的途径。“行为主义认为语言输入对语言习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语言的应用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大量的语言输入,尤其是大量的阅读基础上的。培养阅读能力主要有两种图式:一种是自下而上(Bottom-up) 的知识性阅读,另一种是自上而下(Top-down)的交际性阅读。前者采用“词—句—篇”的教学顺序,其阅读目的在于识别和辩认语篇中的词句和语法等表层结构和特征,后者是构建语篇整体的语义图像,了解语篇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从语篇整体出发,把注意力集中在通过文字符号获取信息上。比较而言,自下而上的知识性阅读的求精、求细、求知识的特点,使读者对语篇内容的理解显得支离破碎,其结果制约了阅读效率,影响了信息的交际;而自上而下的交际性阅读图式是从语篇整体出发,利用背景知识理解语篇内容,目的在于培养读者宏观的阅读思维能力和获取信息的交际能力。后者正是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从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和培养交际阅读能力的图式出发,有必要实施语篇教学。
二、语篇教学与交际阅读能力的培养
语篇教学的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围绕语篇内容和图式结构组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交际阅读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直接面对语篇整体,突出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便于引导学生掌握不同体裁的语篇所具有的不同的交际目的和篇章结构;让学生认识到语篇不仅是一种语言建构,而且是一种社会的意义建构;促使学生既掌握语篇的图式结构,又了解语篇的建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实现交际阅读的目的。
(一)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语言不仅是传达人们思想感情的交际工具,也是承载各种信息的符号系统。因此语言不仅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而且折射出某一社会独特的文化背景。英国人类学家Malinowsky把这种文化背景称为“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3]。文化语境中固定的文化因素,如习俗、习惯、行为模式等和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都会在个人的头脑中积淀形成一定的动态或静态知识结构,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或支配语篇意义的选择和交流以及对语言形式的选择与取舍(如省略、隐含等)。因此,阅读时如对语篇所涉及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宗教、风土人情等知识缺乏了解,就不能真正读懂语篇的内涵,从而导致理解困难,甚至产生误解或交际中断。
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考虑学生的英语水平外,还要考虑到他们的知识结构,事先给他们提供理解语篇所需的背景知识,扩大知识面,引导学生在社会文化背景中,从作者的角度整体理解语篇,领会语篇丰富的内涵,获取所需信息,实现交际阅读目的。
(二)研究语篇体裁,精心设问
把体裁和体裁分析理论自觉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体裁分析既涉及文体分析,又涉及语篇分析,其根本宗旨是研究语篇的交际目的和语言使用策略。对语篇进行文体分析,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语言描写,即从语音、词汇、句式及语篇内在结构等角度分析语篇的内部组织机制,借以回答 “what does the text mean?”一类的问题;二是对语篇所选择语言成分的得体性进行分析,回答 “How (or by what means )does the text mean what it means?”之类的问题,从而达到对语篇进行鉴赏的目的。前者是后者分析的基础,后者则是对语篇特有语义的深层挖掘。[4]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文体设计不同的问题,以体现语篇的体裁框架。(所谓体裁框架是高度抽象化的模式,它提示了不同体裁的本质特征及主要特点)这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了解特定的语篇的含义,抓住其要点。如以叙事记人为主的叙述文,提问时须首先抓住时间这条线索,以人物为中心,提出一系列问题,有利于学生快速找到答案,弄清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了解语篇的脉络,理解整个语篇。又如针对论述体语篇的特点,即每一段落(部分)都有一个主题句,这一主题句一方面是段落的中心,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该段落与语篇中心的关系。教师可以此为中心,精心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快速了解语篇主要内容和框架结构。
把握语篇体裁框架后,引导学生在社会文化背景中考察、描述、分析语篇的篇章结构,有助于学生理解语篇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特定语篇所具有的深层理据。在把握语篇原型(prototype)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修辞的角度领悟语篇的剪裁、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妙处,了解作者的意图、思路、目的及写作风格与技巧,挖掘语篇字里行间所隐藏的深层含义,以此帮助学生推断语篇的深层主题,寻求作者对主题所持的观点和读者期望,加深对语篇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体味语篇的内在美,从而将文学的艺术美和德育美与交际阅读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综合言语能力。
(三)通过语篇教学,进行交际阅读技巧的训练,提高交际阅读能力
在语篇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阅读习惯,督促并鼓励他们在阅读中做到边读边加工信息,并能把握交际阅读理解的基本要素。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使用不同的阅读技巧能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效果。在语篇教学过程中,紧扣语篇内容,通过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概括到具体地设问,促使学生运用相应的交际阅读技巧,快速高效地理解语篇,从而提高交际阅读理解的效率。
1.围绕语篇各段(部分)主题,提出一系列能让学生通过略读(skimming)就能快速在语篇中找到明显答案的连贯问题。训练并帮助学生综观语篇,整体理解语篇内容,把握语篇脉络结构,获取对语篇的完整印象,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准确总结出语篇的主要内容。
2.针对语篇中重要的细节进行设问。将学生对语篇大意的关注引向对某一特定的、具体的细节的了解,促使学生运用跳读(scanning)技巧进行快速阅读,领会语篇细节,为进一步回答一些延伸性的问题打下基础。通常只有在通过略读初步了解语篇基本框架后,才能迅速确定提问区域,然后在该区域内进行合理的判断、推测,获取所需信息。所以,跳读的前提是首先进行快速的略读。通过跳读技巧的训练,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思维能力。
3.在交际阅读活动中往往涉及到五个W所谓五个W,就是进行交际阅读时经常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即由疑问代词(或副词)who,what,when,where,why提出的问题。通过回答这类问题,有助于学生抓住各类语篇的主旨,加深对语篇的理解,开拓视野,培养创造性思维,实现知识技能到交际能力的转化。
交际阅读技巧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过于强调、依赖“技巧”而忽略阅读实践本身是不可取的。阅读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我们应在阅读中学习交际阅读技巧,从阅读中提高交际阅读能力。
三、结语
语篇教学避免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通过语篇教学将语言知识的传授和交际阅读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能使学生(尤其是大学一年级新生)掌握相对稳定的、可借鉴和信赖的语篇模式,从而增强其理解语篇的能力,促进听说读写全面发展和运用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德禄.论语篇连贯[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2).
[2]蒋祖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张德禄.语篇连贯纵横谈[J].外国语,1999,(6).
[4]秦秀白.体裁教学法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1).
作者简介:朱旬萍(1968-),女,江苏泰州人,盐城工学院大学外语部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