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一些优秀小说,如《苍天在上》《抉择》《国画》《沧浪之水》等相继问世,官场反腐小说在当时相对寂寥冷清的文坛上日渐红火起来,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学景观。直至今天,官场文学已经“繁荣”了20年,作品层出不穷,生命活力非凡。这在一个文学日渐边缘化、人们的阅读量日益萎缩的时代不能不说是一个让人瞩目的文学现象。
然而,官场小说虽然拥有着相当多的读者受众,取得了令人惊叹的销售量,却并没有酝酿出新的特质,反而形成了庸俗化书写的倾向。和官场这一题材的写作和发行热潮相伴随的始终是不绝于耳的质疑和批评,官场小说越来越成为了庸俗的陈列与展演的领域,这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创作者文化品格的丧失。文学本以张扬人文精神、追求人文价值为旨归,但在商业消费文化大潮的侵蚀和冲刷之下,文学的这种精神品格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在热闹喧嚣的官场文学里,尤其明显。面对市场利益的诱惑,一些官场小说作者开始放弃人文精神的理想追求,屈从于现实的功利主义原则,一味迎合文学消费的需求和读者的趣味,在作品中炮制官场贪腐情节,渲染权谋伎俩,描写情色交易,不惜降低以至抹杀文学品格。另有个别作者,取媚权贵,为某个政府领导或领导班子写作,廉价地为其歌功颂德。这些都完全丧失了文化人应有的精神品格和道德操守,使得官场文学弥漫着浓厚的媚俗色彩。
题材和写作手法的模式化。随着官场小说的大量发行,除了为数不多的几部优秀之作,大部分小说题材写法上的同质化和审美格调的粗鄙化日益凸显,看来看去都是一样的创作套路,就连小说的名字很多都是相像的:有《领导司机》,就有《市长司机:谁坐在市长前面》;有《秘书长》,就有《市长秘书》《首长秘书》;有《国税局长》,就有《质检局长》《反贪部长》。这些作品,重复描写官场的潜规则和腐败细节,反复渲染官商勾结和权色交易,故事大同小异,只是人物的名字变来变去,以至于吸引读者的只剩下事件本身的惊悚、刺激。富于个性和创造性的文学书写最忌重复,而当今的官场小说却让人感到千书同面、千书同质。充盈虚浮之气的官场小说离文学已经越来越远。
官场权术的过度渲染。阴暗面的大量曝光、官场谋略的极尽描绘,使得不少官场小说与其说是“反腐”,不如说是在“贩腐”,有的甚至成为了诱引和教导腐败的教科书。过度渲染官场权术,即使一些优秀作品也未能免俗:田东照的《买官》系列大写特写权钱交易对政治清明的遮蔽,《抉择》《沧浪之水》《朝夕之间》《羊的门》极力叙述仕途升迁得力于官场行贿、私人告密,《国画》将朱怀镜的摆脱窘境、官位升迁的过程描写为卓越的求官为官艺术,竟然成为许多人效仿的范例。这些官场小说,在揭露官场阴暗面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社会影响。
娱乐化的叙事方式。娱乐化和无深度感是大众文化的显著特征。一些官场文学作品注重趣味性、消遣性,因而丧失了批判性和深度模式,沦落为大众文化的媚俗性文本:官场仅仅是背景,反腐也只是幌子,色情、暴力、隐私才是其主要卖点。在这些官场小说中,每一个贪腐的领导身边都必有一个独具魅力的女性,小说极力描写官员与这些女性欢娱的细节、享乐的场面而不知收笔,充满了娱乐文化的情调;反贪追腐的过程情节紧凑,惊险刺激,堪比悬疑推理小说,弥漫着消费文学的气息。娱乐化的叙事方式让官场文学给人留下了浅薄的印象。
官场是一个大题材,写官场本应写出大气象、大情怀,何以反成为了展览庸俗、贩卖庸俗的场所?造成官场文学庸俗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庸俗官场风气的客观存在。无可否认,在现实的官场中,有些地方的确存在腐败成风、各类“潜规则”盛行的现象,这不仅败坏了这些地区的官场生态环境,而且也带来了负面的社会影响。生活的真实在作品中不加批判地大量直接呈现,以至于官场、官员给人灰暗的整体印象。其次是商业利益的推波助澜。受市场利益的驱动,官场文学和商业结合往往非常紧密。有些作者向商业化写作妥协已不是什么秘密。有的出版公司甚至预先策划,然后找人写作。这样情景下制造出来的官场小说必然一味迎合读者猎奇、窥探官场隐私的心理,从而对各种权谋、情色暴力极尽渲染之能事。同时,为了尽早向市场发行,官场小说势必情节粗制滥造,材料简单堆砌,毫无艺术性可言。再者是读者接受心理的影响。自古以来不透明的官场增加了官员的神秘感,官场小说尽管满足了公众对于官员生活的好奇与探幽,但对于某些刚参加工作的官场新人或职场新人而言,他们却急于通过官场小说寻找现实官场中的权术逻辑和职场的为人处世之道,因此他们对官场小说中展现的权术和升官之道就格外关心。于是乎,出版商投其所好,源源不断地上市官场小说以满足读者兴奋点,致使官场小说俗不可耐、乏善可陈。
当然,官场小说也并不是全无价值,其中自然不乏精品。作为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官场小说至今已经20年了,期间产生了诸如陆天明、闫真、王跃文、李佩甫、张平等一批优秀作家和诸如《大雪无痕》《人间正道》《沧浪之水》《羊的门》《国画》《西州月》等佳作力构。这些作品因为对社会现实的高度关注,对权力密码的深刻解读,对迷失于官场的人性的体察剖析,获得了市场、读者和评论界的关注。不论是官场规则的透析,还是文学性的追求,这些作品都颇有建树,在反映公共权力异化、揭露官场腐败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体现了一些作家对敢于直面、勇于书写严峻的社会问题的责任和勇气。
要使官场反腐文学创作走出当前的乱象,避免模式化庸俗化的倾向,应该努力摆脱市场利益的诱惑,变以组织惊悚情节为中心为刻画人物、剖析人性为重点,向现实的广度和人性的深度拓展,对腐败现象作更深层次的根源挖掘,对人性变异作更复杂的原因拷问,对人内在心灵的挣扎作更深入的剖析展示,加强作品道德的感染力和艺术的穿透力。惟其如此,官场小说才能给人带来灵魂的震撼和人生的警示。同时,官场文学要提升艺术品位还需要在现有创作成就的基础上,在艺术技巧方面极力开拓。多下功夫于叙事技巧的更新、小说结构的组织、语言艺术的锤炼,从而力求思想立意的升华与艺术手法的多元化,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思想上震撼,而且艺术上获得较高品位的审美享受,这应是官场文学创作者“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一种追求。
官场文学归根结底还是文学,差异只是在题材选择的不同。对于一部优秀的官场小说而言,“可读性”和“深刻性”之间并不存在尖锐的冲突,选择“通俗”也绝不意味着就要放弃“深度”。从官场入手,而又超越官场去更深入地对社会现状进行批判与反思,这才是当今官场小说亟需努力的方向所在。
(作者单位:河北工程大学文学院)
然而,官场小说虽然拥有着相当多的读者受众,取得了令人惊叹的销售量,却并没有酝酿出新的特质,反而形成了庸俗化书写的倾向。和官场这一题材的写作和发行热潮相伴随的始终是不绝于耳的质疑和批评,官场小说越来越成为了庸俗的陈列与展演的领域,这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创作者文化品格的丧失。文学本以张扬人文精神、追求人文价值为旨归,但在商业消费文化大潮的侵蚀和冲刷之下,文学的这种精神品格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在热闹喧嚣的官场文学里,尤其明显。面对市场利益的诱惑,一些官场小说作者开始放弃人文精神的理想追求,屈从于现实的功利主义原则,一味迎合文学消费的需求和读者的趣味,在作品中炮制官场贪腐情节,渲染权谋伎俩,描写情色交易,不惜降低以至抹杀文学品格。另有个别作者,取媚权贵,为某个政府领导或领导班子写作,廉价地为其歌功颂德。这些都完全丧失了文化人应有的精神品格和道德操守,使得官场文学弥漫着浓厚的媚俗色彩。
题材和写作手法的模式化。随着官场小说的大量发行,除了为数不多的几部优秀之作,大部分小说题材写法上的同质化和审美格调的粗鄙化日益凸显,看来看去都是一样的创作套路,就连小说的名字很多都是相像的:有《领导司机》,就有《市长司机:谁坐在市长前面》;有《秘书长》,就有《市长秘书》《首长秘书》;有《国税局长》,就有《质检局长》《反贪部长》。这些作品,重复描写官场的潜规则和腐败细节,反复渲染官商勾结和权色交易,故事大同小异,只是人物的名字变来变去,以至于吸引读者的只剩下事件本身的惊悚、刺激。富于个性和创造性的文学书写最忌重复,而当今的官场小说却让人感到千书同面、千书同质。充盈虚浮之气的官场小说离文学已经越来越远。
官场权术的过度渲染。阴暗面的大量曝光、官场谋略的极尽描绘,使得不少官场小说与其说是“反腐”,不如说是在“贩腐”,有的甚至成为了诱引和教导腐败的教科书。过度渲染官场权术,即使一些优秀作品也未能免俗:田东照的《买官》系列大写特写权钱交易对政治清明的遮蔽,《抉择》《沧浪之水》《朝夕之间》《羊的门》极力叙述仕途升迁得力于官场行贿、私人告密,《国画》将朱怀镜的摆脱窘境、官位升迁的过程描写为卓越的求官为官艺术,竟然成为许多人效仿的范例。这些官场小说,在揭露官场阴暗面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社会影响。
娱乐化的叙事方式。娱乐化和无深度感是大众文化的显著特征。一些官场文学作品注重趣味性、消遣性,因而丧失了批判性和深度模式,沦落为大众文化的媚俗性文本:官场仅仅是背景,反腐也只是幌子,色情、暴力、隐私才是其主要卖点。在这些官场小说中,每一个贪腐的领导身边都必有一个独具魅力的女性,小说极力描写官员与这些女性欢娱的细节、享乐的场面而不知收笔,充满了娱乐文化的情调;反贪追腐的过程情节紧凑,惊险刺激,堪比悬疑推理小说,弥漫着消费文学的气息。娱乐化的叙事方式让官场文学给人留下了浅薄的印象。
官场是一个大题材,写官场本应写出大气象、大情怀,何以反成为了展览庸俗、贩卖庸俗的场所?造成官场文学庸俗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庸俗官场风气的客观存在。无可否认,在现实的官场中,有些地方的确存在腐败成风、各类“潜规则”盛行的现象,这不仅败坏了这些地区的官场生态环境,而且也带来了负面的社会影响。生活的真实在作品中不加批判地大量直接呈现,以至于官场、官员给人灰暗的整体印象。其次是商业利益的推波助澜。受市场利益的驱动,官场文学和商业结合往往非常紧密。有些作者向商业化写作妥协已不是什么秘密。有的出版公司甚至预先策划,然后找人写作。这样情景下制造出来的官场小说必然一味迎合读者猎奇、窥探官场隐私的心理,从而对各种权谋、情色暴力极尽渲染之能事。同时,为了尽早向市场发行,官场小说势必情节粗制滥造,材料简单堆砌,毫无艺术性可言。再者是读者接受心理的影响。自古以来不透明的官场增加了官员的神秘感,官场小说尽管满足了公众对于官员生活的好奇与探幽,但对于某些刚参加工作的官场新人或职场新人而言,他们却急于通过官场小说寻找现实官场中的权术逻辑和职场的为人处世之道,因此他们对官场小说中展现的权术和升官之道就格外关心。于是乎,出版商投其所好,源源不断地上市官场小说以满足读者兴奋点,致使官场小说俗不可耐、乏善可陈。
当然,官场小说也并不是全无价值,其中自然不乏精品。作为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官场小说至今已经20年了,期间产生了诸如陆天明、闫真、王跃文、李佩甫、张平等一批优秀作家和诸如《大雪无痕》《人间正道》《沧浪之水》《羊的门》《国画》《西州月》等佳作力构。这些作品因为对社会现实的高度关注,对权力密码的深刻解读,对迷失于官场的人性的体察剖析,获得了市场、读者和评论界的关注。不论是官场规则的透析,还是文学性的追求,这些作品都颇有建树,在反映公共权力异化、揭露官场腐败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体现了一些作家对敢于直面、勇于书写严峻的社会问题的责任和勇气。
要使官场反腐文学创作走出当前的乱象,避免模式化庸俗化的倾向,应该努力摆脱市场利益的诱惑,变以组织惊悚情节为中心为刻画人物、剖析人性为重点,向现实的广度和人性的深度拓展,对腐败现象作更深层次的根源挖掘,对人性变异作更复杂的原因拷问,对人内在心灵的挣扎作更深入的剖析展示,加强作品道德的感染力和艺术的穿透力。惟其如此,官场小说才能给人带来灵魂的震撼和人生的警示。同时,官场文学要提升艺术品位还需要在现有创作成就的基础上,在艺术技巧方面极力开拓。多下功夫于叙事技巧的更新、小说结构的组织、语言艺术的锤炼,从而力求思想立意的升华与艺术手法的多元化,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思想上震撼,而且艺术上获得较高品位的审美享受,这应是官场文学创作者“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一种追求。
官场文学归根结底还是文学,差异只是在题材选择的不同。对于一部优秀的官场小说而言,“可读性”和“深刻性”之间并不存在尖锐的冲突,选择“通俗”也绝不意味着就要放弃“深度”。从官场入手,而又超越官场去更深入地对社会现状进行批判与反思,这才是当今官场小说亟需努力的方向所在。
(作者单位:河北工程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