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索普威斯的新追求
自从1917年夏天投入战场以来,由索普威斯公司开发的“骆驼”式单座战斗机就以其强悍的格斗性能而成为协约国空中武库中的明星。不过,在“骆驼”战斗机刚刚装备部队之时,索普威斯方面就已经未雨绸缪,开始着手寻找这种飞机的升级方案了。
这种前瞻性考虑确有其必要性。一方面,在军机升级换代极为频繁的一战期间,每种新式飞机“独领风骚”的优势往往只能持续几个月;另一方面,“骆驼”式在作战性能出众的同时,也暴露出操控极为不易等弱点。
主持新飞机研发工作的,仍然是索普威斯的首席设计师赫伯特·史密斯。要寻求一种能够比本公司开发史上最著名机型“骆驼”还要好的升级方案,这当然不是件容易的事。不过,史密斯凭借多年经验还是迅速拿出了对策,总的思路是以更强劲的动力来配合更易上手的操控感。当时,已经有新的航空发动机可供史密斯选择,那就是宾利AR.1星形发动机。正是基于这种新型发动机,史密斯完成了新机型的设计。总体上看,新飞机的外形尺寸比“骆驼”略大一点,前者的翼展略大、机长也略长、机高则增加了0.3米左右。
新飞机的细部特色在于有效提高了飞行员的视野:一方面是飞行员的座椅位置被升高;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在上层机翼中部打开一个“天窗”的做法,来保障向前和向上的视线。这种飞机的武装同样为2挺前向射击的7.7毫米维克斯机枪,如果有需要,还可在机身中部再加装1挺刘易斯机枪;当客串对地攻击机时,还可携带最多4枚25磅(11千克)炸弹。这和“骆驼”的武装配置基本相当。
方案确定后,新飞机的试制工作于1917年9月展开,第一架原型机到10月便告完成。到了那时,宾利又推出了功率达到230马力(169千瓦)的最新的BR.2型星形发动机,史密斯便迅速将其装配到第二架原型机上,于11月完成。之后,索普威斯方面按照产品序号将这一新式机型称作7F.1型,同时按照其以动物来为军机命名的传统,将它称作“鹬”式。
PK胜出
有意思的是,研发“鹬”式可以说是索普威斯的一次“投机”,因为这项工程事前并没有得到来自官方的任何授意,完全算是公司方面的“自主研发”。换句话说,如果这种新飞机没能吸引官方的兴趣,研发经费就很可能要打水漂了。
果不其然,第一架原型机的试飞并没有引起军方的注意,好在加强了动力的第二架原型机的展示颇获成功。在后者表现出了“较好的性能”之后,有关部门正式向索普威斯订购6架原型机以供进一步测试之用,而已经制造出来的那2架原型机也包含在内。可以说,此时索普威斯公司成功地为自己的“投机”找到了埋单者。
资金注入后,索普威斯很快就完成了第三架原型机。这架新机改进了机翼和机身设计,将垂尾面积缩小,力求展现更好的飞行性能。果然,在1917年12月的官方测试中,这架最新的“鹬”飞出了192千米/小时的速度,其他各项性能数据也比较令人满意。
这时,英军刚刚发布技术规范,寻求一种新型的高空战斗机。按照这份规范,新机型要求在4500米飞行高度上能达到218千米/小时的速度;从3000米高度开始,能以平均300米/分钟的爬升率实施爬升;实用升限不小于7500米,续航力不小于3小时。
索普威斯立即以“鹬”式参与这轮竞标。而与之进行PK的是另外三种新型设计:奥斯丁公司的“鱼鹰”式三翼机、布尔顿
自从1917年夏天投入战场以来,由索普威斯公司开发的“骆驼”式单座战斗机就以其强悍的格斗性能而成为协约国空中武库中的明星。不过,在“骆驼”战斗机刚刚装备部队之时,索普威斯方面就已经未雨绸缪,开始着手寻找这种飞机的升级方案了。
这种前瞻性考虑确有其必要性。一方面,在军机升级换代极为频繁的一战期间,每种新式飞机“独领风骚”的优势往往只能持续几个月;另一方面,“骆驼”式在作战性能出众的同时,也暴露出操控极为不易等弱点。
主持新飞机研发工作的,仍然是索普威斯的首席设计师赫伯特·史密斯。要寻求一种能够比本公司开发史上最著名机型“骆驼”还要好的升级方案,这当然不是件容易的事。不过,史密斯凭借多年经验还是迅速拿出了对策,总的思路是以更强劲的动力来配合更易上手的操控感。当时,已经有新的航空发动机可供史密斯选择,那就是宾利AR.1星形发动机。正是基于这种新型发动机,史密斯完成了新机型的设计。总体上看,新飞机的外形尺寸比“骆驼”略大一点,前者的翼展略大、机长也略长、机高则增加了0.3米左右。
新飞机的细部特色在于有效提高了飞行员的视野:一方面是飞行员的座椅位置被升高;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在上层机翼中部打开一个“天窗”的做法,来保障向前和向上的视线。这种飞机的武装同样为2挺前向射击的7.7毫米维克斯机枪,如果有需要,还可在机身中部再加装1挺刘易斯机枪;当客串对地攻击机时,还可携带最多4枚25磅(11千克)炸弹。这和“骆驼”的武装配置基本相当。
方案确定后,新飞机的试制工作于1917年9月展开,第一架原型机到10月便告完成。到了那时,宾利又推出了功率达到230马力(169千瓦)的最新的BR.2型星形发动机,史密斯便迅速将其装配到第二架原型机上,于11月完成。之后,索普威斯方面按照产品序号将这一新式机型称作7F.1型,同时按照其以动物来为军机命名的传统,将它称作“鹬”式。
PK胜出
有意思的是,研发“鹬”式可以说是索普威斯的一次“投机”,因为这项工程事前并没有得到来自官方的任何授意,完全算是公司方面的“自主研发”。换句话说,如果这种新飞机没能吸引官方的兴趣,研发经费就很可能要打水漂了。
果不其然,第一架原型机的试飞并没有引起军方的注意,好在加强了动力的第二架原型机的展示颇获成功。在后者表现出了“较好的性能”之后,有关部门正式向索普威斯订购6架原型机以供进一步测试之用,而已经制造出来的那2架原型机也包含在内。可以说,此时索普威斯公司成功地为自己的“投机”找到了埋单者。
资金注入后,索普威斯很快就完成了第三架原型机。这架新机改进了机翼和机身设计,将垂尾面积缩小,力求展现更好的飞行性能。果然,在1917年12月的官方测试中,这架最新的“鹬”飞出了192千米/小时的速度,其他各项性能数据也比较令人满意。
这时,英军刚刚发布技术规范,寻求一种新型的高空战斗机。按照这份规范,新机型要求在4500米飞行高度上能达到218千米/小时的速度;从3000米高度开始,能以平均300米/分钟的爬升率实施爬升;实用升限不小于7500米,续航力不小于3小时。
索普威斯立即以“鹬”式参与这轮竞标。而与之进行PK的是另外三种新型设计:奥斯丁公司的“鱼鹰”式三翼机、布尔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