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代优秀文化的美,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以提高人文素养。但是,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处于老(教学方法)、慢(进度慢)、差(效果差)、费(费时多)的状态。绝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甚至畏惧、厌恶。
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
必须提高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兴趣以精神需要为基础,而精神需要则是指人们在精神上的欲望和追求:如求知需要、审美需要、实现自我价值需要等等。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从内因来看,文言文学习没有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从外因来看,教师的文言文教学未能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
应该让学生认识到,教材所选中国古代文言文作品,是古代文学的典范,是作家生活体验的凝聚,是特殊语言构筑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因此,对作品的深入解读、鉴赏玩味,实际上是一种审美活动,一种见情、见性、见灵思、见神韵的活动。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体验,可以获得文章学、写作学等语文知识,从而满足其求知需要。另一方面,通过对作品的深入解读、鉴赏玩味,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美的情感,均可渗透于学生心灵,使之沉潜到作品的深处;而对文字所构成的形象、意境、情感进行整体的感受和玩赏,则可优化其感知力、想象力、思考力、创造力,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焰,使之释放出情感的力量、意志的力量、智慧的力量、道德的力量,最终获得较深层面的审美愉悦,满足更高层面的审美需要。
因此,对文言文作品进行深入解读、鉴赏玩味等审美活动,可以满足学生求知需要、审美需要,进而延伸至表达和写作训练层面,让实现自我价值需要得以较大程度的满足。换言之,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文言文教与学的过程应当涵盖解读、鉴赏玩味的审美活动以及有效提升读写能力等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遵循这一理念,我摸索了“以学引写、以写促学 、学写共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
“以学引写”,就是以原作为引子或素材,设计与之相关的写作训练,引导学生进行写作。“以写促学”,就是为写作搜集资料,学习技法,深入解读、鉴赏玩味原作精华。“学写共生”,是第三步,力求学写结合,学写相辅相成,进行二度创作,写出“新”作品。
下面以韩愈《<张中丞传>后叙》为例,谈谈这种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
【第一模块】
1.目标设定:搜集张巡、许远等人物素材,为撰写小说《张巡、许远守城记》做准备。
2.介绍韩愈,结合《师说》,让学生领会其“文以载道”“不平则鸣”等个性特征。
3.简介文章背景和人物:张巡、许远。
4.学生熟读课文,概述文章基本内容。
5.师生合作探究,深入解读,鉴赏品味。
6.检查学生准备情况,必要时教师提供素材。
7.学生根据课文和史料,构思并撰写小说《张巡、许远守城记》。
【第二模块】
1.学生分组交流《张巡、许远守城记》,评选、展示优秀作品。
2.反馈练习情况,查漏补缺、讲评点拨。
3.召开优秀作品、作者经验推广报告会。
4.将学生作品《张巡、许远守城记》,集成班刊,公示并收藏。
撰写小说,对于学生来说,有压力,也有动力。实践证明,双重力的作用,能激发学生兴趣,使之积极主动、相互合作,对课文进行深入解读、鉴赏玩味等审美活动,以逐渐掌握文本涉及到的文章学、写作学等方面的知识,满足求知需要。学习《<张中丞传>后叙》,可以感受到韩愈伸张正义、嫉恶如仇的人格魅力,而张巡、许远的爱国情怀,无不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焰,引领他们求真、向善、爱美,最终获得对文章深层的美学蕴涵的把握;至于《<张中丞传>后叙》的辞章美,无疑为学生创作提供了最好的范本和借鉴。
第一模块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以学引写”“以写促学”“学写共生”。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可以进行写作训练的元素很多,有文章内容方面的,有写作技能方面的。因为写作意图的关系,韩愈没有对张巡、许远之事进行详尽的叙述,留下了很多空白。这就予学生以发挥想象的空间。原作在塑造人物方面有很多独到之处,比如细节描写、曲笔、衬笔等等,可以作为撰写小说《张巡、许远守城记》的重要元素。
第二模块设计,目的是通过作品交流评选,优秀作品展示,作者经验推广会以及优秀作品集成班刊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的鉴赏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和提高。事实证明,完成小说《张巡、许远守城记》,可以激发学生的自豪感、成就感。优秀作品的展示、作者的经验推广会以及优秀作品集成等活动,可以得到同学的羡慕、赞扬和老师的肯定、赏识,极大地满足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实践证明,通过“以学引写”“以写促学”“学写共生”,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甚至厌恶、畏惧的状况得到改观,变压力而为动力。既满足了学生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又满足了学生实现自我价值需要,同时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写作能力,提升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通联:廣东清远市清新区三中]
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
必须提高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兴趣以精神需要为基础,而精神需要则是指人们在精神上的欲望和追求:如求知需要、审美需要、实现自我价值需要等等。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从内因来看,文言文学习没有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从外因来看,教师的文言文教学未能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
应该让学生认识到,教材所选中国古代文言文作品,是古代文学的典范,是作家生活体验的凝聚,是特殊语言构筑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因此,对作品的深入解读、鉴赏玩味,实际上是一种审美活动,一种见情、见性、见灵思、见神韵的活动。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体验,可以获得文章学、写作学等语文知识,从而满足其求知需要。另一方面,通过对作品的深入解读、鉴赏玩味,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美的情感,均可渗透于学生心灵,使之沉潜到作品的深处;而对文字所构成的形象、意境、情感进行整体的感受和玩赏,则可优化其感知力、想象力、思考力、创造力,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焰,使之释放出情感的力量、意志的力量、智慧的力量、道德的力量,最终获得较深层面的审美愉悦,满足更高层面的审美需要。
因此,对文言文作品进行深入解读、鉴赏玩味等审美活动,可以满足学生求知需要、审美需要,进而延伸至表达和写作训练层面,让实现自我价值需要得以较大程度的满足。换言之,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文言文教与学的过程应当涵盖解读、鉴赏玩味的审美活动以及有效提升读写能力等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遵循这一理念,我摸索了“以学引写、以写促学 、学写共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
“以学引写”,就是以原作为引子或素材,设计与之相关的写作训练,引导学生进行写作。“以写促学”,就是为写作搜集资料,学习技法,深入解读、鉴赏玩味原作精华。“学写共生”,是第三步,力求学写结合,学写相辅相成,进行二度创作,写出“新”作品。
下面以韩愈《<张中丞传>后叙》为例,谈谈这种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
【第一模块】
1.目标设定:搜集张巡、许远等人物素材,为撰写小说《张巡、许远守城记》做准备。
2.介绍韩愈,结合《师说》,让学生领会其“文以载道”“不平则鸣”等个性特征。
3.简介文章背景和人物:张巡、许远。
4.学生熟读课文,概述文章基本内容。
5.师生合作探究,深入解读,鉴赏品味。
6.检查学生准备情况,必要时教师提供素材。
7.学生根据课文和史料,构思并撰写小说《张巡、许远守城记》。
【第二模块】
1.学生分组交流《张巡、许远守城记》,评选、展示优秀作品。
2.反馈练习情况,查漏补缺、讲评点拨。
3.召开优秀作品、作者经验推广报告会。
4.将学生作品《张巡、许远守城记》,集成班刊,公示并收藏。
撰写小说,对于学生来说,有压力,也有动力。实践证明,双重力的作用,能激发学生兴趣,使之积极主动、相互合作,对课文进行深入解读、鉴赏玩味等审美活动,以逐渐掌握文本涉及到的文章学、写作学等方面的知识,满足求知需要。学习《<张中丞传>后叙》,可以感受到韩愈伸张正义、嫉恶如仇的人格魅力,而张巡、许远的爱国情怀,无不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焰,引领他们求真、向善、爱美,最终获得对文章深层的美学蕴涵的把握;至于《<张中丞传>后叙》的辞章美,无疑为学生创作提供了最好的范本和借鉴。
第一模块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以学引写”“以写促学”“学写共生”。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可以进行写作训练的元素很多,有文章内容方面的,有写作技能方面的。因为写作意图的关系,韩愈没有对张巡、许远之事进行详尽的叙述,留下了很多空白。这就予学生以发挥想象的空间。原作在塑造人物方面有很多独到之处,比如细节描写、曲笔、衬笔等等,可以作为撰写小说《张巡、许远守城记》的重要元素。
第二模块设计,目的是通过作品交流评选,优秀作品展示,作者经验推广会以及优秀作品集成班刊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的鉴赏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和提高。事实证明,完成小说《张巡、许远守城记》,可以激发学生的自豪感、成就感。优秀作品的展示、作者的经验推广会以及优秀作品集成等活动,可以得到同学的羡慕、赞扬和老师的肯定、赏识,极大地满足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实践证明,通过“以学引写”“以写促学”“学写共生”,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甚至厌恶、畏惧的状况得到改观,变压力而为动力。既满足了学生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又满足了学生实现自我价值需要,同时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写作能力,提升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通联:廣东清远市清新区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