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侗族大歌引入小学音乐课堂,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乡侗族特有的民俗活动,一年一度的“二月二”侗族大歌节,是侗族文化的最佳体现,同时也给当地的孩子传递浓浓的民族文化精神。在大歌正式成为节日之前,这一音乐形式已经流传了几千年的历史,并在不断地磨合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一、侗族大歌是侗族的一部史诗
它与侗族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紧密相连,在侗民族社会史、婚姻史、教育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侗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仍然保持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这得益于以侗族不断变化的居住区域在地里上具有的相对封闭性,更得益于以族群聚居的侗族人民在长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交流中形成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因此,在倡导中华民族团结和睦的传统文化与维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对各民族的文化予以保护、挖掘和传承同等重要。国家对包括侗族大歌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保护的政策。作为优秀的富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的侗族文化的精华,侗族大歌在国际社会的申遗获得成功: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举行的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确定将我国的侗族大歌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侗族大歌进课堂背景下的教师角色定位
(一)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学习者
作为侗族孩子的教育工作者,要主动思考,如何适应这种教学改革的需要,尤其是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角色定位。
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间合唱多声部歌的统称侗语称侗族大歌为“嘎老”[allaox]或“嘎玛[almags],“嘎”是歌的意思,“老”是大、众人和声音宏大的意思,它是一种参加演唱人数众多,流传历史久远的侗族民间合唱音乐,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侗族大歌的主要特点。侗族大歌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侗族人生活特有的风俗习惯,其演唱形式讲究细腻婉转,用母语进行演唱富有侗族歌曲的特色。所以,音乐教师,即使是侗族出身的音乐教师,也要更新观念,放下架子,深入研究侗族歌曲的特点,广泛收集并精心整理侗族大歌的纸质文献资料和音像资料,研究侗族的民风民俗,要深入到林区侗族大歌流行的侗族聚居地进行田野调查,特别是虚心向侗乡的歌师学习演唱技巧,让自己的民歌素养得到丰富和提高,为成为侗族大歌进入专业音乐教育课堂的“内行”教师做好心理和知识技能的储备。
(二)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
随着新课程下音乐课程的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许多音乐教育专家和音乐教育工作者对将本土音乐作为重要的音乐课程资源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梅林乡具有侗族民族文化的氛围,很多的侗族大歌是我们小学和老师长期耳熟能详,其中许多师生本身就是侗族文化的爱好者。
(三)教师是情感教育的共鸣者
“SEL”社会情感学习课程是侧重于学生的情感教育,中小学音乐教学中体现情感教育尤为重要。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营造情感教育的情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引导他们抒发情感。在教学中与学生一边欣赏地道的侗族大歌,一边介绍侗族人民悠久的民族文化。侗族人民敬畏自然,敬畏生命,与人为善,能歌善舞,勤劳互助的良好传统;介绍侗族人民千百年来的迁徙史,奋斗史,在历代封建王朝的压迫中执着保留本民族的特性,尽管没有自己的文字,却能够完整继承和发展自己的文化传统,保持原生态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在侗乡植树造林,涵养水源,辟土造田、美化家园。在进行”SEL”情感教学时,为了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侗歌的气氛,常常通过音像资料的播放方式告诉学生,现在国家的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的政策给侗乡带来了可喜的变化。现在的侗乡是林海中有侗寨,侗寨中有侗族鼓楼,侗寨边有清清溪流和层层梯田。侗乡是歌舞的海洋,是人间乐土,是人类疲惫心灵栖息的美好家园。让我们的学生通过侗族大歌的学唱,掌握侗族大歌的发声技巧,通过模仿侗族方言的咬音吐字,解读歌词大意,来体验侗族人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从而让学生体验生活在风景如画、民族风情浓郁的家乡之幸福感、自豪感,进而进发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四)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研究者
2001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我国基础教育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我校有属于我们地方特色的标本教材,融入“SEL”教学理念,开设特有的侗歌课程。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将不断得到加强,富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将成为学校构建办学特色的重要内。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对音乐教育的内容体系、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将我国传统音乐的合理部分加以吸收,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风俗特点和民族特色,以提高校本課程的教学效果。对三江侗族自治县而言,本地具有悠久丰富、多彩绚丽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把深深植根于当地民俗民风土壤的侗族大歌纳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校本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利用,是任课教师课改研究的重要课题,应该积极面对。在边远的一些农村中小学,教师对在民族音乐进课堂的教学中发现的一些具有音乐天赋,具有发展潜质的学生,组织他们参加音乐课外活动的训练,如我校开展的社会情感学习“SEL”课题研究,结果显示:侗族大歌与小学的音乐课程的这种结合在课堂教学中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挖掘、保护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对于提升基础教育的素质教育整体水平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研究表明,音乐课程教学的这种改革有利于渗透生命教育、与自然和谐相处教育,对于愉悦学生身心,提高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效率呈正相关的关系,我校开设的侗族大歌课程正好符合“SEL”情感学习的教育理念。
一、侗族大歌是侗族的一部史诗
它与侗族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紧密相连,在侗民族社会史、婚姻史、教育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侗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仍然保持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这得益于以侗族不断变化的居住区域在地里上具有的相对封闭性,更得益于以族群聚居的侗族人民在长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交流中形成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因此,在倡导中华民族团结和睦的传统文化与维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对各民族的文化予以保护、挖掘和传承同等重要。国家对包括侗族大歌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保护的政策。作为优秀的富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的侗族文化的精华,侗族大歌在国际社会的申遗获得成功: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举行的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确定将我国的侗族大歌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侗族大歌进课堂背景下的教师角色定位
(一)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学习者
作为侗族孩子的教育工作者,要主动思考,如何适应这种教学改革的需要,尤其是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角色定位。
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间合唱多声部歌的统称侗语称侗族大歌为“嘎老”[allaox]或“嘎玛[almags],“嘎”是歌的意思,“老”是大、众人和声音宏大的意思,它是一种参加演唱人数众多,流传历史久远的侗族民间合唱音乐,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侗族大歌的主要特点。侗族大歌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侗族人生活特有的风俗习惯,其演唱形式讲究细腻婉转,用母语进行演唱富有侗族歌曲的特色。所以,音乐教师,即使是侗族出身的音乐教师,也要更新观念,放下架子,深入研究侗族歌曲的特点,广泛收集并精心整理侗族大歌的纸质文献资料和音像资料,研究侗族的民风民俗,要深入到林区侗族大歌流行的侗族聚居地进行田野调查,特别是虚心向侗乡的歌师学习演唱技巧,让自己的民歌素养得到丰富和提高,为成为侗族大歌进入专业音乐教育课堂的“内行”教师做好心理和知识技能的储备。
(二)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
随着新课程下音乐课程的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许多音乐教育专家和音乐教育工作者对将本土音乐作为重要的音乐课程资源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梅林乡具有侗族民族文化的氛围,很多的侗族大歌是我们小学和老师长期耳熟能详,其中许多师生本身就是侗族文化的爱好者。
(三)教师是情感教育的共鸣者
“SEL”社会情感学习课程是侧重于学生的情感教育,中小学音乐教学中体现情感教育尤为重要。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营造情感教育的情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引导他们抒发情感。在教学中与学生一边欣赏地道的侗族大歌,一边介绍侗族人民悠久的民族文化。侗族人民敬畏自然,敬畏生命,与人为善,能歌善舞,勤劳互助的良好传统;介绍侗族人民千百年来的迁徙史,奋斗史,在历代封建王朝的压迫中执着保留本民族的特性,尽管没有自己的文字,却能够完整继承和发展自己的文化传统,保持原生态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在侗乡植树造林,涵养水源,辟土造田、美化家园。在进行”SEL”情感教学时,为了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侗歌的气氛,常常通过音像资料的播放方式告诉学生,现在国家的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的政策给侗乡带来了可喜的变化。现在的侗乡是林海中有侗寨,侗寨中有侗族鼓楼,侗寨边有清清溪流和层层梯田。侗乡是歌舞的海洋,是人间乐土,是人类疲惫心灵栖息的美好家园。让我们的学生通过侗族大歌的学唱,掌握侗族大歌的发声技巧,通过模仿侗族方言的咬音吐字,解读歌词大意,来体验侗族人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从而让学生体验生活在风景如画、民族风情浓郁的家乡之幸福感、自豪感,进而进发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四)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研究者
2001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我国基础教育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我校有属于我们地方特色的标本教材,融入“SEL”教学理念,开设特有的侗歌课程。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将不断得到加强,富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将成为学校构建办学特色的重要内。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对音乐教育的内容体系、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将我国传统音乐的合理部分加以吸收,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风俗特点和民族特色,以提高校本課程的教学效果。对三江侗族自治县而言,本地具有悠久丰富、多彩绚丽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把深深植根于当地民俗民风土壤的侗族大歌纳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校本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利用,是任课教师课改研究的重要课题,应该积极面对。在边远的一些农村中小学,教师对在民族音乐进课堂的教学中发现的一些具有音乐天赋,具有发展潜质的学生,组织他们参加音乐课外活动的训练,如我校开展的社会情感学习“SEL”课题研究,结果显示:侗族大歌与小学的音乐课程的这种结合在课堂教学中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挖掘、保护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对于提升基础教育的素质教育整体水平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研究表明,音乐课程教学的这种改革有利于渗透生命教育、与自然和谐相处教育,对于愉悦学生身心,提高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效率呈正相关的关系,我校开设的侗族大歌课程正好符合“SEL”情感学习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