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民族唱法的演唱过程中,由于混合唱法的综合运用,既能使演唱者获得高位置的声音,又能使其音域范围得到进一步增强,从而为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声乐作品的演唱提供更大的可能,分析中国民族唱法中的真假声混合是十分有必要的。
关键词:民族唱法;真假混声;演唱;技法
1 中国名族唱法概述
民族唱法是由中国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爱好,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歌唱艺术的一种唱法。民族唱法包括中国的戏曲唱法、说唱唱法、民间歌曲唱法和民族新唱法等四种唱法。由于民族唱法产生于人民之中,继承了民族声乐的优秀传统,在演唱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演唱风格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语言生动,感情质朴。因此,在群众中已有深深扎根,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民族唱法,是根据汉语言的发音吐字,在戏曲唱腔,把演唱民歌和民族风格特色较强的歌曲作品时所采用的声乐技巧统称为民族唱法。同时也产生了各具特色的演唱方式。我国最早的民歌基本上是运用民间大嗓演唱。这种演唱方式真实自然,使人感到亲切。这种原始的演唱方法与语言结合紧密,具有很强的地方风格,普遍带有说唱性,其声音音质明亮,声音位置靠前。
2 真假声混合
歌唱的真声,是指人的歌唱器官在自然状态下歌唱时所发出的声音,俗称“本嗓”。发真声时声带闭合,作整体横向振动,用的气息量较小,发出的音色明亮、音量较大、泛音较多,音色自然而且个性鲜明,中低音区发声方便,表现力较强。发声音域一般在10度左右。这种发声方法的缺点是:高音困难,不适应音域较宽的歌曲演唱,歌唱适应能力较低。
歌唱的假声,是指人的歌唱器官在特殊状态下歌唱发出的声音,俗称“假嗓”。发假声时声带作纵向椭圆形开启,边缘振动。这样虽然可以发出较高的声音,但音色单调、矫揉而不自然,泛音少而没有个性,表现力较差。
真假声混合发声,是指真声和假声两者相结合的发声方法,简称混合发声。混合发声是经过长期实践、不断完善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科学发声方法。它即是美声唱法的基础发声方法,又是我国民族新唱法采用的主要发声方法。目前,通俗唱法为了提高音色的美感和音域对歌曲的适应能力,正逐步吸取混合发声技巧。
3 真假混合声的误区与原则
初学者刚接触声乐的时候,会错误的理解真假声混合运用的概念:“低音部用真声演唱、高音部用假声、中音部用混声”。作为刚接触音乐的人感觉演唱起来很有效果,有些声音条件好的同学也的确能够根据这种方法完成一些稍难的曲目。然而,经过一段学习后发现,抛开歌曲的感情处理等更高的技术处理不说,要想从最基本的演唱一个比较完整统一的声乐曲,必须要做到真假声的统一。如果按照以上低音部用真声演唱,高音部用假声,中音部用混声的演唱方法只能造成:低音白,高音假,中音虚的状况。
真假声混合应该坚持统一的原则:从低声区开始就不松懈使声带边缘变薄掺入少量假声,然后随着声部的上行,假声成分逐渐增多,但仍然夹带着少量的真声。中声区真假声相伴,混合共鸣较好。混合声的音域统一連贯,一般无明显的换声点。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唱高音时,在真声相伴的情况下,假声成分多些,头腔共鸣丰富;唱低音时,也要有气息的支持不松懈,真声成分多些,胸腔共鸣成分多。这种混声的发声是充分运用共鸣器官来配合声带振动变化为依据产生的混合共鸣。
4 中国民族唱法中的混声唱法及其原理
民族唱法中的混声唱法是假声与真声两种机能的有机统一,这两种声音状态能够自然、稳定地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运用。这是一种独特的发声方法,是声带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发声的机能状态的具体体现,在发声时进行真假音的交替,是一种唱高音时用假声,唱低音时用真声的特殊技巧。也就是说在发声时所有的音都要达到混音的状态,低音要有假声的成分,高音也要具有真声的成分,这样才会具有真实感。
另外,真假音的比例会随着高音的变化而发生不同的变化。在唱中、低音区的时候,口腔、胸腔共鸣与真声的成分就会相继增多,反之假声的因素就会减少。声音也就变得越来越结实与饱满。而越是唱高音区时,假声与头腔共鸣的因素也就越多,真声的成分也就越少,声音也会变得非常轻盈与柔和,最终达到声音的整体协调。这就是混声的原理。
李维渤在《发声训练中的四个“R”》一文中,在对混合声区进行探讨时,把胸区用土来形容,把头声区用水来进行比喻,并且进一步把混声唱法比作水泥。也就是头声区与胸区的结合运用就如土与水的混合物水泥一样,他认为胸区与头声区的发声不同,决定了这种嗓音在进行调节歌唱时必然会出现一种静止的状态。为了克服这种静止状态的产生,就必须进行混声唱法的运用。
把混声唱法运用到歌唱当中,就会使整个声区达到自然、协调、统一的整体和谐状态。混声唱法可以自如地控制音量的变化,并且音色丰富,音域也较为宽广,能够达到很好的共鸣。有一些需要吐字清晰,以及感情变化丰富的歌剧咏叹调或艺术歌曲最为适合运用混声唱法来进行表达。
(1)混声唱法能够做到声区的统一。众所周知,在民族唱法的演唱过程中都要经过三种不同的声区,即高声区、中声区与低声区。而混声唱法是由于真假声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演唱方法,兼顾不同声区的演唱特点,所以它能很好而且自然地将高、中、低三个不同的声区统一起来,形成—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在演唱每一个声区时,都需要以真声为基础,使低声区、中声区和高声区三个声区的音色统一成一种音色,而不要使每个声区彼此孤立开来。同时,在气息的正确控制与支持下,还可以得到既关闭又明亮、靠前的声音状态,使声音更具魅力与穿透力。
(2)混声唱法能使声音产生焦点。焦点原是光学名词,几何学、力学、声学都曾借用过。声与光都具有直射、折射、反射的属性,都会产生焦点。而作为声音的焦点,主要是指发声的共鸣集中点,不用费很大的力气就可以取得效果非常好的共鸣。头腔的共鸣赋予了真声柔和、清晰的共鸣音,即使是在中、低声区也是如此。另外假声所产生的上胸腔共鸣,可以在高声区发出穿透力极强且明亮的共鸣音,从而达到明亮的共鸣音和暗的共鸣音的自如运用、协调统一。 (3)混声唱法能够使音色获得统一。由于民族唱法中的混声唱法是综合地运用真假声这两种不同的声音状态机能,并把不同声区统一为一个整体。假声有别于真声的一点是,假声存在几种类型,大致分为:传统型假声、借鉴型假声和混声型假声。传统型假声,相对美声唱法的假声来说,声音比较尖,不够丰满。借鉴型假声从美声唱法的抒情和花腔女高音中借鉴获得。这种假声较空、暗而且靠后,如果借鉴不合适,容易出现低、中、高各声区的音色不统一。混合型假声,借助于咽壁的力量,使真声获得较高的声音位置,有假声混入真声的感觉。这种声音结实、穿透力强,既像真声又像假声,有些接近于对半混的混声。因此,在演唱时也就自然而然地融入一个整体统一的音色当中并保持不变,从而使声音更加甜美、色彩动人。
(4)混声唱法可以使各共鸣腔体统一协调。由于民族唱法中的混声唱法既是将胸声区与头声区有机结合,也是将真声与假声这两种不同声音状态的混合运用,所以,在演唱过程中,既有头腔共鸣(假声)的参与,又有胸腔与口腔共鸣(真声)的密切配合。从而最终达到身体各个共鸣腔整体统一的声音效果。
(5)混声唱法能够获得好的声音位置。民族唱法中的混声唱法由于混有假声的成分,很容易使头腔共鸣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也为高位置声音的获得提供极为有利的前提条件。又由于有高位置的声音,所以演唱的音域也就相应地得到扩展。
5 中国民族唱法中的真假声混音方法
真声;有的虽然会同时用真声和假声,但二者的比例始终用得不当,发出的声音很空洞、很虚。在调节混合声的比例时,可以考虑以下三种情况:
(1)真混。以真声为主,在音域内的每个音上糅进不同比例的假声,即真声多假声少的混声。这种混声真声色彩很浓,但又不乏假声的位置和感觉。听起来比较刚亮、结实,有穿透力、演唱质朴,语音也显得亲切自然。我国的民族歌唱大多数采用的是这种发声方法,如比较早期的《洪湖赤卫队》《小二黑结婚》《白毛女》等作品,都属于这种真混的发声方法。老百姓就喜欢这种真声或者真混的声音。这里所说的真声是指打开喉咙、声音位置较高、有深呼吸的有力支持,又具有一定胸腔共鸣泛音的歌唱的真声,而不是指那种音质疏散、浮泛、没有焦点、干涩,提起喉头喊叫般的白声。
(2)假混。以假声为主,在音域内的每个音上糅入不同比例的真声,即假声多真声少的混声。这种混声假声比例稍多一些,但一定是糅有真声、跟真声混合的,听起来更圆润、通畅。但低音区很容易虚、暗,缺乏色彩。因此,在低音区一定要更坚持放低喉头和呼吸支点,同时保持声带闭合好阻气。这种发声方法的演唱风格隽永秀丽,适合演唱艺术歌曲。
(3)真假声对半混。即真声假声各一半。这种混声听起来柔和、圆润而且亮度适中。它圓里透亮、能高能低、比较灵活,即所谓刚中有柔、柔里透刚,既有真声的色彩,又有假声的圆润,声区和音色都统一,没有明显区别,音色特别好听,咬中国字比较容易咬清楚。用这种混声演唱的歌唱者,嗓音的可塑性比较强,既能演唱现代歌曲、欧洲的歌剧咏叹调,又可以演唱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特色的歌曲,甚至一些戏曲选段。
假声有别于真声的一点是,假声存在几种类型,大致分为:传统型假声、借鉴型假声和混声型假声。传统型假声,相对美声唱法的假声来说,声音比较尖,不够丰满,同时缺少“竖立”的感觉。因为发声时喉头所处位置偏高,喉咙打开比较小,从传统唱法旦角的假声演唱中继承而来。借鉴型假声从美声唱法的抒情和花腔女高音中借鉴获得。这种假声较空、暗而且靠后,如果借鉴不合适,容易出现低、中、高各声区的音色不统一。混合型假声,借助于咽壁的力量,使真声获得较高的声音位置,有假声混入真声的感觉。这种声音结实、穿透力强,既像真声又像假声,有些接近于对半混的混声。
6 结语
在民族唱法中运用真假声混声唱法演唱可以及时、准确地判断发声、歌唱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为好的声音提供基础的保证,这对我们的民族唱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与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 余笃刚.声乐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王庆梅(1970—),女,大学本科,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
关键词:民族唱法;真假混声;演唱;技法
1 中国名族唱法概述
民族唱法是由中国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爱好,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歌唱艺术的一种唱法。民族唱法包括中国的戏曲唱法、说唱唱法、民间歌曲唱法和民族新唱法等四种唱法。由于民族唱法产生于人民之中,继承了民族声乐的优秀传统,在演唱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演唱风格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语言生动,感情质朴。因此,在群众中已有深深扎根,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民族唱法,是根据汉语言的发音吐字,在戏曲唱腔,把演唱民歌和民族风格特色较强的歌曲作品时所采用的声乐技巧统称为民族唱法。同时也产生了各具特色的演唱方式。我国最早的民歌基本上是运用民间大嗓演唱。这种演唱方式真实自然,使人感到亲切。这种原始的演唱方法与语言结合紧密,具有很强的地方风格,普遍带有说唱性,其声音音质明亮,声音位置靠前。
2 真假声混合
歌唱的真声,是指人的歌唱器官在自然状态下歌唱时所发出的声音,俗称“本嗓”。发真声时声带闭合,作整体横向振动,用的气息量较小,发出的音色明亮、音量较大、泛音较多,音色自然而且个性鲜明,中低音区发声方便,表现力较强。发声音域一般在10度左右。这种发声方法的缺点是:高音困难,不适应音域较宽的歌曲演唱,歌唱适应能力较低。
歌唱的假声,是指人的歌唱器官在特殊状态下歌唱发出的声音,俗称“假嗓”。发假声时声带作纵向椭圆形开启,边缘振动。这样虽然可以发出较高的声音,但音色单调、矫揉而不自然,泛音少而没有个性,表现力较差。
真假声混合发声,是指真声和假声两者相结合的发声方法,简称混合发声。混合发声是经过长期实践、不断完善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科学发声方法。它即是美声唱法的基础发声方法,又是我国民族新唱法采用的主要发声方法。目前,通俗唱法为了提高音色的美感和音域对歌曲的适应能力,正逐步吸取混合发声技巧。
3 真假混合声的误区与原则
初学者刚接触声乐的时候,会错误的理解真假声混合运用的概念:“低音部用真声演唱、高音部用假声、中音部用混声”。作为刚接触音乐的人感觉演唱起来很有效果,有些声音条件好的同学也的确能够根据这种方法完成一些稍难的曲目。然而,经过一段学习后发现,抛开歌曲的感情处理等更高的技术处理不说,要想从最基本的演唱一个比较完整统一的声乐曲,必须要做到真假声的统一。如果按照以上低音部用真声演唱,高音部用假声,中音部用混声的演唱方法只能造成:低音白,高音假,中音虚的状况。
真假声混合应该坚持统一的原则:从低声区开始就不松懈使声带边缘变薄掺入少量假声,然后随着声部的上行,假声成分逐渐增多,但仍然夹带着少量的真声。中声区真假声相伴,混合共鸣较好。混合声的音域统一連贯,一般无明显的换声点。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唱高音时,在真声相伴的情况下,假声成分多些,头腔共鸣丰富;唱低音时,也要有气息的支持不松懈,真声成分多些,胸腔共鸣成分多。这种混声的发声是充分运用共鸣器官来配合声带振动变化为依据产生的混合共鸣。
4 中国民族唱法中的混声唱法及其原理
民族唱法中的混声唱法是假声与真声两种机能的有机统一,这两种声音状态能够自然、稳定地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运用。这是一种独特的发声方法,是声带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发声的机能状态的具体体现,在发声时进行真假音的交替,是一种唱高音时用假声,唱低音时用真声的特殊技巧。也就是说在发声时所有的音都要达到混音的状态,低音要有假声的成分,高音也要具有真声的成分,这样才会具有真实感。
另外,真假音的比例会随着高音的变化而发生不同的变化。在唱中、低音区的时候,口腔、胸腔共鸣与真声的成分就会相继增多,反之假声的因素就会减少。声音也就变得越来越结实与饱满。而越是唱高音区时,假声与头腔共鸣的因素也就越多,真声的成分也就越少,声音也会变得非常轻盈与柔和,最终达到声音的整体协调。这就是混声的原理。
李维渤在《发声训练中的四个“R”》一文中,在对混合声区进行探讨时,把胸区用土来形容,把头声区用水来进行比喻,并且进一步把混声唱法比作水泥。也就是头声区与胸区的结合运用就如土与水的混合物水泥一样,他认为胸区与头声区的发声不同,决定了这种嗓音在进行调节歌唱时必然会出现一种静止的状态。为了克服这种静止状态的产生,就必须进行混声唱法的运用。
把混声唱法运用到歌唱当中,就会使整个声区达到自然、协调、统一的整体和谐状态。混声唱法可以自如地控制音量的变化,并且音色丰富,音域也较为宽广,能够达到很好的共鸣。有一些需要吐字清晰,以及感情变化丰富的歌剧咏叹调或艺术歌曲最为适合运用混声唱法来进行表达。
(1)混声唱法能够做到声区的统一。众所周知,在民族唱法的演唱过程中都要经过三种不同的声区,即高声区、中声区与低声区。而混声唱法是由于真假声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演唱方法,兼顾不同声区的演唱特点,所以它能很好而且自然地将高、中、低三个不同的声区统一起来,形成—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在演唱每一个声区时,都需要以真声为基础,使低声区、中声区和高声区三个声区的音色统一成一种音色,而不要使每个声区彼此孤立开来。同时,在气息的正确控制与支持下,还可以得到既关闭又明亮、靠前的声音状态,使声音更具魅力与穿透力。
(2)混声唱法能使声音产生焦点。焦点原是光学名词,几何学、力学、声学都曾借用过。声与光都具有直射、折射、反射的属性,都会产生焦点。而作为声音的焦点,主要是指发声的共鸣集中点,不用费很大的力气就可以取得效果非常好的共鸣。头腔的共鸣赋予了真声柔和、清晰的共鸣音,即使是在中、低声区也是如此。另外假声所产生的上胸腔共鸣,可以在高声区发出穿透力极强且明亮的共鸣音,从而达到明亮的共鸣音和暗的共鸣音的自如运用、协调统一。 (3)混声唱法能够使音色获得统一。由于民族唱法中的混声唱法是综合地运用真假声这两种不同的声音状态机能,并把不同声区统一为一个整体。假声有别于真声的一点是,假声存在几种类型,大致分为:传统型假声、借鉴型假声和混声型假声。传统型假声,相对美声唱法的假声来说,声音比较尖,不够丰满。借鉴型假声从美声唱法的抒情和花腔女高音中借鉴获得。这种假声较空、暗而且靠后,如果借鉴不合适,容易出现低、中、高各声区的音色不统一。混合型假声,借助于咽壁的力量,使真声获得较高的声音位置,有假声混入真声的感觉。这种声音结实、穿透力强,既像真声又像假声,有些接近于对半混的混声。因此,在演唱时也就自然而然地融入一个整体统一的音色当中并保持不变,从而使声音更加甜美、色彩动人。
(4)混声唱法可以使各共鸣腔体统一协调。由于民族唱法中的混声唱法既是将胸声区与头声区有机结合,也是将真声与假声这两种不同声音状态的混合运用,所以,在演唱过程中,既有头腔共鸣(假声)的参与,又有胸腔与口腔共鸣(真声)的密切配合。从而最终达到身体各个共鸣腔整体统一的声音效果。
(5)混声唱法能够获得好的声音位置。民族唱法中的混声唱法由于混有假声的成分,很容易使头腔共鸣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也为高位置声音的获得提供极为有利的前提条件。又由于有高位置的声音,所以演唱的音域也就相应地得到扩展。
5 中国民族唱法中的真假声混音方法
真声;有的虽然会同时用真声和假声,但二者的比例始终用得不当,发出的声音很空洞、很虚。在调节混合声的比例时,可以考虑以下三种情况:
(1)真混。以真声为主,在音域内的每个音上糅进不同比例的假声,即真声多假声少的混声。这种混声真声色彩很浓,但又不乏假声的位置和感觉。听起来比较刚亮、结实,有穿透力、演唱质朴,语音也显得亲切自然。我国的民族歌唱大多数采用的是这种发声方法,如比较早期的《洪湖赤卫队》《小二黑结婚》《白毛女》等作品,都属于这种真混的发声方法。老百姓就喜欢这种真声或者真混的声音。这里所说的真声是指打开喉咙、声音位置较高、有深呼吸的有力支持,又具有一定胸腔共鸣泛音的歌唱的真声,而不是指那种音质疏散、浮泛、没有焦点、干涩,提起喉头喊叫般的白声。
(2)假混。以假声为主,在音域内的每个音上糅入不同比例的真声,即假声多真声少的混声。这种混声假声比例稍多一些,但一定是糅有真声、跟真声混合的,听起来更圆润、通畅。但低音区很容易虚、暗,缺乏色彩。因此,在低音区一定要更坚持放低喉头和呼吸支点,同时保持声带闭合好阻气。这种发声方法的演唱风格隽永秀丽,适合演唱艺术歌曲。
(3)真假声对半混。即真声假声各一半。这种混声听起来柔和、圆润而且亮度适中。它圓里透亮、能高能低、比较灵活,即所谓刚中有柔、柔里透刚,既有真声的色彩,又有假声的圆润,声区和音色都统一,没有明显区别,音色特别好听,咬中国字比较容易咬清楚。用这种混声演唱的歌唱者,嗓音的可塑性比较强,既能演唱现代歌曲、欧洲的歌剧咏叹调,又可以演唱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特色的歌曲,甚至一些戏曲选段。
假声有别于真声的一点是,假声存在几种类型,大致分为:传统型假声、借鉴型假声和混声型假声。传统型假声,相对美声唱法的假声来说,声音比较尖,不够丰满,同时缺少“竖立”的感觉。因为发声时喉头所处位置偏高,喉咙打开比较小,从传统唱法旦角的假声演唱中继承而来。借鉴型假声从美声唱法的抒情和花腔女高音中借鉴获得。这种假声较空、暗而且靠后,如果借鉴不合适,容易出现低、中、高各声区的音色不统一。混合型假声,借助于咽壁的力量,使真声获得较高的声音位置,有假声混入真声的感觉。这种声音结实、穿透力强,既像真声又像假声,有些接近于对半混的混声。
6 结语
在民族唱法中运用真假声混声唱法演唱可以及时、准确地判断发声、歌唱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为好的声音提供基础的保证,这对我们的民族唱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与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 余笃刚.声乐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王庆梅(1970—),女,大学本科,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