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思想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目前,社会大环境的复杂多变,加之信息传播媒介的多样化,致使当代的青少年学生表现出视野开阔、思想活跃、思维敏捷等特点,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随之心理压力也就越来越重,整个社会已进入一个“高心理负荷”的时代。对学生来说,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在沉重的学业负担,尤其在中考面前,所背负的压力更甚。这些重负极易给学生造成心理困惑,甚至转化成心理疾患,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和身心发展。所以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注意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学习障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营造氛围,健全心理品质
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是提高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心理的最佳环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法营造一个使学生心情舒畅地参与讨论和交流的氛围,正确对待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充分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放手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实行民主教学,留给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和质疑问难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地感知、探究、发现知识,并在自我评价、合作学习中健全人格,逐步形成独立思考、敢想敢说、敢问敢做、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独立意识和顽强毅力。
开辟第二课堂,有利于学生拓宽视野,增长阅历,积累写作素材,提高阅读能力。陶行知曾说过:“我们要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古今中外三百六十行学习。”这表明,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开辟语文第二课堂,学生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地排忧解难,化解郁闷,放松身心,并通过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更加生动地了解社会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认知能力和语文交际能力,心理素质也必然得到提高。所以平时,语文教师要经常提醒鼓励学生留心观察社会上的人、事、物,使学生从小养成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热爱生活的好品质。
二、创设情景,调控心理状态
长期以来,模式化、程式化的教学使语文课堂变得机械沉闷,缺乏向知识挑战的刺激和乐趣,致使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语文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难以实现。因此怎么激活课堂教学氛围,便成了语文教改的内容之一。教师要借助多种手段,增添课堂情趣,以境激情,以境激趣,引导学生在欣赏理解课文的心理动态过程中,将心理结构多感性经验区域推向本质的纵深处,在震撼中使心灵得到洗涤。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可以通过欢快的语调朗读课文,将学生置于喜悦、充满生机的“春天里”,可以唤起相应的情感,不仅可使学生更准确地了解课文内容,而且也能使他们对春天产生向往之情。即使学生中有因为家庭或者其他原因闷闷不乐者,也会被整个课堂气氛所感动,融入到生机盎然的春天里去。
现代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心理一般具有闭锁的特点,有较强的心理自卫意识,有的学生性格内向,沉默寡言。教师则要为他们提供说话的机会,比如:鼓励他们大胆答问,朗读时要放开声音,敢于同别人讨论问题等。经过训练,他们就会消除郁结于心中的壁垒,形成开朗性格,乐于人际交往。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师生交流,教学相长。当学生发生问题行为时,教师或以眼神暗示,或以加重语气予以提醒,或结合教学内容加以提示。只有师生心理相容,才能在教学中调控学生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剖析教材,强化健康主题
通过剖析课文主题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语文题材大多含着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生命和热爱生活的主题,大多表现对真善美的追求和讴歌以及对假丑恶的鞭挞和摒弃。因此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的主题内容以及作者所表达的高尚情操,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因素。比如在讲授流沙河的《理想》这首诗时,就可以有意识地鼓励学生,从小要有远大的理想,乐于学习。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达到了教育的目的,与枯燥的说教相比起来,效果要好得多。
通过分析人物命运的描写来揭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如《伤仲永》和《孙权劝学》告诫我们,后天的努力比先天的禀赋更重要。现代学生模仿心理特别强,辨析能力较差。在语文教学中应从一个个活生生的形象入手,抓住人物的闪光点为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做好铺垫,提供动力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可能的。教师要与时俱进,转变教学观念,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以教学为载体、为媒介、为桥梁来挖掘现实的潜能,开发智力,调整心态,决不能停留在单纯的传授学科知识的层面上,也不可只满足学生的“成绩”提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觉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关注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是课改的一项新任务和新要求,并且也是教师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作者单位:河南省济源市承留三中 459007)
一、营造氛围,健全心理品质
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是提高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心理的最佳环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法营造一个使学生心情舒畅地参与讨论和交流的氛围,正确对待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充分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放手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实行民主教学,留给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和质疑问难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地感知、探究、发现知识,并在自我评价、合作学习中健全人格,逐步形成独立思考、敢想敢说、敢问敢做、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独立意识和顽强毅力。
开辟第二课堂,有利于学生拓宽视野,增长阅历,积累写作素材,提高阅读能力。陶行知曾说过:“我们要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古今中外三百六十行学习。”这表明,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开辟语文第二课堂,学生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地排忧解难,化解郁闷,放松身心,并通过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更加生动地了解社会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认知能力和语文交际能力,心理素质也必然得到提高。所以平时,语文教师要经常提醒鼓励学生留心观察社会上的人、事、物,使学生从小养成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热爱生活的好品质。
二、创设情景,调控心理状态
长期以来,模式化、程式化的教学使语文课堂变得机械沉闷,缺乏向知识挑战的刺激和乐趣,致使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语文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难以实现。因此怎么激活课堂教学氛围,便成了语文教改的内容之一。教师要借助多种手段,增添课堂情趣,以境激情,以境激趣,引导学生在欣赏理解课文的心理动态过程中,将心理结构多感性经验区域推向本质的纵深处,在震撼中使心灵得到洗涤。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可以通过欢快的语调朗读课文,将学生置于喜悦、充满生机的“春天里”,可以唤起相应的情感,不仅可使学生更准确地了解课文内容,而且也能使他们对春天产生向往之情。即使学生中有因为家庭或者其他原因闷闷不乐者,也会被整个课堂气氛所感动,融入到生机盎然的春天里去。
现代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心理一般具有闭锁的特点,有较强的心理自卫意识,有的学生性格内向,沉默寡言。教师则要为他们提供说话的机会,比如:鼓励他们大胆答问,朗读时要放开声音,敢于同别人讨论问题等。经过训练,他们就会消除郁结于心中的壁垒,形成开朗性格,乐于人际交往。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师生交流,教学相长。当学生发生问题行为时,教师或以眼神暗示,或以加重语气予以提醒,或结合教学内容加以提示。只有师生心理相容,才能在教学中调控学生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剖析教材,强化健康主题
通过剖析课文主题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语文题材大多含着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生命和热爱生活的主题,大多表现对真善美的追求和讴歌以及对假丑恶的鞭挞和摒弃。因此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的主题内容以及作者所表达的高尚情操,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因素。比如在讲授流沙河的《理想》这首诗时,就可以有意识地鼓励学生,从小要有远大的理想,乐于学习。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达到了教育的目的,与枯燥的说教相比起来,效果要好得多。
通过分析人物命运的描写来揭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如《伤仲永》和《孙权劝学》告诫我们,后天的努力比先天的禀赋更重要。现代学生模仿心理特别强,辨析能力较差。在语文教学中应从一个个活生生的形象入手,抓住人物的闪光点为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做好铺垫,提供动力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可能的。教师要与时俱进,转变教学观念,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以教学为载体、为媒介、为桥梁来挖掘现实的潜能,开发智力,调整心态,决不能停留在单纯的传授学科知识的层面上,也不可只满足学生的“成绩”提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觉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关注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是课改的一项新任务和新要求,并且也是教师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作者单位:河南省济源市承留三中 459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