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决策》:合肥最近几年强力推行的大建设引起了外界的广泛关注,其成就有目共睹,改变的不仅是合肥的城市布局和城市面貌,增强了市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同时合肥的工作作风和观念意识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同时,也带来一些质疑。比如说,其中一种很有代表性的担心是,合肥通过大规模的融资来解决基础设施投入会不会带来政府的债务风险?
陈刚:合肥市委、市政府当初启动投融资体制改革时,有一个很明确的方针,那就是“筹得到、用得好、还得起”,控制政府的债务风险一直是我们改革过程中坚持的一个基本底线。我们有专门的班子进行研究分析,根据财政收入、土地收入等指标确定融资红线,借钱不能超过这个“警戒线”,以保证融资还款形成有效的流动链。可以说,通过投融资体制的改革,不仅为合肥的大建设提供了资金保证,同时也有效地建立起了政府债务风险防范机制。一是实行政府债务统一归口管理,将原来分散在各部门的政府债务统一收归市投融资中心管理,实行统借统还。开行办、亚行办划归投融资中心管理。二是建立政府债务动态管理机制和预警机制。投融资管理中心对政府债务进行梳理核实,全面摸清政府债务家底;建立政府债务定期统计制度,划定融资风险控制红线;列出年度的融资规模和还款计划,对政府债务的规模、结构和安全性进行动态预警和评估,确保政府债务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三是加强对贷款的期限管理。为避免流动性风险,根据市政设施收益期较长的特点,加强与商业银行的沟通协商,争取其对建设项目长期融资的突破,实现融资结构由短期贷款为主向中长期贷款为主的转变。
3年大建设,合肥共筹集300多亿元。2008年与2005年相比,负债比例反而下降了,目前的负债比例还是很安全的。随着财政收入的提高,还贷能力将越来越强,已经形成了借、用、还的良性循环。
《决策》:还有一种担心也很具有代表性,合肥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会不会影响在其他领域,如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方面的投入?
陈刚:“勒紧裤腰带挤占民生投资来搞大建设,这样的事情合肥不会干”,吴存荣市长的公开表态代表着合肥市投融资改革一贯坚持的原则。可以说,合肥市投融资体制改革,不仅使得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可靠的资金保障,政府在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时也摆脱了原来在资金问题上捉襟见肘的窘境,最近几年在文教卫体等各项社会事业上的财政投入,也是大幅度增长。
拿教育投入来看,2006至2008三年间,合肥市本级预算内教育经费总投入19.1亿元,十五期间,合肥市本级教育经费总计投入16.8亿元,投入总量增长13.71%。再看卫生投入,十五期间,合肥市本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总计1.92亿元,2006至2008三年投入总量达到3.18亿元,超过十五投入总和,增长65.63%。此外,在企业改制支出上,从2002年实施企业改制到2005年底,合肥市市属企业改制支出各类改制费用约40亿元,其中市财政拨付土地出让收入和借款垫支15亿元。2006至2008三年,市财政投入企业改制资金约49.25亿元,投入总量大幅增长。
《决策》:合肥的投融资体制改革已进行了三年,盘活了大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任何一个制度设计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需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加以完善。合肥目前的投融资体制还存在哪些问题?
陈刚:从合肥投融资体制改革实施以来的情况看,还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库有待完善,项目与融资的匹配性不强;投融资计划编制工作滞后,缺乏科学的中长期规划。二是拟实施的项目成熟度不高,与规划等部门的协同作业机制、相关的监管机制有待完善。三是部分县区的融资能力不强,融资压力较大。
《决策》:针对这些问题,下一步如何加以改进和完善?
陈刚:下一步,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一是研究制订出台政府债务管理和政府投资项目资金管理等规章制度,建立政府债务信息系统,切实加强政府债务“借、用、还”一体化管理,保证资金的安全有效使用,防范政府债务风险。二是完善项目库建设,强化“让项目等资金,绝不让资金等项目”的观念,加强计划、规划等对城市建设的引领作用,对各类项目进行储备,完善项目前期工作,实现项目的“超前”运作,避免项目和融资脱节,以及资金沉淀。三是拓展融资合作空间,拓展金融合作范围,争取金融机构更大规模信贷资源。在摸清家底、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将偿债基金合作范围向三大开发区延伸,在已有的额度上增加新的融资规模。继续加大利用国外贷款力度。加强组织协调和宣传培训,努力提高项目申报成功率。四是加强县区指导,构建联动机制。加快推进县区配套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县区融资难等问题,构建市、县区投融资联动的长效机制。重点是对三县四区、三大开发区投融资体制改革及相关配套改革进展情况加强督促检查力度,完善县区投融资体制改革相关配套改革,指导县区科学编制年度投融资计划;在推进利用市级偿债基金帮助县区融资工作的基础上,发挥县区的主动性,协调指导建立县区级偿债基金,推动县区整合本级融资资源,支持经济发展;加强对开发区、滨湖新区、政务文化新区的投融资体制构建情况的调研,帮助其建立良性的投融资运行机制。
陈刚:合肥市委、市政府当初启动投融资体制改革时,有一个很明确的方针,那就是“筹得到、用得好、还得起”,控制政府的债务风险一直是我们改革过程中坚持的一个基本底线。我们有专门的班子进行研究分析,根据财政收入、土地收入等指标确定融资红线,借钱不能超过这个“警戒线”,以保证融资还款形成有效的流动链。可以说,通过投融资体制的改革,不仅为合肥的大建设提供了资金保证,同时也有效地建立起了政府债务风险防范机制。一是实行政府债务统一归口管理,将原来分散在各部门的政府债务统一收归市投融资中心管理,实行统借统还。开行办、亚行办划归投融资中心管理。二是建立政府债务动态管理机制和预警机制。投融资管理中心对政府债务进行梳理核实,全面摸清政府债务家底;建立政府债务定期统计制度,划定融资风险控制红线;列出年度的融资规模和还款计划,对政府债务的规模、结构和安全性进行动态预警和评估,确保政府债务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三是加强对贷款的期限管理。为避免流动性风险,根据市政设施收益期较长的特点,加强与商业银行的沟通协商,争取其对建设项目长期融资的突破,实现融资结构由短期贷款为主向中长期贷款为主的转变。

3年大建设,合肥共筹集300多亿元。2008年与2005年相比,负债比例反而下降了,目前的负债比例还是很安全的。随着财政收入的提高,还贷能力将越来越强,已经形成了借、用、还的良性循环。
《决策》:还有一种担心也很具有代表性,合肥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会不会影响在其他领域,如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方面的投入?
陈刚:“勒紧裤腰带挤占民生投资来搞大建设,这样的事情合肥不会干”,吴存荣市长的公开表态代表着合肥市投融资改革一贯坚持的原则。可以说,合肥市投融资体制改革,不仅使得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可靠的资金保障,政府在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时也摆脱了原来在资金问题上捉襟见肘的窘境,最近几年在文教卫体等各项社会事业上的财政投入,也是大幅度增长。
拿教育投入来看,2006至2008三年间,合肥市本级预算内教育经费总投入19.1亿元,十五期间,合肥市本级教育经费总计投入16.8亿元,投入总量增长13.71%。再看卫生投入,十五期间,合肥市本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总计1.92亿元,2006至2008三年投入总量达到3.18亿元,超过十五投入总和,增长65.63%。此外,在企业改制支出上,从2002年实施企业改制到2005年底,合肥市市属企业改制支出各类改制费用约40亿元,其中市财政拨付土地出让收入和借款垫支15亿元。2006至2008三年,市财政投入企业改制资金约49.25亿元,投入总量大幅增长。
《决策》:合肥的投融资体制改革已进行了三年,盘活了大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任何一个制度设计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需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加以完善。合肥目前的投融资体制还存在哪些问题?
陈刚:从合肥投融资体制改革实施以来的情况看,还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库有待完善,项目与融资的匹配性不强;投融资计划编制工作滞后,缺乏科学的中长期规划。二是拟实施的项目成熟度不高,与规划等部门的协同作业机制、相关的监管机制有待完善。三是部分县区的融资能力不强,融资压力较大。
《决策》:针对这些问题,下一步如何加以改进和完善?
陈刚:下一步,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一是研究制订出台政府债务管理和政府投资项目资金管理等规章制度,建立政府债务信息系统,切实加强政府债务“借、用、还”一体化管理,保证资金的安全有效使用,防范政府债务风险。二是完善项目库建设,强化“让项目等资金,绝不让资金等项目”的观念,加强计划、规划等对城市建设的引领作用,对各类项目进行储备,完善项目前期工作,实现项目的“超前”运作,避免项目和融资脱节,以及资金沉淀。三是拓展融资合作空间,拓展金融合作范围,争取金融机构更大规模信贷资源。在摸清家底、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将偿债基金合作范围向三大开发区延伸,在已有的额度上增加新的融资规模。继续加大利用国外贷款力度。加强组织协调和宣传培训,努力提高项目申报成功率。四是加强县区指导,构建联动机制。加快推进县区配套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县区融资难等问题,构建市、县区投融资联动的长效机制。重点是对三县四区、三大开发区投融资体制改革及相关配套改革进展情况加强督促检查力度,完善县区投融资体制改革相关配套改革,指导县区科学编制年度投融资计划;在推进利用市级偿债基金帮助县区融资工作的基础上,发挥县区的主动性,协调指导建立县区级偿债基金,推动县区整合本级融资资源,支持经济发展;加强对开发区、滨湖新区、政务文化新区的投融资体制构建情况的调研,帮助其建立良性的投融资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