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用精神和文化去教

来源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RBWD08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作为中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千百年来以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实施新课标以来,古诗教学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但是纵观古地教学,传统的“知诗人、解诗题、释字义”尚在广泛使用,古诗教学等同于一般的阅读课教学,忽略了对古诗特有意境的欣赏,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特有文化魅力的感悟。
  一、领略诗人精神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了解了诗人,对其诗的把握也就能高屋建瓴,收放自如了。
  在教学《登鹳雀楼》之前,笔者首先了解了王之涣其人。在大量参阅《唐诗鉴赏词典》《唐才子传》、《唐诗纪事》等文献资料以及百度百科后,王之涣的形象渐渐明晰:出身望族的王之涣,自幼聪颖好学,不到20岁,但能精研文章,穷经典之奥。但对仕途不感兴趣,喜好与高适、王昌龄等饮酒论诗,击剑悲歌,素有“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之称。
  读着王之涣,一个活跃在盛唐旺世,热情豪放,胸襟宽广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为我们解读他的诗作奠定了基调。
  二、叩击诗之精神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诗人的创作,总是由内而外,即先有客观现实的感发而产生的内在情态,是“兴发感动”,了解了诗人的精神,我们就可以回溯诗的本源,涵泳诗的本质,体悟诗的精神,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相遇,更是精神上的相遇。
  比如,《登鹳雀楼》,我在解读这首诗时,首先被“白日”二字所缠绕。有读者认为读“白日依山尽”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之惆怅之感。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对话:
  生: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师:让我们慢慢欣赏啊,一轮落日沿着连绵起伏的山,慢慢地、慢慢地落下去了。白日/依山——尽。
  生(轻轻地):白日/依山——尽。
  师:听,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黄河滚滚的声音。
  师:对,黄河咆哮而来!
  生:黄河——入海/流——
  师:让我们想象着画面,再读一读。
  生(齐):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师:让我们再回到诗中来,王之涣有没有因为看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样的壮观景象而满足呢?
  生:没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是啊,看来王之涣也被这景色给迷住啦!还要看呢!要看到更美的景色,就要——
  生:更上一层楼。
  师:诗人是不是就是告诉我们,要爬楼啊?
  生:不是的——
  师:孩子们,你们上学期上的是几年级啊?现在呢,上二年级了,就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了。这就叫——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话可是一句千古名句啊,鹳雀楼的名气之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句诗。因为它不光用在登楼上,更重要的是成为后人用来勉励自己或别人不断进取的格言。比如当我们的同学被评为“三好学生”的时候,老师为了让他不骄傲,继续努力,就会鼓励他,在他的素质报告书上写下——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当你的好朋友获得了“写字小能手”称号时,你会对它说——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虽是千古名句,却是即景生情。没有刻意,纯属“偶遇”。所以,课堂上的对这两句诗的处理也是“自然”的,从诗人的积极向上,自然过渡到孩子们的积极向上。儿童的精神与诗人的精神悄然相遇。
  三、遭遇古诗文化
  古诗教学不同于一般的文体教学。古诗言简意丰,博大精深。传统的解题、释词、译句能让学生了解古诗的表面意思,但古诗特有的文化价值却将如海底的小石子,沉沉睡去。《登鹳雀楼》是唐诗中最有名的五言绝句之一,它在写法上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我这样教学:
  师:大家看,这上下两句的节奏其实是一样的,白日对——
  生:黄河。
  师:依对——
  生:入。
  师:山对——
  生:海。
  师:尽对——
  生:流。
  师:白日依山尽。
  生:黄河入海流。
  师:那么上下两句读的时候哪儿不一样了呢?
  生:上面一句读得轻轻地,下面一句很有气魄。
  师:孩子们能够边想象边读,把诗的画面读出来了。
  ……
  师:我们来看,这两句诗的节奏其实也是一样的!比如“欲”对“更”;穷对上……
  师:但读的时候感情是一样的:欲穷千里目……
  生:更上一层楼。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什么叫“对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他们感受到了这首诗体现出来的“对仗”美。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濡染,是古文化的熏陶,是审美情趣的培植。
  古诗的美不仅在形式,还在韵律。在小学课堂上,我们不必将“韵律”一词带给学生,但是可以将“韵律”的美传递给学生。方法就是“读”。回归历史,回归诗人,想想诗人当时会是怎样“读”这首诗,才能试着走近这首诗。于是,我把吟诵带进了课堂:
  师:配乐按格律范读古诗。
  生:鼓掌。
  师:老师为什么读得好听呢?因为我是按格律读的。我们知道,一声二声读平声,读得长,三声四声为仄声,读得短些。
  师:(屏幕出示标了平仄的诗)白日,依山——尽。谁来试 一试。
  生:白日/依山——尽。
  师:黄河——入海/流——
  生:黄河——入海/流——
  ……
  就这样摇头晃脑,读之吟之,这样的情境场把学生带回了一千多年前,带回了盛唐时期那汇聚文人雅士的鹳雀楼上,学生与古诗文化不期而遇。
  古诗,作为文学宝库中的一枝奇葩,它特有的文化魅力需要我们用精神去观点,用文化去碰撞。
其他文献
油门踏板又称加速踏板,是汽车燃料供给系的一部分。通过控制其踩踏量,来控制发动机进气量,从而控制发动机的转速。油门有控制车速快慢的作业,而教师的作用是引领一个活力课堂,预设卡就决定了课程的进度。预设卡包括预设目标、预设重难点、预设学习过程等。同时,崔恋老师也指出“ 指导的方法、策略,要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师在这里“导”更多地表现在“导‘趣’”、“导‘能’”、“导‘法’”上。  一、导“趣
《祝福》中的称谓与民俗,有效地丰富了人物的性格心理,深刻地透视了民族的灵魂。在“无物之阵”里,制造悲剧的人心安理得,目睹悲剧的人习以为常,而悲剧的主角只求“做稳了奴隶”。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孔子语)。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措施,反过来说,学生只有在积极主动学习的时候才会产生问题意识,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能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  一、问题设置层次性,让学生“能问”  思维通常是由问题
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学习数学的关键是解决老师讲过、自己做过的问题。在进行几何教学时,经常会遇到学生不会独立思考,很难形成分析推理能力,遇到陌生的问题就束手无策,不会进行思考,不会把问题转化。在进行练习或考试时,不少学生只会做那些见过、做过的题目。甚至经常有讲过、做过几遍的问题,在考试中还不能解答的情况。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进行改革与教学实践成为关键。文章就此展开研究。  一、新课改概述  只有当
膀胱、前列腺等下尿路腹腔镜手术在体位、入路及操作技巧上有着相似之处,近年来在手术方式及操作技巧方面有不少的改进。在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方面,有从经腹入路向经腹膜外
针对国产柴油机监控系统技术不成熟、测量精度不高及自主研发能力不足等问题,以某中速船用V12缸型柴油机为原型,运用C#语言开发一套柴油机安保监控系统软件。运用该软件可实
在分析《1978年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马尼拉修正案、《1974年海上人命安全公约》及国内法规的基础上,提出航运院校船舶保安意识与职责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对
苏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二同步拓展阅读中新选了欧·亨利的经典小说《两块面包》。对于小说的阅读重点,有的认为应研究四十岁的玛莎小姐的物质优势和中年设计师马姆勃格的精
为了给老式靠船码头的护堤钢板添加阴极保护系统,为护堤钢板阴极保护设计提供依据,建立护堤钢板阴极保护体系的理想模型,用有限元仿真代替传统经验估算法对不同情况下护堤钢
共生原点的选择,是共生教学操作的首要环节,也是共生教学成功的基础。共生原点应该是生长性和操作性的统一,是教什么和怎么教的统一,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是学生学习需要和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