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秘书礼仪》在过去的讲授过程中,由于重知识,轻训练,削弱了教学效果。尽管教师也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但在实践中,学生仍然不能够根据不同场合规范使用相应礼仪,不能将礼仪规范转化为一种习惯。在本次课程改革中,我们重新构建了强调技能掌握及行为转化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养成素质。
关键词:课程内容;教学做一体;高效课堂
《秘书礼仪》课程在整个文秘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承前启后、搭台建桥的作用。秘书礼仪既是秘书人员必备的修养,也体现出应用性极强的专业技能,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基础。
此次秘书礼仪课程在学院领导支持和团队教师共同努力下,本着“改革教学模式,减少理论讲授,强化能力培养,注重教学过程、注重改革实效”的原则,对秘书礼仪课从教学方法、内容设计到课程考核都进行了改革。
1 课程改革内容
首先,创新教学方法,力求为学生创设或还原真实的职业场景。
1.1 启发讨论式。此种方法突出学生主体性,使学生能自觉地将课上的理论学习延伸到课下,按礼仪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
1.2 示范教学法该种方法一般用于操作性礼仪知识的讲授,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教学任务,让学生亲身实践,进行示范,这种方法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3 情境教学法。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创设近于职业环境的情境,进行角色扮演训练,是进入真实环境写作的必要前提步骤,通过亲身实践,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充分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
1.4 案例分析教学法。根据职业调查收集的企业真实案例,贯穿教学过程,由于案例有鲜明的岗位针对性,对学生完成项目任务就有很强的指导性。
1.5 真实情境下的“礼仪实习”经历。创办“实训工厂”,成立经营性礼仪服务公司,成立礼仪队,承接各种礼仪服务业务,让学生有个真实的礼仪服务工作环境,使学生服务管理知识和技能得到综合应用,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礼仪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整合课程内容。课程本着整合基本理论、加强实践环节、突出职业性特点、倡导自主学习的原则,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为目的,积极开展多种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尝试,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力求体现科学性与职业性相结合、理性与感性相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结合企业工作和教学实践经验,根据完成任务过程对知识、内容进行整体设计,打破原来学科体系知识,进行知识的结构与重构;以任务为载体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引发学生对理论的深入探讨,激发学生主体的求知欲望。
再次,进行教学环节设计。在授课过程中实行“教-学-做”一体化,加大礼仪实训力度,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表达能力等。采用“教师布置任务→学生自己制定完成任务的计划→由教师评定讲解→学生修订计划→投入实施操作→记录工作状况→教师和学生互动总结→学生完成课业→教师批改→问题反馈”的模式,分层次逐步消化知识点,使理论和实践相融合、授课与实训相融合、课堂与基地相融合、职业行为与技能认证相融合。
最后,制定考核标准。课程考核注重学生平时表现,将学习态度、到课情况、项目任务完成情况等的记载,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指标。为了更加全面地考察学生对秘书礼仪知识及技能的学习效果,我们大力改革了学生的礼仪成绩评定方法,将礼仪课程期末评定由书面考核转变为技能考试,成绩的考评我们共分以下五个部分:
(1)注重平时表现的礼仪习惯养成性考核。引导学生关注身边行为细节,引入其他任课老师礼仪课堂外评价,意在激励同学们将礼仪习惯内化成综合素养。这部分占总评成绩的30%。
(2)注重实际能力的礼仪技能考核。礼仪情景模拟属于技能考核,侧重于考查学生对礼仪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如,日常着装礼仪;坐、立、行、走的仪态礼仪;交往过程中的递接名片、接打电话礼仪等,以此达到综合考察学生礼仪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这部分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
(3)注重态度的学习主动性考核。包括:上课出勤情况、听课情况、学习活动参与情况、与小组成员互动交流完成任务情况等。这部分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
2 课程改革重点
《秘书礼仪》课程对于文秘专业的“职业人”培养有着不容忽视和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秘专业岗位核心能力可以归纳为“办文、办事、办会”三项,这些能力均离不开礼仪素养的支撑作用。如果将高职生的专业能力比作“硬实力”,那么其礼仪修养就是“软实力”。作为提高学生礼仪修养,提升综合素质的课程,也是门能让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
虽然学生们对于秘书礼仪课程的重要性都不置可否,但却难以唤起学生将礼仪习惯潜移默化为不自觉的潜意识行为的主动性,从观念上没有对礼仪规范和操作要领给与足够重视。除此之外,仅凭借课堂的几十学时也不能很好地保障学以致用的自觉性,形成礼仪课堂内与礼仪课堂外两重天的局面,完全形式化了礼仪的意义。
因此,为了改变学生的错误认识,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生命力,加强学生整体素养的训练,本次课改要着力解决“为谁教、教什么、怎么教”这三个问题。
第一,为谁教—课程目标体系的确立。“走进校门的是大学生,培养出去的是职业人”。经过三年的培养,在完成了文秘专业课程体系的学习之后,他们将被打造成一个个“全面发展的具有现代职业优势品质与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职业人才”。这是《秘书礼仪》课程的总体目标。
第二,教什么—教学内容的取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职的专业就是工作岗位。和本科教育讲究知识的系统性不同,高职教育“职业人”的培养讲究的是针对性。因此,我们要依据文秘专业职业岗位(群)的技能要求、职业能力及职业品质要求,科学灵动地来组织课程教学内容,既要有各个岗位通用的内容模块,又要有特殊工作任务的差异化内容模块。例如在《秘书礼仪》课程内容选择方面,针对文秘岗位办文、办事、办会等核心能力的要求,进行了内容侧重点的调整,增加了会务礼仪、办公室日常事务礼仪、沟通与协调礼仪技巧、公关交际礼仪技巧等几个方面的比重,通过礼仪的训练,提高文秘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
第三,怎么教—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探索。教学模式的创新是课程设计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它对于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教学内容的实施效果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在《秘书礼仪》课程的教学中,我们逐步摒弃了传统的礼仪课教学以讲授礼仪常识为主、强化知识认知的做法,进而构建了强调技能掌握及行为转化的“教学做一体化”的专业技术实务课教学模式。针对行业企业特点和岗位(群)技能要求、职业能力及职业品质要求,对工作情境进行项目细分,构建讲训一体的教学模块,提供合适的教学场所,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做”,使得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养成素质。
3 结论
虽然进行的几轮课程改革收获了很多,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课程改革从来都是一个渐进的、继承和革新并存的过程。课程发展不是通过一次性改革就能完成的,而是分步、连续完成的,不能企图通过一次性课程改革就能制定一个完美无缺的课程计划。课程改革是一个曲折、艰难的旅程,课程改革不可能都在理论所规定的框架和模式中进行,它往往要冲破原有的理论和思想的限制,这也正是课程理论发展的契机。未来并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一个我们要创造的地方。通向它的道路不是人找到的,而是人走出来的。走出这条道路的过程既改变着走出路的人,又改变着目的地本身。课程改革成功与否,将深刻地影响着我国教育的未来。
关键词:课程内容;教学做一体;高效课堂
《秘书礼仪》课程在整个文秘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承前启后、搭台建桥的作用。秘书礼仪既是秘书人员必备的修养,也体现出应用性极强的专业技能,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基础。
此次秘书礼仪课程在学院领导支持和团队教师共同努力下,本着“改革教学模式,减少理论讲授,强化能力培养,注重教学过程、注重改革实效”的原则,对秘书礼仪课从教学方法、内容设计到课程考核都进行了改革。
1 课程改革内容
首先,创新教学方法,力求为学生创设或还原真实的职业场景。
1.1 启发讨论式。此种方法突出学生主体性,使学生能自觉地将课上的理论学习延伸到课下,按礼仪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
1.2 示范教学法该种方法一般用于操作性礼仪知识的讲授,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教学任务,让学生亲身实践,进行示范,这种方法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3 情境教学法。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创设近于职业环境的情境,进行角色扮演训练,是进入真实环境写作的必要前提步骤,通过亲身实践,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充分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
1.4 案例分析教学法。根据职业调查收集的企业真实案例,贯穿教学过程,由于案例有鲜明的岗位针对性,对学生完成项目任务就有很强的指导性。
1.5 真实情境下的“礼仪实习”经历。创办“实训工厂”,成立经营性礼仪服务公司,成立礼仪队,承接各种礼仪服务业务,让学生有个真实的礼仪服务工作环境,使学生服务管理知识和技能得到综合应用,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礼仪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整合课程内容。课程本着整合基本理论、加强实践环节、突出职业性特点、倡导自主学习的原则,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为目的,积极开展多种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尝试,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力求体现科学性与职业性相结合、理性与感性相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结合企业工作和教学实践经验,根据完成任务过程对知识、内容进行整体设计,打破原来学科体系知识,进行知识的结构与重构;以任务为载体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引发学生对理论的深入探讨,激发学生主体的求知欲望。
再次,进行教学环节设计。在授课过程中实行“教-学-做”一体化,加大礼仪实训力度,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表达能力等。采用“教师布置任务→学生自己制定完成任务的计划→由教师评定讲解→学生修订计划→投入实施操作→记录工作状况→教师和学生互动总结→学生完成课业→教师批改→问题反馈”的模式,分层次逐步消化知识点,使理论和实践相融合、授课与实训相融合、课堂与基地相融合、职业行为与技能认证相融合。
最后,制定考核标准。课程考核注重学生平时表现,将学习态度、到课情况、项目任务完成情况等的记载,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指标。为了更加全面地考察学生对秘书礼仪知识及技能的学习效果,我们大力改革了学生的礼仪成绩评定方法,将礼仪课程期末评定由书面考核转变为技能考试,成绩的考评我们共分以下五个部分:
(1)注重平时表现的礼仪习惯养成性考核。引导学生关注身边行为细节,引入其他任课老师礼仪课堂外评价,意在激励同学们将礼仪习惯内化成综合素养。这部分占总评成绩的30%。
(2)注重实际能力的礼仪技能考核。礼仪情景模拟属于技能考核,侧重于考查学生对礼仪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如,日常着装礼仪;坐、立、行、走的仪态礼仪;交往过程中的递接名片、接打电话礼仪等,以此达到综合考察学生礼仪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这部分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
(3)注重态度的学习主动性考核。包括:上课出勤情况、听课情况、学习活动参与情况、与小组成员互动交流完成任务情况等。这部分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
2 课程改革重点
《秘书礼仪》课程对于文秘专业的“职业人”培养有着不容忽视和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秘专业岗位核心能力可以归纳为“办文、办事、办会”三项,这些能力均离不开礼仪素养的支撑作用。如果将高职生的专业能力比作“硬实力”,那么其礼仪修养就是“软实力”。作为提高学生礼仪修养,提升综合素质的课程,也是门能让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
虽然学生们对于秘书礼仪课程的重要性都不置可否,但却难以唤起学生将礼仪习惯潜移默化为不自觉的潜意识行为的主动性,从观念上没有对礼仪规范和操作要领给与足够重视。除此之外,仅凭借课堂的几十学时也不能很好地保障学以致用的自觉性,形成礼仪课堂内与礼仪课堂外两重天的局面,完全形式化了礼仪的意义。
因此,为了改变学生的错误认识,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生命力,加强学生整体素养的训练,本次课改要着力解决“为谁教、教什么、怎么教”这三个问题。
第一,为谁教—课程目标体系的确立。“走进校门的是大学生,培养出去的是职业人”。经过三年的培养,在完成了文秘专业课程体系的学习之后,他们将被打造成一个个“全面发展的具有现代职业优势品质与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职业人才”。这是《秘书礼仪》课程的总体目标。
第二,教什么—教学内容的取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职的专业就是工作岗位。和本科教育讲究知识的系统性不同,高职教育“职业人”的培养讲究的是针对性。因此,我们要依据文秘专业职业岗位(群)的技能要求、职业能力及职业品质要求,科学灵动地来组织课程教学内容,既要有各个岗位通用的内容模块,又要有特殊工作任务的差异化内容模块。例如在《秘书礼仪》课程内容选择方面,针对文秘岗位办文、办事、办会等核心能力的要求,进行了内容侧重点的调整,增加了会务礼仪、办公室日常事务礼仪、沟通与协调礼仪技巧、公关交际礼仪技巧等几个方面的比重,通过礼仪的训练,提高文秘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
第三,怎么教—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探索。教学模式的创新是课程设计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它对于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教学内容的实施效果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在《秘书礼仪》课程的教学中,我们逐步摒弃了传统的礼仪课教学以讲授礼仪常识为主、强化知识认知的做法,进而构建了强调技能掌握及行为转化的“教学做一体化”的专业技术实务课教学模式。针对行业企业特点和岗位(群)技能要求、职业能力及职业品质要求,对工作情境进行项目细分,构建讲训一体的教学模块,提供合适的教学场所,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做”,使得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养成素质。
3 结论
虽然进行的几轮课程改革收获了很多,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课程改革从来都是一个渐进的、继承和革新并存的过程。课程发展不是通过一次性改革就能完成的,而是分步、连续完成的,不能企图通过一次性课程改革就能制定一个完美无缺的课程计划。课程改革是一个曲折、艰难的旅程,课程改革不可能都在理论所规定的框架和模式中进行,它往往要冲破原有的理论和思想的限制,这也正是课程理论发展的契机。未来并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一个我们要创造的地方。通向它的道路不是人找到的,而是人走出来的。走出这条道路的过程既改变着走出路的人,又改变着目的地本身。课程改革成功与否,将深刻地影响着我国教育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