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黄河三角洲生态农牧化高质量发展的策略与途径

来源 :水产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_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河三角洲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系统独特,其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下,黄河三角洲生态农牧化是实现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为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黄河三角洲生态农牧化新模式,本研究分析了其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其发展的理念和目标.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多元驱动的高质量发展策略与途径,即通过“场景驱动”以优化宏观布局,利用“种业牵动”、“牧养互动”和“装备推动”以完善产业体系,采用“强强联动”以创新协同范式,运用“政策促动”以实现整体升级,构建场景匹配的三场连通、三产融合的黄河三角洲生态农牧化发展新模式,实现机械化、智能化、数字化和体系化的协同发展.研究结果可为推动黄河三角洲生态农牧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为开发无耐药性的传统抗生素的补充抗菌剂,试验以中蜂和意蜂蜂毒为研究对象,通过琼脂平板扩散法和最小抑菌浓度法(MIC)检测二者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伤寒杆菌、无乳链球菌、沙门氏菌和尖孢镰刀菌等8种病原细菌和1种真菌的抑制作用,同时比较2种蜂毒的抑菌活性差异;采用酶标仪和荧光显微镜试验验证蜂毒对无乳链球菌的抑制功效.结果表明,中蜂蜂毒、意蜂蜂毒对供试革兰氏阳性菌、真菌和部分革兰氏阴性菌都有抑制作用,随着蜂毒质量浓度的升高,抑菌圈直径逐渐增大,抑菌效果愈加明显;
通过人工束缚对活体施加胁迫调控干预,探讨流通环节虾夷扇贝的活力保持机制,为开发贝类高端活品提供理论及方案等参考.参考实际流通链,设置由2 d活水暂养和4 d无水贮运构成为期1周的模拟活品供应链;设计两个处理组,分别为暂养前束缚组(Tb)和暂养后束缚组(Ta),对照组C则全程无束缚.期间对扇贝闭壳肌ATP关联物、腺苷酸能荷(AEC)、磷酸精氨酸ArP、pH及糖原等生化指标进行分析,同时对比表观活力及风味品质变化进行全面分析比较.结果显示,束缚处置具有明显的胁迫调控效果,有助于活品在贮运环节活体活力的保持,且
南极磷虾营养价值高,因富含必需氨基酸、磷脂、虾青素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而具有良好的开发价值.目前,对南极磷虾及其制品脂肪酸含量的分析主要集中在总脂肪酸含量的测定,由于PUFAs不同酯的结合会影响其生物利用度,因此,有必要对南极磷虾不同类型酯的脂肪酸含量进行准确定量.为了明确南极磷虾油中磷脂(PL)型脂肪酸含量,基于固相萃取建立南极磷虾油中PL型脂肪酸含量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通过优化各实验条件,在最优条件下通过本方法测得的加标回收率在84.22%~94.45%,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在0.79%~6.0
为了确定β-环糊精稳定南极磷虾油Pickering乳液的制备工艺并研究其稳定性,实验通过研究不同乳化方法(超声、高速剪切和高压微射流)、不同油相体积分数(30%、40%、50%、60%和70%)及不同β-环糊精添加量(1%、2%、3%、4%和5%,质量分数)对乳液特征指标(浊度、离心稳定性、粒径和ζ-电位)的影响,初步确定了β-环糊精稳定南极磷虾油Pickering乳液的制备工艺,而后通过乳液的形貌及显微变化、乳液的特征指标评价乳液的热杀菌稳定性、冻融稳定性和贮藏稳定性.结果表明,油相体积为60%、β-环
东海岱衢族大黄鱼历史上曾是我国近海特有的最重要底层经济鱼类之一,但现在是我国着力恢复与重建的重要对象.为阐明大黄鱼资源变动及其衰退的影响因素,揭示大黄鱼对栖息地的选择性及其资源难以恢复的原因,本研究以1950—2020年浙江省大黄鱼捕捞产量为样本,运用指标分析法,分析岱衢族大黄鱼资源种群数量变动与敲罟作业、围捕“中央渔场”越冬群体等渔业重大事件的相关性,追踪导致大黄鱼资源衰退的原因;通过文献综合分析法,阐述了大黄鱼生物学特性及其演变和对栖息地的适应性表现.结果显示:①大黄鱼资源衰退乃至枯竭的主要原因是敲罟
为实现南极磷虾油品质导向的高效制备,实验以全脂南极磷虾粉为原料,以豆油或中链甘油三酯作为载体助溶剂,采用协同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制备甘油三酯富集型油脂(一级油);再以萃取后的南极磷虾粉饼粕为原料,采用乙醇提取法制备磷脂富集型油脂(二级油).基于所得磷虾油的脂质组成、磷脂酰胆碱和磷脂酰乙醇胺的绝对含量为考察指标,优选了30%豆油作为载体助溶剂.结果发现,与无助溶剂组和乙醇助溶剂组相比,载体助溶剂(30%豆油)组的一级油提取率最高(37.68%±0.39%),其一、二级油的甘油三酯与磷脂可有效分离,且其多烯指
为了探究南极磷虾致敏问题,从南极磷虾中筛选、鉴定、分离纯化其主要过敏原,并对过敏原的性质进行研究,实验通过缓冲盐溶液提取南极磷虾蛋白;采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WB)筛选南极磷虾过敏原;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鉴定过敏蛋白;通过等电点沉淀、硫酸铵盐析、阴离子交换柱层析分离纯化过敏原;采用SDS-PAGE及WB分析南极磷虾主要过敏原的耐热性及对模拟胃肠液的消化稳定性.结果显示,南极磷虾肌浆蛋白(SP)和肌原纤维蛋白(MF)电泳条带丰富且分子量范围广.南极磷虾蛋白与虾蟹过敏患者血清能发
为了提升可溶性南极磷虾蛋白的抗氧化性能,将芦丁复合到可溶性南极磷虾蛋白(SAKP)上,成功制备了SAKP-芦丁复合物,一种新型的多酚-蛋白复合物.通过测定SAKP-芦丁复合物清除二苯基苦基苯肼自由基(DPPH?)和羟基自由基(OH?)的能力来评估其抗氧化能力.同时采用H2O2诱导HepG-2细胞氧化损伤模型评价了SAKP-芦丁复合物对细胞受到氧化损伤时的保护能力.结果发现,与芦丁复合后,SAKP的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明显增强;与天然SAKP相比,SAKP-芦丁复合物显著提升了HepG-2细胞超氧化物歧
渔业资源声学调查评估的基本条件之一是科学探鱼仪的有效探测深度可以覆盖目标的主要分布水层.针对利用渔船采集声学数据开展南极磷虾资源调查评估,本研究基于后处理方法获得声学数据背景噪声强度,建立一种科学探鱼仪有效探测深度的评估方法,并以南极磷虾渔船“福荣海”轮为例,评估船速变化对该船船载Simrad EK60型科学探鱼仪(38、70和120 kHz)背景噪声强度和有效探测深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相同性能与参数设置条件下,科学探鱼仪背景噪声强度及其对目标的有效探测深度与船速密切相关.“福荣海”轮科学探鱼仪3个频率
为满足南极资源开发需求,解决目前船载南极磷虾脱壳加工装备无序发展,虾水配比关键技术缺乏导致脱壳运行稳定性差等问题.本研究采用机理分析法,基于国内某南极磷虾专业捕捞加工船的南极磷虾脱壳生产线,结合产业发展需求等,建立南极磷虾脱壳加工的标准化船载加工模式.采用机理分析法,结合质量守恒定律、狄克松准则及数据融合滤波算法等,构建南极磷虾供料系统的采集信号数据处理方法,动态虾水配比数学模型,虾水配比控制模型和工作流程,并利用国内某南极磷虾专业捕捞加工船的脱壳加工装备开展了虾水配比关键技术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显示,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