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 “教育清泉” 在一年级音乐课堂中激荡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2009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就如何激活一年级的音乐教学过程进行了浅述。
  关键词: 一年级 音乐教学 选择教材 教学形式
  一、合理地选择教材
  1.一年级学生最大的特点在于可以行动自如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与人交流,把自己的想法简单地记下来。那么在此之前,他们与成人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暂时不能用文字表达思想。比如在低年级的音乐课上,有一节课的课题是《嘎嘎小鸭子》,这是一首节奏欢快既可说唱又可律动的小儿歌。那么我在某一个环节就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其中附点节奏特殊的念法,然后指着图例反复示范多次继而让学生自己练习,可是我发现他们仍然不为所动,不能如我期待的那样整齐响亮有节奏地朗读。我很着急,于是叫了平日班级里最活跃的学生单独练习,还是不行。课后我悄悄问了几名学生才知道事情的原委:他们不认识字,我居然把这个问题给忽略了。这个小例子让我意识到对于一年级刚刚入学的孩子来说,文字大概是最不能引起他们兴趣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在选择教材时,音乐作品必须是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认知能力的。在简短的文字中穿插生动的图画、斑斓的颜色等从浅到深、从具体到抽象、从无情节到有情节、从生疏到熟悉。短期的目标就是让孩子们印象深刻,下节课上课之前还能够主动地说一说上节课的内容。
  2.与此同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不仅是计算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而且贯穿在教学中是一种莫大的鼓舞。在传统教学当中,学生一味地听老师说听磁带唱未免十分枯燥,注意力容易分散。多媒体的介入让充满美感的音乐、图片、动画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轻易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比如在教唱课题《你早》时,我通过一段有趣生动的动画导入的方式瞬间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继而利用电脑设置伴奏乐器及动物造型的图片播放给他们看,在欣赏歌曲的过程中自然地分辨乐器的音色,感受歌曲的情景。这样的方式既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能力,又能更巧妙地完成教学任务。
  3.回过头来,我想到如今的时代大多以信息传播之快为准。小学生的知识面不仅仅局限于音乐课堂,可以说他们每天从家里到社会上所获得的信息甚至会多于课堂。因此有学者说,这种情况也许正是给音乐教育带来的新课题:拓展学习,收集课本外的合适教材。除了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能力外,还要教会学生自主选择音乐,有了自己的想法就是培养自觉自主学习的开始。因此,每隔一段时间可以组织学生音乐展示活动,例如“成长的足迹”既是巩固性练习又是展示性的评价,侧重双基的训练,也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说一说在课外听到的,比如曲风优美、活泼、快乐、悲伤等一系列有主题的音乐活动,所有人一起欣赏学习,甚至教师和学生互换角色让学生自己说自己动手自主学习。合理地选择教材,让教学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润物细无声。
  二、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源于生活,它是良药,是推动学生积极探究主动学习的强大动力。正如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所说:音乐教学的超级任务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研究表明,一年级学生能够有效学习30分钟相当不易,他们往往是学习一段时间便想出去游玩一会儿,这是孩子的天性,并且他们刚刚接受学校教育的模式,情理之中。我想教师不应该苛求他们,反而应当更关注他们,帮助他们,采用一些更高效高能的教学手段,将学生想象成一群鱼儿在你创造的音乐海洋中自在地遨游。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往往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之前所说的多媒体教学,化无声到有声。随着气势磅礴的管弦乐的奏起,大屏幕上出现一只威武的大狮子,学生目不转睛地等待一出好戏的上演。这是《狮王进行曲》教学时的导课部分,短短几分钟,学生的兴趣就被激起来。又如教学《秋天的歌》这一单元时,利用多媒体的光色形合一创设情境,将秋天的落叶、秋高气爽的天空、金色的银杏树、山川、原野……配上背景音乐,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就在这时,让学生为画面编歌词,然后制成简单的MTV让学生欣赏。看着优美的画面,聆听悦耳的歌声,学生仿佛置身于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中,更深刻地理解歌曲的内涵。
  总之,一堂充满活力的音乐欣赏课,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美妙和神奇,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浓厚兴趣,获得美好的音乐享受,从而逐步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提出临床微生物检测仪器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给予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措施,提出在教学课时、教学模式及实验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 微生物检测仪器 PBL教学模式 教学思考  由于临床医学的飞速发展对诊断、治疗、监测、预后和医学研究的需求增多,医学检验方法随之迅速增多,临床检验仪器的更新换代日新月异。目前,全球的临床
摘 要: 本文以心理学中的罗森塔尔效应作为切入点,分析了如何通过语言、行为、心理等积极暗示,开发高职院校后进生的潜力。班主任积极的心理暗示像是一盏灯塔,而消极的心理暗示则是水底暗礁,高校教师作为班主任,应该学会通过积极的暗示,引导学生向自我发出挑战。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后进生 皮格马利翁效应 暗示 班主任工作  我国大学生在参加高考前,通过严格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养成了时刻有人管理的习惯。一
普通遗传学是生物科学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研究生物遗传与变异规律的一门科学,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联系。遗传学的研究涉及每一个领域,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的育种和人类健康等各个方面。同时是一门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包含有高深知识的科学[1]。为适应时代的飞速发展,改变现有的教学方法,网络课程作为现有教学资源的拓展和补充,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基于衡水学院网络教学支撑平台,建设完整遗
摘 要: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教学改革,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一场声势浩大的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变革,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正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就学科特点而言,小学的科学教学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多种训练机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丰富
摘 要: 默会知识是一种内隐的、难以言表的知识,是学生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才培养和发展具有显性知识无法替代的重要价值。课堂教学应更新教学观念,全面推行情境体验式、小组合作等教学形式,促进默会知识的有效传承与共享,增强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显性知识 默会知识  一、默会知识及其特征  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的概念是由匈牙利裔英国哲学家波兰尼(Polanyi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批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就业后出现一种特殊社会群体——留守学生,这些正处在好动时期的孩子,自控能力差,由于缺少父母的严格教育,久而久之,形成孤僻、不合群的性格,他们遇事缺乏自信,不善与人交流,自律能力差,普遍表现出学习观念淡薄、学习成绩滑坡等特点,所以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成为不得不大力解决的问题。作者提出要解决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应该立足“四心”(爱心、耐心、细心、恒心
摘 要: 本文针对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对教案存在的轻视现象,从教案的组成分析教案的各部分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剖析存在错误认识的原因,并对如何设计满足教学需求的教案提出建议。  关键词: 教案设计 教学效果 思考建议  教案作为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而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  教案本应是授课前所必须准备的教学材料,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认为教案在授课中可有可
摘 要: 学困生是教育对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学习困难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探讨学生因自身心理障碍而导致学习困难这一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学困生 成因分析 转化问题  学困生的教育和转化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学校教育的难点问题。学困生,顾名思义,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学困生往往表现出缺乏自信、悲观厌世、抑郁、焦虑、失眠、逃避、恐惧、烦躁和过多的内疚自责现象,他们大多缺乏主见,缺乏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