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医学院校国际化办学水平快速提高、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日益增多及医学生英语水平日渐提高的背景下,有必要针对医学本科生开设选修课《国际学术会议英语》。本文从课程目标、选课对象要求、教学安排、课程评价等方面对选修课《国际学术会议英语》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医学生 选修课 国际学术会议英语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a)-0054-02
世纪之交逐步形成的医学教育国际化趋势对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一方面,各医学院校日益频繁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为医学生提高英语国际学术交流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学术英语日渐成为研究热点[1],甚至被视为大学英语的后续课程[2];一方面,顺应2004年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对高校开设选修课的要求[3],作为必修课的重要补充和延展,选修课改革也为高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本文拟从课程理念和目标,课程内容设计、选课对象要求、教学团队和课程评价等方面对选修课《国际学术会议英语》的课程设置进行初步探讨。
1 课程理念和目标
该选修课强调学生通过体验式学习、研究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三种方式,以“学生体验者”(student experiencers)和“学生研究者”(student researchers)的身份参与课程,掌握国际学术会议的基本知识、了解国际学术会议礼仪、提高在国际学术会议交流中的学术演讲技巧。通过将提高阶段的学生从英语学习的小课堂推向国际学术交流的大讲堂,结合专业和情感双重需求,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把英语学习融入到专业学习中,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提高学生使用英语做学术报告、即席答辩和交谈讨论的实际能力。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适应我校作为一所研究性国际学术会议医科大学,培养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医科生的需要以及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课程将帮助学生掌握相关国际学术会议交流的基本知识,并培养国际学术会议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以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听说能力为中心,带动读、写、译能力的全面发展;在过程与方法上,通过向学生提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指导学生在课外进行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在课堂上模拟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言,分享学习成果;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关注学生情感需求,提升对学术的兴趣。
2 课程内容设计
本课程的一大特点是以国际学术会议为线索,围绕国际学术会议基本知识、学术演讲技巧和学术会议礼仪3个板块,将相关知识和技能分解为6个模块,包括会议信息、论文陈述、即席提问、会议主持、特殊场合交际和会议组织;每次授课为1个模块,包括基本知识、语料和学生体验3个元素。基本知识元素部分体现课程的知识性;通过语料加强语言输入;通过学生体验,进一步调动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课前向学生提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指导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在课外通过资料收集、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图片、板书等多种教学手段,采取教师讲授、小组讨论、模拟国际学术会议场景等多种教学方法,巩固并分享学习成果。课程总学时为30学时,分为6个课堂教学模块、3个实践模块和1次考试模块,每个模块3学时。具体分配如表1所示。
3 选课对象和教学团队
这门课首先要求学生已经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具有初步的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此外,还要求学生“热情!热情!热情!”具有热情是学生选择这门课程的最重要动机,而这种热情还须要有持久性,因为不同于通常大学英语课堂的生动、轻松和幽默,学术英语自身特定的理性、枯燥和严谨决定了,更多时候这门课堂上更多的是思想的火花、思维的激发,而不是欢声笑语。因此,学生的热情在第一、第二次上课后,更多的来源于对学术的浓厚兴趣和遥望未来学术生活的想象力。
教学团队是课程设置的另一特色,本课程将采用由英语教师和多专业的教师共同组成的教学团队给学生授课,每次授课采用主讲教员和特邀嘉宾共同授课的形式。由英语教师作为主讲教员,进行每次学术英语部分的授课,另外,将根据学生兴趣,邀请学校具有出国经历的学术骨干作为嘉宾参加授课,分享自己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经历和体会。在嘉宾的邀请上,将力图考虑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专业的教授和专家。一方面,是弥补英语教师在专业部分的不足;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增进课程的趣味性,并帮助学生接触到风格各异的教师。
4 学习效果评价
本课程以课堂活动、课外作业和课終考核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成绩评定,成绩评定为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五种。课堂活动占30%(包括课堂发言、课堂活动参与情况),课外作业占20%(包括小组报告、资料收集),课程考核成绩占50%,包括笔试(基本知识考查)和口试(模拟国际学术会议)。其中,模拟国际学术会议是最重要的部分。这部分将学生将在教师指导下,自行组织模拟国际学术会议的开幕式、主题发言、提问和答辩、茶歇、闭幕式等各个环节。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选择角色,参与行动。
正如韩金龙(2007)提出[4]:“EAP是大学英语改革发展的一个方向,是大学英语基础教育阶段的延伸”。面对本科生开设《体验国际学术会议英语》这样一门选修课,有助于在医学教育国际化趋势下,顺应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对医学生英语英语应用能力的要求,初步培养医学生在将来可能的学术生活中的英语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以及对科学的敬仰。
参考文献
[1] 秦秀白.ESP的性质,范畴和教学原则—— 兼谈在我国高校开展多种类型英语教学的可行性[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79-83.
[2] 马武林.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内容设置探究(一)—— 学术英语[J].外语研究,2011(5):15-21.
[3]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1-7.
[4] 韩金龙.EAP:大学英语改革与双语教学[J].高教探索,2007(6):24-25.
关键词:医学生 选修课 国际学术会议英语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a)-0054-02
世纪之交逐步形成的医学教育国际化趋势对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一方面,各医学院校日益频繁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为医学生提高英语国际学术交流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学术英语日渐成为研究热点[1],甚至被视为大学英语的后续课程[2];一方面,顺应2004年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对高校开设选修课的要求[3],作为必修课的重要补充和延展,选修课改革也为高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本文拟从课程理念和目标,课程内容设计、选课对象要求、教学团队和课程评价等方面对选修课《国际学术会议英语》的课程设置进行初步探讨。
1 课程理念和目标
该选修课强调学生通过体验式学习、研究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三种方式,以“学生体验者”(student experiencers)和“学生研究者”(student researchers)的身份参与课程,掌握国际学术会议的基本知识、了解国际学术会议礼仪、提高在国际学术会议交流中的学术演讲技巧。通过将提高阶段的学生从英语学习的小课堂推向国际学术交流的大讲堂,结合专业和情感双重需求,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把英语学习融入到专业学习中,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提高学生使用英语做学术报告、即席答辩和交谈讨论的实际能力。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适应我校作为一所研究性国际学术会议医科大学,培养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医科生的需要以及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课程将帮助学生掌握相关国际学术会议交流的基本知识,并培养国际学术会议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以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听说能力为中心,带动读、写、译能力的全面发展;在过程与方法上,通过向学生提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指导学生在课外进行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在课堂上模拟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言,分享学习成果;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关注学生情感需求,提升对学术的兴趣。
2 课程内容设计
本课程的一大特点是以国际学术会议为线索,围绕国际学术会议基本知识、学术演讲技巧和学术会议礼仪3个板块,将相关知识和技能分解为6个模块,包括会议信息、论文陈述、即席提问、会议主持、特殊场合交际和会议组织;每次授课为1个模块,包括基本知识、语料和学生体验3个元素。基本知识元素部分体现课程的知识性;通过语料加强语言输入;通过学生体验,进一步调动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课前向学生提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指导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在课外通过资料收集、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图片、板书等多种教学手段,采取教师讲授、小组讨论、模拟国际学术会议场景等多种教学方法,巩固并分享学习成果。课程总学时为30学时,分为6个课堂教学模块、3个实践模块和1次考试模块,每个模块3学时。具体分配如表1所示。
3 选课对象和教学团队
这门课首先要求学生已经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具有初步的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此外,还要求学生“热情!热情!热情!”具有热情是学生选择这门课程的最重要动机,而这种热情还须要有持久性,因为不同于通常大学英语课堂的生动、轻松和幽默,学术英语自身特定的理性、枯燥和严谨决定了,更多时候这门课堂上更多的是思想的火花、思维的激发,而不是欢声笑语。因此,学生的热情在第一、第二次上课后,更多的来源于对学术的浓厚兴趣和遥望未来学术生活的想象力。
教学团队是课程设置的另一特色,本课程将采用由英语教师和多专业的教师共同组成的教学团队给学生授课,每次授课采用主讲教员和特邀嘉宾共同授课的形式。由英语教师作为主讲教员,进行每次学术英语部分的授课,另外,将根据学生兴趣,邀请学校具有出国经历的学术骨干作为嘉宾参加授课,分享自己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经历和体会。在嘉宾的邀请上,将力图考虑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专业的教授和专家。一方面,是弥补英语教师在专业部分的不足;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增进课程的趣味性,并帮助学生接触到风格各异的教师。
4 学习效果评价
本课程以课堂活动、课外作业和课終考核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成绩评定,成绩评定为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五种。课堂活动占30%(包括课堂发言、课堂活动参与情况),课外作业占20%(包括小组报告、资料收集),课程考核成绩占50%,包括笔试(基本知识考查)和口试(模拟国际学术会议)。其中,模拟国际学术会议是最重要的部分。这部分将学生将在教师指导下,自行组织模拟国际学术会议的开幕式、主题发言、提问和答辩、茶歇、闭幕式等各个环节。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选择角色,参与行动。
正如韩金龙(2007)提出[4]:“EAP是大学英语改革发展的一个方向,是大学英语基础教育阶段的延伸”。面对本科生开设《体验国际学术会议英语》这样一门选修课,有助于在医学教育国际化趋势下,顺应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对医学生英语英语应用能力的要求,初步培养医学生在将来可能的学术生活中的英语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以及对科学的敬仰。
参考文献
[1] 秦秀白.ESP的性质,范畴和教学原则—— 兼谈在我国高校开展多种类型英语教学的可行性[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79-83.
[2] 马武林.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内容设置探究(一)—— 学术英语[J].外语研究,2011(5):15-21.
[3]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1-7.
[4] 韩金龙.EAP:大学英语改革与双语教学[J].高教探索,2007(6):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