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5日惊蛰,“春雷始動”,这一天我们在读者群里互动,相约大家无论身处何处不妨一起听听春雷。第二日,真有朋友说听到了,还有孩子痴痴地趴在窗前等待惊蛰。小小的分享,颇让人有些触动。
每到一个节气,微信公众号里总有人提醒你节气“三候”是什么;从孩子的绘本,到旅行产品体验,再到自然教育课程,节气也不时被提及。在什么季节吃什么东西,看什么风景,“当时当季”的概念,深受健康、教育、旅行、生态农业等领域的青睐。二十四节气本是农耕生活的经验总结,对于都市人而言没有太大的生产指导意义,更多以知识储备的方式留存着,致敬传统文化,想象乡野田园。而如今变化正悄然发生,自然乡野的生活逻辑正渐渐被更多人接受,节气也慢慢从知识变成了实际生活上的运用,并不只有看似“时髦”的都市农人才关心四季物候,普通的都市人也越发需要更加丰富多元的时间刻度。
人们希望时间的划分不是工作日和非工作日,周一到周日的重复,而是和自然一起,有四季变化,有物候流转,记得一些花期,懂得几种野菜的时节,了解春耕秋收的规律,什么时间候鸟能够回归……时节像一把更加饱满的尺子,把都市以外的自然乡野、风土人情都囊括了进来,生活由此有了些许温润,多了一点想象的空间,也越发趋向善意——这份善意,指向周遭世界,也指向自我,多元使人包容。
这些年,《海峡旅游》孵化多年的村跑带着都市人群,一次次山山水水地去关注自然乡野、风土时节,并不是一味去传统中寻找片刻温存,也不仅止步于做一次记录和梳理,我们想要做的,是发现传统生活背后至今动人的部分,并将其运用到当下。不惺惺作态,不退化保守,表达真实的生活需求,通过充分的理解和创意,将乡野、风土和时节设计成我们切实可体验和实现的生活内容。这也是本期“设计春日”专题的初衷。
我们记录了四季分明的周宁山城,对话了三组“时节设计者”:他们或从自然中发掘多样的食物和乡野规律,让都市人可以享受到自然美食;或设计时节课程,让孩子们沉浸在更加丰满的时间和空间里,认识四季,也亲近神灵;或干脆就在都市社区中,设计屋顶农园,规划可食地景,让时节和自然更加贴近我们,也为环境减轻负担。而作为一本旅游杂志,基于对时节和风土的理解,我们也在旅行生活方式上进行了诸多尝试,从“村跑”到“陌上客”,无不是尽情投身于乡野,寻找并设计“当时当季”的体验,履行“归依自然,设计美好”的新生活理念。这个4月,我们的村跑也将带着大家去往周宁。
一切设计,皆源于善意。
每到一个节气,微信公众号里总有人提醒你节气“三候”是什么;从孩子的绘本,到旅行产品体验,再到自然教育课程,节气也不时被提及。在什么季节吃什么东西,看什么风景,“当时当季”的概念,深受健康、教育、旅行、生态农业等领域的青睐。二十四节气本是农耕生活的经验总结,对于都市人而言没有太大的生产指导意义,更多以知识储备的方式留存着,致敬传统文化,想象乡野田园。而如今变化正悄然发生,自然乡野的生活逻辑正渐渐被更多人接受,节气也慢慢从知识变成了实际生活上的运用,并不只有看似“时髦”的都市农人才关心四季物候,普通的都市人也越发需要更加丰富多元的时间刻度。
人们希望时间的划分不是工作日和非工作日,周一到周日的重复,而是和自然一起,有四季变化,有物候流转,记得一些花期,懂得几种野菜的时节,了解春耕秋收的规律,什么时间候鸟能够回归……时节像一把更加饱满的尺子,把都市以外的自然乡野、风土人情都囊括了进来,生活由此有了些许温润,多了一点想象的空间,也越发趋向善意——这份善意,指向周遭世界,也指向自我,多元使人包容。
这些年,《海峡旅游》孵化多年的村跑带着都市人群,一次次山山水水地去关注自然乡野、风土时节,并不是一味去传统中寻找片刻温存,也不仅止步于做一次记录和梳理,我们想要做的,是发现传统生活背后至今动人的部分,并将其运用到当下。不惺惺作态,不退化保守,表达真实的生活需求,通过充分的理解和创意,将乡野、风土和时节设计成我们切实可体验和实现的生活内容。这也是本期“设计春日”专题的初衷。
我们记录了四季分明的周宁山城,对话了三组“时节设计者”:他们或从自然中发掘多样的食物和乡野规律,让都市人可以享受到自然美食;或设计时节课程,让孩子们沉浸在更加丰满的时间和空间里,认识四季,也亲近神灵;或干脆就在都市社区中,设计屋顶农园,规划可食地景,让时节和自然更加贴近我们,也为环境减轻负担。而作为一本旅游杂志,基于对时节和风土的理解,我们也在旅行生活方式上进行了诸多尝试,从“村跑”到“陌上客”,无不是尽情投身于乡野,寻找并设计“当时当季”的体验,履行“归依自然,设计美好”的新生活理念。这个4月,我们的村跑也将带着大家去往周宁。
一切设计,皆源于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