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清香淡雅的栀子花悄然盛开,数不清的少年深情相拥、含泪送别。站在离别的站台,回忆来时走过的路、遇过的人,回首,发现记忆依然清晰如昨日。与刘高职相识、相知、相依的四年,多少人从懵懂走来,穿越稚嫩雨林,尝尽青春酸甜,怀揣满腔热忱。四年,我们见证了太多人的的成长和蜕变,在即将离开母校、顶岗实习之际,让我们重温他们昔日的风采,也愿更多人能像他们一样,找寻各自的人生舞台,燃烧青春、笑迎未来!
金牌话筒:王栎臣
初三那年,因家庭原因,他变得胆怯,深藏灰暗角落,逃避众人眼光,拒绝所有关怀,他的世界没有色彩、没有欢乐。
刘高职一年级,他与系学生会偶然结缘,那时内向的他从不敢发表任何言论。因为,他的世界惊不起一丝涟漪。
机电系迎新晚会,当该系张长江老师将信任的目光抛向他时,他委婉拒绝了。因为,那时的他还不知道什么是主持。
2008年的首次迎新,他还是站在了老校园报C的舞台上,那时的他慌乱害怕、手足无措,全身无一处不在发抖、流汗。他开始不断怀疑自己的主持天赋。
2009年机电系“六月诗歌会”,他不仅是当日的主持,更是诗歌会《中国新 中国魂》的舞台剧编剧。他开始不断摸索:学习调节情绪、学习调节现场气氛、如何与观众互动、如何让自己会应变……他开始渐渐相信,自己热爱那个舞台,渴望那些掌声和注目。
2010年“刘高职第19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幕式”、“刘高职第19届校园文化艺术节闭幕式”,他从系部脱颖而出,站在了学校更大的舞台上,那时的他已拥有了自己独有的主持风格。
2011年“常州市第三届刘国钧·神力杯钢琴邀请赛”,从老校园300人的报C延伸到新校区700多人的报C,面对市政府领导们陌生的脸庞和700多双真诚的目光,他处变不惊、镇定自若。
2012年“刘高职就业创业明星颁奖典礼”,四年后的他挣脱了胆怯的包袱,大方自信、游刃有余,被誉为学校的“金牌话筒”。
他说:“四年,我很快乐、很充实、很幸运,这份幸运是刘高职舞台给予的,若没有学校领导、班主任杨国威老师、机电系周文芳主任的鼓励和引领,我想,我还是那个不敢言语、碌碌无为的男孩吧!”
“常州市‘生命之水’社团展演、学校活动的策划、组织、校园通讯报道的撰写……”王栎臣的舞台还在不断延伸。
礼仪掌门:杨逸
她说:“2010年的冬天,校礼仪队承接了校企联谊的服务。换岗期间,我去东门看望服务的两名成员。姑娘们身着单薄的旗袍挺拔站立,顿时让我热泪盈眶。东门是最孤独、最煎熬的岗位,没有往来的行人,只有一辆辆急驶而过的轿车。但姑娘们就似冬日里雄雄燃烧的火炬,又像是校园里赤红的主雕,演绎着“激越的乐章”,这让我更加坚定地挑起了礼仪队担子。”
每一次大型活动,她总会召集礼仪队的干将们确立人员、策划流程、设计队行、组织排列、带队服务……每一场服务,她都与姐妹们同甘共苦,一站就是三四个小时。每场活动后,她都会写一个总结,指出今日的不足。每次上场前,她都会替队员们整整着装,理理发型,慰问脚疼不疼、紧不紧张等等。她似乎已成了Rainbow礼仪队的“小管家”。
常州社团展演颁奖典礼、教育系统五四表彰活动、常州储能材料创新联盟成立大会、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启动仪式、戚墅堰区政府校企合作项目、常州高新技术企业协会成立大会……近年来,Rainbow礼仪队声名鹊起,许多省市活动都向其发出邀请,领导们都称赞她们是展示刘高职学生风采的一张“移动名片”。每当听到这些赞许,她的脸庞总浮现出一脸的自豪和欣慰。
她曾与《常州日报》社记者阐述礼仪队的队伍建设,也曾带队去金鹰国际、房地产公司拍摄礼仪短片,她的大方、自信,以及管理能力都得到了众多单位领导的认可,也纷纷向其抛出橄榄枝。但她却谦虚地向公司推荐礼仪队其他优秀成员,这也让队员们十分感动。
采访礼仪队队员时,姑娘们展现出的是对她的敬畏。“她很有霸气”、“她平时很凶的,好多人怕她呢”、“她是个要求严格、追求完美的队长”、“虽然很怕她,但我知道她是在培养我独当一面。”我想,正是她的威严才领导出了这支优秀的团队,正是她的严格才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后起之秀。
她说:“虽然礼仪队是舞台上的绿叶,常常被人忽略,但跟队员们一起吃苦、一起流汗的感觉很幸福。在礼仪队这些年,不仅让我的领导才能、组织管理能力得以提升,更重要的是让我学会了无论在什么样的岗位,无论多少人不认可或质疑你,都不要轻易放弃,因为这是自己选择的路,再苦再累都要将它走完。”
高音歌后:于伊凡
第一次听她唱歌是在二十周年校庆的大合唱中,一首《天路》、一身艳丽的藏族服装,让我认识了这个叫于伊凡的姑娘。
儿时,她跟随在金坛锡剧团演出的姑姑四处听戏。一首《双推磨》是她从小哼到大的戏曲,虽然听不懂其中内容,但只要一有音乐,她就会随之手舞足蹈。就像她说的:音乐这东西,好像是从娘胎里带来的,是她骨子里的一部分,难以分割。
与音乐走过21个年头,却只是一名业余非专业的歌手。小学四年级加入学校合唱团,因团里人口多,指导老师不能一对一地指导教学,导致唱歌对于她仅是种喜欢,从未入门。
2009年的《天路》,是她第一次站在刘高职的舞台上,也是她人生中第一次以独唱的形式上台表演。从未一人站上舞台的她,上场前不知跑了多少次洗手间,流了多少汗,让大冬天身着厚实服装的她湿透了脊背。
《天路》高亢、嘹亮的动情演绎得到了众多人的欣赏,也受到了学校合唱队的邀请。那时合唱队才刚组建,连她在内总共五六个人。虽然每天近30分钟的开嗓、发音显得很枯燥,但合唱队徐庆田老师如父亲般的关怀让她感到温暖。她回忆说:“徐老师每次都摸着自己的肚子跟我们说,用肚子唱歌、用丹田唱歌。”合唱团的学习和徐老师平日里的纠正,让她摸索到了音乐的秘诀。
在徐老师的鼓励下,她不仅在学校舞台上频频亮相,还积极参与校外歌唱比赛,虽然高手如云让她从未获得好名次,但她从未放弃,哪里有比赛,哪里就有她的身影。她说:“我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绪,快乐时唱快乐的歌,悲伤时唱悲伤的歌。没有音乐的生命,如同失去色彩的黑白照片,孤寂而无味。”
现在的她,还拥有了自己的粉丝团——“凡星”。但凡有她的演出,“凡星们”总会前去为她鼓掌、助威。她是学弟学妹心中最和善、最平凡的明星,她的歌声激励着许多迷茫、困惑的学生走出困境。
“成为刘高职合唱队的一员很幸运,成为‘凡星’的榜样很幸福。我学的是信息专业,虽然我选择了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与音乐无关,但我知道,只要怀揣对音乐的热爱,哪里都是我的舞台!”
金牌话筒:王栎臣
初三那年,因家庭原因,他变得胆怯,深藏灰暗角落,逃避众人眼光,拒绝所有关怀,他的世界没有色彩、没有欢乐。
刘高职一年级,他与系学生会偶然结缘,那时内向的他从不敢发表任何言论。因为,他的世界惊不起一丝涟漪。
机电系迎新晚会,当该系张长江老师将信任的目光抛向他时,他委婉拒绝了。因为,那时的他还不知道什么是主持。
2008年的首次迎新,他还是站在了老校园报C的舞台上,那时的他慌乱害怕、手足无措,全身无一处不在发抖、流汗。他开始不断怀疑自己的主持天赋。
2009年机电系“六月诗歌会”,他不仅是当日的主持,更是诗歌会《中国新 中国魂》的舞台剧编剧。他开始不断摸索:学习调节情绪、学习调节现场气氛、如何与观众互动、如何让自己会应变……他开始渐渐相信,自己热爱那个舞台,渴望那些掌声和注目。
2010年“刘高职第19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幕式”、“刘高职第19届校园文化艺术节闭幕式”,他从系部脱颖而出,站在了学校更大的舞台上,那时的他已拥有了自己独有的主持风格。
2011年“常州市第三届刘国钧·神力杯钢琴邀请赛”,从老校园300人的报C延伸到新校区700多人的报C,面对市政府领导们陌生的脸庞和700多双真诚的目光,他处变不惊、镇定自若。
2012年“刘高职就业创业明星颁奖典礼”,四年后的他挣脱了胆怯的包袱,大方自信、游刃有余,被誉为学校的“金牌话筒”。
他说:“四年,我很快乐、很充实、很幸运,这份幸运是刘高职舞台给予的,若没有学校领导、班主任杨国威老师、机电系周文芳主任的鼓励和引领,我想,我还是那个不敢言语、碌碌无为的男孩吧!”
“常州市‘生命之水’社团展演、学校活动的策划、组织、校园通讯报道的撰写……”王栎臣的舞台还在不断延伸。
礼仪掌门:杨逸
她说:“2010年的冬天,校礼仪队承接了校企联谊的服务。换岗期间,我去东门看望服务的两名成员。姑娘们身着单薄的旗袍挺拔站立,顿时让我热泪盈眶。东门是最孤独、最煎熬的岗位,没有往来的行人,只有一辆辆急驶而过的轿车。但姑娘们就似冬日里雄雄燃烧的火炬,又像是校园里赤红的主雕,演绎着“激越的乐章”,这让我更加坚定地挑起了礼仪队担子。”
每一次大型活动,她总会召集礼仪队的干将们确立人员、策划流程、设计队行、组织排列、带队服务……每一场服务,她都与姐妹们同甘共苦,一站就是三四个小时。每场活动后,她都会写一个总结,指出今日的不足。每次上场前,她都会替队员们整整着装,理理发型,慰问脚疼不疼、紧不紧张等等。她似乎已成了Rainbow礼仪队的“小管家”。
常州社团展演颁奖典礼、教育系统五四表彰活动、常州储能材料创新联盟成立大会、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启动仪式、戚墅堰区政府校企合作项目、常州高新技术企业协会成立大会……近年来,Rainbow礼仪队声名鹊起,许多省市活动都向其发出邀请,领导们都称赞她们是展示刘高职学生风采的一张“移动名片”。每当听到这些赞许,她的脸庞总浮现出一脸的自豪和欣慰。
她曾与《常州日报》社记者阐述礼仪队的队伍建设,也曾带队去金鹰国际、房地产公司拍摄礼仪短片,她的大方、自信,以及管理能力都得到了众多单位领导的认可,也纷纷向其抛出橄榄枝。但她却谦虚地向公司推荐礼仪队其他优秀成员,这也让队员们十分感动。
采访礼仪队队员时,姑娘们展现出的是对她的敬畏。“她很有霸气”、“她平时很凶的,好多人怕她呢”、“她是个要求严格、追求完美的队长”、“虽然很怕她,但我知道她是在培养我独当一面。”我想,正是她的威严才领导出了这支优秀的团队,正是她的严格才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后起之秀。
她说:“虽然礼仪队是舞台上的绿叶,常常被人忽略,但跟队员们一起吃苦、一起流汗的感觉很幸福。在礼仪队这些年,不仅让我的领导才能、组织管理能力得以提升,更重要的是让我学会了无论在什么样的岗位,无论多少人不认可或质疑你,都不要轻易放弃,因为这是自己选择的路,再苦再累都要将它走完。”
高音歌后:于伊凡
第一次听她唱歌是在二十周年校庆的大合唱中,一首《天路》、一身艳丽的藏族服装,让我认识了这个叫于伊凡的姑娘。
儿时,她跟随在金坛锡剧团演出的姑姑四处听戏。一首《双推磨》是她从小哼到大的戏曲,虽然听不懂其中内容,但只要一有音乐,她就会随之手舞足蹈。就像她说的:音乐这东西,好像是从娘胎里带来的,是她骨子里的一部分,难以分割。
与音乐走过21个年头,却只是一名业余非专业的歌手。小学四年级加入学校合唱团,因团里人口多,指导老师不能一对一地指导教学,导致唱歌对于她仅是种喜欢,从未入门。
2009年的《天路》,是她第一次站在刘高职的舞台上,也是她人生中第一次以独唱的形式上台表演。从未一人站上舞台的她,上场前不知跑了多少次洗手间,流了多少汗,让大冬天身着厚实服装的她湿透了脊背。
《天路》高亢、嘹亮的动情演绎得到了众多人的欣赏,也受到了学校合唱队的邀请。那时合唱队才刚组建,连她在内总共五六个人。虽然每天近30分钟的开嗓、发音显得很枯燥,但合唱队徐庆田老师如父亲般的关怀让她感到温暖。她回忆说:“徐老师每次都摸着自己的肚子跟我们说,用肚子唱歌、用丹田唱歌。”合唱团的学习和徐老师平日里的纠正,让她摸索到了音乐的秘诀。
在徐老师的鼓励下,她不仅在学校舞台上频频亮相,还积极参与校外歌唱比赛,虽然高手如云让她从未获得好名次,但她从未放弃,哪里有比赛,哪里就有她的身影。她说:“我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绪,快乐时唱快乐的歌,悲伤时唱悲伤的歌。没有音乐的生命,如同失去色彩的黑白照片,孤寂而无味。”
现在的她,还拥有了自己的粉丝团——“凡星”。但凡有她的演出,“凡星们”总会前去为她鼓掌、助威。她是学弟学妹心中最和善、最平凡的明星,她的歌声激励着许多迷茫、困惑的学生走出困境。
“成为刘高职合唱队的一员很幸运,成为‘凡星’的榜样很幸福。我学的是信息专业,虽然我选择了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与音乐无关,但我知道,只要怀揣对音乐的热爱,哪里都是我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