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观察利巴韦林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30例手足口病患儿口服利巴韦林治疗。结果:利巴韦林治疗5~7天后,治愈率为00%。结论:手足口病好发生于儿童,口服利巴韦林方便、价廉、疗效显著。
关键词 利巴韦林 手足口病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9年4月~2009年8月收治临床诊断明确的手足口病轻症患者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5岁22例,>5岁8例。流行季节主要集中在4~8月份,5~6月份为高峰期。
临床表现:30例病例中,均表现手足、口腔黏膜或肛门出现散在疱疹,少数伴低热。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5~12)×109/L,CRP正常,血糖正常。
治疗方法:利巴韦林10mg/(kg·日),分2次口服3~5天,并加强口腔护理,予肯特令或西瓜霜涂口腔疱疹、溃疡,促进愈合。适当补充水分和营养,多喝温开水。
结 果
本组患儿门诊随访5~7天,30例患者全部治愈。
讨 论
手足口病(HFMD)是由柯萨奇病毒或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以手足口病命名。早期发现的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COX16型,1969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以后两者交替出现,每2~3年可造成一次流行。手足口病本为常见病,但近年出现暴发流行,而流行时常伴随较高的死亡率[1],尤为其所引起致命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心肌损害,且自2008年5月2日被纳入丙类传染病后,对该病的诊治更为医者所重新认识。因此该病的早期用药尤为重要。
利巴韦林,又名病毒唑,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具有很强的单磷酸次黄嘌呤脱氢酶抑制剂,能抑制肌苷酸-5-磷酸脱氢酶,阻断肌苷酸转化为鸟苷酸,从而抑制病毒的RNA和DNA合成,对DNA和RNA病毒均有抑制复制作用。本组患儿均予口服利巴韦利,取得满意疗效,且无并发症。利巴韦利口感好,甜味,且价格便宜,患儿依从性好,适用于基层医院推广使用[2]。
手足口病好发于儿童,特别是幼托儿童,本病因以预防为主,防止大规模暴发,及早发现患儿,早期隔离,防止交叉感染,早治疗,减少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Mcmina PC.An overview of the evolution of enterovirus 7 and its clinical and public health signifieant[J].FEMS Microbiol Rev,2002,26(1):9.
2 张宝华.病毒灵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观察[J].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7,4(3):254-255.
关键词 利巴韦林 手足口病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9年4月~2009年8月收治临床诊断明确的手足口病轻症患者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5岁22例,>5岁8例。流行季节主要集中在4~8月份,5~6月份为高峰期。
临床表现:30例病例中,均表现手足、口腔黏膜或肛门出现散在疱疹,少数伴低热。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5~12)×109/L,CRP正常,血糖正常。
治疗方法:利巴韦林10mg/(kg·日),分2次口服3~5天,并加强口腔护理,予肯特令或西瓜霜涂口腔疱疹、溃疡,促进愈合。适当补充水分和营养,多喝温开水。
结 果
本组患儿门诊随访5~7天,30例患者全部治愈。
讨 论
手足口病(HFMD)是由柯萨奇病毒或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以手足口病命名。早期发现的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COX16型,1969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以后两者交替出现,每2~3年可造成一次流行。手足口病本为常见病,但近年出现暴发流行,而流行时常伴随较高的死亡率[1],尤为其所引起致命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心肌损害,且自2008年5月2日被纳入丙类传染病后,对该病的诊治更为医者所重新认识。因此该病的早期用药尤为重要。
利巴韦林,又名病毒唑,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具有很强的单磷酸次黄嘌呤脱氢酶抑制剂,能抑制肌苷酸-5-磷酸脱氢酶,阻断肌苷酸转化为鸟苷酸,从而抑制病毒的RNA和DNA合成,对DNA和RNA病毒均有抑制复制作用。本组患儿均予口服利巴韦利,取得满意疗效,且无并发症。利巴韦利口感好,甜味,且价格便宜,患儿依从性好,适用于基层医院推广使用[2]。
手足口病好发于儿童,特别是幼托儿童,本病因以预防为主,防止大规模暴发,及早发现患儿,早期隔离,防止交叉感染,早治疗,减少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Mcmina PC.An overview of the evolution of enterovirus 7 and its clinical and public health signifieant[J].FEMS Microbiol Rev,2002,26(1):9.
2 张宝华.病毒灵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观察[J].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7,4(3):254-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