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过:“练习写作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可长期以来,在作文训练中大多数老师都按固有的模式去要求学生,甚至为了应付考试,在考前背诵作文,这样的训练辅导方式让小学生苦于写作难,一提到写作就头疼,写一篇作文要憋上半天才能完成,学习写作的兴趣更无从谈起。因此,要提高学生习作水平就必须冲破写作公式的禁锢,改革作文辅导的方式。
一、指导生活,提炼生活,教学生写真实的文章
叶圣陶曾经指出:“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把真实生活里所不曾经历的事勉强拉到笔下来,那得到的必然是失败的勾当。”讲真实要求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这就要求小学生要养成认真观察生活、提炼生活、诚实习作的好习惯。
但是平常学生在习作中虚假的材料却不少,比如写好人好事总免不了帮老人买药、捡到钱交给失主、送盲人、救落水儿童脱险等等,假的内容多了,真的事物就写不出来了。因此,指导生活就是指导学生多做、多练、多“玩”。小学生既要踏踏实实地学习,又要痛痛快快地“玩”,在玩中“思”,在玩中“悟”。一个人或在小组里,“玩”做家务活、养花、喂小动物、做小创作、弹奏乐器、唱歌跳舞、进行体育锻炼,做小实验等,一边做,一边想,一边讨论,用心灵去实践,去体会,去感受,去创造。在痛快淋漓的“玩”中获得丰富多彩的素材,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发现生活原来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
学生有了写作题材,也就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打开了学生情感交流的闸门,再也不会感到无东西可写了。
二、扩大阅读面,注重知识积累,教学生学会表达
捷普洛夫说过:“一个空洞的头脑是不能进行思维的。”知识面狭窄,没有一定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学生是不会写出好作文的。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可以给她们推荐好书,规定读书量,安排读书时间,组织读书汇报,进行摘抄读书笔记等。
常常听到老师和家长抱怨:没少让孩子读书,积累句子,可是这孩子怎么还是学不会表达呢?所谓表达就是用恰当的语言文字把看到的、听到的或经历的事情表现出来。阅读是写作的支持,但平时只是让学生读,而不去教他们去表达,那么他们只会停留在理解的基础上,不会有大的提高。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学会表达是关键,选材再好,观察再仔细,表达不清还是没有用。小学语文有许多情真意切,文质兼美的文章为我们提供了范例,值得我们借鉴。编者之所以把它们编入课本中,不仅仅是让学生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去学习人家的写法。例如,有的文章过渡句或过渡段很突出,有的文章的标点符号很典型,有的文章结构很清晰......教师应该根据文章的特点,有选择地让学生仿写。比如教学《珍贵的教科书》一文时,第一段的一个排比句,几个分号,写出了延安学习条件的艰苦,十分生动,这时也可让学生写一个排比句,用上分号,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除了仿写,还可以指导学生用现代语言把古诗文改成现代文,或从景物方面加以描绘,或从人物动作、神态方面展开想象。如《游园不值》指导学生把诗人从“扫兴”到“高兴”这一情感变化,用具体的文字充分表达出来。
由于表达的需要,有些课文的情节写得比较简单概括,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扩写,例如《少年闰土》中的“海边拾贝壳”和“看跳鱼儿”是略写,可以指导学生扩写,学习塑造人物形象。
这些与阅读紧密结合的作文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潜在的创造力。
三、恰当评改,帮助学生积累习作经验
为了实现帮助学生在一次次的作文训练中积累写作经验逐渐自己悟出写作的窍门,教师在批阅学生作文时可采取“精心批注,给学生留有余地,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修改”的方法。所谓的“精心批注”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指批改要有针对性,对内容、语句的批改要精确、到位,不出现类似“语句通顺”、“层次清楚”、“描写欠生动”等一系列让学生难以把握的空洞语句。在批改作文中,要因学生的不同水平而有所差异,对写作水平高的学生可以进行引导式的批改,相反对写作水平较低的学生则应进行指导式的评改。
就拿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重复不必要的句子来说吧。评改的结果都是将句子划掉,但给予的评价却可以不同,对程度好的学生可以采取标出句子后再打个问号的做法,对程度较低的学生在旁边相应的空白处注明“与上文内容重复需划掉”。这样区别对待的结果是为了学生在拿到批改后的作文后反复琢磨作文本上不同标记的用意,并在以后的写作中加以改正。一般来说,教师除了利用一些横线、箭头等符号来提示学生如何修改自己的作文外,还应坚持将每一位学生作文中的亮点用曲线标出,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成功,激发学生再一次的创作欲望。
当然在作文教学中,不必死守教师指导、评改的传统形式,应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修改与评判的活动中,尤其是高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评价文章优劣的能力,完全可以让他们自评、自改与互评互判,让他们在自我评价与互评互判作文的过程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为今后写出好的文章奠定基础。
一、指导生活,提炼生活,教学生写真实的文章
叶圣陶曾经指出:“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把真实生活里所不曾经历的事勉强拉到笔下来,那得到的必然是失败的勾当。”讲真实要求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这就要求小学生要养成认真观察生活、提炼生活、诚实习作的好习惯。
但是平常学生在习作中虚假的材料却不少,比如写好人好事总免不了帮老人买药、捡到钱交给失主、送盲人、救落水儿童脱险等等,假的内容多了,真的事物就写不出来了。因此,指导生活就是指导学生多做、多练、多“玩”。小学生既要踏踏实实地学习,又要痛痛快快地“玩”,在玩中“思”,在玩中“悟”。一个人或在小组里,“玩”做家务活、养花、喂小动物、做小创作、弹奏乐器、唱歌跳舞、进行体育锻炼,做小实验等,一边做,一边想,一边讨论,用心灵去实践,去体会,去感受,去创造。在痛快淋漓的“玩”中获得丰富多彩的素材,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发现生活原来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
学生有了写作题材,也就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打开了学生情感交流的闸门,再也不会感到无东西可写了。
二、扩大阅读面,注重知识积累,教学生学会表达
捷普洛夫说过:“一个空洞的头脑是不能进行思维的。”知识面狭窄,没有一定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学生是不会写出好作文的。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可以给她们推荐好书,规定读书量,安排读书时间,组织读书汇报,进行摘抄读书笔记等。
常常听到老师和家长抱怨:没少让孩子读书,积累句子,可是这孩子怎么还是学不会表达呢?所谓表达就是用恰当的语言文字把看到的、听到的或经历的事情表现出来。阅读是写作的支持,但平时只是让学生读,而不去教他们去表达,那么他们只会停留在理解的基础上,不会有大的提高。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学会表达是关键,选材再好,观察再仔细,表达不清还是没有用。小学语文有许多情真意切,文质兼美的文章为我们提供了范例,值得我们借鉴。编者之所以把它们编入课本中,不仅仅是让学生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去学习人家的写法。例如,有的文章过渡句或过渡段很突出,有的文章的标点符号很典型,有的文章结构很清晰......教师应该根据文章的特点,有选择地让学生仿写。比如教学《珍贵的教科书》一文时,第一段的一个排比句,几个分号,写出了延安学习条件的艰苦,十分生动,这时也可让学生写一个排比句,用上分号,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除了仿写,还可以指导学生用现代语言把古诗文改成现代文,或从景物方面加以描绘,或从人物动作、神态方面展开想象。如《游园不值》指导学生把诗人从“扫兴”到“高兴”这一情感变化,用具体的文字充分表达出来。
由于表达的需要,有些课文的情节写得比较简单概括,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扩写,例如《少年闰土》中的“海边拾贝壳”和“看跳鱼儿”是略写,可以指导学生扩写,学习塑造人物形象。
这些与阅读紧密结合的作文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潜在的创造力。
三、恰当评改,帮助学生积累习作经验
为了实现帮助学生在一次次的作文训练中积累写作经验逐渐自己悟出写作的窍门,教师在批阅学生作文时可采取“精心批注,给学生留有余地,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修改”的方法。所谓的“精心批注”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指批改要有针对性,对内容、语句的批改要精确、到位,不出现类似“语句通顺”、“层次清楚”、“描写欠生动”等一系列让学生难以把握的空洞语句。在批改作文中,要因学生的不同水平而有所差异,对写作水平高的学生可以进行引导式的批改,相反对写作水平较低的学生则应进行指导式的评改。
就拿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重复不必要的句子来说吧。评改的结果都是将句子划掉,但给予的评价却可以不同,对程度好的学生可以采取标出句子后再打个问号的做法,对程度较低的学生在旁边相应的空白处注明“与上文内容重复需划掉”。这样区别对待的结果是为了学生在拿到批改后的作文后反复琢磨作文本上不同标记的用意,并在以后的写作中加以改正。一般来说,教师除了利用一些横线、箭头等符号来提示学生如何修改自己的作文外,还应坚持将每一位学生作文中的亮点用曲线标出,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成功,激发学生再一次的创作欲望。
当然在作文教学中,不必死守教师指导、评改的传统形式,应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修改与评判的活动中,尤其是高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评价文章优劣的能力,完全可以让他们自评、自改与互评互判,让他们在自我评价与互评互判作文的过程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为今后写出好的文章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