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教育一体化是我国教师教育体制改革的基本趋势。但是作为教师教育体制转型方向之一的职前职后一体化,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推行中都进展缓慢,成为了阻碍我国教师教育体制改革的一大因素。而对教师教育一体化内涵的解读至今未达到共识也是导致相关理论研究无法深入开展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教师教育;教师教育一体化;概念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封闭、定向、单一的师范教育体制开始向开放、多元、大学化的教师教育体制转型。2001年5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首次在官方文件中使用“教师教育”一词,教师教育渐有取代师范教育成为改革的趋势。从对教师教育概念的界定中可以看出,其内涵包括职前培养、入职教育、职后培训三个有机部分,教师教育本身就蕴含着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意图,否则,用“教师教育”取代“师范教育”也只是在玩文字游戏,而无法解决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互割裂的难题。教师教育一体化概念的提出是为了化解教师教育体系中职前与职后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弊端,消除阻碍教师教育发展的瓶颈,建立开放、多元、一体化的新型教师教育体制机制。虽然学界对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定义至今还未出现一个权威标准,但是关于一体化的本质特征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而愈加明晰。本文不打算给教师教育一体化下一个精准的定义,而是尝试从一体化本质特征中探讨其一般特征,通过“管中窥豹”的方式解读其内涵。
一、教师教育一体化需要终身教育思想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指导
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发生和发展是教师教育内在规律运行的必然结果。于兴国认为教师教育一体化是时代变革的要求、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呼唤以及是摆脱传统教师教育困境的希望所在。[1]李建辉认为教师教育一体化是在国际终身教育理念的推动作用、我国教师培养体制改革的现实使然以及教师本身成长发展的规律反映等综合因素推动下形成的教师教育理论。[2]赵峰认为教师教育一体化是顺应终身教育思潮、教师专业化以及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而产生。[3]综上所述,我国教师教育一体化是在传统师范教育体制职前职后相割裂所导致的师资培养培训质量低下、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急需大批高素质师资、终身教育思想引领以及教师专业发展推动的背景下所提出,是新型教师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趋势。
二、教师教育一体化必须是各阶段教育目标的一体化
教师教育是由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三个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有机部分所构成。职前培养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师范生教育,重点是对未来有志于从事教育事业的“准教师”传授基本的教育理论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并结合教育见习和教师实习经历以提高师范生的执教能力。入职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入职时间在0—3年的初任教师,关注的重心是促成新手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环境,以在此基础上实现进一步的专业发展。入职教育阶段是沟通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的纽带,在教师专业发展生涯中扮演着承上启下的角色。在职培训主要关注的就是在职教师专业的持续发展,促进教师由合格向优秀阶段过渡。虽然,教师教育三阶段各有其侧重点和目标,但是阶段目标之间共同指向着一个核心主旨,即为教师教育一体化总目标——持续提高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因此,教师教育一体化必须是在总目标的引领下实现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三阶段目标的一体化。
三、教师教育一体化是机构、管理和教育内容的一体化
明确教师教育一体化理论基础以及目标之后,一体化的理念必须进入到落实环节。鉴于传统上师范教育体制职前职后相互割裂、互不统属的弊端导致的教师培养质量无法满足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新型教师教育体制必须要克服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分裂的弊病。统整职前、职后教师教育的相关资源,形成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机构和管理体制。尤其是要整合教师教育的教育内容,这里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课程资源和师资力量两个要素。课程设置方面,要整合职前、入职和职后三阶段的课程资源,避免课程安排上的简单重复,形成各阶段既有突出重点又能相互衔接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同时也要合理配置教师教育三阶段的师资力量,打造一批兼具理论修养与实践智慧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以推动教师教育一体化从理念走向实践。
四、教师教育一体化是教师的知识、技能、情感等专业发展的一体化
新型教师教育体制的目标之一就是提高教师培养、培训的质量,以产生更多既能适应又可推动基础教育发展的优秀师资。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也十分丰富,既有专业知识、也包括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因此,教师教育一体化不仅仅只着眼于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还要关注教师个体在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情意方面的需要,促使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只有全面发展的教师,才有可能教育出全面发展的学生。
五、教师教育一体化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
教育理论是由大学及研究机构内的专家和学者提出的抽象系统知识,通过概念、命题等形式存在相关教育理论书籍或其他媒介之中,具有抽象性、普适性和精确性等特征。教育实践指中小学教师在真实教育情境中产生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具有独特性和情境性等特点。优秀教师是基于学校及课堂情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脱离了教学实践,教师专业发展就形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说教师教育一体化也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一体化,即首先要坚持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其次要注重教育实践对教育理论的推动的发展功能,再次在一体化进程中要坚持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参考文献:
[1]于兴国.转型期中国教师教育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123-133
[2]李建辉.教师教育实行“ 一体化” 模式的探讨——兼谈高师院校在不同模式中的发展策略[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11).
[3]赵峰.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教育一体化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3(7).
【关键词】教师教育;教师教育一体化;概念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封闭、定向、单一的师范教育体制开始向开放、多元、大学化的教师教育体制转型。2001年5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首次在官方文件中使用“教师教育”一词,教师教育渐有取代师范教育成为改革的趋势。从对教师教育概念的界定中可以看出,其内涵包括职前培养、入职教育、职后培训三个有机部分,教师教育本身就蕴含着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意图,否则,用“教师教育”取代“师范教育”也只是在玩文字游戏,而无法解决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互割裂的难题。教师教育一体化概念的提出是为了化解教师教育体系中职前与职后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弊端,消除阻碍教师教育发展的瓶颈,建立开放、多元、一体化的新型教师教育体制机制。虽然学界对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定义至今还未出现一个权威标准,但是关于一体化的本质特征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而愈加明晰。本文不打算给教师教育一体化下一个精准的定义,而是尝试从一体化本质特征中探讨其一般特征,通过“管中窥豹”的方式解读其内涵。
一、教师教育一体化需要终身教育思想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指导
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发生和发展是教师教育内在规律运行的必然结果。于兴国认为教师教育一体化是时代变革的要求、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呼唤以及是摆脱传统教师教育困境的希望所在。[1]李建辉认为教师教育一体化是在国际终身教育理念的推动作用、我国教师培养体制改革的现实使然以及教师本身成长发展的规律反映等综合因素推动下形成的教师教育理论。[2]赵峰认为教师教育一体化是顺应终身教育思潮、教师专业化以及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而产生。[3]综上所述,我国教师教育一体化是在传统师范教育体制职前职后相割裂所导致的师资培养培训质量低下、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急需大批高素质师资、终身教育思想引领以及教师专业发展推动的背景下所提出,是新型教师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趋势。
二、教师教育一体化必须是各阶段教育目标的一体化
教师教育是由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三个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有机部分所构成。职前培养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师范生教育,重点是对未来有志于从事教育事业的“准教师”传授基本的教育理论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并结合教育见习和教师实习经历以提高师范生的执教能力。入职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入职时间在0—3年的初任教师,关注的重心是促成新手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环境,以在此基础上实现进一步的专业发展。入职教育阶段是沟通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的纽带,在教师专业发展生涯中扮演着承上启下的角色。在职培训主要关注的就是在职教师专业的持续发展,促进教师由合格向优秀阶段过渡。虽然,教师教育三阶段各有其侧重点和目标,但是阶段目标之间共同指向着一个核心主旨,即为教师教育一体化总目标——持续提高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因此,教师教育一体化必须是在总目标的引领下实现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三阶段目标的一体化。
三、教师教育一体化是机构、管理和教育内容的一体化
明确教师教育一体化理论基础以及目标之后,一体化的理念必须进入到落实环节。鉴于传统上师范教育体制职前职后相互割裂、互不统属的弊端导致的教师培养质量无法满足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新型教师教育体制必须要克服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分裂的弊病。统整职前、职后教师教育的相关资源,形成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机构和管理体制。尤其是要整合教师教育的教育内容,这里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课程资源和师资力量两个要素。课程设置方面,要整合职前、入职和职后三阶段的课程资源,避免课程安排上的简单重复,形成各阶段既有突出重点又能相互衔接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同时也要合理配置教师教育三阶段的师资力量,打造一批兼具理论修养与实践智慧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以推动教师教育一体化从理念走向实践。
四、教师教育一体化是教师的知识、技能、情感等专业发展的一体化
新型教师教育体制的目标之一就是提高教师培养、培训的质量,以产生更多既能适应又可推动基础教育发展的优秀师资。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也十分丰富,既有专业知识、也包括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因此,教师教育一体化不仅仅只着眼于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还要关注教师个体在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情意方面的需要,促使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只有全面发展的教师,才有可能教育出全面发展的学生。
五、教师教育一体化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
教育理论是由大学及研究机构内的专家和学者提出的抽象系统知识,通过概念、命题等形式存在相关教育理论书籍或其他媒介之中,具有抽象性、普适性和精确性等特征。教育实践指中小学教师在真实教育情境中产生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具有独特性和情境性等特点。优秀教师是基于学校及课堂情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脱离了教学实践,教师专业发展就形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说教师教育一体化也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一体化,即首先要坚持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其次要注重教育实践对教育理论的推动的发展功能,再次在一体化进程中要坚持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参考文献:
[1]于兴国.转型期中国教师教育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123-133
[2]李建辉.教师教育实行“ 一体化” 模式的探讨——兼谈高师院校在不同模式中的发展策略[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11).
[3]赵峰.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教育一体化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