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落实课程目标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其途径是将课程目标转化成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师生通过一系列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最终实现课程目标。因此,教学目标确定得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着整个课程目标的实现。经过两年来的教学实践,发现部分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探讨和解决这些问题,对于进一步实施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具体反映,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评价课堂教学的基本标尺。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如何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已成为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一、课堂教学目标必须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
在教育部制订颁发的初高中《数学课程标准》里,明确将课程目标定为了三个部分:(1)知识与能力;(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是指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技能是指动作技能以及观察、阅读、计算、调查等技能;过程与方法是指认知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认知过程中人际交往的过程和方法。特别强调在过程中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在过程中获得学习方法和运用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般包括对己、对人、对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以及做事应具有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确定教学目标的内容范围时,一定要全面考虑三个领域,不可有所偏废,而在具体的每节课中,教学耳标又要有不同的侧重点。要求教师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而达到在感知数学、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进而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课堂教学目标设定的依据
不能以具体内容标准来直接代替相应的教学目标,而应依据课程目标、课程的具体内容标准和教学实际来设计教学目标。如果按照过去的观点,老师应主要根据教材和教参确定教学目标。这样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是无法顾及到的。以新课程理念来看,这种教学目标的设定显然是错误的。因为,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主体,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依粼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而且设定的过程固然应该考虑教科书提供的内容身及其所能训练的数学能力体系,但是更应该考虑学生的状况,学生也是设计目标的主要依据之一。有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钻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着眼点等,都随时随地地发挥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这段话耐人寻味,值得我们深思。
随着课堂教学的进展情况对教学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是完全正常的,其正确与否取决于是否符合学生实际,取决于有没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热情。就像下围棋,棋手总是“胸有大局”,不拘泥于一子的得失,总是根据“盘面”的具体情形,随时灵活调整每个棋子的落子方位。有时,他想在“此”布一小局,可由于对手的干扰,不得不调整到“彼”布局,我们的数学教学亦如是。
三、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应遵循的原则
课堂教学目标至少应分出两个层面,一层是总目标,即课程目标;一层是具体目标,即学段目标。一切具体教学目标的设定,都应该考虑课程目标的要求,但学段目标则应该是由教师自主开发的。我个人认为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既是教师施教的对象,更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学生的未来,如果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存在,学生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扮演主角,教学目标又何以能够得到实现?因此,教师的职责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2.开放性原则。如果说创新是现代教育模式的灵魂,那么开放性则是必然的表现形式。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塑造学生的崇高人格。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发现和交流,多提供素材,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规律,得出结论,教师则是向学生提供方法和敲门砖,切忌给学生设置思维围墙。当然,教师的。导”也不应忽视,即使是放羊也应把羊引到水草丰茂处,而不是贫瘠的黄土地,更不是把他们围在水泥场里。“导”就是启发、点燃。
3.多样性原则。虽然说教学的终极目标一致,由于施教内容不同,施教班级的差异,每堂课的教学目标自然也就不尽相同。其实,就是同一堂课教学目标也应是多样的,同样的班级在同一堂课中,不同的学生欲达的教学目标也不应相同,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因人设标,分类推进,方是科学之原则。
4.渐进性原则。教育部颁发的《数学课程标准》无疑是数学教学的“纲”,是数学教学的总目标,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实现这个目标而殚精竭虑。但是对于标准中的目标,不是一节课或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一堂课中也不能定这么多、这么高的目标,否则是曲高和寡,定了也白定。因此,课堂教学目标也有一个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分类实施的过程,“高大全”式的课必会弄巧成拙。
5.遵守生成性原则。每一位老师在上课前都要反复斟酌确定教学目标,但是智者千虑,难免一失,当他走进那充满生气和变数的课堂的时候,往往会发现有的既定目标是“闭门造车”。因此,课堂教学目标不是刻板的东西,应该适时调整,笔者认为这种调整便是一种灵动、一种机智。
6.激励性原则。学生能否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探究性学习,除了有教师的引导,更离不开教师的及时点评和激励。曾有这样一则发人深省的报道:一个初始极为一般的小孩,在幼儿园、小学乃至中学阶段,成绩平平,甚至屡遭挫折,但是他的母亲从未放弃,每一次挫折后这位伟大的母亲都要从孩子身上找到闪光点并予以放大,帮助孩子抛却自卑,捡回自信,最终,在母亲的不断激励中,这孩子考取了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清华大学。事实上,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自尊心的保护、自信心的激励,只有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手段,才能保证次目标和终极目标的实现。
教学目标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具体反映,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评价课堂教学的基本标尺。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如何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已成为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一、课堂教学目标必须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
在教育部制订颁发的初高中《数学课程标准》里,明确将课程目标定为了三个部分:(1)知识与能力;(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是指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技能是指动作技能以及观察、阅读、计算、调查等技能;过程与方法是指认知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认知过程中人际交往的过程和方法。特别强调在过程中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在过程中获得学习方法和运用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般包括对己、对人、对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以及做事应具有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确定教学目标的内容范围时,一定要全面考虑三个领域,不可有所偏废,而在具体的每节课中,教学耳标又要有不同的侧重点。要求教师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而达到在感知数学、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进而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课堂教学目标设定的依据
不能以具体内容标准来直接代替相应的教学目标,而应依据课程目标、课程的具体内容标准和教学实际来设计教学目标。如果按照过去的观点,老师应主要根据教材和教参确定教学目标。这样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是无法顾及到的。以新课程理念来看,这种教学目标的设定显然是错误的。因为,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主体,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依粼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而且设定的过程固然应该考虑教科书提供的内容身及其所能训练的数学能力体系,但是更应该考虑学生的状况,学生也是设计目标的主要依据之一。有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钻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着眼点等,都随时随地地发挥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这段话耐人寻味,值得我们深思。
随着课堂教学的进展情况对教学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是完全正常的,其正确与否取决于是否符合学生实际,取决于有没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热情。就像下围棋,棋手总是“胸有大局”,不拘泥于一子的得失,总是根据“盘面”的具体情形,随时灵活调整每个棋子的落子方位。有时,他想在“此”布一小局,可由于对手的干扰,不得不调整到“彼”布局,我们的数学教学亦如是。
三、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应遵循的原则
课堂教学目标至少应分出两个层面,一层是总目标,即课程目标;一层是具体目标,即学段目标。一切具体教学目标的设定,都应该考虑课程目标的要求,但学段目标则应该是由教师自主开发的。我个人认为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既是教师施教的对象,更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学生的未来,如果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存在,学生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扮演主角,教学目标又何以能够得到实现?因此,教师的职责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2.开放性原则。如果说创新是现代教育模式的灵魂,那么开放性则是必然的表现形式。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塑造学生的崇高人格。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发现和交流,多提供素材,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规律,得出结论,教师则是向学生提供方法和敲门砖,切忌给学生设置思维围墙。当然,教师的。导”也不应忽视,即使是放羊也应把羊引到水草丰茂处,而不是贫瘠的黄土地,更不是把他们围在水泥场里。“导”就是启发、点燃。
3.多样性原则。虽然说教学的终极目标一致,由于施教内容不同,施教班级的差异,每堂课的教学目标自然也就不尽相同。其实,就是同一堂课教学目标也应是多样的,同样的班级在同一堂课中,不同的学生欲达的教学目标也不应相同,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因人设标,分类推进,方是科学之原则。
4.渐进性原则。教育部颁发的《数学课程标准》无疑是数学教学的“纲”,是数学教学的总目标,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实现这个目标而殚精竭虑。但是对于标准中的目标,不是一节课或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一堂课中也不能定这么多、这么高的目标,否则是曲高和寡,定了也白定。因此,课堂教学目标也有一个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分类实施的过程,“高大全”式的课必会弄巧成拙。
5.遵守生成性原则。每一位老师在上课前都要反复斟酌确定教学目标,但是智者千虑,难免一失,当他走进那充满生气和变数的课堂的时候,往往会发现有的既定目标是“闭门造车”。因此,课堂教学目标不是刻板的东西,应该适时调整,笔者认为这种调整便是一种灵动、一种机智。
6.激励性原则。学生能否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探究性学习,除了有教师的引导,更离不开教师的及时点评和激励。曾有这样一则发人深省的报道:一个初始极为一般的小孩,在幼儿园、小学乃至中学阶段,成绩平平,甚至屡遭挫折,但是他的母亲从未放弃,每一次挫折后这位伟大的母亲都要从孩子身上找到闪光点并予以放大,帮助孩子抛却自卑,捡回自信,最终,在母亲的不断激励中,这孩子考取了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清华大学。事实上,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自尊心的保护、自信心的激励,只有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手段,才能保证次目标和终极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