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教育背景下学生工作中“管”与“育”的整合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hb0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代社会对职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职教工作者开始重视符合职业教育要求的养成教育,而如何在学生工作中合理整合“管”与“育”将直接影响养成教育的效果。在职业学校养成教育背景下,从学生工作中“管”与“育”的区别与联系出发,分析“管”与“育”在传统观念下的特点,合理整合“管”与“育”,方能提高职业学校实施养成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养成教育;“管”;“育”;整合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9-0043-04
  德育工作是职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只要是学生工作,都会涉及如何正确处理“管”与“育”的关系,教师经常无法正确定位学生工作中的“管”与“育”,常常在“管”与“育”角色中左右摇摆。当教师重“育”轻“管”时,结果往往是学生屡教不改,教师丧失信心;当教师重“管”轻“育”时,师生关系是“剑拔弩张”,由于在具体工作中无法把握“管”与“育”,从而在很多情况下只处于“管”的状态,没有达到“育”的效果。
  笔者认为:由于职业学校缺乏对学生工作中“管”和“育”的准确定位,同时,在实施养成教育的背景下,以刚性管理为主的“管”和显性思想道德教育为主的“育”构成的传统学生工作模式已很难满足现实需要,因此导致在具体工作中出现了“育”的功能弱化、“管”的权威削弱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职业学校的育人效果,严重阻碍了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
  一、养成教育背景下的“管”与“育”的整合
  职业学校实施养成教育关键是落实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在实施养成教育过程中,“管”和“育”本身是交会融通的,是养成教育中常用的两种基本方法。没有“管”就没有“育”,不实施“育”就无法“管”。但是,职校养成教育中,“管”和“育”的地位是不对等的,“管”是“育”的实施手段,“育”是“管”的后勤保障和根本目的。“管”好学生不代表“育”好学生,教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分清“管”和“育”的主次地位,不能将两者并列,更不能将它们倒置。同时,教师要关注“管”和“育”的互通性,整合“管”和“育”的积极效应,充分发挥各自作用,实现养成教育的目的。
  (一)在“管”中渗透“育”的理念,开展以“育”为目的的“管”
  养成教育是一种长时间、循序渐进的道德教育。“管”和“育”相互作用、相互依靠,这无可非议,但养成教育是以“管”为起点、以“育”为目的,“管”是“育”实施的手段,对于教师而言,“管”是初级阶段,必须服从“育”的根本目的。
  1.目的确定的“管”。
  “管”不是目的,不能为了管而管,更不能简单地管,管好了不代表就是教育好了,把学生“管死了”就不是真正的管,“管”每时每刻都要服从“育”的目的。由于教育的导向性及受教育对象的自主性和盲目性,我们才有了“管”,“管”是为“育”而存在的。实施有针对的管理,就是诱导学生把他们的工作做好,在整个养成教育过程中,这种指向目的的“管”必须一以贯之。
  2.全面覆盖的“管”。
  养成教育是一种“将生活化的要求化于生活”的教育,养成教育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管”在具体实施中讲究分工,一项管理经常是针对某一项具体内容展开的,这种分工往往会形成边缘地带,很难做到全面覆盖,而养成教育却常常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在养成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边缘地带,将“管”尽可能涉足到学生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并且挖掘彼此间的内在联系,随时随地地“管”。
  3.从严的“管”。
  “管”一般讲究“赏罚分明”,执行时要求“奖惩有据,执行有度”。按照制定的规定,什么样的过错承担相应的责任,为各自的行为负责即可。这是“管”的优点,也是弱点,因为在具体执行上很难公平一致,只要有一个例外,将会严重影响“管”的信度,久而久之就会失去“管”的执行力。与此同时,我们的学生会反复讨论、研究管理制度,反复推敲制度的漏洞,反复试探、挑战制度执行的底线。因此,养成教育实施过程中,“初次管理”十分重要,我们不如直接就从严定基调,从严执行,当学生稍有逾越制度时,可用严格一些的规定去要求,逐渐形成从严“管”的氛围。
  4.主观驱动的“管”。
  “管”依据相对固定的规章制度和执行模式,要求学生不要有主观意识,“管”通常不带有主观驱动。养成教育追求通过对学生理性启发,实现最终的“管”的效果,重视将外力化为内能,“管”应当符合在最大限度的自由范围内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索能力,应当尊重学生“自持有才”的自尊心。养成教育下的“管”要在引导学生自发的自我管理上下工夫,突破单纯外力管理的模式。
  5.前瞻性的“管”。
  “管”本身的重点在反馈和更新上,“管”从处理问题的方式来分,可分为“预防管理”和“问题管理”,又称“事前管理”和“事后管理”。在养成教育的实施中,“管”要渗透“育”的内容,要求教师多把眼光放到事前,尽量开展“预防管理”,把问题处理在未发生状态,真正体现“育”的指导作用。
  6.宽松评价的“管”。
  “管”讲究公平的评价,换言之就是公平奖励和惩罚。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养成教育实施时要利用好学生拥有的“人之好奖不好罚”的心态。要知道,对制度服从的人才能有“管”的效果,“只有出自衷心的羞耻心和不愿见恶于人的畏惧心,才是一种真正的约束。”奖励和惩罚的效果是一样的,惩罚一个人和奖励其他人是一样公平的。职校学生所在的年龄段,心理波动大,心理问题突出,这更要求养成教育中的“管”必须在评价上保持相当的弹性,避免对学生心理造成硬性的伤害。
  (二)在“育”上体现“管”的影子,落实以“管”为手段的“育”
  在日常教育过程中,我们对学生说理并不少,学生往往不能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这里的“育”脱离了“管”的支撑。“育”离开了“管”,往往会导致学生表面服从,造成面上一套背后一套、屡教屡犯的恶性循环。久而久之,教师会丧失教育信心。“育”有天生的优势,就是带有启发性、学生容易接近、教育的阻力小、副作用小等。但是,“育”也有致命的弱点,“育”缺乏强制性,学生可以接受,可以不接受,而且现场很难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接受。因此,在养成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实施“育”时要结合“管”,在过程中体现“管”的具体要求。   1.先期的“育”。
  教师不能以管理者的身份来开展养成教育。因为“育”是没有利己的目的的,“管”才是带有利己目的的。在养成教育实施中教师如果带有明显的主观目的,学生会觉得他们是在为教师而改变,他们会反感教师的教育行为。《易经·序卦传》:“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贲。”意思说,苟且相合的执行是不可靠的,不能长久遵循,一定要讲出一定的道理,受教育者才会一直照着做。
  养成教育实施的初期可以称为“洗脑教育”,教师要开展充足的思想政治教育,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教师要先让学生懂得他们自己的所学、所改都是在为自己,不是为别人,更不是为教师。其次,教师要解决学生的态度问题。态度决定一切,观念决定态度,观念的转变在于灌输。最后,是养成“知书达理”的习惯,“通情达理者”才会更有力地推动管理的实施。
  2.明确内容的“育”。
  基于职校学生是初中毕业后入校的,价值观、人生观等还不够成熟,养成教育实施中要摆脱“育”在内容上的“假”“大”“空”,“育”应有明确的指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只可从长计议,细水长流,积少成多。注重谆谆善导的过程,切忌长期、过多地用空空而谈的大道理来开展“育”。
  3.同一准则的“育”。
  “因材施教”要求我们要实施“个体教育”,在养成教育中,要充分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引导学生追求平等的心理要求,尽可能制订统一的教育方案,推行统一的教育要求,至少程序上达到一致。
  4.长期实施的“育”。
  养成教育讲究抓住教育的最佳时机,高效的教育要求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条件,因势利导。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经常性实施,对学生随时随地地进行教育,让学生生活在充满教育的环境中,让教师育人于生活中。
  5.严肃执行的“育”。
  养成教育实施过程中的“育”注重引导,强调先启而后动,最终学生产生自动自发的行为,“育”的强制性弱。同时,养成教育对教育者本身也提出了很多的要求。无论从教师的“言传”还是“身教”,在养成教育具体实施时,教师要对自己实施教育的有效性坚信不疑,要突出教师和教育的严肃性,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个人品质,发挥导之以行的作用。
  6.依托载体的“育”。
  养成教育实施时,不能为了教育而空洞地“育”,要依托在强抓学生的学习上,建立在系(部)的学风建设上。成功的“育人”过程很少提“管”的要求,而是注重依托载体进行引导。养成教育的实施要为学生配套设立一些依托平台,学风建设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一方面有助于使学生“有事可做”;另一方面,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后,才好对其实施教育,也就是说“有追求就会遵守要求”。
  (三)“管”与“育”有机整合,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养成教育是一种通过“管”与“育”有机整合,注重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最终实现学生“三自”目的的教育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要相信学生能够“管”好、“育”好自己,教师要充分抓住时机,结合有利条件,大胆创新、尝试、实践学生主导的养成教育。
  1.探索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教师要转变观念,大胆地尝试,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相信学生在经过若干年的养成教育行为训练后能够实现“三自”目标。学生自我管理的“管”,教师付出的精力可能会更多。学生自我教育的“育”,教师要注重充当坚实后盾,精心培养,发挥学生教育学生的引导作用。很多时候,学生对学生的“育”要比教师对学生的“育”有效得多。
  2.重视民主,扩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渠道。
  蔡元培先生曾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发展自己的能力。”可见,在养成教育中只有让学生“当家作主”,努力提高他们的自主性,才能实现学生真正的养成行为。发扬民主,克服以教师为中心,是养成教育实施的重要原则。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要建立以学校为主体、家庭为辅助、社会为依托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互动互促的“教育生态系统”,把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统一的教育合力。
  二、从有效的“管”
  走向高效的“育”,变管理者为教育者
  学校是育人的重要基地,很少有能像学校一样以单纯“育”人为目的的实体。在学校教育与管理中,“育”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有效,“管”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有用,养成教育追求从有效的“管”走向高效的“育”。有效的“管”应是一种“预防管理”,所以一个好的教师不在于“管”了多少事,而是在于“管”得没事做,达到“无为而治”。“无为”不是“不为”,“无为”先要“有为”,而且是“大有作为”。高效的“育”是一种触及学生心理的感化教育,我们教师试图改变的不是学生的身体,而是学生的心灵,所以教师要从有效的“管”走向高效的“育”,变管理者为教育者。
  1.从研究群体“管”到分析个体“育”。
  “管”是一对多的模式,“育”是多对一的过程。有效的“管”可以是一个人通过规章制度对一群人的约束,高效的“育”应该是一群人通过综合因素对一个人的影响。
  常规的班级管理重视从班级的宏观方面把握学生,了解学生的共性问题,注重整体氛围的营造。养成教育的实施中,除了对学生集体行为方式的研究,更要注重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常规的“管”对特殊的学生常常是无效的,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只有对他们有了充分的了解,才可能使养成教育得以真正有效地落实。
  2.从制造形势促“管”到抓住时机施“育”。
  “管”的是事,会越管越少;“管”的是人,会越管事越多。管理经常“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有效的“管”实施前一定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即造势,“管”时极力避免与人对立,让学生在班级大形势面前不得不服从,“火候”不到就不要急于“管”。养成教育除了从制造形势抓“管”,更要将“管”的要求“化于生活”。养成教育的核心是习惯的养成教育,“育”要做到就人论事,抓住不同人的有利时机开展个性化的“育”,以达到高效地“育”。   3.从贯穿安全的“管”到注重心理的“育”。
  “管”的落脚点是安全管理,没有了安全就谈不上有效。对学生安全的“管”仅仅从管理上来预防是被动、远远不够的。养成教育实施过程中要注重主动的“管”,要从对事的“管”转向对人的“育”,做好学生的“心育”工程。
  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没有教师对心理知识的了解,没有教师对学生心理的理解,很难想象教师能做好“育”的工作。职校的“心育”不仅是教授学生心理知识,更是要培养学生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教会学生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
  养成教育是一种行为习惯的纠偏教育,教师势必会“管”得很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很容易烦躁和有抵触情绪,“管”得多了,抵触就多,教师在养成教育实施的同时要加强培养学生诉说、发泄的习惯。
  4.从“留白”的“管”到“留白”的“育”。
  “留白”是中国山水画中的一种特有的技法,这种手法以无胜有,有无相生,实在是一种智慧。养成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给学生更多自主探索、独立思考与体验的时间与空间。“管”和“育”都要“留白”,“管”的“留白”就是给学生适应、调整的时间,就是不要逼得太紧,给学生一些台阶,以时间换空间;“育”的“留白”就是给学生思考、消化的时间。将“留白”智慧运用到养成教育中,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5.因势利导,寻找“管”和“育”的结合点。
  “管”和“育”本就无法明确分割,“育”的高效推进需要有“管”作保障,不“管”的“育”根本是无效的。“育”失去了“管”的衡量,就像你要一个人走直线,可是地上却没有直线作参照,那就无法断定这段路是直的还是弯的;“管”的有效发挥同样离不开“育”的参与,没了“育”的“管”是生拉硬套,失去了起点和目标,同样也无法实现育人目的。在养成教育具体实施中,有时能用“育”,有时要用“管”;有的地方能用“育”,有的地方则要用“管”;有些地方“育”的效果好,而有些地方“管”的效果好,所以“管”和“育”要有侧重,以学生在校时间长短看,可灵活遵循以下原则:(1)入学阶段侧重“育”,低年级侧重“管”,高年级侧重“育”;(2)在问题事态上,小事、个案侧重“管”,大事、群体事件侧重“育”;(3)在问题形态上,实践过程侧重“管”,理论内容侧重“育”;(4)在问题性质上,行为问题侧重“管”,思想、心理问题侧重“育”。
  6.随机应变,娴熟变换“管”和“育”的角色。
  学生长期面对同一个教师会厌烦,学生会慢慢熟悉教师的秉性和方式,无形中降低“管”和“育”的效果。在具体教育中,应变化“管”和“育”的实施者,对学生要有人“放火”,更要有人“救火”;要有唱“黑脸”的,也要有唱“白脸”的。同时,当教师无法“管”时,变换为“育”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养成教育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根据学生各阶段特点,发挥各方的教育合力。职校全体教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敢于担当,与时俱进,探索出属于自己的养成教育实践之路,为职业教育奋斗终生。
其他文献
本文提出一种能够在线自动校正相差式测量仪表测量电路系统部分的零点误差的技术方法。文中介绍了这种技术方法的工作原理及硬件设计,讨论了软件数据处理方法。
目的了解医院2006-2008年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分析抗菌药物使用的特点和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医院2006-2008年抗菌药物使用资料,对用药金额、用
为确保消毒灭菌的物品质量与安全,供应室的压力蒸汽灭菌必须按规范做好灭菌质量监测,合格后,方可发放到临床科室使用。
摘要:公民教育是我国建设现代化民主社会的基础性工程,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策略。中职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和身心特点决定了必须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公民教育。针对中职学生公民教育现状,应厘清公民教育内容,探索实施公民教育的诸多适当路径。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公民教育;路径;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5-0074-0
<正> 无水离子型无机盐在水中溶解能力的大小,可用△G&#176;值来判断。无机盐MαAb,其溶解过程为: 若上述溶解过程的△G&#176;<0,则MαAb为易溶盐;反之若△G&#176;>0,则为难
实践育人是通过实践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将接受理论教育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个统一的教育体系结构。实践育人是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保证、促进艺术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途
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伴持续性血小板计数增多不常见,其原因及机制尚不明确,相关研究较少,且国内未见相关报道。目的 探讨SLE伴持续性血小板计数增多的临床特点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9年在淄博市第一医院诊断的393例SLE患者,其中4例出现持续血小板计数增多作为研究组,随机选取同期在本院就诊的25例未出现持续血小板计数增多的SLE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SLE合并血小板计数增多患者的
诺丁汉大学破解了一个难题,即使用墨水来3D打印出新型的电子设备,此电子设备具备将光转换成电能的能力。研究表明,含有二维材料的微小薄片,如石墨烯的喷射油墨可以建立这些复
在教学诊改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督导应该从评价型督导转向诊改型督导,从单一型督导转向复合多元型督导。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认真落实教学诊断与改进制度,探索构建了“校内校外结
幼儿年龄尚小,身心素质和思维能力都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思维上主要以具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有待教师的指引和开发,所以如何通过组织数学游戏来开阔幼儿眼界和引领幼儿探索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