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机品牌的悲催生存实录

来源 :营销界·食品营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g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前期大量投入种植基地和店面集体亏损的背景下,D公司的资金链也面临入不敷出的局面。无奈之下,D公司做出了关店的决定,并快速地将各个直营店转让出去,以避免更多资金损失。
  2007年,还在其他公司任职的老王注意到国外有机产业的巨大市场和高速增长,对比国内有机产品却还处在萌芽状态的现状,他决定调查一下国内有机市场的前景。
  调查发现,很多消费者对目前的食品安全存在巨大的担忧,希望能够食用更加安全、健康的食品,有机食品完全符合目前消费者的需求和未来市场的发展态势。
  于是,老王决定辞职并投资200万元人民币成立有机产品D公司,进入这个未来的黄金市场。
  前期难题:技术标准缺乏,农户教育难(一级)
  技术标准缺乏(二级)
  由于有机产品是一个新兴行业,国内毫无种植案例可循,加上缺乏技术标准和技术指导,所以D公司聘请了中国农业大学的教授做技术顾问,在种植技术上对农户进行指导。技术问题基本算有了保障。
  在有机产品的品类选择上,D公司认识到生鲜等品类暂时不适合公司现状,在慎重考虑之后,决定种植米、油、杂粮和其他易保存、易配送的品类。紧接着就是找到生产地,成立农业合作社,发展农民种植有机产品,以保证产品供应。
  与国外有机种植有一系列严格的标准不同,国内有机产品技术标准严重缺乏,如产地环境、土壤、种子、水质、肥料等有何要求均无严格定义。这一系列的要求如何以技术指导的手段落实到产品上?这种技术困惑只好依赖于技术顾问来指导,一方面需要技术指导把产品落实到位,另一方面更需要对农户进行技术教育,使其达到有机产品的一些要求。
  农户教育难(二级)
  D公司最终把种植基地选在了山西一个周围有山、污染较少的县,并召集了一批农民,培训有机种植的优势,如收益高于一般农产品、收入稳定、未来市场潜力大等,希望能直接以利益打动农民。接着,又把希望种植有机产品的农户组织起来,成立专门种植有机产品的农民合作社,并培训相关种植技术。
  在正式种植后,有些农民一看作物长虫、土没肥了,怕减产导致收益损失,不和合作社打招呼,直接就偷偷打农药、施用化肥。此前的种植教育前功尽弃。
  于是,公司技术团队只好反复和农民强调不能打农药和施用化肥,并保证虽然产量会减少,但总收益会增加,再加上监督力量的及时跟进,最终好歹算是基本按照农大教授要求的技术标准来种植了。
  有机产业刚刚兴起,竞争品牌少,市场潜力大,真正具有有机产品基地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D公司因为在种植基地花了很大力气,有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产品涵盖米、油、杂粮等。在此前提下,老王决定全力进行市场推广。
  中期压力:渠道溃败(一级)
  但选择哪种模式推广呢?是走经销商渠道,还是自建渠道,抑或是走企业团购?D公司又陷入了迷茫。
  因为没有同行经验可以借鉴,市场中也缺少此类经销商,老王决定参考其他行业的营销模式。
  由于建设完生产基地后已没有更多资金进行大规模市场推广,面对大型超市强势的进场费用压力,再综合衡量公司的实力,D公司决定开设直营店。
  店面(二级)
  2008年奥运会前夕,D公司在紧锣密鼓地准备店面扩张。
  D公司认为,只要开店数量多了,产品的销量自然会增长,现金流也自然而来,公司就可以快速发展。于是,一口气连续开了近十家直营店,希望以店的数量带动产品的销量。
  理论上,门店越多,销量也应该越大。但这种渠道扩张理论却忽略了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单店盈利!
  是在一个店单体盈利成功后再开设新店,还是同时开设十家店面?短时间内开了那么多店面,有没有足够的消费人群支撑店面运营?消费者是否会形成惯性消费和消费黏性?一切都是未知。
  消费人群(二级)
  D公司的产品属于家庭饮食消费品,其消费人群的消费层次较高端,属于住在中高档小区、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人群。
  但找到了主要消费人群,又怎样阐明有机产品的特点,找到与消费者利益的链接呢?
  D公司的市场操作人员几乎没有渠道扩张的经验,为了快速开店,店面最后几乎都开在了距离商业区较近的次闹市区,而没有根据主力消费人群去科学选址,如考察中高档小区的地理位置、消费人群比重、消费结构、消费观念、文化层次、周边覆盖人群、相关超市竞争等。这种盲目选址的结果就是导致新店开业后客流量稀少。
  单店盈利(二级)
  在老王这种扭曲的渠道扩张理论引导下,D公司的营销重心都围着店面数量展开,而忽视了店面的单体营销质量。新招聘的店员、店长又缺少有效的培训,加上单店的营销如DM、广告、促销等手段全无,单店盈利十分困难。轻视了单店盈利质量,导致店面开业后现金流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空一行)
  在前期大量投入种植基地和店面陷入集体性亏损的背景下,D公司的资金链也面临入不敷出的局面。如果店面再不能持续盈利,公司将面临破产的风险。
  无奈之下,D公司做出了关店的决定,并快速地将各个直营店转让出去,避免了更多资金损失。
  D公司后续的生存更是悲催,由于种植基地还源源不断地供货,但货品积压销售不畅,公司还是无法正常运营,老王不得不靠以前的人脉资源低价或平价出售产品。虽然没有高额利润,甚至因为产品销售不畅损失了不少种植户,但至少D公司的品牌还能靠一部分企业团购悲催地生存着。
  面对销售短路和种植基地缩减以及市场难以打开的困境,老王依然看好有机产品的未来,并苦苦忍受着市场寒冬般的冷遇,期待着能够迎来有机产品的春天。
  给我们的启示(一级)
  渠道不是万能(二级)
  很多人认为,只要开了店面,就能卖货,而忽视了背后的营销。
  D公司以为有了单店渠道就能把产品卖出去,殊不知,没有营销模式和营销体系的支撑,开再多的店也会失败。尤其是有机产品作为一个全新概念,渠道只是缩短了与消费者的距离,但这种概念如何让消费者接受、如何让消费者在渠道形成消费惯性,这都不是渠道能解决的问题。
  消费者教育,让概念落地(二级)
  飘在空中的有机概念落不了地,就等于飞在空中的飞机不能着陆,迟早会坠毁。
  有机产品的概念如何落地?有机产品与普通产品有何不同?对消费者有何利益?能不能易于被消费者感知?D公司认识到有机产品这个行业的巨大潜力,但一个概念的落地既需要产品品质的支撑,还需要对消费者进行教育。让消费者接受了产品,才能让整个有机产品概念落地。D公司完全忽视了消费者教育,单店肯定会亏损。
  整体市场还需培育(二级)
  一个新兴的行业,其市场教育期的长短既与概念和产品的对接有关,也与整个市场的发展程度有关,再加上整个产业链的完善与否,市场教育期的长短完全会决定品牌的生死。
  概念和产品落地,存在很多李逵、李鬼;产业链还不完善,再加上整个行业没有集体对消费者进行市场教育的投入,无疑无限延长了整个有机产品的市场教育期。这对所有的有机品牌包括D公司来说,生存更加困难。
  营销模式尚待完善(二级)
  有机产品采取哪种营销模式吸引消费者?是先发放DM?还是不断搞促销?抑或是大规模投放广告?
  D公司在营销上完全没有作为,既没有促销,也没有发放DM宣传单,更没有试吃试尝等活动,与消费者完全没有互动,完全是被动等顾客上门。这种守株待兔式的营销难免会造成单店亏损。
  归根结底,还是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营销模式。如果有促销、DM、试尝试吃,有能直接展示产品特点和让消费者感知产品利益的活动,单店也不至于亏损那么严重。
  【抽文,放第2页】
  有机产品作为一个全新概念,渠道只是缩短了与消费者的距离,但这种概念如何让消费者接受、如何让消费者在渠道形成消费惯性,这都不是渠道能解决的问题。
其他文献
在销售与市场杂志社主办的2012年营销盛典上的讲话  中国首批十大策划人,奇正沐古(中国)咨询机构董事长,《销售与市场》杂志总策划  简单化营销  我们用了二三十年的时间把营销理论一点一点地从国外引进到中国。二十年以前,像里斯、特劳特,我们基本上是抬头仰望,今天里斯跑到这儿来领奖了,这就是最大的变化,可见我们中国的营销发展有多快。  但是,我今天的主题有点大逆不道,今天的主题跟我前二十几年做的东西
期刊
较之那些为缺货源、没资本头痛的电子商务网站,周颖是幸福的,因为他背后站着的是拥有上百家公司、400多个品牌的中粮集团。  2010年10月,承担中粮旗下八成以上品牌食品销售的中国食品有限公司,在我买网之外,另行筹建了一个电子商务部。这个电商部相当于中粮集团的全网总代理,不仅给我买网、京东供货,同时亦在大淘宝、亚马逊、拍拍网上开直营店,直接运营管理零售业务。  对于年销售额以千亿元计的中粮集团来说,
期刊
日前一向以“年份原浆”著称的古井贡酒公布了半年报业绩,从业绩看,古井贡酒在茅台等一线白酒量价齐跌的一片惨淡中,脱颖而出,报出了令同行和投资者羡慕的业绩。  半年报公布之后,古井贡酒总经理梁金辉难掩激动之情,在一次品牌大会上,发表了一场激昂的演讲,夸赞了员工的辛勤工作,同时还强调,古井贡酒的品质绝对是独一无二的,消费者可以放心饮用。有亮丽的业绩作为后盾,这样的表态可谓是名利双收。  但是不幸的是,半
期刊
一个全新的事物,一启动就动用那么大的资金,考虑过不成功的后果没有?  半年前,小丁兴奋地告诉我,业界知名企业投资数千万元建立同城网上超市,他是这个项目的初创元老,还分得少量原始股。如果项目成功,小丁就变成丁老板了。  于是组团队,找仓库,建系统,进货。筹备期花了900万元,其中商品库存500万元,系统150万元,团队150万元,办公行政仓库等100万元,5个月后网站上线。为了一炮打响,第一期投入3
期刊
在销售与市场杂志社主办的2012年营销盛典上的讲话  著名营销战略专家,北京赞伯营销管理咨询公司董事长,央视广告部策略顾问  中国企业现状(一级)  未来十年中国企业可能面临这样的一个问题:如何用无限的产能竞争有限的市场。  我发现所有的企业,大型企业都在疯狂的投资,比如茅台、五粮液、洋河、汾酒,每一个企业投资五十到上百亿建立一个新的生产基地,实体行业几乎都是这样。就是说产能可以无限,但是我们的消
期刊
净亏损3217万元人民币。  这就是进军葡萄酒的消息传播了一段时间后,汇源拿出的中报。2012年上半年营收16.9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7%。公司由盈转亏。  自2008年,可口可乐以24亿美元收购汇源果汁失败后,汇源就一蹶不振,仅四年时间,市值已经蒸发掉了八成左右。  果汁老大怎么了?  新品诅咒  汇源果汁以中高浓度果汁发家,成为了中国名副其实的“果汁老大”。但这个标签对它的拖累却不小,尤其是在
期刊
有传闻称,思念的退市是一种“以退为进”,以低成本退市,然后谋求在市盈率更高的A股上市。  “速冻行业第一股”的郑州思念食品有限公司对外宣布进行私有化股权回购,在新加坡证交所上市6年后,最终选择退市。  思念私有化(一级)  2012年10月15日,思念食品董事长李伟与一致行动人发出私有化要约收购,拟以每股0.186新加坡元(1新加坡元约合5.11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思念食品在外流通的股份,当天,思
期刊
我们先对饮料行业做一些基本判断:  第一,除非可口可乐自己犯错误,可口可乐在中国市场的地位在10年之内无人可撼。在世界上,百事可乐是唯一可以与可口可乐抗衡的企业,但中国消费者这么多年以来所受的“教育”是:可口可乐是碳酸饮料的绝对老大。再加上可口可乐在渠道、促销等方面对中国市场的高度适应性,可口可乐已经完成了对中国消费者的品类教育。品类教育的影响力大致可以延续10年以上的时间。  第二,中国的饮料品
期刊
百事可乐的营销战斗力其实已经下滑到统一、农夫山泉等所在的第二集团了,被第一集团的可口可乐、娃哈哈、王老吉、康师傅远远甩在身后。而百事这种高举高打的传播模式,导致浪费了太多的营销费用。  2012年春节,百事以微电影的形式推出了长达九分钟的新年贺岁广告片——《把乐带回家》,在地铁、电视等常规媒体上则播出的30~60秒等剪辑版本,该广告的完整版甚至放入了广州有线的家庭影院。  在这则9分多钟的微电影广
期刊
过去三十年,中国的经济模式是以制造为驱动中心的,营销模式是以广告占领消费者心智、产品占领渠道为核心的。这种模式创造了中国经济三十年奇迹的同时,也将中国带到了目前“库存之国”的窘境。  “十二五”规划中有两个要点:一个是挖掘内需,一个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尤其是战略性地调整经济结构,重视第三产业。用营销行话来说,前一个就是重视并主动培育消费者需求,后一个就是重视流通、服务环节的功用和效率。  早在2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