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主要结合工程实例,针对某度假酒店的规划与设计要点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主要从酒店在总平面布局、交通流线、造型与空间、景观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旨在为供大家参考借鉴。
关键词:酒店建筑;山水风景区;特色度假酒店;建筑设计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与长假制度的实施,国内外旅游人数大幅增长,旅游市场开始发生结构性的变化,以观光旅游为主的旅游模式逐步向度假旅游模式转变。国内针对度假旅游市场的酒店随之逐渐增多,而针对高端休闲旅游的特色度假酒店是其中增长最快的一个类型。目前,随着城市商务型酒店数量的增多,相比度假型酒店来说,数量相对较少。因此,如何做好度假酒店的设计工作,体现地方的特色与文化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1项目概况
某山水风景区度假酒店,总占地面积74470 m2,总建筑面积为33131m2,其中酒店主楼为25142m2,别墅区为10289m2。客房区顺应高差,主力客房布置于接近道路的低位,以此加强人住的便利性。本项目方案针对不同的消费需求,将客房分为普通客房和高级套房及别墅,并且将客房区置于远离喧闹的大堂与干道的纵深区域,其中别墅位于视野最为开阔的场地后区,大堂接待及公共服务区则位于场地前方,以便于餐饮娱乐功能的对外开放(图1)。
2 总平面布局
山水环境下的总平面布局,相对于平原的二维关系来说,多了高度这一维度。除了可以采用水平方向上传统的分散式或庭院式布局外,还可以利用标高来划分各功能区域。例如可以通过标高把公共区域和后台服务部分分开。最普遍的处理方式是将服务人口设于较低标高处,与服务空间直接连接,而不需要直接服务的公共空间因此就可以位于后台服务空间之上。即使在相对平缓的场地,通过加强坡地本身的戏剧性效果,这种方式在分割公共和服务区域方面也很有效。
本项目基地处于南侧有交通干道。因此,总平面布局根据坡地高度及亲水距离进行设置,将场地分为前、中、后三段区域,前区为大堂及公共服务区,中区为集中客房区,后区为别墅区。三段区域通过一条Z字型的盘山车道连接,这样既满足了各区车辆的可达性,又可满足消防的需要。
由于前区面积狭小,如不做任何处理,将大堂接待!后勤及停车等功能安排在此,会造成交通拥挤和混流,使客人对酒店的印象和空间体验大打折扣。因此,方案借助此处场地的高差,将入口广场向上抬一层,并向道路上空挑出,交通干道及酒店车行人口从广场下方穿过,同时将停车场布置于广场之下的空间。这样既可以将进出酒店的人行流线与车行流线分开,还可以让酒店的大堂、餐厅视野更加开阔,使游客的视线可以不受任何遮挡地鸟瞰前方水景风光。对布置在酒店中段区域的主要客房区,客房区,依照各组团规模、位置以及道路关系,将其灵活划分为4个组团,采用分散与院落混合式。各组团客房结合场地坡度及水景进行布置,充分利用山水建筑常见的接地形式,形成层层叠叠及进退有序的特色空间序列。这种处理方式不但保证了每一间客房能充分享受到自然风光,而且还充分利用了吊脚与退台空间作为各组团的设备、景观等功能区域。度假别墅集中设置在场地后区,此区域离大堂及人口较远,视野更开阔,环境更幽静。
3.2 流线设计
山水风景区度假酒店针对客人的交通流线设计,可根据地形选择曲折车行道、电梯、楼梯等适宜原始地区的立体流线方式,这有助于增加空间的趣味性,提供更加个性的路线和行进体验。
本项目方案根据地形采用水平及竖向多维度设置交通流线,将人行、车行及后勤流线分开,各自拥有独立的人口。客人进入酒店大堂登记之后,行李就可以通过盘山而上的电动车送至各客房区,而客人可以通过内部流线前往目的区域:各个客房区与公共服务区域主要通过塔式电梯与空中走廊的方式连接。这些塔式电梯及空中走廊主要位于酒店总平面的中轴线附近。因此,公共交通客流不会对各组团内部的交通流线产生干扰,保证了各客房的安静环境。
3.3 形体与空间
特色度假酒店为人们提供一种亲近自然、体验不同地域文化的场所其外部形体和内部空间会给旅客带来最为直观的感受和印象。设计者利用对当地历史文化的挖掘、基地外部优越的自然环境以及山水结合的场地关系可以实现这种特色。
山水地形本身具有丰富的高差与景观层次关系。因势利导地利用原始地形作为建筑形体的骨架,再对场地杂乱无序的局部进行调整。以此可创造出丰富变化的形体及景观空间。因势利导地利用地形.不但可以减少土方量,减轻对原有自然环境的破坏,还能让酒店的整体与起伏的山势相呼应,使酒店融人到自然环境中,仿佛酒店从自然环境中生长出来一般。
本项目的大堂空问建筑位于场地中轴前方、采用多层大空问坡碌顶造型,并借助场地标高将大堂向上抬高、增强其标志性。入口前通过退台柱水化解突兀的高差变化游客从纷观水池中间的踏步拾级而上、大堂缓缓地从水面浮出,呈现在游客而前。
酒店客房的没计完全忠于地形变化,建筑被当做地形变化的一个延伸。客房部分建筑采取沿等高线半的覆土的方式建造,呈现出伏层退台的效果。这种设计既保留了场地的真实性,又将场地特色延伸到建筑体量上、使客房区的形体空间都富有鲜活的个性。
别墅区位于场地标高最高处,此处视野开阔,远离前区的哈闹。别墅采用坡尾顶造型,利用传统山水建筑接地方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与韵味。别墅内最大的特色,是在平行于景观面的位置设置了无边界温泉游泳池,客人以一边享受上门的温泉SPA服务,一边欣赏宜人的自然风光(图2)。
3.4建筑材料
建筑材料宜就地取材,当地材料可以成为感知洒店特色与地域义化内涵的有效媒介。客人,可以对近处材料的质地、纹理、颜色等属性进行触摸与观察,通过这种视觉与非视觉的感受,逐渐建立并强化人们对酒店特色的深层体验。此外,位于山水风景名胜区的度假酒店,常位于离城镇及原料采购地较远的地方,直接导致材料采购和运输成本的上升。使用当地材料不但能降低其成本,还容易找到熟悉这种当地材料并熟练运用安装技术的当地工人。
本项目选取当地常用的灰色毛石、灰色青瓦、杉木和陶等材料与现代的钢材、玻璃搭配,使其与基地秀丽的山水风光相得益彰,并彰显出地域特色与优雅品质。
3.6 景观设计
对于山水风景区的度假酒店,最大的挑战在于对场地坡度与高差的处理。设计者可以将这种挑战变为一种优势,利用场地来制造景观。从标高较高的建筑向外看,景观不易受较低标高处建筑的遮挡;而从场地外较低标高处看酒店建筑,层层叠叠的酒店建筑也可以成为一道独特的人工景观。酒店在整个场地景观环境中形成一种看与被看的关系,可以增强建筑与景观的交融性。
4结论
近年来,随着休闲度假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度假型酒店也迅速发展。然而,不少度假型酒店只是一味模仿国外成功案例,导致其在规划和设计阶段就存在着许多问题,无法充分侄释山水风景区的特色。山水风景区度假酒店设计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和理论。本文结合实例项目,对处于山水风景区的特色度假酒店的建设背景和设计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思考,以供大家参考。
参考文献:
[1]王国平,康迪国际酒店设计浅析[J].山西建筑,2005
[2]王奕,酒店与酒店设计[J].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3]朱守训,酒店度假村开发与建设[J].北京:中國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关键词:酒店建筑;山水风景区;特色度假酒店;建筑设计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与长假制度的实施,国内外旅游人数大幅增长,旅游市场开始发生结构性的变化,以观光旅游为主的旅游模式逐步向度假旅游模式转变。国内针对度假旅游市场的酒店随之逐渐增多,而针对高端休闲旅游的特色度假酒店是其中增长最快的一个类型。目前,随着城市商务型酒店数量的增多,相比度假型酒店来说,数量相对较少。因此,如何做好度假酒店的设计工作,体现地方的特色与文化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1项目概况
某山水风景区度假酒店,总占地面积74470 m2,总建筑面积为33131m2,其中酒店主楼为25142m2,别墅区为10289m2。客房区顺应高差,主力客房布置于接近道路的低位,以此加强人住的便利性。本项目方案针对不同的消费需求,将客房分为普通客房和高级套房及别墅,并且将客房区置于远离喧闹的大堂与干道的纵深区域,其中别墅位于视野最为开阔的场地后区,大堂接待及公共服务区则位于场地前方,以便于餐饮娱乐功能的对外开放(图1)。
2 总平面布局
山水环境下的总平面布局,相对于平原的二维关系来说,多了高度这一维度。除了可以采用水平方向上传统的分散式或庭院式布局外,还可以利用标高来划分各功能区域。例如可以通过标高把公共区域和后台服务部分分开。最普遍的处理方式是将服务人口设于较低标高处,与服务空间直接连接,而不需要直接服务的公共空间因此就可以位于后台服务空间之上。即使在相对平缓的场地,通过加强坡地本身的戏剧性效果,这种方式在分割公共和服务区域方面也很有效。
本项目基地处于南侧有交通干道。因此,总平面布局根据坡地高度及亲水距离进行设置,将场地分为前、中、后三段区域,前区为大堂及公共服务区,中区为集中客房区,后区为别墅区。三段区域通过一条Z字型的盘山车道连接,这样既满足了各区车辆的可达性,又可满足消防的需要。
由于前区面积狭小,如不做任何处理,将大堂接待!后勤及停车等功能安排在此,会造成交通拥挤和混流,使客人对酒店的印象和空间体验大打折扣。因此,方案借助此处场地的高差,将入口广场向上抬一层,并向道路上空挑出,交通干道及酒店车行人口从广场下方穿过,同时将停车场布置于广场之下的空间。这样既可以将进出酒店的人行流线与车行流线分开,还可以让酒店的大堂、餐厅视野更加开阔,使游客的视线可以不受任何遮挡地鸟瞰前方水景风光。对布置在酒店中段区域的主要客房区,客房区,依照各组团规模、位置以及道路关系,将其灵活划分为4个组团,采用分散与院落混合式。各组团客房结合场地坡度及水景进行布置,充分利用山水建筑常见的接地形式,形成层层叠叠及进退有序的特色空间序列。这种处理方式不但保证了每一间客房能充分享受到自然风光,而且还充分利用了吊脚与退台空间作为各组团的设备、景观等功能区域。度假别墅集中设置在场地后区,此区域离大堂及人口较远,视野更开阔,环境更幽静。
3.2 流线设计
山水风景区度假酒店针对客人的交通流线设计,可根据地形选择曲折车行道、电梯、楼梯等适宜原始地区的立体流线方式,这有助于增加空间的趣味性,提供更加个性的路线和行进体验。
本项目方案根据地形采用水平及竖向多维度设置交通流线,将人行、车行及后勤流线分开,各自拥有独立的人口。客人进入酒店大堂登记之后,行李就可以通过盘山而上的电动车送至各客房区,而客人可以通过内部流线前往目的区域:各个客房区与公共服务区域主要通过塔式电梯与空中走廊的方式连接。这些塔式电梯及空中走廊主要位于酒店总平面的中轴线附近。因此,公共交通客流不会对各组团内部的交通流线产生干扰,保证了各客房的安静环境。
3.3 形体与空间
特色度假酒店为人们提供一种亲近自然、体验不同地域文化的场所其外部形体和内部空间会给旅客带来最为直观的感受和印象。设计者利用对当地历史文化的挖掘、基地外部优越的自然环境以及山水结合的场地关系可以实现这种特色。
山水地形本身具有丰富的高差与景观层次关系。因势利导地利用原始地形作为建筑形体的骨架,再对场地杂乱无序的局部进行调整。以此可创造出丰富变化的形体及景观空间。因势利导地利用地形.不但可以减少土方量,减轻对原有自然环境的破坏,还能让酒店的整体与起伏的山势相呼应,使酒店融人到自然环境中,仿佛酒店从自然环境中生长出来一般。
本项目的大堂空问建筑位于场地中轴前方、采用多层大空问坡碌顶造型,并借助场地标高将大堂向上抬高、增强其标志性。入口前通过退台柱水化解突兀的高差变化游客从纷观水池中间的踏步拾级而上、大堂缓缓地从水面浮出,呈现在游客而前。
酒店客房的没计完全忠于地形变化,建筑被当做地形变化的一个延伸。客房部分建筑采取沿等高线半的覆土的方式建造,呈现出伏层退台的效果。这种设计既保留了场地的真实性,又将场地特色延伸到建筑体量上、使客房区的形体空间都富有鲜活的个性。
别墅区位于场地标高最高处,此处视野开阔,远离前区的哈闹。别墅采用坡尾顶造型,利用传统山水建筑接地方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与韵味。别墅内最大的特色,是在平行于景观面的位置设置了无边界温泉游泳池,客人以一边享受上门的温泉SPA服务,一边欣赏宜人的自然风光(图2)。
3.4建筑材料
建筑材料宜就地取材,当地材料可以成为感知洒店特色与地域义化内涵的有效媒介。客人,可以对近处材料的质地、纹理、颜色等属性进行触摸与观察,通过这种视觉与非视觉的感受,逐渐建立并强化人们对酒店特色的深层体验。此外,位于山水风景名胜区的度假酒店,常位于离城镇及原料采购地较远的地方,直接导致材料采购和运输成本的上升。使用当地材料不但能降低其成本,还容易找到熟悉这种当地材料并熟练运用安装技术的当地工人。
本项目选取当地常用的灰色毛石、灰色青瓦、杉木和陶等材料与现代的钢材、玻璃搭配,使其与基地秀丽的山水风光相得益彰,并彰显出地域特色与优雅品质。
3.6 景观设计
对于山水风景区的度假酒店,最大的挑战在于对场地坡度与高差的处理。设计者可以将这种挑战变为一种优势,利用场地来制造景观。从标高较高的建筑向外看,景观不易受较低标高处建筑的遮挡;而从场地外较低标高处看酒店建筑,层层叠叠的酒店建筑也可以成为一道独特的人工景观。酒店在整个场地景观环境中形成一种看与被看的关系,可以增强建筑与景观的交融性。
4结论
近年来,随着休闲度假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度假型酒店也迅速发展。然而,不少度假型酒店只是一味模仿国外成功案例,导致其在规划和设计阶段就存在着许多问题,无法充分侄释山水风景区的特色。山水风景区度假酒店设计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和理论。本文结合实例项目,对处于山水风景区的特色度假酒店的建设背景和设计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思考,以供大家参考。
参考文献:
[1]王国平,康迪国际酒店设计浅析[J].山西建筑,2005
[2]王奕,酒店与酒店设计[J].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3]朱守训,酒店度假村开发与建设[J].北京:中國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