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企业巫医》还是《大师论大师》,阅读两本书最大的好处是能够让企业界人士更加理性分析并务实采用各种流行的管理学说,不至于因“用药错误”而让企业陷入困境。
“巫医”是什么,巫者舞也,是跳大神儿的。看到《企业巫医》这本书的书名,再加上一句“对当代管理大师与思想最权威的评述”,就有点或贬抑、或嘲讽、或揶揄的味道了,而够格儿上这个名单的,自然是彼得·德鲁克、迈克尔·波特、汤姆·彼得斯、大前研一之类了。想象作者将怎样剥去大师们的外衣,隐隐有种小人得志的畅快,不掏腰包都不行。
遇上这本书还有个插曲,那天我去书店是为了买一本《大师论大师》,作者也是《企业巫医》中的“巫医”之———被誉为当代英国管理哲学大师查尔斯·汉迪。作者解读了13位管理大师,包括彼得·德鲁克、迈克尔·波特、汤姆·彼得斯、大前研一等等,而且自己还把自己解读了一把,放在全书第1位,尽管作者对放在第2位的彼得·德鲁克评价颇高:“任何管理思想家的名单,都应把他放在首位,本书的管理学大师名单也不例外。”
《企业巫医》的作者米可斯维特是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商业版的编辑,观察大师的视角和查尔斯·汉迪迥异。尽管可能“远近高低各不同”,但是二者观察的对象都一致,对于我们这些推崇和追随大师多年的小辈来讲,能够管中窥豹,一睹大师真貌,也是幸事。
两位作者对汤姆·彼得斯的解读就可见一斑:
米可斯维特在《企业巫医》中为汤姆·彼得斯单列了一章,题目是“化管理为表演艺术的大师:汤姆·彼得斯”。他将汤姆·彼得斯主办的全天研讨会比喻成“大型娱乐活动”,“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中阶经理人以充满敬佩的眼光,看着汤姆·彼得斯在舞台上任汗珠沾满眉头、挥动着双手、用沙哑的声音鼓吹阶级无用论,并教导他们如何寻求混沌中的生机”;他调侃汤姆‘彼得斯,“一个已经50多岁的人,怎么可以如此蹦蹦跳跳地演讲?一个有尊严的评论家,怎么可以堂而皇之地把他的跑步机、他太太学禅的经验拿出来讲个不停?”
特别是作者谈到汤姆·彼得斯出版《追求卓越的激情》时,“如果用流行音乐界的术语来说,《追求卓越的激情》就是典型新星一炮而红后,乘胜追击的作品,和前一步畅销作品(《追求卓越》)风韵神似,但更简洁有力、更专业。等到有了两个作品在市面上,而准备推出第三部作品时,新星已经成为明星,觉得已需要重新包装、改造自己。”读到此处,不禁莞尔,大文豪钱钟书先生曾在电话中对一位读过《围城》而慕名求见的英国女士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看来汤姆·彼得斯和钱老先生完全不一样,“既然我这只母鸡下了一只受欢迎的蛋,那我一定要想办法多下些蛋,反正多少总能卖些出去。”
即便如此,米可斯维特仍然认为汤姆·彼得斯有两个优点:“第一,他能够让管理这一类最枯燥无聊的题目,变得十分有趣,在这方面,他才华横溢。第二,他对企业内部运作知之甚祥,不仅了解美国的企业,也了解欧洲和环太平洋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不仅了解董事会,也懂得营销部门、车间的运作;不仅了解IBM、索尼等大公司,更明了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的运作。”
谈到汤姆·彼得斯对管理的贡献方面,米可斯维特认为“汤姆·彼得斯与沃特曼合著的《追求卓越》使得管理理论平民化、大众化,使它从一个专属总裁和董事会的玩意儿,转化为连初级经理人都需要精通的事务。”换句话说,汤姆·彼得斯就像中国当下流行的美女教授于丹一样。尽管有很多人批评于丹评说《论语》过于简单,可能还有些一家之言,但是毕竟她掀起了研学《论语》的一段高潮,惠及众人;另一方面,尽管彼得·德鲁克也批评汤姆·彼得斯,“《追求卓越》使管理变得简单得不得了。几乎只要买几本书来放在枕头下面,就可以得道了。”但他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当玛莉姑妈的侄女高中毕业,而姑妈选择?《追求卓越》作为毕业礼物时,就不难想象管理已经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了。”
米可斯维特在汤姆·彼得斯这一章最后部分,则对其做出了充分的肯定:“这世界或许永远不会变得像汤姆·彼得斯预期般疯狂,但世界的确是往他所说的方向行进。”
查尔斯·汉迪所用来点评汤姆·彼得斯的篇幅要比米可斯维特少许多,题目也和《企业巫医》中完全不一样一一“讨厌标签的卓越大师:彼得斯”,这个标题来源于汤姆·彼得斯的自我评价:“我讨厌标签。好吧,我会被视为‘卓越人物’。但我宁愿这样想——你们不可能将我归类成哪类人。我花了许多时间研究‘卓越’、‘顾客’,还有‘女性’与‘设计’等主题。要是有本事,尽管对我盖棺定论,但我保证你办不到。”
然而,《追求卓越》仍然是汤姆·彼得斯无法绕过的标签之一,查尔斯·汉迪也对其给予高度评价,“结账后我把它紧靠在胸口,感觉发现了管理学的奥秘。”即便《追求卓越》研究的43家卓越公司中,有些企业不久就盛况不再,查尔斯·汉迪仍然坚持认为,“彼得斯的观点并非一无是处。他所提出的8大特征或许不能保证企业获得成功,但《追求卓越》点出了现代公司需要的管理方向。”
同为大师,查尔斯·汉迪并没有放弃调侃汤姆·彼得斯的机会,“彼得斯在稍后的著作中为‘卓越公司盛况不再’道歉,坦承‘没有卓越的公司’。我对他说,他是第一位先弄错,再靠道歉赚到财富的作家,或许他也是全世界采取这个做法的第一人。”
查尔斯·汉迪与米可斯维特对汤姆·彼得斯的评述各有侧重,倒也相辅相成,互相印证。
查尔斯·汉迪的评述更多是从汤姆·彼得斯对管理学方面的贡献出发的,比如杰出公司的8大特征与组织的7个要素(也就是“7S架构”)等等;而米可斯维特在《企业巫医》中更多是从汤姆·彼得斯生活的细节和其宏论产生的过程出发,比如其开启追求卓越的热潮的背景、近期研究为什么集中在硅谷等等,两者各有侧重,倒也相辅相成,互相印证。很有意思的是,《大师论大师》将比尔·盖茨列入其中,在一群教授、顾问和畅销书作家中赫然凸显,也不知盖茨作何感想。
无论是大师还是巫医,两本书的作者都充分肯定了管理学理论对企业发展的贡献,而阅读两本书最大的好处,莫过于能够让企业界人士更加理性分析并务实采用各种流行的管理学说,不至于因“用药错误”而让企业陷入困境。
另一个好处,能帮助读者分清遇上的到底是真正的管理大师还是“跳大神儿”的巫医,或者管理大师的言论中哪些有“跳大神儿”的成分,有个通用的法则:如果有管理大师告诉你他的理论是“万能特效药”,那么一定切记,这样的理论和这样的大师肯定是糊弄人的玩意儿。
责编/马薪婷 E-mail/zybbb@vip.163.com
“巫医”是什么,巫者舞也,是跳大神儿的。看到《企业巫医》这本书的书名,再加上一句“对当代管理大师与思想最权威的评述”,就有点或贬抑、或嘲讽、或揶揄的味道了,而够格儿上这个名单的,自然是彼得·德鲁克、迈克尔·波特、汤姆·彼得斯、大前研一之类了。想象作者将怎样剥去大师们的外衣,隐隐有种小人得志的畅快,不掏腰包都不行。
遇上这本书还有个插曲,那天我去书店是为了买一本《大师论大师》,作者也是《企业巫医》中的“巫医”之———被誉为当代英国管理哲学大师查尔斯·汉迪。作者解读了13位管理大师,包括彼得·德鲁克、迈克尔·波特、汤姆·彼得斯、大前研一等等,而且自己还把自己解读了一把,放在全书第1位,尽管作者对放在第2位的彼得·德鲁克评价颇高:“任何管理思想家的名单,都应把他放在首位,本书的管理学大师名单也不例外。”
《企业巫医》的作者米可斯维特是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商业版的编辑,观察大师的视角和查尔斯·汉迪迥异。尽管可能“远近高低各不同”,但是二者观察的对象都一致,对于我们这些推崇和追随大师多年的小辈来讲,能够管中窥豹,一睹大师真貌,也是幸事。
两位作者对汤姆·彼得斯的解读就可见一斑:
米可斯维特在《企业巫医》中为汤姆·彼得斯单列了一章,题目是“化管理为表演艺术的大师:汤姆·彼得斯”。他将汤姆·彼得斯主办的全天研讨会比喻成“大型娱乐活动”,“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中阶经理人以充满敬佩的眼光,看着汤姆·彼得斯在舞台上任汗珠沾满眉头、挥动着双手、用沙哑的声音鼓吹阶级无用论,并教导他们如何寻求混沌中的生机”;他调侃汤姆‘彼得斯,“一个已经50多岁的人,怎么可以如此蹦蹦跳跳地演讲?一个有尊严的评论家,怎么可以堂而皇之地把他的跑步机、他太太学禅的经验拿出来讲个不停?”
特别是作者谈到汤姆·彼得斯出版《追求卓越的激情》时,“如果用流行音乐界的术语来说,《追求卓越的激情》就是典型新星一炮而红后,乘胜追击的作品,和前一步畅销作品(《追求卓越》)风韵神似,但更简洁有力、更专业。等到有了两个作品在市面上,而准备推出第三部作品时,新星已经成为明星,觉得已需要重新包装、改造自己。”读到此处,不禁莞尔,大文豪钱钟书先生曾在电话中对一位读过《围城》而慕名求见的英国女士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看来汤姆·彼得斯和钱老先生完全不一样,“既然我这只母鸡下了一只受欢迎的蛋,那我一定要想办法多下些蛋,反正多少总能卖些出去。”
即便如此,米可斯维特仍然认为汤姆·彼得斯有两个优点:“第一,他能够让管理这一类最枯燥无聊的题目,变得十分有趣,在这方面,他才华横溢。第二,他对企业内部运作知之甚祥,不仅了解美国的企业,也了解欧洲和环太平洋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不仅了解董事会,也懂得营销部门、车间的运作;不仅了解IBM、索尼等大公司,更明了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的运作。”
谈到汤姆·彼得斯对管理的贡献方面,米可斯维特认为“汤姆·彼得斯与沃特曼合著的《追求卓越》使得管理理论平民化、大众化,使它从一个专属总裁和董事会的玩意儿,转化为连初级经理人都需要精通的事务。”换句话说,汤姆·彼得斯就像中国当下流行的美女教授于丹一样。尽管有很多人批评于丹评说《论语》过于简单,可能还有些一家之言,但是毕竟她掀起了研学《论语》的一段高潮,惠及众人;另一方面,尽管彼得·德鲁克也批评汤姆·彼得斯,“《追求卓越》使管理变得简单得不得了。几乎只要买几本书来放在枕头下面,就可以得道了。”但他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当玛莉姑妈的侄女高中毕业,而姑妈选择?《追求卓越》作为毕业礼物时,就不难想象管理已经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了。”
米可斯维特在汤姆·彼得斯这一章最后部分,则对其做出了充分的肯定:“这世界或许永远不会变得像汤姆·彼得斯预期般疯狂,但世界的确是往他所说的方向行进。”
查尔斯·汉迪所用来点评汤姆·彼得斯的篇幅要比米可斯维特少许多,题目也和《企业巫医》中完全不一样一一“讨厌标签的卓越大师:彼得斯”,这个标题来源于汤姆·彼得斯的自我评价:“我讨厌标签。好吧,我会被视为‘卓越人物’。但我宁愿这样想——你们不可能将我归类成哪类人。我花了许多时间研究‘卓越’、‘顾客’,还有‘女性’与‘设计’等主题。要是有本事,尽管对我盖棺定论,但我保证你办不到。”
然而,《追求卓越》仍然是汤姆·彼得斯无法绕过的标签之一,查尔斯·汉迪也对其给予高度评价,“结账后我把它紧靠在胸口,感觉发现了管理学的奥秘。”即便《追求卓越》研究的43家卓越公司中,有些企业不久就盛况不再,查尔斯·汉迪仍然坚持认为,“彼得斯的观点并非一无是处。他所提出的8大特征或许不能保证企业获得成功,但《追求卓越》点出了现代公司需要的管理方向。”
同为大师,查尔斯·汉迪并没有放弃调侃汤姆·彼得斯的机会,“彼得斯在稍后的著作中为‘卓越公司盛况不再’道歉,坦承‘没有卓越的公司’。我对他说,他是第一位先弄错,再靠道歉赚到财富的作家,或许他也是全世界采取这个做法的第一人。”
查尔斯·汉迪与米可斯维特对汤姆·彼得斯的评述各有侧重,倒也相辅相成,互相印证。
查尔斯·汉迪的评述更多是从汤姆·彼得斯对管理学方面的贡献出发的,比如杰出公司的8大特征与组织的7个要素(也就是“7S架构”)等等;而米可斯维特在《企业巫医》中更多是从汤姆·彼得斯生活的细节和其宏论产生的过程出发,比如其开启追求卓越的热潮的背景、近期研究为什么集中在硅谷等等,两者各有侧重,倒也相辅相成,互相印证。很有意思的是,《大师论大师》将比尔·盖茨列入其中,在一群教授、顾问和畅销书作家中赫然凸显,也不知盖茨作何感想。
无论是大师还是巫医,两本书的作者都充分肯定了管理学理论对企业发展的贡献,而阅读两本书最大的好处,莫过于能够让企业界人士更加理性分析并务实采用各种流行的管理学说,不至于因“用药错误”而让企业陷入困境。
另一个好处,能帮助读者分清遇上的到底是真正的管理大师还是“跳大神儿”的巫医,或者管理大师的言论中哪些有“跳大神儿”的成分,有个通用的法则:如果有管理大师告诉你他的理论是“万能特效药”,那么一定切记,这样的理论和这样的大师肯定是糊弄人的玩意儿。
责编/马薪婷 E-mail/zybbb@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