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笔者基于多年教学经验,借本文讨论研究性学习的问题的要素分为二个部分:(1)初始状态:对问题做出给定条件或事先描述的状态;(2)目标状态:确定所要希望达到的状态。
关键词 研究型 学习 初始状态 目标状态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一系列自主的探索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取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研究性学习主要围绕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心理学家把问题的要素分为三个部分:(1)初始状态:对问题做出给定条件或事先描述的状态;(2)目标状态:确定所要希望达到的状态;(3)认知操作: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必须采取的步骤。这三个部分共同界定了所谓的“问题空间”。本文只讨论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
1 初始状态的创设
杜威曾指出,教学法的要素与思维的要素是相同的。其中首要的一条就是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情景,以此为出发点,才有期望获得正确探索理论的科学方法。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第一阶段首先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或提出研究任务,即建立问题的初始状态。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实际上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材料,用新颖的方式和生动的语言创设出若干问题,让学生探讨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让他们怀着强烈的求知欲去进行探究。下面结合高中生物的特点,谈谈生物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
1.1通过生活实践和社会调查来创设问题情境
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教师可通过让学生参加生活实践或社会调查来创设问题情境。如在讲授“渗透作用的原理”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在家制作一碟腌黄瓜。观察黄瓜腌制前后有什么变化,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腌制后的黄瓜比腌制前的软?碟中的汤汁从哪里来的?再如,在讲授“环境污染的危害”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调查各种生活垃圾所造成的污染。然后提出问题:生活垃圾可造成那几个方面的污染?你认为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减少垃圾污染?再进一步设问;实施这些措施需要哪些部门的参与?你计划用什么方法协调这些部门间的联系,促使其共同参与治理垃圾污染?这样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开展各项研究性学习活动,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热情。
1.2通过观察实验和奇趣事列来创设问题情境
生物学本身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没有实验,生物学就不可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同样问题情境的设置也可以来自于实验。学生通过亲自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并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如在讲授“酶的性质”时,可以让学生先做“比较过氧化氢酶和铁离子的催化效率”和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催化作用”这两个实验。学生在实验中仔细观察,哪只试管产生的气泡多?淀粉酶能否催化蔗糖水解?这样,学生通过实验总结出“酶的性质”,使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有了较准确和深刻的理解。
生物科学史中同样有很多生动、有趣的事列可用来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如在讲授“伴性遗传”时,可先向学生介绍色盲症发现的故事,然后提问:什么是色盲?为什么道尔顿和他弟弟是色盲,他妈妈却正常呢?这与性别是否有关?这些问题情境的设置不仅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极大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事实就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1.3通过原有知识储备引出新问题,以创设问题情境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介绍一些生物现象或提出一些相关的生物学问题,要求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去解释。学生会发现自己的知识欠缺,不能解释老师提出的问题,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在讲授“三倍体无子西瓜”时,老师可先介绍单性结实的相关知识并复习无子番茄的培育过程,然后反问:无籽西瓜也是同样的方法培育而成的吗?学生会很快的发现:如果是同样的方法无子西瓜应是二倍体,怎么会变成三倍体的呢?学生意识到必须学习新的知识才能解释这些问题。这样设置问题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从而获得较为牢固的知识。
1.4通过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来创设问题情境
对某一生物学问题,学生往往有不同的看法并引起争论。如在讲授“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时,可以用“早餐空腹吃肉制品、鸡蛋和面食时,哪个更利于健康”来设置问题情境。再如,光合作用中释放出的氧到底是来自于水,还是来自于二氧化碳呢?学生会对这些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进行激烈的争论。这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顺利进行。
2 目标状态的拓展
问题的目标状态应是新问题的开始,英国一位科学家曾经说过:“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如在解决植物的向光性、向地性实验设计后,学生还提出植物的向性会不会收到电磁场的影响?植物有没有向水性、向肥性?等新问题。这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去实验、去探索、去研究,以延伸课堂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使课内理论性的知识、理论上的解题思路,通过实践、探索、论证,更好地被学生掌握。在课堂教学结束前,教师应拓展新知识,启发学生再发现,提出更多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进教室,走进研究性学习。
营造研究性学习的“问题空间”还需要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师生情感融洽,教学双方平等,民主合作,教学就容易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标新立异,促使他们形成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心理品质,真正理解和掌握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 研究型 学习 初始状态 目标状态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一系列自主的探索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取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研究性学习主要围绕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心理学家把问题的要素分为三个部分:(1)初始状态:对问题做出给定条件或事先描述的状态;(2)目标状态:确定所要希望达到的状态;(3)认知操作: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必须采取的步骤。这三个部分共同界定了所谓的“问题空间”。本文只讨论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
1 初始状态的创设
杜威曾指出,教学法的要素与思维的要素是相同的。其中首要的一条就是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情景,以此为出发点,才有期望获得正确探索理论的科学方法。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第一阶段首先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或提出研究任务,即建立问题的初始状态。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实际上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材料,用新颖的方式和生动的语言创设出若干问题,让学生探讨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让他们怀着强烈的求知欲去进行探究。下面结合高中生物的特点,谈谈生物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
1.1通过生活实践和社会调查来创设问题情境
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教师可通过让学生参加生活实践或社会调查来创设问题情境。如在讲授“渗透作用的原理”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在家制作一碟腌黄瓜。观察黄瓜腌制前后有什么变化,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腌制后的黄瓜比腌制前的软?碟中的汤汁从哪里来的?再如,在讲授“环境污染的危害”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调查各种生活垃圾所造成的污染。然后提出问题:生活垃圾可造成那几个方面的污染?你认为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减少垃圾污染?再进一步设问;实施这些措施需要哪些部门的参与?你计划用什么方法协调这些部门间的联系,促使其共同参与治理垃圾污染?这样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开展各项研究性学习活动,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热情。
1.2通过观察实验和奇趣事列来创设问题情境
生物学本身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没有实验,生物学就不可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同样问题情境的设置也可以来自于实验。学生通过亲自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并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如在讲授“酶的性质”时,可以让学生先做“比较过氧化氢酶和铁离子的催化效率”和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催化作用”这两个实验。学生在实验中仔细观察,哪只试管产生的气泡多?淀粉酶能否催化蔗糖水解?这样,学生通过实验总结出“酶的性质”,使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有了较准确和深刻的理解。
生物科学史中同样有很多生动、有趣的事列可用来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如在讲授“伴性遗传”时,可先向学生介绍色盲症发现的故事,然后提问:什么是色盲?为什么道尔顿和他弟弟是色盲,他妈妈却正常呢?这与性别是否有关?这些问题情境的设置不仅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极大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事实就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1.3通过原有知识储备引出新问题,以创设问题情境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介绍一些生物现象或提出一些相关的生物学问题,要求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去解释。学生会发现自己的知识欠缺,不能解释老师提出的问题,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在讲授“三倍体无子西瓜”时,老师可先介绍单性结实的相关知识并复习无子番茄的培育过程,然后反问:无籽西瓜也是同样的方法培育而成的吗?学生会很快的发现:如果是同样的方法无子西瓜应是二倍体,怎么会变成三倍体的呢?学生意识到必须学习新的知识才能解释这些问题。这样设置问题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从而获得较为牢固的知识。
1.4通过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来创设问题情境
对某一生物学问题,学生往往有不同的看法并引起争论。如在讲授“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时,可以用“早餐空腹吃肉制品、鸡蛋和面食时,哪个更利于健康”来设置问题情境。再如,光合作用中释放出的氧到底是来自于水,还是来自于二氧化碳呢?学生会对这些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进行激烈的争论。这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顺利进行。
2 目标状态的拓展
问题的目标状态应是新问题的开始,英国一位科学家曾经说过:“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如在解决植物的向光性、向地性实验设计后,学生还提出植物的向性会不会收到电磁场的影响?植物有没有向水性、向肥性?等新问题。这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去实验、去探索、去研究,以延伸课堂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使课内理论性的知识、理论上的解题思路,通过实践、探索、论证,更好地被学生掌握。在课堂教学结束前,教师应拓展新知识,启发学生再发现,提出更多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进教室,走进研究性学习。
营造研究性学习的“问题空间”还需要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师生情感融洽,教学双方平等,民主合作,教学就容易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标新立异,促使他们形成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心理品质,真正理解和掌握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