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物化现象逐渐产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物化现象并不属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范畴,相反,它反映的是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高等教育是我国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但是,物化现象渗透到了这个“基地”,并阻碍着我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本文将从卢卡奇物化理论形成的渊源、基本内涵和该理论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若干启示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在物化现象的视角下,探索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从而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
【关键词】卢卡奇 物化 我国 高等教育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从经济领域逐渐转移到了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提出了实现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反映出我国目前的工作重心和主要任务是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物化的存在不利于我国新时期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实施,不利于以人为本、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对此,本文以分析物化理论的渊源和内涵为切入点,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问题,提出了应对物化威胁的三项主要措施,以加快实现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
一、卢卡奇物化理论形成的渊源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是他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重要的思想,该理论是在继承与批判西美尔和韦伯的相关异化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和逐渐完善的,但他在分析完成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之后,使自己的思想偏向了马克思主义的方向。
在卢卡奇早年从事哲学研究时,他十分迷恋西美尔的文化哲学,并把它作为了自己后来创作的理论支撑之一。西美尔哲学思想中的人迷失在生存道路上的“算计功能”以及劳动分工在“悲剧文化”中所起的作用的敏锐分析都给卢卡奇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在西美尔观念的影响下,卢卡奇发现,自己一直推崇的韦伯的观点和现实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为了这个理论上的裂缝,他曾经陷入一度的迷惑当中,后来,他通过对马克思《资本论》中“商品拜物教性质”的分析,他认为自己走出了异化、对象化的迷宫,继而提出了物化的概念。
通过卢卡奇对西美尔和韦伯的观念性批判,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卢卡奇后期在他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的物化概念已远远不同于他早期提到的异化概念,他不是要对物化做美学意义上的诠释,也不是要对物化做历史意义上的合理论证,而是要揭示它反映着现存资本主义世界的种种矛盾根源,有经济领域的,也有意识和文化形态领域的种种。卢卡奇认为,历史与认识之间在相互伤害着,历史使得认识丧失了它原本的可知性,认识使历史丧失了它的客观性和时间的相对性,这样,人类对历史的规定和认识就反将过来使人们迷失,物化在自己所创造的历史当中。这正如哈贝马斯所所认为的那样,“卢卡奇通过阶级识的一种理论,来补充他的物化理论。”[1]这样,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就以它丰富的内涵形式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当中。
二、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基本内涵
在卢卡奇看来,物化主要是指“商品结构的本质已被多次强调指出过。它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获得物质的性质,并从而获得一种‘幽灵般的对象性’,这种对象性以其严格的,仿佛十全十美和合理的自律性掩盖着它的基本本质,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所有痕迹。”[2]从卢卡奇的这段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活动结果和作用对象在活动和创造的过程中反过来制约着人本性的完善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变成了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人成了物的奴隶。这种物化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经济生活中,物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人们生活和工作当中个体之间的独立存在趋势。在卢卡奇看来,“人无论在主观上还是在他对劳动过程的态度上都不表现为是这个过程的真正的主人,而是作为机械化的一部分被结合到某一机械系统里去。”[3]P149人不在具有自己控制自己的能力,人已经变成机械的适应社会的工具,并在日复一日的重复劳作中存在。人独立存在的趋势就是卢卡奇所提的原子化。卢卡奇指出:“生产过程被机械地分成各个部分,也切断了那些在生产是‘有机’时把劳动的各种个别主体结合成的一个共同体的联系……生产的机械化也把他们变成一些孤立的原子”,[3]P152“个人的原子化只是以下事实在意识上的反映,资本主义的‘自然规律’遍及社会生活的所有表现。”[3]P154可见在生产过程中人们之间的联系在逐渐弱化,各自为阵的现象较为严重。
第二,在政治生活和人的思想意识领域,物化“内化”问题较凸出。卢卡奇指出各种各样的国家管理机器的存在,如司法部门、行政部门和执法部门等等的存在,使得人类在这种生活中也被分离开来,如同工人那样每天从事着简单的生产过程当中重复的机械劳动。在这个过程当中,不允许人情绪和个性的存在,每个人都被固定在同一个道德容器当中,也必须具有几乎相等的机械动力。对此,他作了形象的描绘:“下层官僚统治完全机械化的,无聊的劳动方式———它非常接近单纯的机器操作,甚至常常在无聊和单调划一方面超过这种机器操作。”[3]P162当人的意识也被物化的时候,在意识的指导下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以及文化传承活动所形成的结果,反而会反过来制约人的这些创造活动,即造成人思想领域当中的物化。
三、卢卡奇物化理论对我国高校改革的几点启示
高等教育无疑是为了完善各方面的知识而设置的,为了实现人全面发展的目标而努力发展着。但在现实世界中事实却恰好相反,原因何在?我国高校专业的设置越来越倾向于市场化,这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使得我们青年一代知识结构越来越单一化。对此,我国高校教育必须从物化的怪圈中跳出来,进行切实的、全面的教育改革。
第一,改革高校专业的设置,使其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学校应组织对刚入校新生的智力和心理测试,帮助学生了解自身情况,并指派辅导员跟班管理。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熟悉各专业情况,按兴趣和知识基础选填专业志愿。相关学院根据入校智力和心理测试结果以及学生志愿,合理分配学生进入相应专业,根据每个专业学生人数的多少,规划科目教研员数量。如果出现特殊情况,如学生填报志愿时,在学校所设置的专业参考资料上没有,学生可以自行推荐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等。在这样的双选机制调节下,高校的专业设置将更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跳出物化的怪圈。
第二,提高高校教育者的素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在市场主体日益多元化、人们物质文化需求渐趋多样化的今天,教育,不是简单依靠高操作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的活动,还必须考虑教育者的因素。贯彻和执行教育指导思想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主体——教育者,其内在知识能力、思辨能力以及授教能力是教育好、培养好高素质全方位人才的重要决定因素。由此可见,要在如今的高等教育中摒除物化对人全面发展的消极影响,提高教育者的素质是相当重要的一环。
第三,加大对高校硬件设施中的美学、音乐和体育等硬件设施的投入,为学生能力的综合培养提供物质条件。科学技术作为推动生产力的主要力量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就毫无疑问的成为了人们研究和追逐的重心。因此,作为人类第二层面需求的精神和意识上的享受和提高就只能排在科学技术之后,即高校当中美学、音乐和体育的受重视和受尊重程度远远低于与科学技术相关的专业,相应的,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被动的片面发展,被外在的市场和国家需求所物化。要走出物化的限制和影响,高校亟需设立美学、音乐和体育等选修科目,图书馆应添购美学、音乐和体育类书籍,投资建设相应的情操陶冶设施,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综上所述,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表现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高校,作为培养高级知识分子和未来国家主要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急需加快教育模式和教育体制的改革,抵消物化的消极影响,建立适应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制度。
参考文献:
[1]韩毅.当代西方哲学思潮[M].北京:海军出版社,1998:127.
[2]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4:146-232.
[3]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关键词】卢卡奇 物化 我国 高等教育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从经济领域逐渐转移到了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提出了实现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反映出我国目前的工作重心和主要任务是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物化的存在不利于我国新时期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实施,不利于以人为本、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对此,本文以分析物化理论的渊源和内涵为切入点,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问题,提出了应对物化威胁的三项主要措施,以加快实现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
一、卢卡奇物化理论形成的渊源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是他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重要的思想,该理论是在继承与批判西美尔和韦伯的相关异化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和逐渐完善的,但他在分析完成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之后,使自己的思想偏向了马克思主义的方向。
在卢卡奇早年从事哲学研究时,他十分迷恋西美尔的文化哲学,并把它作为了自己后来创作的理论支撑之一。西美尔哲学思想中的人迷失在生存道路上的“算计功能”以及劳动分工在“悲剧文化”中所起的作用的敏锐分析都给卢卡奇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在西美尔观念的影响下,卢卡奇发现,自己一直推崇的韦伯的观点和现实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为了这个理论上的裂缝,他曾经陷入一度的迷惑当中,后来,他通过对马克思《资本论》中“商品拜物教性质”的分析,他认为自己走出了异化、对象化的迷宫,继而提出了物化的概念。
通过卢卡奇对西美尔和韦伯的观念性批判,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卢卡奇后期在他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的物化概念已远远不同于他早期提到的异化概念,他不是要对物化做美学意义上的诠释,也不是要对物化做历史意义上的合理论证,而是要揭示它反映着现存资本主义世界的种种矛盾根源,有经济领域的,也有意识和文化形态领域的种种。卢卡奇认为,历史与认识之间在相互伤害着,历史使得认识丧失了它原本的可知性,认识使历史丧失了它的客观性和时间的相对性,这样,人类对历史的规定和认识就反将过来使人们迷失,物化在自己所创造的历史当中。这正如哈贝马斯所所认为的那样,“卢卡奇通过阶级识的一种理论,来补充他的物化理论。”[1]这样,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就以它丰富的内涵形式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当中。
二、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基本内涵
在卢卡奇看来,物化主要是指“商品结构的本质已被多次强调指出过。它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获得物质的性质,并从而获得一种‘幽灵般的对象性’,这种对象性以其严格的,仿佛十全十美和合理的自律性掩盖着它的基本本质,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所有痕迹。”[2]从卢卡奇的这段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活动结果和作用对象在活动和创造的过程中反过来制约着人本性的完善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变成了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人成了物的奴隶。这种物化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经济生活中,物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人们生活和工作当中个体之间的独立存在趋势。在卢卡奇看来,“人无论在主观上还是在他对劳动过程的态度上都不表现为是这个过程的真正的主人,而是作为机械化的一部分被结合到某一机械系统里去。”[3]P149人不在具有自己控制自己的能力,人已经变成机械的适应社会的工具,并在日复一日的重复劳作中存在。人独立存在的趋势就是卢卡奇所提的原子化。卢卡奇指出:“生产过程被机械地分成各个部分,也切断了那些在生产是‘有机’时把劳动的各种个别主体结合成的一个共同体的联系……生产的机械化也把他们变成一些孤立的原子”,[3]P152“个人的原子化只是以下事实在意识上的反映,资本主义的‘自然规律’遍及社会生活的所有表现。”[3]P154可见在生产过程中人们之间的联系在逐渐弱化,各自为阵的现象较为严重。
第二,在政治生活和人的思想意识领域,物化“内化”问题较凸出。卢卡奇指出各种各样的国家管理机器的存在,如司法部门、行政部门和执法部门等等的存在,使得人类在这种生活中也被分离开来,如同工人那样每天从事着简单的生产过程当中重复的机械劳动。在这个过程当中,不允许人情绪和个性的存在,每个人都被固定在同一个道德容器当中,也必须具有几乎相等的机械动力。对此,他作了形象的描绘:“下层官僚统治完全机械化的,无聊的劳动方式———它非常接近单纯的机器操作,甚至常常在无聊和单调划一方面超过这种机器操作。”[3]P162当人的意识也被物化的时候,在意识的指导下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以及文化传承活动所形成的结果,反而会反过来制约人的这些创造活动,即造成人思想领域当中的物化。
三、卢卡奇物化理论对我国高校改革的几点启示
高等教育无疑是为了完善各方面的知识而设置的,为了实现人全面发展的目标而努力发展着。但在现实世界中事实却恰好相反,原因何在?我国高校专业的设置越来越倾向于市场化,这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使得我们青年一代知识结构越来越单一化。对此,我国高校教育必须从物化的怪圈中跳出来,进行切实的、全面的教育改革。
第一,改革高校专业的设置,使其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学校应组织对刚入校新生的智力和心理测试,帮助学生了解自身情况,并指派辅导员跟班管理。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熟悉各专业情况,按兴趣和知识基础选填专业志愿。相关学院根据入校智力和心理测试结果以及学生志愿,合理分配学生进入相应专业,根据每个专业学生人数的多少,规划科目教研员数量。如果出现特殊情况,如学生填报志愿时,在学校所设置的专业参考资料上没有,学生可以自行推荐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等。在这样的双选机制调节下,高校的专业设置将更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跳出物化的怪圈。
第二,提高高校教育者的素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在市场主体日益多元化、人们物质文化需求渐趋多样化的今天,教育,不是简单依靠高操作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的活动,还必须考虑教育者的因素。贯彻和执行教育指导思想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主体——教育者,其内在知识能力、思辨能力以及授教能力是教育好、培养好高素质全方位人才的重要决定因素。由此可见,要在如今的高等教育中摒除物化对人全面发展的消极影响,提高教育者的素质是相当重要的一环。
第三,加大对高校硬件设施中的美学、音乐和体育等硬件设施的投入,为学生能力的综合培养提供物质条件。科学技术作为推动生产力的主要力量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就毫无疑问的成为了人们研究和追逐的重心。因此,作为人类第二层面需求的精神和意识上的享受和提高就只能排在科学技术之后,即高校当中美学、音乐和体育的受重视和受尊重程度远远低于与科学技术相关的专业,相应的,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被动的片面发展,被外在的市场和国家需求所物化。要走出物化的限制和影响,高校亟需设立美学、音乐和体育等选修科目,图书馆应添购美学、音乐和体育类书籍,投资建设相应的情操陶冶设施,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综上所述,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表现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高校,作为培养高级知识分子和未来国家主要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急需加快教育模式和教育体制的改革,抵消物化的消极影响,建立适应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制度。
参考文献:
[1]韩毅.当代西方哲学思潮[M].北京:海军出版社,1998:127.
[2]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4:146-232.
[3]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