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白居易)《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笔者通过“巧用语言,描绘情境”“利用媒体,展示情境”“游戏活动,再现情境”“转换角色,直入情境”等方式来创设情境,激活学生体验。
【关键词】情感体验情境激活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白居易)《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情感体验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为此,我们老师应巧设情境,激活学生的体验。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上来。
一、巧用语言,描绘情境,激活体验
德国一位作家曾经说过:“老师的声音是学生永久的记忆。”是的,老师的语言是有感情的、有温度的。课中,我们语文老师要学会用爱憎分明的感情,真挚动情的语言和恰如其分的表情,去扣击学生的心扉,激活学生的体验,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从而使深刻的道理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如在教学《长征》时,课的一开始,媒体播放“四渡赤水”“血战湘江”“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战士们浴血奋战的情景,再配以气势磅礴的《长征》歌,学生已全部凝神注视,此时,我不失时机地用慷慨激昂的语言导入:有一个名字,它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革命壮举;有一行足迹,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有一种精神,它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不朽丰碑。它就是——长征。当孩子们齐读课题“长征”时,个个读得铿锵有力。“最难的是开始”(高尔基语)。这样的开场白简洁明了,引人入胜,感憾了学生,看着学生神采奕奕的神情,跃跃欲试的样子,我知道学生内心的热情已被点燃,这真是“未成曲调先有情”。要上好这节课已不是难事了。果然,课中孩子踊跃发言。见解独特,朗读也是掷地有声,不难看出,如果语文老师能巧用语言描绘情境,激活学生体验,这节课定能“亮点多多”。
二、利用媒体,展示情境,激活体验
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将形、光、声、色、综合运用,为学生提供了逼真的情境,可激活学生的体验,获得多元的体验。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媒体先播放圆明园被毁前的宏大辉煌,初步知道圆明园为什么被誉为“万园之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对祖国灿烂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我趁热打铁播放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电影片断,看到这些强盗烧、抢、掠,孩子们个个义愤填膺,对落后就要挨打有了更真切的感受。可见,恰当利用媒体资源,不仅可以丰富、深化文本资源,还可激活学生的体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三、游戏活动,再现情境,激活体验
爱动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孩子最喜爱的,所以游戏与教学同在。在课中,我们应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努力创设一种游戏情境,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生成,游戏中感悟,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云房子》这一课时,我对学生说:“这么多的云,让我们来造云房子吧!”于是,我示范造房子(伸出双手):捧一团白云铺地板,四周造起高高的墙,开一个小门,再开一扇小窗,屋顶盖好真漂亮,大功告成啦!学生瞪大眼睛凝神地望着我。“还等什么,大伙儿一起来造云房子吧!”未等我把话说完,学生就兴高采烈学着我的样子铺地板、砌墙、盖屋顶,有的还不时发出“哎哟,哎哟”用力造房子的声音。“孩子们,你们造的云房子比妈妈造的更漂亮!”“口耶!”学生兴奋地喊起来,“再造一幢好不好?你喜欢怎样造都行。”这下,学生更来劲了,有的蹲在地上,有的靠在桌边,有的小心翼翼,有的夸张卖力,有的独自一人,有的同桌合作,他们旁若无人,忙得不亦乐乎,甚至还煞有其事地用袖子擦汗。课堂气氛真切而热烈,我不失时机地出示课文内容:孩子们,瞧,这就是你们的杰作,你最喜欢哪一幢?顿时,小手如林,孩子们争着回答。随后,我指导孩子们朗读课文。他们稚嫩而甜美的童音在教室里回响。一节课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下课后,一个小家伙央求说:“老师,我会背课文了,你听我背课文,好吗?”“老师,我也会背了,不信,你听听”……没有过多的提问,没有繁杂的讲解,在造云房子、说房子的游戏中,情境激活了体验,同时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深化了情境。學生的热情是这样高涨,思维是这那样的活跃。那发亮的眼睛,兴奋的神情时刻在告诉我:低年级的语文课中,游戏的魅力是无穷的。
四、转换角色,直入情境,激活体验
转换角色,能让学生的情感与教材人物的情感相融合,把学生从“旁观者”引入“当局者”,把课文内容转化成自己的所思、所想的现实生活的切身体验。于是,教学内容就渗入到了个人经验之中,学生与教材就进入了“物我互赠”、“物我交融”、“物我同一”的境地,自然能激活学生的体验,把学生带入“有我之境”,做到“我心入书,书入我心”,让学生获取真切感受。清楚地记得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执教《两小儿辩日》的情景,他就是巧妙地采用转换角色的方式让课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课尾,王老师问学生:假如你就是孔子,你会说什么?动笔写一写,不久,孩子们就高举着手,全都跃跃欲试,有一位学生学孔子说:“我乃凡夫俗子,不是万事通。”有一学生双手作揖:“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汝乃吾师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未等同学坐下,有一学生立马站起来抢着说,孩子们全都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那精彩的发言不仅使学生赞叹声不断,也折服了台下听课的老师,台上、台下掌声雷动。见此情境,无人不佩服王崧舟老师那巧妙的设计。正是他那“假如你是孔子,你会说什么,”把学生从“旁观者”——读者的角色转换为“当局者”孔子的角色,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从而使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用心灵去感悟。正是因为激活了体验,才有了如此的精彩发言。课中,老师没有“越俎代庖”,将自己的感受代替学生的“切已体察”,也没有将“标准答案”填塞给学生,但一个虚怀若谷、实事求是的孔子形象已深深地根植在孩子的心中,“学无止境”的道理也已铭记于心。
情境,是时代的话语(朱小蔓语)。如果老师能采用多种手段创设富有美感的、强烈感染性的情境,一定能激活孩子们的体验,使他们把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更快乐地学习语文。
参考文献
[1]张洪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干国祥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文化艺术出版社
[3]陈宝铝.《本色语文》.福建教育出版社
[4]焦成骏.教师的智慧.福建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情感体验情境激活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白居易)《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情感体验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为此,我们老师应巧设情境,激活学生的体验。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上来。
一、巧用语言,描绘情境,激活体验
德国一位作家曾经说过:“老师的声音是学生永久的记忆。”是的,老师的语言是有感情的、有温度的。课中,我们语文老师要学会用爱憎分明的感情,真挚动情的语言和恰如其分的表情,去扣击学生的心扉,激活学生的体验,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从而使深刻的道理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如在教学《长征》时,课的一开始,媒体播放“四渡赤水”“血战湘江”“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战士们浴血奋战的情景,再配以气势磅礴的《长征》歌,学生已全部凝神注视,此时,我不失时机地用慷慨激昂的语言导入:有一个名字,它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革命壮举;有一行足迹,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有一种精神,它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不朽丰碑。它就是——长征。当孩子们齐读课题“长征”时,个个读得铿锵有力。“最难的是开始”(高尔基语)。这样的开场白简洁明了,引人入胜,感憾了学生,看着学生神采奕奕的神情,跃跃欲试的样子,我知道学生内心的热情已被点燃,这真是“未成曲调先有情”。要上好这节课已不是难事了。果然,课中孩子踊跃发言。见解独特,朗读也是掷地有声,不难看出,如果语文老师能巧用语言描绘情境,激活学生体验,这节课定能“亮点多多”。
二、利用媒体,展示情境,激活体验
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将形、光、声、色、综合运用,为学生提供了逼真的情境,可激活学生的体验,获得多元的体验。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媒体先播放圆明园被毁前的宏大辉煌,初步知道圆明园为什么被誉为“万园之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对祖国灿烂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我趁热打铁播放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电影片断,看到这些强盗烧、抢、掠,孩子们个个义愤填膺,对落后就要挨打有了更真切的感受。可见,恰当利用媒体资源,不仅可以丰富、深化文本资源,还可激活学生的体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三、游戏活动,再现情境,激活体验
爱动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孩子最喜爱的,所以游戏与教学同在。在课中,我们应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努力创设一种游戏情境,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生成,游戏中感悟,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云房子》这一课时,我对学生说:“这么多的云,让我们来造云房子吧!”于是,我示范造房子(伸出双手):捧一团白云铺地板,四周造起高高的墙,开一个小门,再开一扇小窗,屋顶盖好真漂亮,大功告成啦!学生瞪大眼睛凝神地望着我。“还等什么,大伙儿一起来造云房子吧!”未等我把话说完,学生就兴高采烈学着我的样子铺地板、砌墙、盖屋顶,有的还不时发出“哎哟,哎哟”用力造房子的声音。“孩子们,你们造的云房子比妈妈造的更漂亮!”“口耶!”学生兴奋地喊起来,“再造一幢好不好?你喜欢怎样造都行。”这下,学生更来劲了,有的蹲在地上,有的靠在桌边,有的小心翼翼,有的夸张卖力,有的独自一人,有的同桌合作,他们旁若无人,忙得不亦乐乎,甚至还煞有其事地用袖子擦汗。课堂气氛真切而热烈,我不失时机地出示课文内容:孩子们,瞧,这就是你们的杰作,你最喜欢哪一幢?顿时,小手如林,孩子们争着回答。随后,我指导孩子们朗读课文。他们稚嫩而甜美的童音在教室里回响。一节课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下课后,一个小家伙央求说:“老师,我会背课文了,你听我背课文,好吗?”“老师,我也会背了,不信,你听听”……没有过多的提问,没有繁杂的讲解,在造云房子、说房子的游戏中,情境激活了体验,同时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深化了情境。學生的热情是这样高涨,思维是这那样的活跃。那发亮的眼睛,兴奋的神情时刻在告诉我:低年级的语文课中,游戏的魅力是无穷的。
四、转换角色,直入情境,激活体验
转换角色,能让学生的情感与教材人物的情感相融合,把学生从“旁观者”引入“当局者”,把课文内容转化成自己的所思、所想的现实生活的切身体验。于是,教学内容就渗入到了个人经验之中,学生与教材就进入了“物我互赠”、“物我交融”、“物我同一”的境地,自然能激活学生的体验,把学生带入“有我之境”,做到“我心入书,书入我心”,让学生获取真切感受。清楚地记得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执教《两小儿辩日》的情景,他就是巧妙地采用转换角色的方式让课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课尾,王老师问学生:假如你就是孔子,你会说什么?动笔写一写,不久,孩子们就高举着手,全都跃跃欲试,有一位学生学孔子说:“我乃凡夫俗子,不是万事通。”有一学生双手作揖:“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汝乃吾师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未等同学坐下,有一学生立马站起来抢着说,孩子们全都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那精彩的发言不仅使学生赞叹声不断,也折服了台下听课的老师,台上、台下掌声雷动。见此情境,无人不佩服王崧舟老师那巧妙的设计。正是他那“假如你是孔子,你会说什么,”把学生从“旁观者”——读者的角色转换为“当局者”孔子的角色,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从而使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用心灵去感悟。正是因为激活了体验,才有了如此的精彩发言。课中,老师没有“越俎代庖”,将自己的感受代替学生的“切已体察”,也没有将“标准答案”填塞给学生,但一个虚怀若谷、实事求是的孔子形象已深深地根植在孩子的心中,“学无止境”的道理也已铭记于心。
情境,是时代的话语(朱小蔓语)。如果老师能采用多种手段创设富有美感的、强烈感染性的情境,一定能激活孩子们的体验,使他们把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更快乐地学习语文。
参考文献
[1]张洪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干国祥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文化艺术出版社
[3]陈宝铝.《本色语文》.福建教育出版社
[4]焦成骏.教师的智慧.福建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