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符号学的“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这三个角度,分析方文山的歌词。提出方文山歌词有多重特点:素颜韵脚、改写一级符号、拓展“流行歌曲”这一符号的内涵。
推敲听过的歌词,尤其是流行歌曲的歌词,感觉它们似陆机之文,若排沙流金,往往见宝:主打的句子还经得起玩味,整体却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离开了曲子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方文山的歌词却更似潘安之文——灿若披锦,无处不佳。他的每个作品都是一个生命体,不能割裂,值得咀嚼,可以当散文或现代诗去读,其张力甚至延长了曲子的生命。方文山成绩卓然:凭借《威廉古堡》获得台湾第十三届金曲奖最佳作词人奖;《直来直往》获得第三届音乐风云榜港台年度最佳填词奖;《东风破》获得第四届百事音乐风云榜年度港台及海外华人最佳作词……方文山说:“我的词会成为一个时代的共同记忆。”他为何有如此佳绩,有如此底气?
19世纪末兴起了一门研究语言符号的一般理论的科学——符号学,它主要研究符号、指示会意和指示会意系统等。美国符号学家莫里斯(CharlesWilliamMorris)于1937年提出了符号的三分式,把符号学细化为“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分别研究符号之间的组成关系、符号与其指称之间的关系、符号与其使用者的关系(或信息发出者与接收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就从这三个角度分析方词。
一、素颜韵脚
这是方词符号之间组成关系的特点。何为“素颜韵脚”?方文山说,“素颜”,就是一张素面朝天的纯粹中文的脸,不使用标点符号、外国文字、阿拉伯数字、图像等化妆品;“韵脚”是指每一行均须押韵,读来琅琅上口,如同歌谣。可见,方词用的多是现代汉语这一符号,没有掺杂异质。当代很多歌词,尤其是流行歌曲的歌词混合了多种符号。如“爱是love/爱是amour/爱是rak/爱是爱心/爱是love/爱是人类最美好的语言”(love、amour、rak分别是英语、法语、泰语,皆指“爱”)。因其“能指”属于不同符号系统,不懂外文的中国人,不懂中文的外国人,便不明其“所指”。
二、改写一级符号
这是方词在“语义学”方面的特点。符号化过程就是生成意义的过程。意义是由人的认知能力孕育而生的,它能够生长,也能够被消耗,直至耗尽死亡。就像“围城”不单指“围住城池”,还表达着“人类矛盾的心理”。后者源自钱钟书先生的小说。小说《围城》中提到:“英国有一句古话:‘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法国也有这么一句,不过,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可见定格了的经典符号,会代代相传,会异系相传。
罗兰·巴尔特认为二级符号是符号的再符号化,一级符号变为二级符号的途径有两个:缩略的形式、扩张的形式。《东风破》是方文山最典型的通过扩张的形式整体改写一级符号的例子。试对比:
琵琶古曲东风破之词
一盏离愁/孤单窗前自鬓头/奄奄门后/人未走/月圆寂寞/旧地重游/夜半清醒泪/烛火空留/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君去后/酒暖思谁瘦/水向东流/三春如梦向谁偷/花开却错/谁家琵琶东风破/岁月流离/不解时候/仍记总角幼/琴幽幽/人幽幽/琵琶一曲东风破/枫染红尘谁看透/篱笆古道/曾走荒烟蔓草年头/纷飞后
东风破
方文山
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我在门后假装你人还没走/旧地如重游月圆更寂寞/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水向东流时间怎么偷/花开就一次成熟我却错过/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候/犹记得那年我们都还很年幼/而如今琴声幽幽我的等候你没听过/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篱笆外的古道我牵着你走过/荒烟漫草的年头就连分手都很沉默
前者化用了许多前人的符号: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赠别》)→“一盏离愁”;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北宋前期晏殊《蝶恋花》)→“月圆寂寞”;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唐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东汉末年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君去后酒暖思谁瘦”;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论语》)→“水向东流三春如梦向谁偷”;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晚唐杜秋娘《金缕衣》)→“花开却错”)。
如今鲜有人完全知道琵琶古曲词之前的那些符号,也大多不知道《东风破》这首琵琶古曲词,却多会哼唱周杰伦、方文山的《东风破》。用索绪尔的历时语言学和共时语言学的理论就能理解。语法在悄然变化,时人对往古的符号已有隔阂。譬如,中国古代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未成年人将头发分为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称“总角”。那时“总角”借指童年时期——陶渊明《荣木》诗序中就有“总角闻道,白首无成”的句子。可如今儿童早已不是这样的头式,因此,人们对这个往昔的符号已经陌生了。
洪堡特在《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中指出,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创造性体现在“我们不应把语言视为僵死的制成品,而是必须在很大程度上将语言看作一種创造”。方文山改写了险要失去生命的符号,让“东风破”这个蕴涵着深重离愁别绪的符号,重焕生机。
此外,方文山改写经典符号的例子散见各处:
思念的光透进窗银白色的温暖洒在儿时的床(《牡丹江》)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娘子却依旧每日折一枝杨柳/你在那里/在小村外的溪边河口/默默等着我(《娘子》)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温庭筠《忆江南》)
你在橱窗前/凝视碑文的字眼/我却在旁静静欣赏/你那张我深爱的脸(《爱在西元前》)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卞之琳《断章》)
三、拓展“流行歌曲”这一符号的内涵
这是方词“语用学”方面的特点。时下的流行歌曲,主题多是爱恨情愁。流行的音乐元素仿佛只能用来吟唱爱情。方词内容却极其丰富。这和他涉猎甚广有关。评论、小说、新诗他来者不拒,每天都会尽可能地多接受资讯,且会刻意让其歌词涵盖更多的内容。讲述了印地安传说的《印地安老斑鸠》、剖析日本忍者文化的《忍者》、描述战争中生离死别的《最后的战役》、刻画异乡下层人生活的《米兰的小铁匠》……他的这种努力,让人想到当年把词从“小庭深院”引向“市井民间”的柳永,想到突破“诗庄词媚”局限,引诗入词、引文入词的苏辛。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爱国之情的大气抒怀。方文山说他喜欢在历史中畅游的感觉,因此,中国古代的战乱更替、近代的屈辱悲歌、现代的重振雄风,从混乱的中原至睡狮的复苏,都是他的创作素材。《乱舞春秋》讲述了群雄混战的三国;《双截棍》击毁了东亚病夫的招牌;《上海一九四三》弥漫着吴侬软语和淡淡的忧伤;《龙拳》大声宣告:“我就是那条龙!”方文山正“透过镜头重新剪接历史给人的想象”。德国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特(BaronvonWilhelmvonHumboldt)说,“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方词正是注脚。
北师大教授于丹说:方文山整个的创作,我觉得都是很中国意象的。但这种中国意象是非常时尚、非常前沿的。它其實是完成了对中国诗词意象的解构,而不是结构。
心有戚戚焉。
(西南医科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西南医科大学医学与文学研究中心)
推敲听过的歌词,尤其是流行歌曲的歌词,感觉它们似陆机之文,若排沙流金,往往见宝:主打的句子还经得起玩味,整体却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离开了曲子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方文山的歌词却更似潘安之文——灿若披锦,无处不佳。他的每个作品都是一个生命体,不能割裂,值得咀嚼,可以当散文或现代诗去读,其张力甚至延长了曲子的生命。方文山成绩卓然:凭借《威廉古堡》获得台湾第十三届金曲奖最佳作词人奖;《直来直往》获得第三届音乐风云榜港台年度最佳填词奖;《东风破》获得第四届百事音乐风云榜年度港台及海外华人最佳作词……方文山说:“我的词会成为一个时代的共同记忆。”他为何有如此佳绩,有如此底气?
19世纪末兴起了一门研究语言符号的一般理论的科学——符号学,它主要研究符号、指示会意和指示会意系统等。美国符号学家莫里斯(CharlesWilliamMorris)于1937年提出了符号的三分式,把符号学细化为“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分别研究符号之间的组成关系、符号与其指称之间的关系、符号与其使用者的关系(或信息发出者与接收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就从这三个角度分析方词。
一、素颜韵脚
这是方词符号之间组成关系的特点。何为“素颜韵脚”?方文山说,“素颜”,就是一张素面朝天的纯粹中文的脸,不使用标点符号、外国文字、阿拉伯数字、图像等化妆品;“韵脚”是指每一行均须押韵,读来琅琅上口,如同歌谣。可见,方词用的多是现代汉语这一符号,没有掺杂异质。当代很多歌词,尤其是流行歌曲的歌词混合了多种符号。如“爱是love/爱是amour/爱是rak/爱是爱心/爱是love/爱是人类最美好的语言”(love、amour、rak分别是英语、法语、泰语,皆指“爱”)。因其“能指”属于不同符号系统,不懂外文的中国人,不懂中文的外国人,便不明其“所指”。
二、改写一级符号
这是方词在“语义学”方面的特点。符号化过程就是生成意义的过程。意义是由人的认知能力孕育而生的,它能够生长,也能够被消耗,直至耗尽死亡。就像“围城”不单指“围住城池”,还表达着“人类矛盾的心理”。后者源自钱钟书先生的小说。小说《围城》中提到:“英国有一句古话:‘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法国也有这么一句,不过,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可见定格了的经典符号,会代代相传,会异系相传。
罗兰·巴尔特认为二级符号是符号的再符号化,一级符号变为二级符号的途径有两个:缩略的形式、扩张的形式。《东风破》是方文山最典型的通过扩张的形式整体改写一级符号的例子。试对比:
琵琶古曲东风破之词
一盏离愁/孤单窗前自鬓头/奄奄门后/人未走/月圆寂寞/旧地重游/夜半清醒泪/烛火空留/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君去后/酒暖思谁瘦/水向东流/三春如梦向谁偷/花开却错/谁家琵琶东风破/岁月流离/不解时候/仍记总角幼/琴幽幽/人幽幽/琵琶一曲东风破/枫染红尘谁看透/篱笆古道/曾走荒烟蔓草年头/纷飞后
东风破
方文山
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我在门后假装你人还没走/旧地如重游月圆更寂寞/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水向东流时间怎么偷/花开就一次成熟我却错过/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候/犹记得那年我们都还很年幼/而如今琴声幽幽我的等候你没听过/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篱笆外的古道我牵着你走过/荒烟漫草的年头就连分手都很沉默
前者化用了许多前人的符号: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赠别》)→“一盏离愁”;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北宋前期晏殊《蝶恋花》)→“月圆寂寞”;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唐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东汉末年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君去后酒暖思谁瘦”;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论语》)→“水向东流三春如梦向谁偷”;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晚唐杜秋娘《金缕衣》)→“花开却错”)。
如今鲜有人完全知道琵琶古曲词之前的那些符号,也大多不知道《东风破》这首琵琶古曲词,却多会哼唱周杰伦、方文山的《东风破》。用索绪尔的历时语言学和共时语言学的理论就能理解。语法在悄然变化,时人对往古的符号已有隔阂。譬如,中国古代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未成年人将头发分为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称“总角”。那时“总角”借指童年时期——陶渊明《荣木》诗序中就有“总角闻道,白首无成”的句子。可如今儿童早已不是这样的头式,因此,人们对这个往昔的符号已经陌生了。
洪堡特在《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中指出,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创造性体现在“我们不应把语言视为僵死的制成品,而是必须在很大程度上将语言看作一種创造”。方文山改写了险要失去生命的符号,让“东风破”这个蕴涵着深重离愁别绪的符号,重焕生机。
此外,方文山改写经典符号的例子散见各处:
思念的光透进窗银白色的温暖洒在儿时的床(《牡丹江》)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娘子却依旧每日折一枝杨柳/你在那里/在小村外的溪边河口/默默等着我(《娘子》)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温庭筠《忆江南》)
你在橱窗前/凝视碑文的字眼/我却在旁静静欣赏/你那张我深爱的脸(《爱在西元前》)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卞之琳《断章》)
三、拓展“流行歌曲”这一符号的内涵
这是方词“语用学”方面的特点。时下的流行歌曲,主题多是爱恨情愁。流行的音乐元素仿佛只能用来吟唱爱情。方词内容却极其丰富。这和他涉猎甚广有关。评论、小说、新诗他来者不拒,每天都会尽可能地多接受资讯,且会刻意让其歌词涵盖更多的内容。讲述了印地安传说的《印地安老斑鸠》、剖析日本忍者文化的《忍者》、描述战争中生离死别的《最后的战役》、刻画异乡下层人生活的《米兰的小铁匠》……他的这种努力,让人想到当年把词从“小庭深院”引向“市井民间”的柳永,想到突破“诗庄词媚”局限,引诗入词、引文入词的苏辛。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爱国之情的大气抒怀。方文山说他喜欢在历史中畅游的感觉,因此,中国古代的战乱更替、近代的屈辱悲歌、现代的重振雄风,从混乱的中原至睡狮的复苏,都是他的创作素材。《乱舞春秋》讲述了群雄混战的三国;《双截棍》击毁了东亚病夫的招牌;《上海一九四三》弥漫着吴侬软语和淡淡的忧伤;《龙拳》大声宣告:“我就是那条龙!”方文山正“透过镜头重新剪接历史给人的想象”。德国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特(BaronvonWilhelmvonHumboldt)说,“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方词正是注脚。
北师大教授于丹说:方文山整个的创作,我觉得都是很中国意象的。但这种中国意象是非常时尚、非常前沿的。它其實是完成了对中国诗词意象的解构,而不是结构。
心有戚戚焉。
(西南医科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西南医科大学医学与文学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