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促进价值本质的深入研究,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理性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即在本体提问方式上由“价值是什么”转换成“价值何以可能”。由此观之,价值不仅因相互作用而产生,通过相互作用而实现,而且最终体现为相互作用,因而相互作用是价值的创生本质,应超越狭义价值论,构建广义价值论。面对人与自然之间不断加剧的矛盾冲突,我们应自觉从宇宙价值或系统价值出发来思考和解答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所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价值,狭义价值,系统价值,人类中心主义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0)04-0029-06
价值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学术界广泛关注和重点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同时,它关乎我国社会的现实状况和人类社会是否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命运。加强对现有价值理论的反思,倡导价值重估,对于走出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困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对现有价值理论的反思
当前国内学术界关于价值的本质有“实体说”、“属性说”、“观念说”和“主客关系说”等四种不同的理解。“实体说”将价值视为某种独立存在的物质实体或精神实体。“属性说”将价值视为主观或客观存在物的固有属性。“观念说”将价值视为人的主观动机或情绪体验、观念上的经验感受。随着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关于文化与人道主义问题的大讨论的兴起和不断深化,一部分学者对价值的本质展开了不懈的反思,在对“实体说”、“属性说”、“观念说”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目前仍占主流的“主客关系说”。“主客关系说”倡导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之关系中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那一方面,例如:“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它表明主客体之间一个特定关系方面的质、方向和作用” 〔1 〕 (P124-125),它具体“是指客体的存在、作用以及它们的变化对于一定主体需要及其发展的某种适合、接近或一致” 〔1 〕 (P13)。一些学者在“主客关系说”的总体框架下作了局部修正和完善。例如有学者认为:价值的本质是客体主体化,即客体作用于主体,价值是对主体本质力量的实际效应 〔2 〕 (P35)。有学者进而阐明,价值不仅是一个关系范疇,而且“价值关系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 〔3 〕 (P10 ),“离开人的社会关系去泛泛谈论价值,并无多大意义”〔4 〕 (P56)。与“实体说”、“属性说”、“观念说”相比较,“主客体关系说”以实践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强调价值所蕴含的人的实践本性和社会关系,因而更具有合理性和先进性。
但是,“主客体关系说”自身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就思维方式而言,它实质上和“实体说”、“属性说”、“观念说”有着同样的本体提问方式,即:价值是什么?这样一来,事先预设了价值的先在存在,从价值的先在存在中去追问价值的本质。这是因为,尚未在认识中存在的事物不可能被提出“是什么”这一要求,“是什么?”作为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提问,已隐含着事物存在的含义。可见,“价值是什么?”的提问方式具有近代理性形而上学特点。从这种思维方式出发,价值的本质就是寓于既有价值存在之中的已然本质。作为已然本质,它只能说明价值既成属性及其本质,而不能说明价值是如何生成的,即不能说明价值的生成本质。上述“主客体关系说”在“价值是什么”问题上将价值的本质归结为一种以主体的需要为尺度的意义关系,蕴含着客体主体化过程中的性质和程度。它事先假定这种意义关系的先在存在,忽视了这种关系不过是人类从自身出发对事物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结果的一种认识抽象。其实,这种意义关系并不是创造的主体,而是在各种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结果,因而它本身是最需要被说明的。可见,上述“主客关系说”有将关系实体化、抽象化的特点。它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也强调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价值是一种客观的相互作用过程及其结果” 〔1 〕 (P131),但由于近代理性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束缚,导致其存在以下主要缺陷:一是将相互作用及结果视为关系的展开而不是创造关系;二是重点在于说明价值是什么(“being”)、人如何认识价值而不是说明价值如何被创造(“to be”),即没有揭示价值的生成本质。
因此,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理性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从对“being”的提问转向对“to be”的提问。这种提问方式的转变,反对把价值当作先在的存在,转而主张从价值的生成中去揭示价值的本质,所探索的本质不再是属性的、已然的存在本质,而是活动的、未然的创生本质,因而破除了在价值本质问题上的抽象化、实体化倾向。在对价值的认识方面,“价值何以可能?”的提问方式反对将价值视为与真理相并列的认识范畴,而是将它视为一个创生本体的活动范畴,视为事物生成、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依据和内在动力,以及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活动。这样一来,关于价值本质的问题就不再是价值如何被认识以及被认识成什么的问题,而是价值如何以及为什么被创造的问题。
进一步分析,“价值何以可能?”包含着三个子问题:“价值何以发生?”“价值如何实现?”“价值最终体现为何?”首先,价值因相互作用而发生。现当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宇宙中各种事物之间存在着客观的、普遍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相互作用体现为各种存在物及其要素之间不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输、交换和转化的过程。价值正是产生于这种相互作用活动,表现为各种存在物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转化为他者,创造出他者的生成、存在和发展,而且确证了自己的存在,创造着自己的生成、存在和发展。相互作用的活动是价值产生的根本原因,本身就蕴含着价值的意义。恩格斯曾说:“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终极原因。我们不能追溯到比这个相互作用的认识更远的地方,因为正是在它背后没有什么要认识的了。” 〔5 〕(P574)所以,相互作用是价值的终极的创生本质,“价值归根到底是对活动的价值” 〔6 〕(P51)。其次,价值通过相互作用而实现。价值的实现过程也就是相互作用过程。现代信息论揭示,事物之间物质和能量的相互作用过程同时是信息由信主通过信道(信息中介)传输到信宿,从而使事物得到熵或负熵、噪音或信息,亦即熵增或熵减的过程。熵表示事物内部存在序列的混乱度、无序度。负熵即信息。熵增和熵减分别表示事物的无序度增强和减弱。相互作用的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对于另一方来说就是负价值和正价值的实现过程。可见,相互作用蕴含着两种在性质、方向和效果等方面不同的基本价值,即负价值和正价值。第三,价值最终体现为相互作用。无论自然物的内在价值还是人类的存在价值最终都体现为相互作用。对相互作用的双方来说,价值最终体现为对双方生成、存在和发展的影响和意义,亦即对双方的自我确证和创造。相互作用普遍存在于宇宙之中,不仅各存在物之间存在普遍的、客观的相互作用,而且每一存在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也存在自始至终的相互作用。一切存在物的生成、存在和发展过程其实就是相互作用的运动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转化为新的相互作用的基础和动力。价值的功能就在于不断创造新的相互作用,促进相互作用自身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相互作用不仅是创造价值的活动,而且是价值活动的创造,不仅是价值活动的动力,也是价值活动本身及结果。因此,相互作用蕴藏着宇宙一切存在物的秘密。
〔关键词〕价值,狭义价值,系统价值,人类中心主义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0)04-0029-06
价值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学术界广泛关注和重点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同时,它关乎我国社会的现实状况和人类社会是否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命运。加强对现有价值理论的反思,倡导价值重估,对于走出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困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对现有价值理论的反思
当前国内学术界关于价值的本质有“实体说”、“属性说”、“观念说”和“主客关系说”等四种不同的理解。“实体说”将价值视为某种独立存在的物质实体或精神实体。“属性说”将价值视为主观或客观存在物的固有属性。“观念说”将价值视为人的主观动机或情绪体验、观念上的经验感受。随着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关于文化与人道主义问题的大讨论的兴起和不断深化,一部分学者对价值的本质展开了不懈的反思,在对“实体说”、“属性说”、“观念说”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目前仍占主流的“主客关系说”。“主客关系说”倡导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之关系中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那一方面,例如:“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它表明主客体之间一个特定关系方面的质、方向和作用” 〔1 〕 (P124-125),它具体“是指客体的存在、作用以及它们的变化对于一定主体需要及其发展的某种适合、接近或一致” 〔1 〕 (P13)。一些学者在“主客关系说”的总体框架下作了局部修正和完善。例如有学者认为:价值的本质是客体主体化,即客体作用于主体,价值是对主体本质力量的实际效应 〔2 〕 (P35)。有学者进而阐明,价值不仅是一个关系范疇,而且“价值关系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 〔3 〕 (P10 ),“离开人的社会关系去泛泛谈论价值,并无多大意义”〔4 〕 (P56)。与“实体说”、“属性说”、“观念说”相比较,“主客体关系说”以实践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强调价值所蕴含的人的实践本性和社会关系,因而更具有合理性和先进性。
但是,“主客体关系说”自身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就思维方式而言,它实质上和“实体说”、“属性说”、“观念说”有着同样的本体提问方式,即:价值是什么?这样一来,事先预设了价值的先在存在,从价值的先在存在中去追问价值的本质。这是因为,尚未在认识中存在的事物不可能被提出“是什么”这一要求,“是什么?”作为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提问,已隐含着事物存在的含义。可见,“价值是什么?”的提问方式具有近代理性形而上学特点。从这种思维方式出发,价值的本质就是寓于既有价值存在之中的已然本质。作为已然本质,它只能说明价值既成属性及其本质,而不能说明价值是如何生成的,即不能说明价值的生成本质。上述“主客体关系说”在“价值是什么”问题上将价值的本质归结为一种以主体的需要为尺度的意义关系,蕴含着客体主体化过程中的性质和程度。它事先假定这种意义关系的先在存在,忽视了这种关系不过是人类从自身出发对事物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结果的一种认识抽象。其实,这种意义关系并不是创造的主体,而是在各种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结果,因而它本身是最需要被说明的。可见,上述“主客关系说”有将关系实体化、抽象化的特点。它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也强调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价值是一种客观的相互作用过程及其结果” 〔1 〕 (P131),但由于近代理性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束缚,导致其存在以下主要缺陷:一是将相互作用及结果视为关系的展开而不是创造关系;二是重点在于说明价值是什么(“being”)、人如何认识价值而不是说明价值如何被创造(“to be”),即没有揭示价值的生成本质。
因此,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理性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从对“being”的提问转向对“to be”的提问。这种提问方式的转变,反对把价值当作先在的存在,转而主张从价值的生成中去揭示价值的本质,所探索的本质不再是属性的、已然的存在本质,而是活动的、未然的创生本质,因而破除了在价值本质问题上的抽象化、实体化倾向。在对价值的认识方面,“价值何以可能?”的提问方式反对将价值视为与真理相并列的认识范畴,而是将它视为一个创生本体的活动范畴,视为事物生成、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依据和内在动力,以及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活动。这样一来,关于价值本质的问题就不再是价值如何被认识以及被认识成什么的问题,而是价值如何以及为什么被创造的问题。
进一步分析,“价值何以可能?”包含着三个子问题:“价值何以发生?”“价值如何实现?”“价值最终体现为何?”首先,价值因相互作用而发生。现当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宇宙中各种事物之间存在着客观的、普遍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相互作用体现为各种存在物及其要素之间不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输、交换和转化的过程。价值正是产生于这种相互作用活动,表现为各种存在物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转化为他者,创造出他者的生成、存在和发展,而且确证了自己的存在,创造着自己的生成、存在和发展。相互作用的活动是价值产生的根本原因,本身就蕴含着价值的意义。恩格斯曾说:“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终极原因。我们不能追溯到比这个相互作用的认识更远的地方,因为正是在它背后没有什么要认识的了。” 〔5 〕(P574)所以,相互作用是价值的终极的创生本质,“价值归根到底是对活动的价值” 〔6 〕(P51)。其次,价值通过相互作用而实现。价值的实现过程也就是相互作用过程。现代信息论揭示,事物之间物质和能量的相互作用过程同时是信息由信主通过信道(信息中介)传输到信宿,从而使事物得到熵或负熵、噪音或信息,亦即熵增或熵减的过程。熵表示事物内部存在序列的混乱度、无序度。负熵即信息。熵增和熵减分别表示事物的无序度增强和减弱。相互作用的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对于另一方来说就是负价值和正价值的实现过程。可见,相互作用蕴含着两种在性质、方向和效果等方面不同的基本价值,即负价值和正价值。第三,价值最终体现为相互作用。无论自然物的内在价值还是人类的存在价值最终都体现为相互作用。对相互作用的双方来说,价值最终体现为对双方生成、存在和发展的影响和意义,亦即对双方的自我确证和创造。相互作用普遍存在于宇宙之中,不仅各存在物之间存在普遍的、客观的相互作用,而且每一存在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也存在自始至终的相互作用。一切存在物的生成、存在和发展过程其实就是相互作用的运动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转化为新的相互作用的基础和动力。价值的功能就在于不断创造新的相互作用,促进相互作用自身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相互作用不仅是创造价值的活动,而且是价值活动的创造,不仅是价值活动的动力,也是价值活动本身及结果。因此,相互作用蕴藏着宇宙一切存在物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