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学设计

来源 :开放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z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76-77页,例2~例4。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 让学生理清数量之间相互转化关系。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交流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 激发学生乐学数学的情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愉悦。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清“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磁性黑板,圆形、三角形、小棒磁块。
  学具准备:圆形、三角形、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操作感知,体验“倍”的含义
  1 动手摆圆片。
  第一行摆:○○
  第二行摆:○○ ○○ ○○
  第二行摆圆片时要2个2个地摆,摆3次,每2个之间要有一定的问隔。
  师:第二行每次摆了几个?一共摆了几个27第二行共有多少个?
  师:第二行每次摆了2个,一共摆了3个2,我们就说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3倍。
  师(让学生在第二行再添上2个圆片):现在第二行有几个27是第一行的几倍?
  2 猜一猜。
  第一行摆:AAAA
  第二行摆:(1)是第一行的3倍。
  (2)是第一行的5倍。
  师:猜一猜第二行摆的△个数是多少?
  师:摆一摆。证明一下你的猜测。
  师:第二行摆△的个数是第一行的3倍。也就是第二行摆3个4,算式是:4×3=12(个);第二行摆△的个数是第一行的5倍,也就是第二行摆5个4。算式是:4×5=20(个)。(板书算式)
  3 理清关系。
  (1)2个5也可以说成( )的( )倍,列出算式是( )。
  (2)3的6倍也可以说成( )个( ),列出算式是( )。
  [设计意图:通过摆一摆,让学生感知、体验“几个几”也可以说成“一个数的几倍”;通过猜一猜。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几个几是多少”;通过说一说,让学生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可以转化为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从而给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二、解决问题,理解“倍”的含义
  1 课件出示信息。
  育才小学低年级的少先队员积极支援四川地震灾区的小朋友,共捐献学习用品5包,捐献衣服的包数是学习用品的6倍;高年级的少先队员支援四川地震灾区小朋友的学习用品的包数是低年级的7倍。
  2 提出数学问题。
  (1)低年级的少先队员捐献衣服多少包?
  (2)高年级的少先队员捐献学习用品多少包?
  3 画线段图帮助理解。
  


  4 分析数量关系。
  (1)求5的6倍是多少,就是求6个5是多少?
  (2)求5的7倍是多少,就是求7个5是多少?
  5 列式计算。
  (1)5x6=30(包)或6x5=30(包)
  (2)5x7=35(包)或7x5=35(包)
  6 课堂小结。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可以转化为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与求几个几是多少,它们的数量关系是一样的,只是换了一种说法而已。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为四川地震灾区的小朋友捐物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会搜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结合线段图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数量关系,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体现了解题策略多样化。同时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体现了解题方法多样化。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归纳、小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渗透转化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多层练习,掌握“倍”的含义
  1 圈一圈,填一填。
  ☆☆☆
  ★★★★★★★★★★★★
  (1)将第二行的★用笔每3个圈一圈,再和第一行的3个☆比一比。
  (2)第二行有( )个( ),也就是★的个数是☆的( )倍。
  2 想一想,摆一摆。
  (1)第一行摆7根小棒,第二行摆小棒的根数是第一行的1倍。第二行摆几根小棒?
  (2)第一行摆几根小棒自己定,第二行摆小棒的根数是第一行的2倍,想想怎么摆?
  3 拍一拍,算一算。
  (1)老师拍手2次,小朋友拍手的次数是老师的3倍,小朋友拍手几次?
  (2)老师拍手3次,小朋友拍手的次数是老师的5倍,小朋友拍手几次?
  4 按要求完成下表。
  


  [设计意图:通过“圈一圈,填一填”,加深学生对“几个几”也可以说成“一个数的几倍”的理解;“通过想一想、摆一摆”,一方面让学生理解“1倍”的含义,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自由摆的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几倍”的含义;通过“拍一拍,算一算”,让学生在拍手游戏中,轻松愉快地感受了“几倍”的含义。学会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生活数学的趣味与作用;通过完成“按要求完成下表”,让学生学会提出数学问题,学会用多种方法补充条件,沟通“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比一个数少几的数”“一个数的几倍”解题方法的异同,感受“两个数比大小的问题”与“两个数之间的倍数问题”的不同解题思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决“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个问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策略。这些多形式、多层次、开放性的练习,能有效提升学生搜集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上抗县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王彬)
其他文献
要想成为一名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小学科学教师,使自己从经验型教师转变为科研型教师,就应积极开展校本研究工作,将教学实践中的热点问题,出现的新情况、新现象作为观察和思考的对象。选择并确立自己的校本研究课题,并运用科学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剖析、实践、研究,在搜集研究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理论加以概括,说明问题的本质,从而指导科学教学工作,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树立校本研究意识,培养
期刊
一、体现正确的音乐理念,回归专一的音乐课堂    新课程实施以来,一线教师在音乐教学的道路上尝试了各种模式,虽然课堂气氛活跃了,可学生真正学到的音乐知识却并不多。有节研讨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歌曲教学《闪烁的小星星》。教师设计了从天文知识导人,宇宙、银河、九大行星……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着实非常吸引学生。可是20分钟过去了,学生仍遨游在浩瀚的宇宙,让人怀疑这究竟是在上音乐课
期刊
近日,听了苏教版第七册的“认识整万数”一课中有关拓展数位的环节,授课教师采用了名师张齐华的设计,即:通过同桌两位同学把各自的个级数位表合并,再略作修改。从而得到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新数位表。但教师处理这个教学环节,却显得异常别扭。我在想,为什么要进行数位合并呢?合并的立足点在哪里?过后,我还仔细研究了张齐华的实录,以下便是两个教学片段的对比:  课始,教师让学生拨数,从3、30、300,一直拨到300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除了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学习外,还要致力于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去主动探究发现,学会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和学习效果的提高,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一、
期刊
数学学习是学生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的一种有效性的学习。在数学教学中,非良构问题的创设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通过非良构问题的创设,吸引学生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去,让学生积极自主地去探索,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开展问题解决学习的教学环境,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就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一、问题要有思考空间,体现价值性    非良构问题的创设主要是为了激活的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所以非良
期刊
对于广大小学教师而言,由于缺乏专门的教育研究训练,教育研究仿佛一只烫手的山芋,不知该从何下手。其实,作为初涉教育研究的人,不会做研究不要紧,可以从模仿开始——今天要开展一项课题研究,可自己从来没做过,不会做,怎么办?不要紧,找一些其他人做得比较成功的课题研究来模仿。一次不行,两次不行,三次再模仿,就会渐渐悟出其中的研究之道。不会写论文不要紧,也可以从模仿开始——今天要发表论文解决自己的职称问题,可
期刊
现在,学生是越来越难管理,上课时经常做小动作,特别是一些副课,很多学生都忙自己的,根本不听老师在讲什么。如果老师批评他一下,他还会顶撞。我们当老师的,只能口头教育。更不能体罚,否则学生会回家向家长告状,家长不理解的,还会跑到学校来找老师的麻烦。有的时候,我们当老师的真的是管不了。去年,我们学校一个学生将老师的手砍伤,到现在那位老师都还不能正常上班。这让我们学校老师也有些担心,平时管教学生时也有所顾
期刊
教师怕教作文、改作文,学生怕写作文。要解决现状,首先要激发孩子写的兴趣,让他们不怕写、爱写。将写作当谈天,用我口说我心,用我手写我口。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注意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一、激发兴趣。促使孩子乐写    兴趣是学生学习习作的最佳动力。教师用有效的手段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不怕写作、乐于表达、爱上动笔。让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很多。笔者在教学中常讲些新奇有趣的故事引
期刊
近日,读到一篇文章,是关于一道平均数试题的质疑。题目是“小军身高1.4米。他在平均水深1.2米的河里游泳是安全的。”让学生判断是正确还是错误,题目设计者做出的结论是游泳是安全的。有人说,这是一道好题,把平均数这个数学问题结合到生活中去。是课改后命题的一个方向。而作者认为这道题不好。读到这篇文章,我欣赏作者敢于质疑的意识及自己独到的见解,但也有一些不同看法。在这里与大家交流。  思考一道题目到底好不
期刊
今天,看到了一份挺有意思的调查。某个人把两份名单给十个人看,问他们对这些人是否熟悉,为什么熟悉。  第一份名单是: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  第二份名单是:李渔、洪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  十个人对第一份名单一个都不知道的有7人。十个人对第二份名单中的大多数人都知道。可以说。熟悉第二份名单的比熟悉第一份名单的肯定多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