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将“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数学的素质教育”或者说“数学素质的教育”便成了广大教师的实践目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科课程,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学的主阵地,数学教学必须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等素质教育观。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学好数学、发展智力打下基础,提高学生数学素质。
二、构建素质化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过去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目标不具有完整的育人导向和功能。在素质教育观下的教学目标必须力求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协调和全面发展。能力目标更强调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自学能力;情感目标即为个性品质目标,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数学教师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要求,遵循“将智能发展放在首位,以知识目标为主线,同时渗透德育教育、情感教育等非智力因素”的原则。使学生在认识、理解、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美,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同时使得探索精神、合作精神、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各种非智力因素得到培养,以形成健康的个性。
三﹑实施素质教育的误区
㈠﹑数学课的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仍流于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给学生的思考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体现不够充分,教师不敢放手,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替代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出结论,掩盖了学生的认知过程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㈡﹑教师备课只备大纲和教材而不备学生
只关注重点、难点、知识点却忽略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只研究教法而忘记研究学生的学法。有的数学老师的教案是“年年岁岁花相似”,但不顾学生“岁岁年年人不同”。
㈢﹑要否定“应试教育”,不是要否定现行的教育
“素质教育”下的中学数学教学不是“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但是数学教学也要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所以提倡“素质教育”也不是可以不要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要否定“应试教育”,但不等于要否定现行的教育。关于这一点有些学生和家长甚至老师都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常听家长和老师如此言:他(她)数学基础很不好,不指望他(她)成材,将来能够成“人”就行了。多么善良的愿望,看上去多么切入实际,然而多半事与愿违。为什么?殊不知任何学生都得有精神寄托,学习上没有长进,作为学生必感空虚,压抑久了必然使他人格扭曲。试想当数学已成“天书”,它还有教育功能吗?
㈣﹑误以为转化后进生只要靠“思想动员”
对于学习数学有困难的学生,数学老师、班主任、家长都会主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如果这位学生很聪明,数学方面悟性特别好;或者刚刚掉队,只拉下一点点;或者他有很强的自学能力。那么“思想动员”也许就够了。但不幸的是有些后进生似乎年年如此,他们耳朵都快“磨出茧”,这时老师和家长也痛苦地感到“语言已显得苍白无力”。真没辙了吗?不,“语言代替不了行动”,我们要给他补回缺少的基础,从哪补起,“哪跌倒就从哪扶起”,“直到他一路走好”。
四﹑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实施办法
㈠﹑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材对于学生来说,它是一种间接经验,具有很强的抽象性。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多让学生去感知和实践,再现“生活”。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感受数学,主动探究数学。灵活处理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关系,找准理论与实际的衔接点,将生活情节有机地渗透到教材之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它的生活内涵。
㈡.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创设宽松氛围,发扬教学民主,师生双方密切合作,交流互动,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及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教书,不再单是为了传授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努力做到“教会、会教”,帮助学生做到“学会、会学”。
㈢﹑改变教学模式
积极实行启发式教学,注重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教师在教学时,依据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设置一些悬念,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㈣﹑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以教材为主,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出来,阻碍了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现代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线。数学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情感丰富﹑意识独立的学习主体,教师不可以越俎代庖,要给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意识,把数学教学定位于“教会学生学习”。“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获得能力,求得发展,养成个性。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将“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数学的素质教育”或者说“数学素质的教育”便成了广大教师的实践目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科课程,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学的主阵地,数学教学必须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等素质教育观。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学好数学、发展智力打下基础,提高学生数学素质。
二、构建素质化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过去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目标不具有完整的育人导向和功能。在素质教育观下的教学目标必须力求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协调和全面发展。能力目标更强调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自学能力;情感目标即为个性品质目标,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数学教师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要求,遵循“将智能发展放在首位,以知识目标为主线,同时渗透德育教育、情感教育等非智力因素”的原则。使学生在认识、理解、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美,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同时使得探索精神、合作精神、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各种非智力因素得到培养,以形成健康的个性。
三﹑实施素质教育的误区
㈠﹑数学课的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仍流于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给学生的思考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体现不够充分,教师不敢放手,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替代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出结论,掩盖了学生的认知过程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㈡﹑教师备课只备大纲和教材而不备学生
只关注重点、难点、知识点却忽略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只研究教法而忘记研究学生的学法。有的数学老师的教案是“年年岁岁花相似”,但不顾学生“岁岁年年人不同”。
㈢﹑要否定“应试教育”,不是要否定现行的教育
“素质教育”下的中学数学教学不是“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但是数学教学也要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所以提倡“素质教育”也不是可以不要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要否定“应试教育”,但不等于要否定现行的教育。关于这一点有些学生和家长甚至老师都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常听家长和老师如此言:他(她)数学基础很不好,不指望他(她)成材,将来能够成“人”就行了。多么善良的愿望,看上去多么切入实际,然而多半事与愿违。为什么?殊不知任何学生都得有精神寄托,学习上没有长进,作为学生必感空虚,压抑久了必然使他人格扭曲。试想当数学已成“天书”,它还有教育功能吗?
㈣﹑误以为转化后进生只要靠“思想动员”
对于学习数学有困难的学生,数学老师、班主任、家长都会主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如果这位学生很聪明,数学方面悟性特别好;或者刚刚掉队,只拉下一点点;或者他有很强的自学能力。那么“思想动员”也许就够了。但不幸的是有些后进生似乎年年如此,他们耳朵都快“磨出茧”,这时老师和家长也痛苦地感到“语言已显得苍白无力”。真没辙了吗?不,“语言代替不了行动”,我们要给他补回缺少的基础,从哪补起,“哪跌倒就从哪扶起”,“直到他一路走好”。
四﹑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实施办法
㈠﹑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材对于学生来说,它是一种间接经验,具有很强的抽象性。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多让学生去感知和实践,再现“生活”。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感受数学,主动探究数学。灵活处理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关系,找准理论与实际的衔接点,将生活情节有机地渗透到教材之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它的生活内涵。
㈡.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创设宽松氛围,发扬教学民主,师生双方密切合作,交流互动,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及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教书,不再单是为了传授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努力做到“教会、会教”,帮助学生做到“学会、会学”。
㈢﹑改变教学模式
积极实行启发式教学,注重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教师在教学时,依据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设置一些悬念,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㈣﹑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以教材为主,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出来,阻碍了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现代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线。数学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情感丰富﹑意识独立的学习主体,教师不可以越俎代庖,要给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意识,把数学教学定位于“教会学生学习”。“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获得能力,求得发展,养成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