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设备维修成本管理过程中,深受困扰的一个问题就是备件消耗(备件上机)的准确性,一台设备一年消耗多少备件是否有相对的标准。从事设备管理工作以来,经历1990年代的CMMS系统、2000年代的ERP系统和现在自主开发的设备管理信息化“三代”系统,均没有很好的解决备件上机的精细化管理问题。在总结三代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以检修工单与备件上机正关联进而实现备件消耗精细化管理是一个可操作的系统设计构想。
一、“三代”信息化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备件上机最好与检修工单勾连,也即有检修工单才可能有备件的上机。当备件上机与检修工单不能规范有效的勾连时,备件的消耗一定是无序的,备件成本难以受控,更谈不上标准成本的建立。
1.CMMS和ERP系统。设备管理的点检、检修、备件三大核心管理模块之间相互孤立,未做到点检维护、检修工单、备件上机之间的流程化管控。检修工单与备件的领用上机不勾连,备件上机与否、用到哪台设备上不清楚,不能通过系统实现有效的卡控。
2.自主开发的系统。检修工单与备件领用上机弱勾连(逆关联),主要体现备件上机是由事后的人工操作再与检修工单挂钩。所以,不太可能实现备件上机的精细化管理,准确捕捉备件消耗成本。一是备件的上机高度依赖点检员的规范操作,受制于基础资料的不完备无法通过系统实现卡控。
二、检修工单与备件上机正关联管理的构想
1.以检修工单为中心的备件上机管理要素配置
如下图所示,设备管理业务流程为设备的状态维修、预防性维修驱动检修工单的生成,检修工单的实施驱动备件的领用和上机,构成运行、检修、备件三者之间上下工序式的流程化管控,可以减少人为因素对检修工单生成和备件领用上机的主观影响,要实现备件消耗的精细化管理还需要配置如下管理要素:
以检修工单为中心
(1)以检修实绩为基础建立标准检修项目库。将历次定年修检修项目逐步固化下来,形成预防性维修标准检修项目;将发生三次及以上的状态检修项目也转化为标准检修项目,两类标准检修项目构成标准检修项目库。
(2)以检修项目为载体编制检修作业标准。对检修项目库中的每一检修项目逐步或集中编制检修作业标准,检修作业标准包含设备简图、设备检修流程、施工网络图、能源介质停送、安全程序(安全交底)、检修资源配置(检修所需人力资源标准人工时、检修所需备件资源及工机具资源)等内容。以检修作业标准对检修业务进行完整性和精益化规范管理。
(3)以检修标准为依托构建备件资源标准包。检修作业标准基于设备(编码)编制,清理出设备所包含备件的装机量,将设备编码与备件编码勾连起来,实现设备与其备件之间的两码对照关联,形成该设备检修更换备件的标准资源包,即每次检修时该设备更换备件的基本数量标准。
(4)以备件资源包为基准控制备件精细消耗。检修工单对外委托或对内下达时,直接引用对应的检修作业标准,检修作业标准附含的备件资源标准包即是检修时备件更换上机的卡控标准,本次检修更换的备件品类必须与资源包备件一致,更换的备件数量只可能小于等于备件装机量。
2.实现备件精细化管理需要把握的要点
(1)系统管控替代人为管控,可通过流程化规范人的行为。系统通过规则程序化,可最大程度减少人为因素引起的工作干扰和失误,如设备的运行、检修、備件三大业务的流程化驱动,系统各功能模块之间、人员录入信息之间、各类基本资料之间相互关联制约,减少人的不确定性。
(2)以严格的管理考核,作为系统管控的补充。系统再好,也需人的自觉,完全依靠系统去实现对人的管理不太现实,需要依靠管理手段来规范人的行为。
3.可行性分析
(1)备件精细化管理的核心是设备核心业务正向流程化管理,实践证明是可行的。设备状态、检修、备件流程化管理是备件精细化消耗的基础,设备状态驱动检修、检修催生备件本身是一个正向关联的业务流程,由系统按照预设的工作流程、操作步骤实时地把业务信息传送给处理过程中的下一节点,通过信息化系统实现已得到实践的证明。
(2)备件精细化管理的关键是标准高质量编制,通过有效组织和不断优化完善是能够高质量完成的。备件消耗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关键是系统预设标准的编制质量,其核心标准是检修作业标准附含的备件资源标准包,即设备所属备件的装机量、设备与备件的两码对照关联,工作量较大,但通过科学的时间安排、有效的推进机制建设、划小编制单元和分层分类的把关审核,是可以保质保量完成的,信息化建设的经验证明编制不是难事,难点在于如何将隐形的经验显形化,克服急功近利的短期内上线的功利思想。
三、结束语
信息化系统的建立,是现代设备管理理念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有机结合,可有效满足设备管理的需要,但如何充分利用好信息化系统,提升设备的精益化管理水平,还需要不断优化完善与持续改进。同时,要加强培训,包括管理与设计理念、操作等的培训,提升使用者的认知水平,自觉规范自己的日常操作行为,发挥出系统大数据作用。
一、“三代”信息化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备件上机最好与检修工单勾连,也即有检修工单才可能有备件的上机。当备件上机与检修工单不能规范有效的勾连时,备件的消耗一定是无序的,备件成本难以受控,更谈不上标准成本的建立。
1.CMMS和ERP系统。设备管理的点检、检修、备件三大核心管理模块之间相互孤立,未做到点检维护、检修工单、备件上机之间的流程化管控。检修工单与备件的领用上机不勾连,备件上机与否、用到哪台设备上不清楚,不能通过系统实现有效的卡控。
2.自主开发的系统。检修工单与备件领用上机弱勾连(逆关联),主要体现备件上机是由事后的人工操作再与检修工单挂钩。所以,不太可能实现备件上机的精细化管理,准确捕捉备件消耗成本。一是备件的上机高度依赖点检员的规范操作,受制于基础资料的不完备无法通过系统实现卡控。
二、检修工单与备件上机正关联管理的构想
1.以检修工单为中心的备件上机管理要素配置
如下图所示,设备管理业务流程为设备的状态维修、预防性维修驱动检修工单的生成,检修工单的实施驱动备件的领用和上机,构成运行、检修、备件三者之间上下工序式的流程化管控,可以减少人为因素对检修工单生成和备件领用上机的主观影响,要实现备件消耗的精细化管理还需要配置如下管理要素:
以检修工单为中心
(1)以检修实绩为基础建立标准检修项目库。将历次定年修检修项目逐步固化下来,形成预防性维修标准检修项目;将发生三次及以上的状态检修项目也转化为标准检修项目,两类标准检修项目构成标准检修项目库。
(2)以检修项目为载体编制检修作业标准。对检修项目库中的每一检修项目逐步或集中编制检修作业标准,检修作业标准包含设备简图、设备检修流程、施工网络图、能源介质停送、安全程序(安全交底)、检修资源配置(检修所需人力资源标准人工时、检修所需备件资源及工机具资源)等内容。以检修作业标准对检修业务进行完整性和精益化规范管理。
(3)以检修标准为依托构建备件资源标准包。检修作业标准基于设备(编码)编制,清理出设备所包含备件的装机量,将设备编码与备件编码勾连起来,实现设备与其备件之间的两码对照关联,形成该设备检修更换备件的标准资源包,即每次检修时该设备更换备件的基本数量标准。
(4)以备件资源包为基准控制备件精细消耗。检修工单对外委托或对内下达时,直接引用对应的检修作业标准,检修作业标准附含的备件资源标准包即是检修时备件更换上机的卡控标准,本次检修更换的备件品类必须与资源包备件一致,更换的备件数量只可能小于等于备件装机量。
2.实现备件精细化管理需要把握的要点
(1)系统管控替代人为管控,可通过流程化规范人的行为。系统通过规则程序化,可最大程度减少人为因素引起的工作干扰和失误,如设备的运行、检修、備件三大业务的流程化驱动,系统各功能模块之间、人员录入信息之间、各类基本资料之间相互关联制约,减少人的不确定性。
(2)以严格的管理考核,作为系统管控的补充。系统再好,也需人的自觉,完全依靠系统去实现对人的管理不太现实,需要依靠管理手段来规范人的行为。
3.可行性分析
(1)备件精细化管理的核心是设备核心业务正向流程化管理,实践证明是可行的。设备状态、检修、备件流程化管理是备件精细化消耗的基础,设备状态驱动检修、检修催生备件本身是一个正向关联的业务流程,由系统按照预设的工作流程、操作步骤实时地把业务信息传送给处理过程中的下一节点,通过信息化系统实现已得到实践的证明。
(2)备件精细化管理的关键是标准高质量编制,通过有效组织和不断优化完善是能够高质量完成的。备件消耗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关键是系统预设标准的编制质量,其核心标准是检修作业标准附含的备件资源标准包,即设备所属备件的装机量、设备与备件的两码对照关联,工作量较大,但通过科学的时间安排、有效的推进机制建设、划小编制单元和分层分类的把关审核,是可以保质保量完成的,信息化建设的经验证明编制不是难事,难点在于如何将隐形的经验显形化,克服急功近利的短期内上线的功利思想。
三、结束语
信息化系统的建立,是现代设备管理理念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有机结合,可有效满足设备管理的需要,但如何充分利用好信息化系统,提升设备的精益化管理水平,还需要不断优化完善与持续改进。同时,要加强培训,包括管理与设计理念、操作等的培训,提升使用者的认知水平,自觉规范自己的日常操作行为,发挥出系统大数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