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率在不断下降。偏远地区由于条件艰苦,很少有人去,冷门专业社会需求量又少,名牌大学的学生就业相对来看比较热,而普通高校的学生就业率普遍偏下,加之用人单位对学历高低的苛求,男女就业不均衡等问题凸显,种种原因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非常有待于职业指导对其进行服务。
关键词:职业指导 大学生 就业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就业的总体形势 自2002年开始,随着高校扩招的大学生陆续毕业,大学生就业率在不断下降。据统计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45万,6月初次就业率为64.7%,与2001年同期相比下降5个百分点,到2002年底,就业率上升到了80%。2003年的毕业生为212万人,经党国家的全面统筹、多方协调,加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最后的就业率本科院校为70%,高职专科学校就业率为55%。2004年大学毕业生为280万,初次就业率本科院校为61.3%,高职专科学校就业率为40%。2004年9月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本科院校就业率为73%,高职院校为61%。
(二)就业呈现结构性的矛盾
1、地区结构。东部沿海或大城市等发达地区就业形势良好,并呈现竞争激烈的现象。而西部偏远地区,由于条件艰苦,虽然需要人,但却有很少有人去,呈现出“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不良的就业现象。
2、专业结构。从专业上看,通讯、电子、土建、自动化、机械、医药、师范、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海洋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需求旺盛,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而像历史、公共事业管理、政治、法律、经济学等专业却需求甚少。
3、院校结构。用人单位更倾向于要名牌高校的大学生。教育部直属院校就业情况最好,初次就业率达到85%,其他部委院校次之,地方院校就是最差了。
4、学历结构。从学历上看,用人单位对高学历的需求高于对低学历的需求,研究生供需比约为1:1.26,本科生约为1:1.1,专科高职生约为1:0.4。据2003年的一项调查表明,不同学历之间的就业差异性显著,硕士、博士的就业率分别为90.4%和80.5%,本科生为77.9%,而专科生仅为34.7%。
二、大学生就业现状原因
(一)市场容量有限。从国际上看,一个国家99.5%的企业属于中小企业,劳动者65%~80%在其中就业(包括社区与中介),但我们国家的中小企业就比较少。例如:日本1.25亿人,中小企业有660万个,中国13亿人,中小企业有700万个。很明显可以看出我国与外国的人口与中小企业之比相差太悬殊。
(二)就业困难重重市场有待公平。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较强的计划体制色彩,使不少缺位以待的用人单位受到了限制。据调查,不少中小型私营(股份)企业急需大学水平的管理技术人员,却因为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但是解决不了大学生的派遣、落户、接档等问题而招不到人,这也导致一些大学生担心自己的落户、档案归属、身份丧失等而望而却步。
经相关部门统计2003年就业的部委属高校毕业生到教学科研等事业单位为31.6%、到国有企业为31.5%、到民营三资企业为26.2%,其他就业为10.7%。而从当前城镇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状况看,个体私营和股份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已经占60%。这中间的差距说明,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亟待畅通。
当前,基层和西部地区需要大学生担任公务员和教师,但如果大学生去工作,他的户口和档案将一同被派遣到工作地,再想流动就会碰到制度性障碍。不少大学生还担心,后代在落后地区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到时送子女到大中城市上学,则要交纳数量可观的“借读费”。
在大中城市里,大学生创业的机会较多,成功的概率也比较大。但没有户口就进行不了工商登记,也难获得贷款的担保支持。
(三)高校专业设置的结构性问题突出。当前,大学生就业已经市场化,但大学的专业设置调整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有较大盲目性,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高校扩招后,一些学校仍然沿袭着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養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竞争程度不断提高,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这些年来,虽然加快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并且也确实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上看,不少学校缺乏改革和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往往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等。学校无特色,教育无特点,学生无特长结果是长线更长,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培养出来的一些毕业生知识面过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首先可以通过职业指导,使学生对就业有良好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市场的供求状况,进一步理解社会需求的变化,理解当今的劳动力市场是买方市场,求职者期望不可过高,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意识,保持良好的心态。
其次作为职业指导人员,要切实可行的帮助学生掌握就业的方法和手段。通过正确的指导和训练,帮助学生在就业和创业方面了解职业、认识自我,能够做出明智的选择。帮助他们建立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规范意识、学会与人沟通,要有团队合作精神。
再次应该通过职业指导,塑造学校的公众形象。通过学校与社会联系、与用人市场的联系,掌握第一手的就业信息,及时的提供给毕业生。并结合自己学校的现状对毕业生进行跟踪指导、职业指导,学校应建立就业指导中心,配备专职人选,加强信息网络的建设,加强各种渠道的宣传工作。同时帮助学生了解市场各种需求,辅导写求职简历,加强求职技巧等技能的培训工作,并开展心理咨询和指导工作,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高抗挫折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而且要注意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性和连续性,应从大一就开设相关的就业指导课,帮助学生正确树立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就业,以至于是他们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最后可以借助中介机构的职业指导和服务,因为中介机构能在学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能为学校和毕业生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也能为单位提供广大的毕业生信息,加强双方的透明度,对有效地缓解毕业生就业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在美国就有一些非盈利性机构,在学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全美高校和雇主协会,该协会每年为一百多万大学生提供就业服务;每年出版定期刊物,对就业市场现状和市场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同时,日本社会上也有数十家经营各种信息情报的专业公司或团体,毕业生就业信息是其主要的经营业务。除了为广大的毕业生提供书面的就业信息外,我们许多网络通过“招聘专业网”向毕业生提供各种就业信息,除此,还可以利用网络向毕业生提供自我分析,职业分析及来自先辈、专业咨询人员和业界人事的咨询。另外还应高校邀请,向学校派遣专业人员进行职业指导知识讲座、职业适应性检查以及与求职相关的专业咨询等活动。
个人认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它需要各方面的通力合作和共同努力。只有有力地发挥高校、政府、用人单位、社会以及大学生本人的各自的优势,通过各方共同努力,才能使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这一根本性问题得到有效地缓解和最后的解决。
关键词:职业指导 大学生 就业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就业的总体形势 自2002年开始,随着高校扩招的大学生陆续毕业,大学生就业率在不断下降。据统计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45万,6月初次就业率为64.7%,与2001年同期相比下降5个百分点,到2002年底,就业率上升到了80%。2003年的毕业生为212万人,经党国家的全面统筹、多方协调,加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最后的就业率本科院校为70%,高职专科学校就业率为55%。2004年大学毕业生为280万,初次就业率本科院校为61.3%,高职专科学校就业率为40%。2004年9月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本科院校就业率为73%,高职院校为61%。
(二)就业呈现结构性的矛盾
1、地区结构。东部沿海或大城市等发达地区就业形势良好,并呈现竞争激烈的现象。而西部偏远地区,由于条件艰苦,虽然需要人,但却有很少有人去,呈现出“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不良的就业现象。
2、专业结构。从专业上看,通讯、电子、土建、自动化、机械、医药、师范、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海洋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需求旺盛,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而像历史、公共事业管理、政治、法律、经济学等专业却需求甚少。
3、院校结构。用人单位更倾向于要名牌高校的大学生。教育部直属院校就业情况最好,初次就业率达到85%,其他部委院校次之,地方院校就是最差了。
4、学历结构。从学历上看,用人单位对高学历的需求高于对低学历的需求,研究生供需比约为1:1.26,本科生约为1:1.1,专科高职生约为1:0.4。据2003年的一项调查表明,不同学历之间的就业差异性显著,硕士、博士的就业率分别为90.4%和80.5%,本科生为77.9%,而专科生仅为34.7%。
二、大学生就业现状原因
(一)市场容量有限。从国际上看,一个国家99.5%的企业属于中小企业,劳动者65%~80%在其中就业(包括社区与中介),但我们国家的中小企业就比较少。例如:日本1.25亿人,中小企业有660万个,中国13亿人,中小企业有700万个。很明显可以看出我国与外国的人口与中小企业之比相差太悬殊。
(二)就业困难重重市场有待公平。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较强的计划体制色彩,使不少缺位以待的用人单位受到了限制。据调查,不少中小型私营(股份)企业急需大学水平的管理技术人员,却因为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但是解决不了大学生的派遣、落户、接档等问题而招不到人,这也导致一些大学生担心自己的落户、档案归属、身份丧失等而望而却步。
经相关部门统计2003年就业的部委属高校毕业生到教学科研等事业单位为31.6%、到国有企业为31.5%、到民营三资企业为26.2%,其他就业为10.7%。而从当前城镇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状况看,个体私营和股份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已经占60%。这中间的差距说明,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亟待畅通。
当前,基层和西部地区需要大学生担任公务员和教师,但如果大学生去工作,他的户口和档案将一同被派遣到工作地,再想流动就会碰到制度性障碍。不少大学生还担心,后代在落后地区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到时送子女到大中城市上学,则要交纳数量可观的“借读费”。
在大中城市里,大学生创业的机会较多,成功的概率也比较大。但没有户口就进行不了工商登记,也难获得贷款的担保支持。
(三)高校专业设置的结构性问题突出。当前,大学生就业已经市场化,但大学的专业设置调整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有较大盲目性,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高校扩招后,一些学校仍然沿袭着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養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竞争程度不断提高,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这些年来,虽然加快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并且也确实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上看,不少学校缺乏改革和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往往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等。学校无特色,教育无特点,学生无特长结果是长线更长,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培养出来的一些毕业生知识面过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首先可以通过职业指导,使学生对就业有良好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市场的供求状况,进一步理解社会需求的变化,理解当今的劳动力市场是买方市场,求职者期望不可过高,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意识,保持良好的心态。
其次作为职业指导人员,要切实可行的帮助学生掌握就业的方法和手段。通过正确的指导和训练,帮助学生在就业和创业方面了解职业、认识自我,能够做出明智的选择。帮助他们建立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规范意识、学会与人沟通,要有团队合作精神。
再次应该通过职业指导,塑造学校的公众形象。通过学校与社会联系、与用人市场的联系,掌握第一手的就业信息,及时的提供给毕业生。并结合自己学校的现状对毕业生进行跟踪指导、职业指导,学校应建立就业指导中心,配备专职人选,加强信息网络的建设,加强各种渠道的宣传工作。同时帮助学生了解市场各种需求,辅导写求职简历,加强求职技巧等技能的培训工作,并开展心理咨询和指导工作,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高抗挫折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而且要注意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性和连续性,应从大一就开设相关的就业指导课,帮助学生正确树立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就业,以至于是他们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最后可以借助中介机构的职业指导和服务,因为中介机构能在学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能为学校和毕业生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也能为单位提供广大的毕业生信息,加强双方的透明度,对有效地缓解毕业生就业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在美国就有一些非盈利性机构,在学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全美高校和雇主协会,该协会每年为一百多万大学生提供就业服务;每年出版定期刊物,对就业市场现状和市场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同时,日本社会上也有数十家经营各种信息情报的专业公司或团体,毕业生就业信息是其主要的经营业务。除了为广大的毕业生提供书面的就业信息外,我们许多网络通过“招聘专业网”向毕业生提供各种就业信息,除此,还可以利用网络向毕业生提供自我分析,职业分析及来自先辈、专业咨询人员和业界人事的咨询。另外还应高校邀请,向学校派遣专业人员进行职业指导知识讲座、职业适应性检查以及与求职相关的专业咨询等活动。
个人认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它需要各方面的通力合作和共同努力。只有有力地发挥高校、政府、用人单位、社会以及大学生本人的各自的优势,通过各方共同努力,才能使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这一根本性问题得到有效地缓解和最后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