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降旗仪式原本是一场政治示威活动,现在却成为娱乐全世界的“降旗秀”我以为我同时看到了印巴之间对立与默契的两面,是彼此微妙而复杂的关系折射,好比看到了一场印巴的幽默剧。
降旗仪式也能成为一场幽默秀?
不远万里来到印度边境之城阿姆利则后,才发现这里所谓的“降旗秀”(Border Displays)原来比鼎鼎有名的大金庙更有悬念。
瓦嘎(wagha)边境站是“降旗秀”的实际秀场。这个边境站两端各走30公里左右,分别连接着印度锡克教圣城——阿姆利则和巴基斯坦历史文化名城——拉合尔。
如果说印度和巴基斯坦自古以来是同一个大家庭的兄弟,那么到了上个世纪40年代后期则是兄弟反目,这对同胞兄弟因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分道扬镳,从此制造出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印巴冲突”。
作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唯一开放的陆路边境,60多年来瓦嘎几乎记录了一部印巴之间的《战争与和平》:一起分吃独立日的糖果,双方从交火到交换囚犯,这里见证了太多的故事。我以为其中最有趣的细节,恐怕就是双方各扯一面大旗,还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同一种方式举行“降旗秀”了。
不过慕名前往瓦嘎边境站的路上,我多少有些忐忑。半个月前,正是我拿到印度签证那天,印度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孟买连环恐怖袭击事件,导致印巴之间硝烟再起。从厦门踏上这趟印度之旅已让我几经挣扎,何况现在还要跑去印巴交界这个是非之地?
黄昏时分,当我们风尘仆仆赶到印度一侧的瓦嘎边境站,果然感到了些许紧张的气氛:只见这里三步一岗,五步一哨,随处可见荷枪实弹的士兵;进场还得“过关斩将”,先寄存物品,再男女分列,搜身检查……虽然一路提心吊胆,但好在有惊无险,降旗秀还可以免费观看。
走上扇形大看台后,感觉一下涌入人海——身边人头攒动,数以万计的印度面孔波浪起伏。再往对面看,哇——不远处就是巴基斯坦看台,那边的观众也是黑压压一大片!难道这里即将上演一场印巴版的“快乐男声”?
与偌大的看台相比,“降旗秀”的舞台小得多,只占据两扇铁门的两侧。这两扇铁门横跨印巴两国国界线,分别嵌有两国国徽,也可谓是双方共用的“国门”。而国门两侧的旗杆上,印度的三色旗和巴基斯坦的新月旗迎风招展、相映成趣。
突然掌声雷动,“降旗秀”就要开演了!
这边5名印度仪仗兵闪亮登场,他们个个是1米9左右的“巨人”,身穿华丽军服,头戴高耸花冠,一派英姿飒爽。
随着遥相呼应的两声长啸划过上空,只见他们迈着英国式的正步,摆着齐肩高的直臂,箭步如飞地向“国门”冲刺!动作之神速,好像录像带上的快放镜头。
再看巴基斯坦那边仪仗军的动作竟也如出一辙!一样的人高马大,一样的训练有素,如果不是因为军服颜色灰蓝,与印度版的大红大棕形成强烈反差,我还以为看到了镜子反射。
眼看印巴仪仗兵举步生风相互逼近时,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
两队人马突然在国门前同时“刹车”!彼此面对面站立,傲然对峙,气势汹汹,好像恨不得进行一场生死决斗。
随后一个个仪仗兵开始上演夸张的动作:他们狠狠地把腿甩过头顶,再使尽全力把靴子砸在地上,大有踩扁对方之势。接着一声怒吼,再来个神气十足的亮相;只见他们昂首挺胸,双手叉腰,甩头对视,趾高气扬——再加上头顶的花冠高高翘起,不由让人联想到了好斗的“大公鸡”架势。现场看得我瞠目结舌,而后又忍俊不禁。
就这样经过几番掷地有声、剑拔弩张的比试和较量,印巴两国国门终于哗地一声打开。这时双方才互相敬礼、礼节性握手,表现出难能可贵的“和气”。可当军号响起,随着两边国旗同时降落,刚刚开启的国门又再次关闭。
如果说仪仗兵是“降旗秀”当然的主角,观众作为配角也同样有戏。因为从头到尾印度观众部群情激昂,他们有的手握拳头,有的挥舞国旗,异口同声高喊着“印度斯坦金达巴(印度万岁)”的口号,震得地动山摇;而对面巴基斯坦看台上的观众也毫不示弱,“巴基斯坦金达巴(巴基斯坦万岁)!”的叫嚷响彻云霄……这样拉锯战的号角此起彼伏,一直伴随着精彩的“降旗秀”画上休止符。
我身边一个印度小男孩可谓是表现出色的“拉拉队”成员,又吹口哨又摇旗呐喊,忙得不亦乐呼。可当“降旗秀”结束,这男孩却抢先冲向“国门”,不无好奇地趴在那里打量起对面的世界……
如果说降旗仪式原本是一场政治示威活动,现在却成为娱乐全世界的“降旗秀”——这到底是滑稽的泄愤表演,还是搞笑的政治闹剧?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诠释。我以为我同时看到了印巴之间对立与默契的两面,是彼此微妙而复杂的关系折射,好比看到了一场印巴的幽默剧。
降旗仪式也能成为一场幽默秀?
不远万里来到印度边境之城阿姆利则后,才发现这里所谓的“降旗秀”(Border Displays)原来比鼎鼎有名的大金庙更有悬念。
瓦嘎(wagha)边境站是“降旗秀”的实际秀场。这个边境站两端各走30公里左右,分别连接着印度锡克教圣城——阿姆利则和巴基斯坦历史文化名城——拉合尔。
如果说印度和巴基斯坦自古以来是同一个大家庭的兄弟,那么到了上个世纪40年代后期则是兄弟反目,这对同胞兄弟因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分道扬镳,从此制造出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印巴冲突”。
作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唯一开放的陆路边境,60多年来瓦嘎几乎记录了一部印巴之间的《战争与和平》:一起分吃独立日的糖果,双方从交火到交换囚犯,这里见证了太多的故事。我以为其中最有趣的细节,恐怕就是双方各扯一面大旗,还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同一种方式举行“降旗秀”了。
不过慕名前往瓦嘎边境站的路上,我多少有些忐忑。半个月前,正是我拿到印度签证那天,印度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孟买连环恐怖袭击事件,导致印巴之间硝烟再起。从厦门踏上这趟印度之旅已让我几经挣扎,何况现在还要跑去印巴交界这个是非之地?
黄昏时分,当我们风尘仆仆赶到印度一侧的瓦嘎边境站,果然感到了些许紧张的气氛:只见这里三步一岗,五步一哨,随处可见荷枪实弹的士兵;进场还得“过关斩将”,先寄存物品,再男女分列,搜身检查……虽然一路提心吊胆,但好在有惊无险,降旗秀还可以免费观看。
走上扇形大看台后,感觉一下涌入人海——身边人头攒动,数以万计的印度面孔波浪起伏。再往对面看,哇——不远处就是巴基斯坦看台,那边的观众也是黑压压一大片!难道这里即将上演一场印巴版的“快乐男声”?
与偌大的看台相比,“降旗秀”的舞台小得多,只占据两扇铁门的两侧。这两扇铁门横跨印巴两国国界线,分别嵌有两国国徽,也可谓是双方共用的“国门”。而国门两侧的旗杆上,印度的三色旗和巴基斯坦的新月旗迎风招展、相映成趣。
突然掌声雷动,“降旗秀”就要开演了!
这边5名印度仪仗兵闪亮登场,他们个个是1米9左右的“巨人”,身穿华丽军服,头戴高耸花冠,一派英姿飒爽。
随着遥相呼应的两声长啸划过上空,只见他们迈着英国式的正步,摆着齐肩高的直臂,箭步如飞地向“国门”冲刺!动作之神速,好像录像带上的快放镜头。
再看巴基斯坦那边仪仗军的动作竟也如出一辙!一样的人高马大,一样的训练有素,如果不是因为军服颜色灰蓝,与印度版的大红大棕形成强烈反差,我还以为看到了镜子反射。
眼看印巴仪仗兵举步生风相互逼近时,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
两队人马突然在国门前同时“刹车”!彼此面对面站立,傲然对峙,气势汹汹,好像恨不得进行一场生死决斗。
随后一个个仪仗兵开始上演夸张的动作:他们狠狠地把腿甩过头顶,再使尽全力把靴子砸在地上,大有踩扁对方之势。接着一声怒吼,再来个神气十足的亮相;只见他们昂首挺胸,双手叉腰,甩头对视,趾高气扬——再加上头顶的花冠高高翘起,不由让人联想到了好斗的“大公鸡”架势。现场看得我瞠目结舌,而后又忍俊不禁。
就这样经过几番掷地有声、剑拔弩张的比试和较量,印巴两国国门终于哗地一声打开。这时双方才互相敬礼、礼节性握手,表现出难能可贵的“和气”。可当军号响起,随着两边国旗同时降落,刚刚开启的国门又再次关闭。
如果说仪仗兵是“降旗秀”当然的主角,观众作为配角也同样有戏。因为从头到尾印度观众部群情激昂,他们有的手握拳头,有的挥舞国旗,异口同声高喊着“印度斯坦金达巴(印度万岁)”的口号,震得地动山摇;而对面巴基斯坦看台上的观众也毫不示弱,“巴基斯坦金达巴(巴基斯坦万岁)!”的叫嚷响彻云霄……这样拉锯战的号角此起彼伏,一直伴随着精彩的“降旗秀”画上休止符。
我身边一个印度小男孩可谓是表现出色的“拉拉队”成员,又吹口哨又摇旗呐喊,忙得不亦乐呼。可当“降旗秀”结束,这男孩却抢先冲向“国门”,不无好奇地趴在那里打量起对面的世界……
如果说降旗仪式原本是一场政治示威活动,现在却成为娱乐全世界的“降旗秀”——这到底是滑稽的泄愤表演,还是搞笑的政治闹剧?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诠释。我以为我同时看到了印巴之间对立与默契的两面,是彼此微妙而复杂的关系折射,好比看到了一场印巴的幽默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