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校适应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发展的新形势,改革传统意义上的个人或者集体备课形式,推行以多媒体为平台的集体备课新机制,能减轻老师传统意义下的备课负担,大面积、高效率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 多媒体 集体备课 环节 要求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将逐步在更深的程度和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整合,教学的内涵和形式将会发生革命性的变革,多媒体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在操作方法、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呈现方式等方面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课堂教学容量将会增大,教学形势将会更加丰富,课堂教学效率将会进一步提高。与之相适应,教师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也需要进一步改进和优化。在广泛应用网络及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今天,教师传统意义上的个人备课或集体备课将难以完成多媒体环境下大容量、多样性的课堂教学准备。因此,在对传统备课机制诸多弊端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实施的“多媒体集体备课新机制”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二、“多媒体集体备课机制”的含义
“多媒体集体备课机制”的基本内容是以集体研讨、通览教材为前提,通过分解任务、重点主备的方式落实备课责任,采取多项目设计、系统配套的方式拓展备课内容和备课的深度,把握好集中审查、反复修改环节,确保质量,建立提前共享、个性化使用机制,将高质量的成果落实到教师堂课教学之中,最终达到减负增效、提高质量的目的。
三、实施“多媒体集体备课机制”的环节及要求
(一)集体研讨,通览教材。
通过教研组集体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分析,教师能准确地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及各章节/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了解知识、能力要点在教材中的纵横联系,把握重点难点及其教育价值,确定施教措施。在统揽教材、深入分析统一思路的基础上,教师备课小组或个人承担具体备课任务,并按要求完成。这一环节需要研究以下问题。
1.整个教材的特点及学生情况分析。
2.各章节/单元的重点及难点。
3.各阶段教学的重点。
4.章节/单元及阶段考查、测试的内容、范围、深度与要求。
5.备课形式、内容、质量、呈现方式等方面的要求。
(二)分解任务,个人/小组重点主备。
分解教材备课任务,由个人或小组重点主备部分内容,做到少而精,精而全,精而深,这是新备课机制的具体操作。这一环节需要在集体研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按章节/单元将教材备课任务分解,个人/或小组承担主备任务,重点准备某一个或几个章节/单元的备课任务。这一环节要做到以下几点。
1.人员最佳组合。新老教师组合,有利于以老带新,经验优势与思维优势互补,有利于新教师的成长,有助于老教师向青年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思想和方法。不同技术特长的人员组合,有助于优势互补,尤其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更需要教师同行之间多媒体技术方面的协作与交流。
2.备课任务合理搭配。先后搭配,有利于引导教师对教材的整体把握,难易搭配,有利于备课任务的合理分配和难点的突破。教案、课件、练习、测试、辅导材料等系统配套,则有利于教师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角度深入、全方位地构思多媒体环境下课堂教学所需要的材料,这是新备课机制有别于传统备课的重要方面。新备课机制强调教案设计、课件制作、练习及相关配套材料的编制要系统配套,提前编制完备,然后教学集体审定修改,作为教师自己个性化教学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3.人人有任务,任务要具体明确。在集体研讨、统揽教材的基础上,要做到人人有具体的备课任务,每项任务的内容、重点、特色及质量要求要具体、明确,要有严格的检查标准。
(三)教案、练习、测试及课件系统配套。
新备课机制的外在特点是教师个人备课任务的减少,避免低效的重复劳动。其内在特点是高质量、高要求,把备课做精做深。因此,对备课的内容、形式及质量必须有明确、具体的要求。
1.在形式上,各章节/单元的备课任务应包括:教案、教学课件、跟踪练习、章节/单元测试。多媒体环境下的课堂教学需要丰富的、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素材,而这些教学素材的编辑和制作往往费时费力,需要多方面的积累、全方位的设计和对教材的深度挖掘。
2.在质量上,新的备课机制要求各种备课材料必须紧密配合教材,紧扣教材,符合教学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学科特点和教改方向,而且要高质、高效、适用。
(四)集中审查反复修改。
对个人或小组主备的课案,在内容、形式有具体要求的情况下,教研组还要通过集体审查的形式,对备课材料在质与量等方面提出修改意见,再反馈回主备人修改,以确保符合质量要求。这一环节是质量上的保证。
(五)提前共享个性化使用。
提前共享个性化使用是指备课人经过以上诸环节的准备后,提前将备课材料通过网络或其他形式呈现给整个教研组成员,供他们浏览使用。教研组成员在应用他人呈现的备课成果时,不应是简单地复制和机械地应用,而应认真阅读备课教案,反复演示教学课件,详细审查相关配套练习,并根据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做出相应的调整或修改,使之为己所用,在使用中提高,在使用中创新。
(六)常规检查机制配套,确保运行质量。
多媒体集体备课机制需要有更多的实践来使之充实与完善,也需要新的常规检查机制来保障其运行质量。结合这一机制的逐步实施,出台相关的教研组教学常规管理方面的改革措施,探索新的组内常规检查与评价的内容和方式。
1.以个人承担任务为主要检查与评价内容。
2.以同行互评与同行交换检查为主要评价方式。
3.过程评价与阶段评价相结合。
4.教研组内检查与学校检查相结合。
关键词: 多媒体 集体备课 环节 要求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将逐步在更深的程度和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整合,教学的内涵和形式将会发生革命性的变革,多媒体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在操作方法、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呈现方式等方面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课堂教学容量将会增大,教学形势将会更加丰富,课堂教学效率将会进一步提高。与之相适应,教师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也需要进一步改进和优化。在广泛应用网络及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今天,教师传统意义上的个人备课或集体备课将难以完成多媒体环境下大容量、多样性的课堂教学准备。因此,在对传统备课机制诸多弊端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实施的“多媒体集体备课新机制”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二、“多媒体集体备课机制”的含义
“多媒体集体备课机制”的基本内容是以集体研讨、通览教材为前提,通过分解任务、重点主备的方式落实备课责任,采取多项目设计、系统配套的方式拓展备课内容和备课的深度,把握好集中审查、反复修改环节,确保质量,建立提前共享、个性化使用机制,将高质量的成果落实到教师堂课教学之中,最终达到减负增效、提高质量的目的。
三、实施“多媒体集体备课机制”的环节及要求
(一)集体研讨,通览教材。
通过教研组集体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分析,教师能准确地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及各章节/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了解知识、能力要点在教材中的纵横联系,把握重点难点及其教育价值,确定施教措施。在统揽教材、深入分析统一思路的基础上,教师备课小组或个人承担具体备课任务,并按要求完成。这一环节需要研究以下问题。
1.整个教材的特点及学生情况分析。
2.各章节/单元的重点及难点。
3.各阶段教学的重点。
4.章节/单元及阶段考查、测试的内容、范围、深度与要求。
5.备课形式、内容、质量、呈现方式等方面的要求。
(二)分解任务,个人/小组重点主备。
分解教材备课任务,由个人或小组重点主备部分内容,做到少而精,精而全,精而深,这是新备课机制的具体操作。这一环节需要在集体研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按章节/单元将教材备课任务分解,个人/或小组承担主备任务,重点准备某一个或几个章节/单元的备课任务。这一环节要做到以下几点。
1.人员最佳组合。新老教师组合,有利于以老带新,经验优势与思维优势互补,有利于新教师的成长,有助于老教师向青年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思想和方法。不同技术特长的人员组合,有助于优势互补,尤其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更需要教师同行之间多媒体技术方面的协作与交流。
2.备课任务合理搭配。先后搭配,有利于引导教师对教材的整体把握,难易搭配,有利于备课任务的合理分配和难点的突破。教案、课件、练习、测试、辅导材料等系统配套,则有利于教师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角度深入、全方位地构思多媒体环境下课堂教学所需要的材料,这是新备课机制有别于传统备课的重要方面。新备课机制强调教案设计、课件制作、练习及相关配套材料的编制要系统配套,提前编制完备,然后教学集体审定修改,作为教师自己个性化教学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3.人人有任务,任务要具体明确。在集体研讨、统揽教材的基础上,要做到人人有具体的备课任务,每项任务的内容、重点、特色及质量要求要具体、明确,要有严格的检查标准。
(三)教案、练习、测试及课件系统配套。
新备课机制的外在特点是教师个人备课任务的减少,避免低效的重复劳动。其内在特点是高质量、高要求,把备课做精做深。因此,对备课的内容、形式及质量必须有明确、具体的要求。
1.在形式上,各章节/单元的备课任务应包括:教案、教学课件、跟踪练习、章节/单元测试。多媒体环境下的课堂教学需要丰富的、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素材,而这些教学素材的编辑和制作往往费时费力,需要多方面的积累、全方位的设计和对教材的深度挖掘。
2.在质量上,新的备课机制要求各种备课材料必须紧密配合教材,紧扣教材,符合教学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学科特点和教改方向,而且要高质、高效、适用。
(四)集中审查反复修改。
对个人或小组主备的课案,在内容、形式有具体要求的情况下,教研组还要通过集体审查的形式,对备课材料在质与量等方面提出修改意见,再反馈回主备人修改,以确保符合质量要求。这一环节是质量上的保证。
(五)提前共享个性化使用。
提前共享个性化使用是指备课人经过以上诸环节的准备后,提前将备课材料通过网络或其他形式呈现给整个教研组成员,供他们浏览使用。教研组成员在应用他人呈现的备课成果时,不应是简单地复制和机械地应用,而应认真阅读备课教案,反复演示教学课件,详细审查相关配套练习,并根据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做出相应的调整或修改,使之为己所用,在使用中提高,在使用中创新。
(六)常规检查机制配套,确保运行质量。
多媒体集体备课机制需要有更多的实践来使之充实与完善,也需要新的常规检查机制来保障其运行质量。结合这一机制的逐步实施,出台相关的教研组教学常规管理方面的改革措施,探索新的组内常规检查与评价的内容和方式。
1.以个人承担任务为主要检查与评价内容。
2.以同行互评与同行交换检查为主要评价方式。
3.过程评价与阶段评价相结合。
4.教研组内检查与学校检查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