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华上下五千年,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古代中国又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因此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有关研究表明,高中阶段的学生喜欢历史知识,但对枯燥的历史课堂就不怎么感兴趣了,这既与教材内容有关,也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关,反思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应该怎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呢?优秀的高中历史课应该具有情感性、文化性、历史性和人文性,这是历史教学的四性,以此借鉴,就会发现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还存在诸多漏洞与薄弱之处。
【关键词】学习动机 高中历史 兴趣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29-0083-02
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学活动,不能仅仅只依靠学生的智力因素,为了提高学生的教学质量,让教学成果最大化,我们还应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对学习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有正确的学习动机,有排除万难学习的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历史的学习是一个比较枯燥的过程,有太多的历史事件、历史时间需要去识记,这就需要老师去发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一种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部动机,它让学生的内心产生一种自愿学习的倾向。一般来讲,学习动机是由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新颖的课堂设计激发出来的。新型、开放、有趣的课堂可以不断地引起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的探究活动,进而激发起他们内心强烈的求知欲望。然而,高中的历史课本内容复杂繁多,概念枯燥,高中生显然对历史课堂没有特别高的兴趣,缺乏学习动机。首先,教师必须从自身找找原因。教学理念是否落后?课堂设计是否新颖?课堂活动是否充足?是否以学生为主体?找明具体原因之后,教师要针对某些具体原因,做出相应措施。紧紧围绕历史课本內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发展水平,不断地丰富课堂教学,拓展教学内容,设计多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此过程中,也可通过激发一定的外部动机,从而逐步激发内部动机,循序渐进,让学生主动参与,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此外,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资源,通过让学生观看影片和图片等方式让历史过程“活”起来,以便让学生对历史过程了如指掌。另外加上教师的适当引导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便一定可以很好地掌握教材内容。与此同时,还延长了学生的注意力时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达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
需要是动机的前提,有需要才会有动机。学习目的和学习需要是产生学习动机的前提,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所在。21世纪的学生应该是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展的。因此历史的学习应该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让学生以史为鉴,使学生能够辩证地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针对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能够理智的作出处理结果,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与了解,从历史中吸取古人的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质,适应新时代、新中国、新文化、新潮流,以此应对新世纪的挑战。在学习过程中,每一章,每一节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应明确,这样才能做到老师、学生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要使学生唤醒、强化学生的学习需要。首先是知识的需要,当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历史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时,就会产生了解和掌握学习历史,分析历史问题的愿望。因此,教师要本着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认真传授历史知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历史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的形式加深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历史纪念馆、历史遗迹,让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有更为直观的感受,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其次是实现学生自身价值的需要。学生通过努力取得学习成绩,会感觉自己的付出有所收获,是对自己努力的肯定,会对自己的能力有新的认识和评判。因此,教师要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这两种需要,让学生获得尊重、获得肯定,来让学习成果最大化。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有兴趣去学,愿意去学的时候,注意力才会集中在课堂和课本上,思维才会活跃,记忆力才会持久。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这一最好的“老师”确实在学习过程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学生乐学、好学,才会做到会学,最终才能学会,这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存在一定的挑战性。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刻苦钻研教材内容,熟悉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搭建“脚手架”,构建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了解每个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和逻辑关系,让学生从心底里产生一种“爱学历史”的倾向。精彩内容的呈现会使得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那学生的兴趣才会被激发起来,教学重难点才会被一一攻克。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的具体倾向,兴趣是学习之母,也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会严重扼杀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动机,长此以往,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历史学习乃至各个学科学习最为关键的环节。具体我们可以这样做:
1.加强方法指导,使学生轻松学习,培养学习兴趣。学习兴趣的缺失往往是学生学不得法,越学越吃力,长此以往,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学习方法得当,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诱发学生产生愉快的情感,从而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反之则会产生厌学、痛苦、内疚的消极情绪,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学习兴趣培养的灵魂所在,在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同时,让学生掌握学习技巧,花最少的时间、最少的精力,充分发挥课程的教育内涵与思想情感。
2.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新课程改革提倡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积极探索寻找多种教育途径,让教学活动丰富多彩,充分开发和利用一切课程教育资源。上好一堂课,首先要有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其次要有丰富多彩的课程设计,让学生学完课程内容后留有思考的兴趣与韵味。其次要注重结合历史事实,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课堂教学不一定要局限于教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把课堂搬到历史遗迹、历史博物馆等文化场地,让学生身临其境,近距离感受历史文化内涵。还可以举办历史常识比赛,限定比赛知识的范围,可以是历史人物、趣闻秩事,也可以是哲理故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老师还要树立自己的人格魅力,教学语言注重趣味性与幽默性并存,让学生对你所讲授的课程感兴趣,从而对历史学习感兴趣。 三、在历史教学中融入新历史观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上围绕党史和国史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多次强调要“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坚持新的、正确的历史观,就是要眼光放长远,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但又不能抛弃历史,而是要在历史事件中吸取教训,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到真正地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从历史这本最好的教科书中开创明天更多的智慧。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课本体现的都是片面教条的旧唯物史观。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师的教学理念也都有所转变,但都对新的历史史观有所忽略。新历史史观的缺失不仅不利于高中历史教学的与时俱进,也不利于学生的高考,更不利于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是最为重要的一点。针对现在社会出现的部分问题,我们已经不能再照搬老一套的处理方法,现在我们强调法治而不是“儒治”。其次,近几年的高考历史命题都融入了新史观,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
时代的发展的需求和高考的推動,使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得不融入与时俱进的新史观,这并不是对旧史观的抛弃,而是一种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继承与升华。例如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近现代史就会出现农业文明与现在工业文明的碰撞,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对所涉及的知识都有所了解。
四、注重师生关系的处理,提升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由于喜欢某一个老师而喜欢上这个老师所教授的课程,倘若老师注重营造自己独特的个人魅力,语言风趣幽默,生动易懂,那么学生就会对上课充满期待,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喜欢上学习。
在传统“填鸭式”的教学观念中,都是以教师为尊,学生必须无条件的服从老师,无论是否愿意,都必须被动地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任务,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产生厌倦心理,导致学生与老师之间产生隔阂。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师生之间因大小矛盾而导致学生对教师产生反感,那在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接受和获得。因此,教师一定要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如果已经有矛盾或隔阂产生,那必须及时处理,以免影响学生后续的学习。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时刻谨记并遵从“学生居于学习主体的地位”这一重要理念,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发言权,让学生成为新时代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更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开展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时,与学生的交流要尽可能地用平等的语气来交流,切不可用命令式的语气或说出有损学生人格与尊严的语句,要和学生交朋友,维护学生的自尊,这样的话,学生才不会对教师产生畏惧心理,才能在遇到不懂的问题时能够提出质疑,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观念一定要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整合所教知识,让学生搞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制定出最为合理的教学方案,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最好的教学应是适应学生、适应自己,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素质,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可以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创新型人才,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曹关麒.历史教学中强化学生问题意识与培养创新人才的思考[D].辽宁师范大学,2005(1)
[2]李晓风.如何提高历史课教学的有效性[N].中国教育报,2007(6)
[3]汤红琴.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现状及策略探讨[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6(6)
【关键词】学习动机 高中历史 兴趣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29-0083-02
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学活动,不能仅仅只依靠学生的智力因素,为了提高学生的教学质量,让教学成果最大化,我们还应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对学习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有正确的学习动机,有排除万难学习的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历史的学习是一个比较枯燥的过程,有太多的历史事件、历史时间需要去识记,这就需要老师去发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一种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部动机,它让学生的内心产生一种自愿学习的倾向。一般来讲,学习动机是由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新颖的课堂设计激发出来的。新型、开放、有趣的课堂可以不断地引起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的探究活动,进而激发起他们内心强烈的求知欲望。然而,高中的历史课本内容复杂繁多,概念枯燥,高中生显然对历史课堂没有特别高的兴趣,缺乏学习动机。首先,教师必须从自身找找原因。教学理念是否落后?课堂设计是否新颖?课堂活动是否充足?是否以学生为主体?找明具体原因之后,教师要针对某些具体原因,做出相应措施。紧紧围绕历史课本內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发展水平,不断地丰富课堂教学,拓展教学内容,设计多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此过程中,也可通过激发一定的外部动机,从而逐步激发内部动机,循序渐进,让学生主动参与,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此外,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资源,通过让学生观看影片和图片等方式让历史过程“活”起来,以便让学生对历史过程了如指掌。另外加上教师的适当引导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便一定可以很好地掌握教材内容。与此同时,还延长了学生的注意力时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达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
需要是动机的前提,有需要才会有动机。学习目的和学习需要是产生学习动机的前提,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所在。21世纪的学生应该是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展的。因此历史的学习应该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让学生以史为鉴,使学生能够辩证地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针对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能够理智的作出处理结果,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与了解,从历史中吸取古人的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质,适应新时代、新中国、新文化、新潮流,以此应对新世纪的挑战。在学习过程中,每一章,每一节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应明确,这样才能做到老师、学生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要使学生唤醒、强化学生的学习需要。首先是知识的需要,当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历史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时,就会产生了解和掌握学习历史,分析历史问题的愿望。因此,教师要本着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认真传授历史知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历史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的形式加深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历史纪念馆、历史遗迹,让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有更为直观的感受,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其次是实现学生自身价值的需要。学生通过努力取得学习成绩,会感觉自己的付出有所收获,是对自己努力的肯定,会对自己的能力有新的认识和评判。因此,教师要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这两种需要,让学生获得尊重、获得肯定,来让学习成果最大化。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有兴趣去学,愿意去学的时候,注意力才会集中在课堂和课本上,思维才会活跃,记忆力才会持久。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这一最好的“老师”确实在学习过程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学生乐学、好学,才会做到会学,最终才能学会,这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存在一定的挑战性。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刻苦钻研教材内容,熟悉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搭建“脚手架”,构建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了解每个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和逻辑关系,让学生从心底里产生一种“爱学历史”的倾向。精彩内容的呈现会使得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那学生的兴趣才会被激发起来,教学重难点才会被一一攻克。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的具体倾向,兴趣是学习之母,也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会严重扼杀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动机,长此以往,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历史学习乃至各个学科学习最为关键的环节。具体我们可以这样做:
1.加强方法指导,使学生轻松学习,培养学习兴趣。学习兴趣的缺失往往是学生学不得法,越学越吃力,长此以往,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学习方法得当,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诱发学生产生愉快的情感,从而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反之则会产生厌学、痛苦、内疚的消极情绪,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学习兴趣培养的灵魂所在,在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同时,让学生掌握学习技巧,花最少的时间、最少的精力,充分发挥课程的教育内涵与思想情感。
2.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新课程改革提倡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积极探索寻找多种教育途径,让教学活动丰富多彩,充分开发和利用一切课程教育资源。上好一堂课,首先要有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其次要有丰富多彩的课程设计,让学生学完课程内容后留有思考的兴趣与韵味。其次要注重结合历史事实,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课堂教学不一定要局限于教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把课堂搬到历史遗迹、历史博物馆等文化场地,让学生身临其境,近距离感受历史文化内涵。还可以举办历史常识比赛,限定比赛知识的范围,可以是历史人物、趣闻秩事,也可以是哲理故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老师还要树立自己的人格魅力,教学语言注重趣味性与幽默性并存,让学生对你所讲授的课程感兴趣,从而对历史学习感兴趣。 三、在历史教学中融入新历史观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上围绕党史和国史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多次强调要“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坚持新的、正确的历史观,就是要眼光放长远,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但又不能抛弃历史,而是要在历史事件中吸取教训,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到真正地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从历史这本最好的教科书中开创明天更多的智慧。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课本体现的都是片面教条的旧唯物史观。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师的教学理念也都有所转变,但都对新的历史史观有所忽略。新历史史观的缺失不仅不利于高中历史教学的与时俱进,也不利于学生的高考,更不利于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是最为重要的一点。针对现在社会出现的部分问题,我们已经不能再照搬老一套的处理方法,现在我们强调法治而不是“儒治”。其次,近几年的高考历史命题都融入了新史观,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
时代的发展的需求和高考的推動,使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得不融入与时俱进的新史观,这并不是对旧史观的抛弃,而是一种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继承与升华。例如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近现代史就会出现农业文明与现在工业文明的碰撞,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对所涉及的知识都有所了解。
四、注重师生关系的处理,提升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由于喜欢某一个老师而喜欢上这个老师所教授的课程,倘若老师注重营造自己独特的个人魅力,语言风趣幽默,生动易懂,那么学生就会对上课充满期待,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喜欢上学习。
在传统“填鸭式”的教学观念中,都是以教师为尊,学生必须无条件的服从老师,无论是否愿意,都必须被动地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任务,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产生厌倦心理,导致学生与老师之间产生隔阂。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师生之间因大小矛盾而导致学生对教师产生反感,那在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接受和获得。因此,教师一定要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如果已经有矛盾或隔阂产生,那必须及时处理,以免影响学生后续的学习。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时刻谨记并遵从“学生居于学习主体的地位”这一重要理念,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发言权,让学生成为新时代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更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开展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时,与学生的交流要尽可能地用平等的语气来交流,切不可用命令式的语气或说出有损学生人格与尊严的语句,要和学生交朋友,维护学生的自尊,这样的话,学生才不会对教师产生畏惧心理,才能在遇到不懂的问题时能够提出质疑,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观念一定要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整合所教知识,让学生搞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制定出最为合理的教学方案,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最好的教学应是适应学生、适应自己,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素质,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可以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创新型人才,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曹关麒.历史教学中强化学生问题意识与培养创新人才的思考[D].辽宁师范大学,2005(1)
[2]李晓风.如何提高历史课教学的有效性[N].中国教育报,2007(6)
[3]汤红琴.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现状及策略探讨[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