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追求的是社会平等,还是自己的私利?”
亚洲人移民到美国的第二代,聪明勤奋,家有“虎妈”费尽心血栽培,为的是要上哈佛之类的名校,毕业后顺理成章地跻身社会精英群,这是“美国梦”的组成部分。多年来努力的结果,亚裔学生已经占了哈佛本科生的五分之一。可是落榜的学生家长指出去年亚裔被录取的高考(SAT)平均分数是1460分,超出别的族群140分,60多个亚裔社团向美国教育部和司法部提出抗议,指控哈佛歧视亚裔学生。
美国大学的录取标准,不只限于高考分数,课外活动、高中班级排名、领导能力或是某方面的特长,都在遴选条件之内。所谓“亚裔”是美籍学生在申请表上填写的族群那一栏,钩上“亚裔及太平洋岛裔”,笼统地包括东亚、南亚、甚至中东等地区,其中以华裔和印度裔最众。1960年代的平权运动,为了消除种族隔离,学校可以考虑平衡种族的因素,变通录取少数族裔的学生,营造一个种族多元的学习环境,使所有的学生在校期间,学到如何与其他族裔一起融洽交往。哈佛校方称亚裔在美国人口比重只有6%,可是在本科生中去年达到21%,所以亚裔学生没有受到歧视。
上世纪早期,犹太人上名校也受到不平等待遇。哈佛的犹太学生从1900年的7%,逐年上升到1922年的21.5%。当时的校长想把犹太裔人数控制在总数的15%,遭到教授们反对。招生办想出一个办法,把录取标准加上了“个性和体能”一项。犹太学生通常来自大都市,在运动方面不出色,“个性”就更加主观了。
种族问题在美国既敏感又复杂,尤其像哈佛之类的名校,录取率只有6%,是稀缺资源,有人担心如果亚裔录取更多,会抢走黑人和中南美拉丁裔的机会,将造成族裔间更多的矛盾。更多亚裔团体持谨慎态度,甚至发出了警告。
这桩抗议案背后的推手是一位保守派的白人——爱瑞克·布隆,多年来挑战美国对少数族裔的平权法案。他在支持一位落榜的白人学生把德州大学告上法院之后,把目标转向亚裔学生,开通了“哈佛不公平”网站,并戳到痛点:“你没有被录取,也许是因为你的种族原因。”
去年11月,布隆资助的团体抗议录取不公,把哈佛告上法庭。但是当时有135个亚裔团体看穿了他的真正目的是打击平权法案,联名发表声明支持现有制度。家庭环境好的亚裔学生竞争名校在极少数,而过半数的亚裔高中毕业生升学选择的是学费便宜的两年制社区大学。平权法案给一般亚裔年轻人开了不少就业深造和从政的大门。
亚裔新移民家庭很容易把美国文化崇尚的“个人主义”看成“利己主义”。发现所谓的公平竞争背后有若干潜规则,一位升学顾问告诫亚裔学生,在申请名校时,要避免突出亚裔特性,千万别提运动长项是武术,更别说父母移民到美国是为了下一代过好日子,至于未来的职业选择,别说要当医生,等等。只是为了申请学校,要如此否定自己和自己的族群,实属可悲。
缺乏理想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逐渐成了亚裔学生的新标志。数年前,有位哈佛学生在校园报上刊登了一篇讥讽的短文,描写应届亚裔毕业生——高智商、世俗老道,女同学们穿着白色丝绸衬衫,配着黑色紧身窄裙、尖头的高跟鞋,疾步穿过校园去华尔街投行招聘面试,满脑子想到的就是如何跻身美国百分之一高收入的人群。文章发表后,引起校内外的抗议,认为这是恶意将亚裔女生挑出来开涮,其实在投行校园招聘会上,有的是其他族裔的学生,为什么白人整装应试,就理所当然?
美国或深或浅的种族偏见无处不在,上世纪哈佛校友黑人思想家威廉·爱德华·伯格哈特·杜波依斯,曾经感慨地说,黑人总是用别人的眼睛来看自己,造成和内在自己无休止的挣扎。亚裔学生必须肯定自己族群的认同,不过别人的眼睛也是一面镜子,精致利己主义落到自己身上,给人面目可憎的印象,带来族群间更多的矛盾,绝对得不偿失。
(作者为路透社前资深记者)
亚洲人移民到美国的第二代,聪明勤奋,家有“虎妈”费尽心血栽培,为的是要上哈佛之类的名校,毕业后顺理成章地跻身社会精英群,这是“美国梦”的组成部分。多年来努力的结果,亚裔学生已经占了哈佛本科生的五分之一。可是落榜的学生家长指出去年亚裔被录取的高考(SAT)平均分数是1460分,超出别的族群140分,60多个亚裔社团向美国教育部和司法部提出抗议,指控哈佛歧视亚裔学生。
美国大学的录取标准,不只限于高考分数,课外活动、高中班级排名、领导能力或是某方面的特长,都在遴选条件之内。所谓“亚裔”是美籍学生在申请表上填写的族群那一栏,钩上“亚裔及太平洋岛裔”,笼统地包括东亚、南亚、甚至中东等地区,其中以华裔和印度裔最众。1960年代的平权运动,为了消除种族隔离,学校可以考虑平衡种族的因素,变通录取少数族裔的学生,营造一个种族多元的学习环境,使所有的学生在校期间,学到如何与其他族裔一起融洽交往。哈佛校方称亚裔在美国人口比重只有6%,可是在本科生中去年达到21%,所以亚裔学生没有受到歧视。
上世纪早期,犹太人上名校也受到不平等待遇。哈佛的犹太学生从1900年的7%,逐年上升到1922年的21.5%。当时的校长想把犹太裔人数控制在总数的15%,遭到教授们反对。招生办想出一个办法,把录取标准加上了“个性和体能”一项。犹太学生通常来自大都市,在运动方面不出色,“个性”就更加主观了。
种族问题在美国既敏感又复杂,尤其像哈佛之类的名校,录取率只有6%,是稀缺资源,有人担心如果亚裔录取更多,会抢走黑人和中南美拉丁裔的机会,将造成族裔间更多的矛盾。更多亚裔团体持谨慎态度,甚至发出了警告。
这桩抗议案背后的推手是一位保守派的白人——爱瑞克·布隆,多年来挑战美国对少数族裔的平权法案。他在支持一位落榜的白人学生把德州大学告上法院之后,把目标转向亚裔学生,开通了“哈佛不公平”网站,并戳到痛点:“你没有被录取,也许是因为你的种族原因。”
去年11月,布隆资助的团体抗议录取不公,把哈佛告上法庭。但是当时有135个亚裔团体看穿了他的真正目的是打击平权法案,联名发表声明支持现有制度。家庭环境好的亚裔学生竞争名校在极少数,而过半数的亚裔高中毕业生升学选择的是学费便宜的两年制社区大学。平权法案给一般亚裔年轻人开了不少就业深造和从政的大门。
亚裔新移民家庭很容易把美国文化崇尚的“个人主义”看成“利己主义”。发现所谓的公平竞争背后有若干潜规则,一位升学顾问告诫亚裔学生,在申请名校时,要避免突出亚裔特性,千万别提运动长项是武术,更别说父母移民到美国是为了下一代过好日子,至于未来的职业选择,别说要当医生,等等。只是为了申请学校,要如此否定自己和自己的族群,实属可悲。
缺乏理想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逐渐成了亚裔学生的新标志。数年前,有位哈佛学生在校园报上刊登了一篇讥讽的短文,描写应届亚裔毕业生——高智商、世俗老道,女同学们穿着白色丝绸衬衫,配着黑色紧身窄裙、尖头的高跟鞋,疾步穿过校园去华尔街投行招聘面试,满脑子想到的就是如何跻身美国百分之一高收入的人群。文章发表后,引起校内外的抗议,认为这是恶意将亚裔女生挑出来开涮,其实在投行校园招聘会上,有的是其他族裔的学生,为什么白人整装应试,就理所当然?
美国或深或浅的种族偏见无处不在,上世纪哈佛校友黑人思想家威廉·爱德华·伯格哈特·杜波依斯,曾经感慨地说,黑人总是用别人的眼睛来看自己,造成和内在自己无休止的挣扎。亚裔学生必须肯定自己族群的认同,不过别人的眼睛也是一面镜子,精致利己主义落到自己身上,给人面目可憎的印象,带来族群间更多的矛盾,绝对得不偿失。
(作者为路透社前资深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