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雕塑中色彩的运用现象初探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zr28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雕塑色彩
  雕塑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的生活,同时又受到各时代不同宗教、思想的影响,比如在人类还处于旧石器时代时,就出现了原始石雕、骨雕等。雕塑是一种相对永久性的艺术,古代许多事物经过历史长河的冲刷已荡然无存,历代的雕塑遗产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人类形象的历史。传统的观念认为雕塑是静态的、可视的、可触的三维物体,通过雕塑诉诸视觉的空间形象来反映现实,因而被认为是最典型的造型艺术、静态艺术和空间艺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改变,在现代艺术中出现了反传统的四维雕塑、五维雕塑、声光雕塑、动态雕塑和软雕塑等。这是由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出现,改变着人们的时空观,使雕塑艺术从更高的层次上认识和表现世界,突破三维的、视觉的、静态的形式,向多维的时空心态方面探索。本文所指的雕塑色彩,就是这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改变,出现在这些当代雕塑上的色彩,它主要是指雕塑创作中雕塑的“固有色”、“面敷色”及光源影响下的“空间色”。
  二、中国当代雕塑中色彩的应用
  雕塑本体与色彩的关系是非常复杂也是极为多面的,两者互相制约、相互影响。艺术家会考虑到色彩的处理而在雕塑的制作上作相应调整。颜色的使用相应强化雕塑家的意图或者减弱雕塑中缺陷的部分。可以说色彩的运用使雕塑走向更广泛意义上的多元化。
  (一)色彩的民族性、时代性特点
  1、“中国红”的运用
  前面讲到色彩有民族性、时代性特点。人们对色彩会有独特的记忆。在延安时期初步形成盛极于文革时期“革命现实主义文化”的背景下,红色逐渐被意识形态化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准色,甚至成为美学概念。像“东方红,太阳升”“祖国山河一片红”当然所谓“中国红”并非单单指曾经被意识形态化的“红色”。“黑与红”早在汉代就被中华民族得以经典运用。如果说黄色是封建社会帝王家的“专用色”,那么“红色”是中国民间老百姓的权利,在国人心目中“红色”是“喜庆、吉利”的象征。像“红白喜事”、“对联”、“剪纸”等。冈特兰堡说过:“如果让我选择一种色彩来代表中国的话,我想应该是红色。”在靳棣强先生的许多作品中都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元素——红点,一个朱红而鲜亮的红点。他说:“红点是我在八十年代开始衍生的一个视觉元素,也是精神元素,它可以融汇我的设计意念,有生命地传递着丰富的讯息。”不管怎么说,红色这种喜庆的、中国的、有时又是恐怖的颜色成为雕塑家利用的理由。像隋建国教授的《中国制造》,有些作品可以用红色,也可以用白色等其他色,我们可以想象红色在这件作品中不可替代的效果。现在“红色”这种鲜艳夺目的颜色在当代雕塑中得到非常普遍化的运用。有些艺术家作品有对红色和白色及其它颜色的应用,在这种没有特别的指向性的时候,对不同颜色的运用表达了不同的感觉。颜色的使用如何更准确、更有效的表达雕塑家的意图,而不至于流于概念化,成为雕塑家“省事”的方式,我想这是值得思索的。
  2、民间色彩的运用
  民间色彩一般都是因原始图腾形成,有着较强的主观意识,各个民族的生活环境不同,色彩有着不同的发展,呈现多样化趋势。“红红绿绿,图个吉利”这句流传在老百姓中间的口头禅,说明整个民间美术的色彩特征。“红红绿绿”是色彩的视觉观感,是一种积极的、热烈的视觉心理反映,同时也是吉祥、喜庆的象征性语言。民间色彩常常构成特有艺术形象,给人们带来特有的审美感受和难忘的印象。民间色彩的强烈补色,高纯度的色相对比原则,是民间美术色彩造型的主要倾向。民间色彩以其直接性和“艳俗”特点成为表现当下生活的有利手段。
  3、卡通文化背景下的时尚色彩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的价值观也因此慢慢变化,而卡通文化作为一种娱乐形式很强的文化形态,影响着当代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在卡通文化的冲击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其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必然带有时尚文化的烙印。他们吃“麦当劳”、“肯德基”,看喜洋洋、蜡笔小新,唱流行的卡通片主题曲,买印有HelloKitty图案的物品。他们的语言方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卡通文化的影响。中国的卡通一代在旺盛的市场经济和商业文化的滋养下迅速成长起来。自幼看进口卡通动画、打卡通电玩、读漫画书、置身消费社会流行的卡通视觉资源中的一代人,热衷于通过追逐流行时尚来印证自身存在、他们的流行色是鲜艳的、唯美的、擅变的、引领潮流的又是反传统的。现代的时尚用品像LV的产品,苹果电脑以及Motorola手机都已经把这一代人青睐的颜色运用到产品研发上。雕塑同样如此。日本艺术家村上隆的丰乳细腰的女孩造型在色彩上淡雅、飘逸,或明快纯净,或五彩斑斓,反映了当代社会集体的感官欲望和审美需求。卡通文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同时对当代艺术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如鲁虹所说“卡通一代”的意义在于它标示了90年代中国艺术的自我认知方式所发生的变化,雕塑同样不会无视这种变化。
  (二)雕塑色彩运用的新方式
  1、雕塑上的绘画
  如果在雕塑上面作颜色处理,那颜色还是依附于雕塑形体的。但是如果在雕塑表面去画一些图形、符号的话,画的本身便有一种相对的独立性。这一点在陶瓷作品中一直是传统项目,比如古希腊陶器“黑绘”到“红绘”,再到白底彩绘,中国瓷器表面的青花、山水等纹样。由于描绘的方式有不同,比如釉下彩、釉上彩、贴花等,在纹样方面有传统的梅、兰、竹、菊,龙凤纹饰等祥瑞符号,更有现代文化中的各种图像都可以作为陶瓷表面装饰的选择。这种手法在中国当代雕塑中被艺术家转化运用。
  2、利用反射物体获取自然环境丰富的色彩
  这是在当代雕塑中出现的另外一种类型,是巧妙利用色彩的雕塑形式,通过将极度磨光的金属或者玻璃进行布局,形成一种独特的视觉形式。金属的这种磨光并不是传统的稍加打磨以表现金属的材质美,而是把它处理成镜子一般的反射物以映衬出对面环境的自然色彩。
  3、雕塑塑造手法与颜色的关系
  从美国照相写实主义开始,就有雕塑家极端化地运用了逼真的再现这一手段。他们要创造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形象来向传统具象雕塑挑战。应这一需要,艺术家的塑造手段也改变了。有的是直接从真人身上翻制,像美国70年代超级写实雕塑。像汉森的作品,他某种程度上运用了蜡像的制作手段,与现实无限的靠近作为目的,他把皮肤的斑痕甚至一道伤疤都会精微的加以描绘。
  4、雕塑的形体与色彩
  雕塑的形体一直是雕塑家极为重视的,色彩在某种程度上是依附于形体的。至少很少有人为了雕塑的色彩而去破坏形体。大部分的上色雕塑并没有因为涂色而削弱了作品的体量,颜色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去弥补形体的一些不足。但在日本卡通艺术家村上隆和奈良美智的雕塑作品中其设色是按照图片进行的。明暗交界线、高光、反光都是画出来的。也就是说光线已经被人为地固定在雕塑上。“这样一来,传统雕塑依靠形体本身的变化来获取光线的方式已经失效了。体量感、质感作为传统雕塑的生命也已经被消解”。
  三、结语
  中国红、民间色彩、时尚色彩在当代雕塑中被大量运用,雕塑本体色彩运用方式也在进行着变革,在雕塑上进行绘画、通过镜面材质反射自然环境的丰富色彩等。这些都是中国当代雕塑色彩多元化发展的现象。产生这些色彩现象的原因一是创作与展示方式的改变,二是雕塑作为媒介出现,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社会的文化结构开始进入多元化时期,商业精神、物质消费和流行文化已真正变成一种日常性,这为当代雕塑的色彩提供了视觉经验和意义背景。中国当代雕塑所出现的种种艺术现象是各种思想感情和艺术观念的表述。
  参考文献:
  [1]江文.传统漆艺在当代漆艺创作中的表现[J].装饰.2011(04)
  [2]陈帅.色彩在雕塑创作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2010(04)
  [3]何锐.从文化的角度谈公共艺术与自然生态[J].装饰.2006(03)
  [4]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编著.鲁迅美术学院雕塑50年[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温非,中北大学]
其他文献
为了制备甘草超滤液中异甘草素,建立一种络合萃取-反萃取方法.以异甘草素萃取率为研究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析因设计实验,优选得到最佳络合萃取剂;以异甘草素的反萃取率为研究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