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似乎是一个荒唐的判断。因为,凭什么,所有的瞎子都应该是天才?平常人不会这么去想。我们见过了太多的瞎子,或许,有时会觉得他们中的一些人比正常人机敏,但是,也不会去想这样一个问题:他们竟会是隐藏在地球上的天才!所以,我想,《没人如此之瞎》提出的命题是:想到与没想到,差别是很大的。我曾经在《想象力宣言》中说过,要做到,就先要想到。但遗憾的是,中国在世界进入工业革命后,在创造发明方面是做得比较差的。我认为主要是想象力被削弱的问题,人人不敢越雷池一步,因而,就进化不了。但在这篇小说中,惊天动地的进化却因为主人公的一个破天荒的想法而发生了。
小说中的主人公克里特斯做的事情,已不仅仅是越雷池一步了。他做了几个很反叛的事情,冒了几个天下之大不韪。一是,作为又丑又胖又矮的黑人,与个头高出自己两倍、比自己大6岁的白种女人相好并结婚,而且对方还是一个瞎子;二是他把自己的老婆当做首件实验品,把她的眼珠子挖了出来;三是带头把自己的眼珠子也挖了出来,并开始改变千万年来就把“看”当做是认识世界的方法的正常人。这些都是极端疯狂的行为,使人想到了弗兰肯斯坦。
主人公的这一切都来源于一个思想实验或者想象实验。也就是,13岁时,克里特斯就发现,用来收集和储存视觉映像的脑细胞比为其他感官服务的所有脑细胞的总和还要多。“为什么盲人不能变成天才呢?”实际上是基于一个更宽泛的命题提出的,那就是,“人的大脑不会合理利用自身的资源。”这颇像当年爱因斯坦想象自己跟光波一起飞行。由此思路出发,他开始独立研究,最后进入了挖别人眼珠子的冒险。
实际上,关于智力进化的科幻小说已写滥了,改变基因啊,用手术修改大脑皮层的结构啊……我们都太熟悉了,要出新必定得有过人之举。把智力与视力联系在一起,这样的想象,的确很让人赞叹。所以这篇小说揭示了科幻创作的一个重要秘密,那就是,在现有科学的背景下,发现不相关的事物之间的神奇联系,并为未来的科学发展作出启示。当然这并不是科幻创作的所有秘密。
其实小说留下的想象还在继续,作者并没有让小说在结束时真的结束。“视力与智力孰轻孰重,我们这些落伍的人还真得好好想想。”这是小说结尾时提出的命题,给读者留了很大的思考空间。那么,视力真的不如智力重要了吗?我们变得聪明了,却不再能看到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生活是否还有意义和趣味呢?未来的人类只需要一个拥有强大逻辑性的脑子,而不需要能带来刺激的感官吗?为什么作者不安排一个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既让人智力进化,也保留眼睛?这不是也很容易通过科学做到吗?为什么在小说中,人的外表的重要性被冷落到那样的地步?这后面是什么样的哲学?我们奉行多年的认识论究竟有多少真理?还有爱情与科学创造的灵感之关系的问题,还有潘朵拉盒子的问题,还有专制、民主与平等的问题(顶头上司做了“超视力”手术,而你没有,你还能保住饭碗吗),还有自由选择的问题,以及伦理和社会的问题,等等,这一大堆,实际上,是一个长篇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这篇小说因此是很复杂的,很有深度的。我在读了这篇小说后感到,科幻真的是一个尚未被穷尽的宝库。
另外,这篇小说,也再次表明,科幻的确被公认是最能体现人类想象力的典范,也是无数科学发明的点火器。《没人如此之瞎》虽然很短,但集中了想象力的所有基本元素,包括:浪漫情怀,也有些壮怀激烈,以科学为基础的生死不渝的爱情;很有理性,最实际的科学研究;冒险家的气质;人情味十足,人性关怀十足;通过创造性的办法解决问题;大气魄,涉及整个人类历史的演变;放任不拘,实现最大的自由度,拒绝谨小慎微;不以权威和定论为然,不怕犯错误,座右铭是:“为什么不呢?”活泼泼的,简单明了的,直指人心的;带有幽默感。这都是我们的生活中大大缺少的。所以我们不能没有科幻。
这时,我又一次想起,在1997年北京的国际科幻大会上,周光召院士当着那么多中外来宾,在开幕词中掷地有声地说:“从太空飞行到通讯卫星,从克隆技术到火星探测,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科技创造与发明,都是由科幻作家的描绘变成现实的!”而杨振宁也说过:“科幻,常常是发明的先导。幻想太重要了,可以说,没有幻想,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多年前我收看美国的“发现”频道,解说员的两句解说词留给我很深刻的印象。一句是,“我们永远追求制造不同。”另一句是,“若世上存在限制,这个限制便是想象力自身。”我想,这应是我们写科幻或者平常为人做事的原则。然而,克里特斯如果生活在中国,又会是怎样呢?他开始想那个重要问题“为什么并非所有的瞎子都是天才”时,才13岁,中国的孩子这时在做什么呢?在背功课,在迎接考试,在被填鸭!老师是不会允许他这样胡思乱想的,家长也会担心他的神经不正常。而且,要紧的是,我们为什么要去关心瞎子的问题?
小说中的主人公克里特斯做的事情,已不仅仅是越雷池一步了。他做了几个很反叛的事情,冒了几个天下之大不韪。一是,作为又丑又胖又矮的黑人,与个头高出自己两倍、比自己大6岁的白种女人相好并结婚,而且对方还是一个瞎子;二是他把自己的老婆当做首件实验品,把她的眼珠子挖了出来;三是带头把自己的眼珠子也挖了出来,并开始改变千万年来就把“看”当做是认识世界的方法的正常人。这些都是极端疯狂的行为,使人想到了弗兰肯斯坦。
主人公的这一切都来源于一个思想实验或者想象实验。也就是,13岁时,克里特斯就发现,用来收集和储存视觉映像的脑细胞比为其他感官服务的所有脑细胞的总和还要多。“为什么盲人不能变成天才呢?”实际上是基于一个更宽泛的命题提出的,那就是,“人的大脑不会合理利用自身的资源。”这颇像当年爱因斯坦想象自己跟光波一起飞行。由此思路出发,他开始独立研究,最后进入了挖别人眼珠子的冒险。
实际上,关于智力进化的科幻小说已写滥了,改变基因啊,用手术修改大脑皮层的结构啊……我们都太熟悉了,要出新必定得有过人之举。把智力与视力联系在一起,这样的想象,的确很让人赞叹。所以这篇小说揭示了科幻创作的一个重要秘密,那就是,在现有科学的背景下,发现不相关的事物之间的神奇联系,并为未来的科学发展作出启示。当然这并不是科幻创作的所有秘密。
其实小说留下的想象还在继续,作者并没有让小说在结束时真的结束。“视力与智力孰轻孰重,我们这些落伍的人还真得好好想想。”这是小说结尾时提出的命题,给读者留了很大的思考空间。那么,视力真的不如智力重要了吗?我们变得聪明了,却不再能看到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生活是否还有意义和趣味呢?未来的人类只需要一个拥有强大逻辑性的脑子,而不需要能带来刺激的感官吗?为什么作者不安排一个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既让人智力进化,也保留眼睛?这不是也很容易通过科学做到吗?为什么在小说中,人的外表的重要性被冷落到那样的地步?这后面是什么样的哲学?我们奉行多年的认识论究竟有多少真理?还有爱情与科学创造的灵感之关系的问题,还有潘朵拉盒子的问题,还有专制、民主与平等的问题(顶头上司做了“超视力”手术,而你没有,你还能保住饭碗吗),还有自由选择的问题,以及伦理和社会的问题,等等,这一大堆,实际上,是一个长篇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这篇小说因此是很复杂的,很有深度的。我在读了这篇小说后感到,科幻真的是一个尚未被穷尽的宝库。
另外,这篇小说,也再次表明,科幻的确被公认是最能体现人类想象力的典范,也是无数科学发明的点火器。《没人如此之瞎》虽然很短,但集中了想象力的所有基本元素,包括:浪漫情怀,也有些壮怀激烈,以科学为基础的生死不渝的爱情;很有理性,最实际的科学研究;冒险家的气质;人情味十足,人性关怀十足;通过创造性的办法解决问题;大气魄,涉及整个人类历史的演变;放任不拘,实现最大的自由度,拒绝谨小慎微;不以权威和定论为然,不怕犯错误,座右铭是:“为什么不呢?”活泼泼的,简单明了的,直指人心的;带有幽默感。这都是我们的生活中大大缺少的。所以我们不能没有科幻。
这时,我又一次想起,在1997年北京的国际科幻大会上,周光召院士当着那么多中外来宾,在开幕词中掷地有声地说:“从太空飞行到通讯卫星,从克隆技术到火星探测,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科技创造与发明,都是由科幻作家的描绘变成现实的!”而杨振宁也说过:“科幻,常常是发明的先导。幻想太重要了,可以说,没有幻想,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多年前我收看美国的“发现”频道,解说员的两句解说词留给我很深刻的印象。一句是,“我们永远追求制造不同。”另一句是,“若世上存在限制,这个限制便是想象力自身。”我想,这应是我们写科幻或者平常为人做事的原则。然而,克里特斯如果生活在中国,又会是怎样呢?他开始想那个重要问题“为什么并非所有的瞎子都是天才”时,才13岁,中国的孩子这时在做什么呢?在背功课,在迎接考试,在被填鸭!老师是不会允许他这样胡思乱想的,家长也会担心他的神经不正常。而且,要紧的是,我们为什么要去关心瞎子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