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科研经费规模不断扩大,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管理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从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和审计的现状出发,提出了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进行科研经费审计,应发挥自身优势,从管理入手,并提出了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管理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
近年来,时有院士、大学教授科研经费腐败事件发生,科研经费使用管理问题不但成为国家监管重点,而且成为社会热点。
为进一步规范高校科研管理,促进教育科技事业科学健康发展,教育部、财政部在2012年连续发文就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提出重要意见。主要文件有《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意见(教技【2012】14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教财【2012】7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科研行为的意见(教监【2012】6号)》。在这三个文件中,就高校科研行为的总体要求、具体规范以及建立健全高校科研行为管理机制等方面,作了详尽的规定和要求,明确提出了对科研经费建立分级管理体制,即学校是科研经费管理的责任主体,校长对学校的科研经费管理承担领导责任、院系对本单位科研经费使用承担监管责任、项目负责人是科研经费使用的直接责任人,对经费使用承担法律责任。
而在此之前,科研经费一直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度,所属院系部门不干涉其经费的使用和管理,而代表学校对科研经费进行监管的行政部门,又难以对全校庞大的经费使用进行有效监管,使得实际运行中对科研经费的监管流于形式,导致了种种问题的发生。
二、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现状
以上述三个文件出台为节点,在之前的科研经费审计中,主要是根据科研经费拨款单位的要求,委托社会审计组织对科研经费进行审计,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参与并不多,一方面是由于内部审计机构主要为本校的管理服务,在独立性方面与社会审计组织相比稍差,另一方面,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力量也稍差,一般仅有几个人,已经承担了大量的工程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财务审计和各类专项审计等任务,对于广泛开展科研经费审计力不从心。
新文件的出台,不但明确了高校科研经费的三级管理体制,而且明确要求“学校要将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纳入内部审计部门的重点审计范围,对全部科研项目实施抽查审计,对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在此情况下,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就要想办法扬长避短,既要发挥自己对学校管理情况比较熟悉了解的优势,又要避免人力资源不足的劣势,在科研经费审计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三、发挥内审优势,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审计工作
相对于社会审计组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一大优势在于对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执行情况比较熟悉,更容易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向。因此,在进行科研经费审计时,内审应注意发挥自己的优势,从管理入手,贯穿科研立项、预算编制及调整、合同管理、经费使用及审批、资产管理、绩效及责任追究等科研管理的全过程,梳理本校存在的问题及风险,促进完善科研经费管理,以求发挥审计的预警作用,从源头上降低和防范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具体来说,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在进行科研经费审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从管理入手,保证科研经费管理使用的合规性、真实性和相关性
在合规性方面,国家及相关部门、经费拨出单位以及学校制定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是我们进行审计的依据。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应逐级梳理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检查在本校的执行落实情况,从而对本校科研管理制度的合法性、健全性、有效性进行评价。
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真实性、相关性问题的控制,除了学校在财经管理等方面提出一些具体要求,严格审核科研业务的相关资料和凭据之外,还需要院系单位切实负起监管责任。对于重复立项问题、科研业务的真实性、与本课题研究的相关性等问题,学校一级行政单位往往由于不了解具体业务而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管。审计过程中要注意检查院系一级监管责任的落实情况,包括是否建立了相关的内控制度、实际执行情况如何等。
2.不但要发现问题,还要追究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
管理审计不同于财务收支审计,不能仅限于发现有多少经费使用没有按照预算执行,或者是发现多少不合法的票据,而更要进一步找出问题背后的原因,找出管理中存在的漏洞,从而改进管理、防范风险。
举个例子来说,关于科研经费预算编制工作,我们不但要审核预算编制的结果以及预算的执行情况,还要对预算编制的流程进行检查。有相当数量的科研人员并不熟悉财务管理,更不了解预算的重要性和严肃性,往往为了应付差事,随意编制预算。可想而知,这样的预算必然存在缺项、漏项、以及经费分配不合理等情况,在执行过程中也必然会出现各种问题,给学校带来财务风险和法律风险。作为高校内部审计机构,我们就不应该仅仅指出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更应该从预算编制的控制流程入手,揭示其风险,建议学校加强对科研人员的培训指导,健全学校的预算编制控制流程,从源头上消除大量的因为预算编制不合理产生的问题。
3.以多种方式灵活开展科研经费审计工作
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开展科研经费审计工作,不应仅限于针对某个科研项目进行结项审计,而应该根据工作需要合理制定审计工作计划。既可以开展全校范围的科研经费管理内控审计,又可以针对某些重点项目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还可以将科研经费审计融入二级单位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中,对于某一阶段反映比较突出的具体问题,可以开展专项审计或审计调查,对于风险较小、资金量不大的审计项目则可以以审签方式进行。以多种方式开展科研经费审计工作,既可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效益,又可以将对日常科研管理工作的影响降至最低。
4.提高被审计科研人员的参与度,避免消极抵抗情绪
根据IIA的定义,内部审计的最终目的是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因此,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的目标绝不仅仅是查找问题。大多数科研人员在科研经费使用中违规并不是有意为之,更多的是出于对规章制度的不了解和不熟悉。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科研经费审计时,应注意保护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与科研人员探讨经费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避免由于简单粗暴地批评指责而影响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5.充分利用外部审计结果,提高审计效率
由于高校内部审计机构普遍存在人员较少、力量不足的情况,因此在开展科研经费审计时应注意充分利用已有的外部审计结果,必要时还可以借助专家或者社会审计组织的力量,提高审计效率。(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审计处)
参考文献:
[1] 王亚荣.高校科研经费审计中的难点与解决措施.中国内部审计,2014.3:81—82
[2] 裴华,何学,黄显官.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审计模式探讨.财会通讯(综合),2014.3(上):76—77
[3] 曹荣.高校科研经费审计探析.会计之友,2014.16:104—105
[4] 郑克强,沐得力.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研究综述.价值工程,2015.1:193—194
[5] 陈照,刘飞宇.关于内审推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思考.财经界(学术版),2015.2:236—237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管理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
近年来,时有院士、大学教授科研经费腐败事件发生,科研经费使用管理问题不但成为国家监管重点,而且成为社会热点。
为进一步规范高校科研管理,促进教育科技事业科学健康发展,教育部、财政部在2012年连续发文就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提出重要意见。主要文件有《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意见(教技【2012】14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教财【2012】7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科研行为的意见(教监【2012】6号)》。在这三个文件中,就高校科研行为的总体要求、具体规范以及建立健全高校科研行为管理机制等方面,作了详尽的规定和要求,明确提出了对科研经费建立分级管理体制,即学校是科研经费管理的责任主体,校长对学校的科研经费管理承担领导责任、院系对本单位科研经费使用承担监管责任、项目负责人是科研经费使用的直接责任人,对经费使用承担法律责任。
而在此之前,科研经费一直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度,所属院系部门不干涉其经费的使用和管理,而代表学校对科研经费进行监管的行政部门,又难以对全校庞大的经费使用进行有效监管,使得实际运行中对科研经费的监管流于形式,导致了种种问题的发生。
二、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现状
以上述三个文件出台为节点,在之前的科研经费审计中,主要是根据科研经费拨款单位的要求,委托社会审计组织对科研经费进行审计,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参与并不多,一方面是由于内部审计机构主要为本校的管理服务,在独立性方面与社会审计组织相比稍差,另一方面,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力量也稍差,一般仅有几个人,已经承担了大量的工程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财务审计和各类专项审计等任务,对于广泛开展科研经费审计力不从心。
新文件的出台,不但明确了高校科研经费的三级管理体制,而且明确要求“学校要将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纳入内部审计部门的重点审计范围,对全部科研项目实施抽查审计,对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在此情况下,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就要想办法扬长避短,既要发挥自己对学校管理情况比较熟悉了解的优势,又要避免人力资源不足的劣势,在科研经费审计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三、发挥内审优势,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审计工作
相对于社会审计组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一大优势在于对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执行情况比较熟悉,更容易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向。因此,在进行科研经费审计时,内审应注意发挥自己的优势,从管理入手,贯穿科研立项、预算编制及调整、合同管理、经费使用及审批、资产管理、绩效及责任追究等科研管理的全过程,梳理本校存在的问题及风险,促进完善科研经费管理,以求发挥审计的预警作用,从源头上降低和防范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具体来说,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在进行科研经费审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从管理入手,保证科研经费管理使用的合规性、真实性和相关性
在合规性方面,国家及相关部门、经费拨出单位以及学校制定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是我们进行审计的依据。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应逐级梳理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检查在本校的执行落实情况,从而对本校科研管理制度的合法性、健全性、有效性进行评价。
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真实性、相关性问题的控制,除了学校在财经管理等方面提出一些具体要求,严格审核科研业务的相关资料和凭据之外,还需要院系单位切实负起监管责任。对于重复立项问题、科研业务的真实性、与本课题研究的相关性等问题,学校一级行政单位往往由于不了解具体业务而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管。审计过程中要注意检查院系一级监管责任的落实情况,包括是否建立了相关的内控制度、实际执行情况如何等。
2.不但要发现问题,还要追究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
管理审计不同于财务收支审计,不能仅限于发现有多少经费使用没有按照预算执行,或者是发现多少不合法的票据,而更要进一步找出问题背后的原因,找出管理中存在的漏洞,从而改进管理、防范风险。
举个例子来说,关于科研经费预算编制工作,我们不但要审核预算编制的结果以及预算的执行情况,还要对预算编制的流程进行检查。有相当数量的科研人员并不熟悉财务管理,更不了解预算的重要性和严肃性,往往为了应付差事,随意编制预算。可想而知,这样的预算必然存在缺项、漏项、以及经费分配不合理等情况,在执行过程中也必然会出现各种问题,给学校带来财务风险和法律风险。作为高校内部审计机构,我们就不应该仅仅指出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更应该从预算编制的控制流程入手,揭示其风险,建议学校加强对科研人员的培训指导,健全学校的预算编制控制流程,从源头上消除大量的因为预算编制不合理产生的问题。
3.以多种方式灵活开展科研经费审计工作
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开展科研经费审计工作,不应仅限于针对某个科研项目进行结项审计,而应该根据工作需要合理制定审计工作计划。既可以开展全校范围的科研经费管理内控审计,又可以针对某些重点项目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还可以将科研经费审计融入二级单位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中,对于某一阶段反映比较突出的具体问题,可以开展专项审计或审计调查,对于风险较小、资金量不大的审计项目则可以以审签方式进行。以多种方式开展科研经费审计工作,既可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效益,又可以将对日常科研管理工作的影响降至最低。
4.提高被审计科研人员的参与度,避免消极抵抗情绪
根据IIA的定义,内部审计的最终目的是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因此,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的目标绝不仅仅是查找问题。大多数科研人员在科研经费使用中违规并不是有意为之,更多的是出于对规章制度的不了解和不熟悉。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科研经费审计时,应注意保护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与科研人员探讨经费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避免由于简单粗暴地批评指责而影响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5.充分利用外部审计结果,提高审计效率
由于高校内部审计机构普遍存在人员较少、力量不足的情况,因此在开展科研经费审计时应注意充分利用已有的外部审计结果,必要时还可以借助专家或者社会审计组织的力量,提高审计效率。(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审计处)
参考文献:
[1] 王亚荣.高校科研经费审计中的难点与解决措施.中国内部审计,2014.3:81—82
[2] 裴华,何学,黄显官.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审计模式探讨.财会通讯(综合),2014.3(上):76—77
[3] 曹荣.高校科研经费审计探析.会计之友,2014.16:104—105
[4] 郑克强,沐得力.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研究综述.价值工程,2015.1:193—194
[5] 陈照,刘飞宇.关于内审推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思考.财经界(学术版),2015.2:23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