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语文阅读素养构成因素众多,阅读知识、阅读能力和阅读情志是核心内容,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为阅读教学设计提供必要支持,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全面成长。语文教师需要理顺阅读素养的基本内容和构建规律,利用多种优化设计,提升阅读教学品质,帮助学生实现阅读能力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结构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素养是学科综合能力的核心内容,开展阅读素养研究,可以帮助教师理清阅读教学基本方向,矫正阅读教学教学操作,提升阅读素养培养品质。阅读素养构成主要包括阅读知识、阅读能力和阅读情志等内容。阅读知识是阅读素养的基础,阅读能力是阅读素养的核心,阅读情志是阅读素养的保障,三位一体构成阅读素养价值体系。教师在具体实施教学策略时,要注意三者之间的均衡发展,最终实现学生阅读素养的健康成长。
一、阅读素养的基础构件
阅读知识具有广泛的内涵,这是阅读素养培养的基础条件。虽然小学生阅读知识还比较单薄,但在具体阅读操作时,还是会运用到语言学知识、语用学知识、社会学知识、文艺学知识、文化知识、自然学知识等。
1.语言知识储备
小学生语言知识储备有限,这是教师需要直面的问题。在具体阅读教学引导时,需要针对学生语言知识基础起点展开设计。小学生语言知识呈现个体差异性,对字、词、句、段、篇的认知能力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教师要有分层教学意识,在引导学生认字、构词、断句、谋篇学习中,要给出不同的引导策略。学生语言知识储备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知识,对从根本上改善学生阅读认知有重要帮助。
2.文本知识整合
所谓文本知识,是指文本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特殊特征,语言特征、写作风格、情感抒发、体裁特点等,都包含丰富文本知识。如童话故事内容,这是小学生比较熟悉和喜欢的体裁,其基本特征也是比较突出的。人物形象特征、语言表达特征、情节设计特征都带有特殊性,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文本知识,展开阅读教学引导,帮助学生順利进入到文本阅读核心,在理清文本构成过程中塑造阅读素养。
3.生活知识借鉴
阅读学习不是单纯的文本诵读,需要阅读者运用多重知识储备,对文本展开全面解析,其中也包括生活知识和社会知识的运用。学生有一定生活经历,也有一些社会认知积累,这些都是阅读学习的重要条件。小学语文教材大多与学生生活形成高度契合,学生生活知识和社会知识都有支持作用。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学生成功激活生活认知思维,一样给阅读素养成长带来正能量。
二、阅读素养的核心要素
阅读能力是指学生对阅读文本展开的分析研究能力,包括对字、词、句、段、篇的理解,也包括对文意的分析、整合、判断、归结、创作。从基础阅读能力、学科阅读能力、拓展阅读能力等角度展开研究,比较符合小学阅读教学的实际需要。
1.基础阅读能力塑造
关于基础阅读能力概念解读,可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在大家的普遍共识中,认读能力、理解能力、评价能力和创造能力,应该是基础阅读能力的基本内涵。认读能力是指学生识字、梳理文意的能力。理解能力是指对文本内涵展开的阅读解析和感知。评价能力是指对文本展开的赏析、批评、判断,是阅读者站在自己立场上的认知呈现。创造能力是指对文本的拓展训练,如读写结合、读思结合等。
2.学科阅读能力培养
学科阅读能力是指语文学科课程的阅读理解认知能力。语文阅读教学有自身规律,教师对此要有清晰认知。学科阅读能力高低,制约学生阅读素养培养品质优劣。学生对书面语言的感知和理解、对书面语言的分析和鉴赏、对阅读形成的记忆、对阅读速度的控制等,都属于学科阅读能力指标。如阅读速度控制,浏览、跳读、认读、精读、品读等,都属于阅读操作形式,针对不同文本内容采用不同阅读形式,体现的正是学科阅读教学特征。
3.拓展阅读能力锻造
阅读教学不能局限于教材文本,需要有拓展阅读意识,阅读资源浩如烟海,教师要有拓展设计意识,引导学生展开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学习,对全面提升学生阅读素养有重要现实意义。教材文本内容有限,学生有拓展阅读诉求,教师给出定向性引导,能够给学生带来明确的操作方向。
《赶海》讲述的场面是大多数学生都比较熟悉的,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自主阅读学习时,让学生找出比较经典的语段,并展开赏析活动。学生快速行动起来。有学生找到这段:“它摇摆着两条长须,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我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这武将就成了我的俘虏,再也神气不起来了。”作者语言非常灵动,运用了比喻和拟人修辞方法,将赶海捉海虾的动作过程生动展示出来了,表达了作者喜悦欢快心情。从学生赏析中可以看出,学生运用了品读方法,对重点语句展开深度剖析,总结出作者情感走向,体现的是学科阅读能力和拓展阅读能力。学生未必有赶海经历,但对这个场景是比较熟悉的,对赶海场景描写,以及对人物情感把握是准确的,这说明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阅读能力得到充分展示。
三、阅读素养的基本保障
阅读情志主要包括阅读兴趣、阅读情感和阅读习惯,这是阅读素养培养的重要保障条件。小学生阅读学习有自己的价值取向,教师需要从不同视角展开教学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内动力是提升阅读素养的重要措施。
1.阅读兴趣激发
阅读兴趣是由阅读文本内质引发的阅读者良性心理触动,当阅读者建立了浓厚的阅读兴趣,阅读行为才会更为高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话非常有道理。小学生直观思维比较发达,对图画、离奇故事情节、自然奥秘等内容有主动探索欲望,这都是阅读兴趣生发的基本诱因。教师也要运用多种教辅手段,为学生创设适宜阅读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触,以激发学生自觉阅读学习的热情。教师生动讲解、案例展示、悬疑设计、实地观察、诵读展示等,都可以成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2.阅读情感培养
阅读情感是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渗透到阅读操作过程中形成的情感倾向,学生都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对文本内容有个性情感认知意识。学生对作品中人物命运的关注,对文本主题含义的追索,对文本教育意义的理解和接受,都属于阅读情感培养的范畴。从学生自身来说,有阅读兴趣是比较肤浅的情感倾向,热爱阅读,喜欢思考,主动运用,这样的情感体现才更有说服力。
3.阅读习惯养成
阅读是个体学习行为,具有个性化特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至关重要。阅读习惯包括阅读主动意识、阅读学习方式运用、阅读认知内化操作等,站在教师角度来看,培养学生良好阅读学习习惯,这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最重要因素。学生热爱读书,其学习表现自然会更为优秀。教师不妨在学生阅读习惯操作技巧等方面给出必要的引导,如建立读书档案、读书体会、摘录文库等,都可以帮助学生提升阅读素养。
小学语文阅读素养培养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作为语文教师,需要理顺阅读素养的基本内容和构建规律,利用多种优化设计,提升阅读教学品质。阅读素养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忽视,只有做到均衡发展,才能确保阅读教学的顺利进行,帮助学生实现阅读能力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夏正江.试论中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层级结构及其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01,(02).
[2]孙蓉蓉.送阅读作业“回家”[J].基础教育研究,2017,(16).
[3]董蓓菲.国际小学生阅读素养评估解读[J].语文建设,2009,(09).
责任编辑 周正旺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结构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素养是学科综合能力的核心内容,开展阅读素养研究,可以帮助教师理清阅读教学基本方向,矫正阅读教学教学操作,提升阅读素养培养品质。阅读素养构成主要包括阅读知识、阅读能力和阅读情志等内容。阅读知识是阅读素养的基础,阅读能力是阅读素养的核心,阅读情志是阅读素养的保障,三位一体构成阅读素养价值体系。教师在具体实施教学策略时,要注意三者之间的均衡发展,最终实现学生阅读素养的健康成长。
一、阅读素养的基础构件
阅读知识具有广泛的内涵,这是阅读素养培养的基础条件。虽然小学生阅读知识还比较单薄,但在具体阅读操作时,还是会运用到语言学知识、语用学知识、社会学知识、文艺学知识、文化知识、自然学知识等。
1.语言知识储备
小学生语言知识储备有限,这是教师需要直面的问题。在具体阅读教学引导时,需要针对学生语言知识基础起点展开设计。小学生语言知识呈现个体差异性,对字、词、句、段、篇的认知能力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教师要有分层教学意识,在引导学生认字、构词、断句、谋篇学习中,要给出不同的引导策略。学生语言知识储备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知识,对从根本上改善学生阅读认知有重要帮助。
2.文本知识整合
所谓文本知识,是指文本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特殊特征,语言特征、写作风格、情感抒发、体裁特点等,都包含丰富文本知识。如童话故事内容,这是小学生比较熟悉和喜欢的体裁,其基本特征也是比较突出的。人物形象特征、语言表达特征、情节设计特征都带有特殊性,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文本知识,展开阅读教学引导,帮助学生順利进入到文本阅读核心,在理清文本构成过程中塑造阅读素养。
3.生活知识借鉴
阅读学习不是单纯的文本诵读,需要阅读者运用多重知识储备,对文本展开全面解析,其中也包括生活知识和社会知识的运用。学生有一定生活经历,也有一些社会认知积累,这些都是阅读学习的重要条件。小学语文教材大多与学生生活形成高度契合,学生生活知识和社会知识都有支持作用。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学生成功激活生活认知思维,一样给阅读素养成长带来正能量。
二、阅读素养的核心要素
阅读能力是指学生对阅读文本展开的分析研究能力,包括对字、词、句、段、篇的理解,也包括对文意的分析、整合、判断、归结、创作。从基础阅读能力、学科阅读能力、拓展阅读能力等角度展开研究,比较符合小学阅读教学的实际需要。
1.基础阅读能力塑造
关于基础阅读能力概念解读,可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在大家的普遍共识中,认读能力、理解能力、评价能力和创造能力,应该是基础阅读能力的基本内涵。认读能力是指学生识字、梳理文意的能力。理解能力是指对文本内涵展开的阅读解析和感知。评价能力是指对文本展开的赏析、批评、判断,是阅读者站在自己立场上的认知呈现。创造能力是指对文本的拓展训练,如读写结合、读思结合等。
2.学科阅读能力培养
学科阅读能力是指语文学科课程的阅读理解认知能力。语文阅读教学有自身规律,教师对此要有清晰认知。学科阅读能力高低,制约学生阅读素养培养品质优劣。学生对书面语言的感知和理解、对书面语言的分析和鉴赏、对阅读形成的记忆、对阅读速度的控制等,都属于学科阅读能力指标。如阅读速度控制,浏览、跳读、认读、精读、品读等,都属于阅读操作形式,针对不同文本内容采用不同阅读形式,体现的正是学科阅读教学特征。
3.拓展阅读能力锻造
阅读教学不能局限于教材文本,需要有拓展阅读意识,阅读资源浩如烟海,教师要有拓展设计意识,引导学生展开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学习,对全面提升学生阅读素养有重要现实意义。教材文本内容有限,学生有拓展阅读诉求,教师给出定向性引导,能够给学生带来明确的操作方向。
《赶海》讲述的场面是大多数学生都比较熟悉的,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自主阅读学习时,让学生找出比较经典的语段,并展开赏析活动。学生快速行动起来。有学生找到这段:“它摇摆着两条长须,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我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这武将就成了我的俘虏,再也神气不起来了。”作者语言非常灵动,运用了比喻和拟人修辞方法,将赶海捉海虾的动作过程生动展示出来了,表达了作者喜悦欢快心情。从学生赏析中可以看出,学生运用了品读方法,对重点语句展开深度剖析,总结出作者情感走向,体现的是学科阅读能力和拓展阅读能力。学生未必有赶海经历,但对这个场景是比较熟悉的,对赶海场景描写,以及对人物情感把握是准确的,这说明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阅读能力得到充分展示。
三、阅读素养的基本保障
阅读情志主要包括阅读兴趣、阅读情感和阅读习惯,这是阅读素养培养的重要保障条件。小学生阅读学习有自己的价值取向,教师需要从不同视角展开教学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内动力是提升阅读素养的重要措施。
1.阅读兴趣激发
阅读兴趣是由阅读文本内质引发的阅读者良性心理触动,当阅读者建立了浓厚的阅读兴趣,阅读行为才会更为高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话非常有道理。小学生直观思维比较发达,对图画、离奇故事情节、自然奥秘等内容有主动探索欲望,这都是阅读兴趣生发的基本诱因。教师也要运用多种教辅手段,为学生创设适宜阅读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触,以激发学生自觉阅读学习的热情。教师生动讲解、案例展示、悬疑设计、实地观察、诵读展示等,都可以成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2.阅读情感培养
阅读情感是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渗透到阅读操作过程中形成的情感倾向,学生都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对文本内容有个性情感认知意识。学生对作品中人物命运的关注,对文本主题含义的追索,对文本教育意义的理解和接受,都属于阅读情感培养的范畴。从学生自身来说,有阅读兴趣是比较肤浅的情感倾向,热爱阅读,喜欢思考,主动运用,这样的情感体现才更有说服力。
3.阅读习惯养成
阅读是个体学习行为,具有个性化特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至关重要。阅读习惯包括阅读主动意识、阅读学习方式运用、阅读认知内化操作等,站在教师角度来看,培养学生良好阅读学习习惯,这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最重要因素。学生热爱读书,其学习表现自然会更为优秀。教师不妨在学生阅读习惯操作技巧等方面给出必要的引导,如建立读书档案、读书体会、摘录文库等,都可以帮助学生提升阅读素养。
小学语文阅读素养培养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作为语文教师,需要理顺阅读素养的基本内容和构建规律,利用多种优化设计,提升阅读教学品质。阅读素养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忽视,只有做到均衡发展,才能确保阅读教学的顺利进行,帮助学生实现阅读能力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夏正江.试论中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层级结构及其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01,(02).
[2]孙蓉蓉.送阅读作业“回家”[J].基础教育研究,2017,(16).
[3]董蓓菲.国际小学生阅读素养评估解读[J].语文建设,2009,(09).
责任编辑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