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与写意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qid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代青料(钴土矿)彩绘工艺根植于景德镇制瓷土壤之后,吮吸了中国多门传统艺术的营养,迅速发展起来,到元代晚期,成为中国瓷苑独秀的“青花”工艺。在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青花工艺与艺术,装饰与绘画在坯体上相互交融,形成异彩纷呈的艺术风貌。
  
  一、陶瓷文献中记述的青花彩绘工艺
  
  《江西大志·陶书》“回青”云:“回青纯,则色散而不收;石青加多,则色沉而不亮。每两加石青一钱,谓之上青,四六分加谓之中青。……中青用以设色,则笔路分明;上青用以混水,则颜色清亮。”《陶冶图编次》“圆器青花”云:“画者止学画而不学染,染者止学染而不学画。”一般而言,青花的彩绘技法有官、民窑之分:官窑工整、严谨、细腻;民窑草率、粗放、简练。文献记述的应是官窑彩绘工艺。《陶冶图编次》中记述的“画”即现代工艺的“钩线”,就是按坯体上的粉本,用青料钩勒线条,表现纹样的轮廓或图画中的图像、形态。《江西大志》记述的“设色”、“混水”与《陶冶图编次》的“染”即现代的“混水”(又称“分水”),就是在轮廓线内或图像上用“混水”法染色。现代“混水”的方法是:混水前,要预先配制成几种浓淡不同的青料水,将特制的“混水笔”饱含着青料水,用笔锋带动欲滴的水珠轻轻地敷染在坯体上(图1)。这种技法是景德镇传统青花独特的艺术语言。
  
  二、青花的装饰性——技法
  
  
  历代青花瓷器实物证明青花工艺是在实践中逐渐变化的。青花工艺的改变带来艺术风格的变化,新的艺术手法促使工艺的发展。由于《江西大志》记述的是嘉靖时期的工艺,用这种“混水”法无法表现弘治、成化及更早的青花效果,显然此前的彩绘工艺明中期以后不用而失传了。又因缺少记述相关工艺的文献资料,我们只有通过复制取得与原器物相似的艺术效果,从而验证元至明中期(景泰、天顺时期)为钩线、拓料法;成化至正德时期为钩线、染水法;正德、嘉靖时期为钩线、混水法。
  
  (一)钩线、拓料法——用绘画手法表现装饰效果
  1.元代青花的工艺技法:笔毫含料饱满,在粉本上以匀速运笔钩勒线条,以平涂拓抹青料,表现平整匀净的色块。由于元青花题材丰富,在装饰上大致分为纹样式和图画式。以图画式为例,其艺术特征是:①构图采用二维空间,均衡布局,把景物的前后、大小、明暗、深浅、层叠和掩映等存在形式,布置在平面(瓶体有弧度)的空间上。景物形成萦纡空间,指景物之间高低上下,参差错落。采用“挪让”、“填补”的手法把配景布陈在主体景物之外,形成一个空间(白地)带。空间带环绕实景萦纡回旋,这种“萦纡”布局成为后代青花装饰“水路”的基本格局。②形象准确,手法写实。有青郁而鲜碧色泽的图画与白釉瓷质产生明快的青白对比。③笔情墨(料)趣生意盎然。充分发挥坯体吸水性,青料有浓淡发色性能,上青白釉后在高温下熔融,青料微微地洇透晕散,产生水墨在生宣纸上的墨韵效果,与水墨画的幽雅隐秀格调有一定的相似性。在典型的图画式元青花杂剧故事图中,用笔还讲究提按起伏,用洗染局部表现景物的浓淡过渡,甚至还有纯粹的中国画画法。如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图2),萧何紧锁双眉,神情严峻,扬鞭跃马,急速前进。人物形象传神,奔马姿态雄健。马腹下的空白处绘芭蕉、竹石。大芭蕉的外形及展开的弧度与马腹外形协调,两者之间留下一条空白带。两片芭蕉叶“挪让”张开,填补马前腿周围的空间。竹梢向右摇曳,竹梢尖“个”字正好插进石块皴折的白地空白,形成凹凸青白协调的形态。表现具体景物的用笔则手法多变,人物衣纹的线条圆劲,山石皱折线条挺拔。而单纯的丛竹、细枝新篁提按用笔时铺毫沉稳,快速提笔收锋,颇有元画竹名家李衍的笔意。这是元青花局部的绘画性从属于整体装饰性的典型特征。
  
  
  2.明代永、宣的青花工艺技法:在坯体的粉本上,用浓青料钩勒纹样的轮廓,蘸浓青料拓抹在纹样的暗部,再用稍含清水的笔将青料洗染过渡到亮部,最后作局部修饰。如宣德青花折枝茶花图扁壶(图3),以画叶为例,先钩勒外轮廓,在叶片两侧拓抹浓青料,洗染青料使之向中间自然过渡,然后用浓青料钩勒叶脉。茶花的花瓣也用此法。这种洗染法,其实元青花就已采用,如画山石、坡岸、游鱼等,永、宣时运用得更为普遍。永、宣青花的艺术特征是“水路”分明,适合纹样的整体装饰性强。纹样局部又有写实性,有小笔触带动青料出现深浅浓淡的色调变化,显得丰富多样,具有一定的绘画性意味。但从工艺角度看,局部小笔触的色调颇有浑浊杂乱的感觉。永、宣时期绝大多数为纹样式,但用笔仍讲究变化,如宣德青花松竹梅图三足炉(图4),画松干、梅枝用笔遒劲,画湖石笔法古拙,画竹叶笔意活泼等。不过整体上依旧归于装饰。如上图的团状松针,大小如一,放射状的整齐排列,三四团成为一组。
  
  (二)钩线、染(料)水法——用工艺技法表现装饰性
  
  明代成化的青花工艺技法:钩线——细腻的线条。钩勒纹样轮廓的线条粗细一致,线条的色调浓淡均匀,运笔没有起笔收笔的变化(不同于中国画铁线描的细劲线条),这种线条表现的纹样颇有装饰味。填色——平匀的染水。成化官窑青花纹样中出现的平匀、清澄、淡雅的色块,色块内没有永、宣时交错芜杂的笔痕,并用同一浓度的青料色水分别填在纹样的不同部位。在没有出现“混水”技法前,采用什么技法呢?陶瓷文献虽无记载,经研究并通过复制达到逼肖的效果验证,应是采用小笔饱蘸一定浓淡的青料水触及坯体,让坯体自然吸收,青料水均匀渗化。而不是用含料水的笔挫锋压在坯体上再拓抹在纹样中,这样青料水不能自然洇散,导致笔毫带动料色出现浑浊的痕迹。如成化斗彩宝相花纹天字款盖罐(图5,系已完成青花部分的半成品),用双钩画宝相花、茎和叶的线条细腻;花瓣内的青料水分为浓淡两个色阶,淡色花瓣料水澄明、清澈,料色均匀。这项工艺技法更适应在立体器型上的青花纹样式装饰,这种染(料)水彩绘的微妙变化逐渐演变为后来的青花“混水”新工艺。
  
  
  (三)钩线混水法——不断革新、完善的工艺技法
  1.正德、嘉靖的青花钩线混水法——用工艺技法强化装饰性。本文第一节已述钩线混水技法。其工艺程序是钩线之后完成混水,就不再作修饰性的钩线。嘉靖时一般为一种浓度的料水,两种的情况较少。使用大混水笔,混水的面积也大,涵盖整个纹样,形成剪影式的青白对比特征。此前弘治都还保留有拓抹或染(料)水后,再钩线的工艺程序。如弘治青花折枝花果纹盘(图6),盘心的栀子花叶片上有清晰的痕迹显现拓抹浓青料,又染淡青料水,再在其上钩叶脉。再看嘉靖青花松竹梅图盘(图7)、青花云龙纹盖罐(图8),画成松针、龙发、龙鳞片的线条后,在整个纹样上敷一层同浓度的料水(混水)。这样,松竹梅纹样形成的青色点(花)、线(枝干)、面(成团状松针)切割出许多白色空间。龙纹不再是以画意表现其威严和雄健,而是平贴于白釉瓷面的青色块面与水路(空间)的对比,是粗(龙纹)与细(云纹和波浪纹)曲线的对比。因此,嘉靖青花不追求景物的形态生动和笔法的丰富变化,隐去局部和细节,把握大块与整体,讲究装饰的节奏和韵律。这种装饰特征延续到万历,形成嘉、万青花剪影式风格。
  
  2.顺治、康熙的青花钩线混水法——用工艺技法表现装饰性的画意。晚明民窑青花混水时灵活的操作,洗炼的笔触,形成明快而隽爽的色彩效果,给清初青花工艺很大的启示。然后加以改进和完善,技法日益娴熟,并运用到更为雅致和生动的粉本上,形成了顺治、康熙的青花工艺特征:①“料分五色”。借鉴水墨画“墨分五色”的变化,将青料调配水分,分为“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五个色阶,单纯的青料色表现出丰富的层次。②“混水”有画意。传统平填式的“混水”革新为绘画性的“混水”,即用混水笔描绘景物,表达画意。在描绘山石的纹理结构、龙脉起伏时,混水笔蘸青料水后再略蘸清水,每笔起笔处料色清淡尖细,收笔处料水浓郁圆浑。受中国山水画披麻皴画法的启发,用从淡到浓的笔痕依次染出山体块面,表现出山石凹凸体积感和山体受光面和山谷背光面的阴阳变化(有著述认为是用披麻皴法,甚至学“四王”等,是脱离青花工艺的臆断)。并善于留空白,以虚托实,以白衬青,整体上又分割了青、白色块,起到色块均衡的效果。③“混水”有韵味。混水笔饱含淡料水,洇散在坯体,留下的笔触清晰明快,近似生宣纸上水墨洇散时笔痕与笔痕之间留有水洇的痕迹,产生丰润的韵味(有著述认为是“指印痕”。手指是不能粘青料在坯上的)。如康熙青花山水图凤尾尊(图9),混水表现了山势龙脉的起伏,山峰冈岭的体积感。山体的阳面受光的空白,又化解了大片青色块的闭塞。一笔笔清晰的笔触,生动流畅,有节奏韵律感。画面上浮岚暖翠,尽收眼底;濠梁之乐,闲情自得。④“混水”烘托的意趣。用青料水在白色景物轮廓之外混水,起到反衬的作用。如康熙青花玉兰图瓶(图10),在玉兰花的周围用浓青料混水,烘托出玉兰花的高洁、白净与柔丽。著名画家于非的《玉兰黄鹂图》(图11)就采用蓝色为底映衬花鸟,好像置身在“仓庚耀羽,玉树临风”的春天里,蓝天下。此瓶结合立体装饰的特点,只在花朵周围局部衬以青料,再用小笔扫料渐次淡化,大胆、灵活地展示了“混水”工艺的多变性和适应性。相同的技法还表现素梅、白莲、白鹭等花鸟。这类作品整体上都给人以白(瓷)中有青(料),青(蓝天)中衬白(花)的美感,十分谐调、冲和、幽雅。
  
  三、青花的绘画性——写意
  
  (一)文人画风的青花瓷画
  清道光、咸丰年间,景德镇传统彩绘工艺日益式微之际,少数有文化素养的画师尝试在瓷(或坯)上作画题诗,落款署名钤(写)印,寻觅一种文人逸情雅趣。其中最有成就的是程门。门字雪笠,安徽黟县人。收藏界都知道他是浅绛彩大家,传世品多为此类。晚清张鸣珂《寒松阁谈艺录》云:“程门,工山水花卉,尝客景德镇画瓷器,有得一杯一碗者皆球壁视之。尝以七寸瓶画青花《寒松阁图》见贻,嘱题其山水小册,予每页作五绝一首。后雪笠辞世,其画册有人出重价购去,亦可谓具大法眼藏矣。”按常理画家皆以擅长之作赠友。以青花画《图》赠阁主人,可见程门更珍视自画的青花瓷。程门青花瓷画目前发现只有三块瓷板。如《翠滴滴图》(图12,原藏江西省文物商店),立轴式,图右山峰耸立,石壁陡峭。左下丛树槎,林梢山抹微云,近景山脚林间烟雾迷蒙,深不可测。题款云:“翠滴滴,笠道人。”《溪山渔隐图》为横披式,图依山势起伏而展开,峰峦岸坡丛林密树,掩映水村人家,小桥渔舟点缀其间。题款云:“溪添几篙绿,山可一窗青。丙戌(1886年)秋仲,笠道人程门。”款下釉里红料写“门”、“雪笠”两白文印。
  
  仅此珍贵的资料,我们只能简略归纳程门青花瓷画的艺术特色:第一,写意画的章法。从《溪山渔隐图》令人联想到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松树草亭、小舟垂钓一段景色的构图,实中有疏空,虚中含寥廓。第二,以书入画的笔法。如图12上山峰、苔点和树枝,秃锋钩皴线条的用笔顿挫有力,似屋漏痕或折钗股,老笔纷披,厚重朴拙,一扫晚清工匠画青花依样葫芦的轻飘与浅俗。第三,情景交融的意境。以瓷画之笔,写画中之景,抒胸中之意。驱使笔端纵横拓抹,不为陶瓷工艺材质所拘(实为有娴熟的技能)。大胆落笔,笔到意随,随意点染,染青于苍。翠光岚影,云烟飘渺,何等自在。第四,深厚的文化底蕴。分析程氏浅绛彩瓷画和山水册页(纸本),可以看出他是从纸砚生涯转画瓷画。画有新安画派之遗韵,书法师查士标,题跋文辞儒雅。涉笔坯上,自然有水墨画墨气淋漓的韵致。简言之,两件作品足以标立程门是青花瓷上“画吾自画”的开创者。稍晚浅绛彩名家金品卿承程氏余绪,偶绘青花,东涂西抹。尝见《松竹梅图瓷板》,苍劲中蕴含清秀之美。
  
  (二)传统工艺的青花瓷画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国画的艺术特征也被艺人仿照借鉴到青花彩绘中,王步是尝试用“混水”工艺表现水墨画特色取得成果的代表。王步青花的艺术特色:第一,用传统的“混水”技法钩线和画大块面。能把握笔中料水含量,并带动流注坯体的方向,使其画出曲直起伏遒劲的线条,如他画牵牛花、葡萄的藤蔓。也能用“混水”表现大块景物的生动形态,如画正反翻转变化的荷叶和青菜叶。第二,用“混水”渲染的清莹澄明色块表现荷叶、青菜叶的滋润,有生宣纸上水墨洇散的韵味,如青花杜鹃紫薇图四方笔筒(图13,景德镇陶瓷馆藏),鸟腹部羽毛、花枝和叶有水墨画渲染的滋润清朗效果。但是,他完全依赖“混水”技法,中国画的“骨法用笔”被弱化,缺少写意的俊逸、超诣。如鸟的神态,花的枝叶都稍嫌板刻,如青花釉里红诗意画瓷板(图14,景德镇陶瓷馆藏),画面琐细而杂乱,又受其他方面(诗文、书法)所囿,为其不足。
  
  (三)破陈规创新意的青花瓷画
  程门、金品卿有文人画意的青花瓷画沉寂近百年之后,南昌画家胡献雅来景执教,晚年也偶绘瓷画,又为釉下彩绘带来了逸韵。《芦苇小鸟图》(图15)即其小品佳作。圆盘左上实右下虚,借圆形的弧度,苇叶随风势飘起,茎与叶横斜交错,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不稳定斜三角形空白。用笔自然流畅而奔放,这些都助长了叶与鸟在风中飞动之感。笔墨(青料)极简练,只有数笔宽狭的线条和丛点,都因浓淡疏密的变化而丰富起来。特别是湖畔的小精灵看到水面的动静俯冲下来,更增添了画面的生机,令人不由吟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诗句来。
  
  “技进乎道”就是艺术,艺术是达到最高水平的技术(李泽厚语,见《走我自己的路》)。上世纪80年代以来,青花瓷画的传统技法发扬光大,艺术手法日新月异,呈现群芳争艳的局面。笔者治学之暇酷爱弄翰青花,如青花兰竹书法四方瓶(图16、17)。以此作谭麈,交流于同道:在青花创作寻觅水墨画神韵的同时,感受到作画过程中存在许多悬念——凭借用笔、染料的感觉和经验,完成后画面是灰黑朦胧的,与烧成瓷后晶莹幽靓的艺术效果大相径庭;悬念中充满着玄机——把自己的技艺借料、釉与火的配合,伴随着偶然,获得意外的惊喜或留点遗憾。画青花瓷,画中、物外都有无穷的趣味。
   (责编:雨岚)
其他文献
按语:  《收藏界》从本期起向读者郑重推出“中国画通鉴”专栏。本栏目由《收藏界》与中国画通鉴网(www.qiongyan.cn)合办,由中国画通鉴网总编李恢弘先生任栏目学术主持。本栏目将立足于学术性、鉴赏性和市场性高度统一的定位原则,以一刊一网同步的传播方式,来关注21世纪中国画市场及当代最具收藏价值的中国画家,并系统探讨传统中国画的精神实质与发展脉络。我们渴望为广大读者捧出一盘陶情悦性的案头珠玉
期刊
入选理由:  从大家林立的“长安画派”夹缝中脱颖而出,不离传统而超越传统,陈国勇创造了当代画坛最富有个性色彩与创新意味的现代山水画样式。其曲折幽深的笔墨语境,高致而精微的氛围营造,弥漫着波诡云谲的瑰丽与浪漫,和《山海经》般的魔幻与神异气息。    陈国勇,号清瘦客。1948年生,重庆丰都人。1977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1978年考取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研究生,1980年毕业留校任教
期刊
王震是中国书画史上少有的“商”、“艺”两不误的奇才,是近代中国文化的一个奇迹,由于他在旧上海商界的特殊身份和在近代书画艺术上产生的广泛影响,使得当今的许多文化和艺术学者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吉林省博物院收藏有王震的绘画作品一百二十余件,经过多年对这些作品的整理、研究,现将自己所了解的有关王震的生平及书画艺术成就,试作概括的介绍。    一、人品画艺俱进商业艺术皆赢    王震,1867年12月4日
期刊
战略指导:罗杨、马达  品牌规划:高玉涛  活动全程总监:姚志华  特别顾问:文怀沙、罗哲文、耿宝昌、杨伯达、吕军  专家评审委员:张浦生、王春城、张广文、云希正、古方、杨臣彬、金煜、吴镇烽、贾文忠、胡德生、夏更起、李彦君、戴志强、黄锡全、朱玉成、唐克美、高玉涛。  策划、主笔:董凡、阎正、李彦君  东北寻宝组:蔺颖慧  华东寻宝组:翁艺、高占交  西南寻宝组:陈军节  华南寻宝组:郭春昭  西北
期刊
  
期刊
由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家收藏专业委员会、中国民间国宝专家评审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民间国宝揭晓颁奖暨征集《国宝》歌曲演唱晚会”于2009年6月29日在全国政协礼堂三楼大厅隆重举行。商代兽面纹青铜方彝、当代纸织百米长城图、西汉碧玉夔龙蒲纹璧、清代髹漆描金镶嵌百宝格、汉代青铜摇钱树、清“磁器”书法瓷板画等6件藏品从上万件藏品中脱颖而出,被授予第二届“中国民间国宝”称号,汉
期刊
人生就是艺术,人来这个世上走一遭,经历过的事情千千万万。喜与悲、爱与恨、彷徨与萎顿、奋斗与磨难,那些长长短短、强强弱弱、高高低低的音符串联了人生的艺术。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地反思与认识自己,这是人生的一种境界。画家孔维克是如何看自己,本刊记者对其进行了专访。    匡:孔老师,您好!可以说在今天的中国画坛上您是一位颇有成就的画家了,用“功成名就”来形容您都不为过。我想问一下,当很多人都在追逐
期刊
2007年8月中旬的一个星期天,本人于西安八仙庵古玩市场目睹一枚五十名珍之一的“大宋通宝”背“当拾”大钱,其售卖者为西安近郊县的一名古泉贩子,他经常徜徉于市场商肆间,能拿出一些还看得过眼的古泉,鉴别能力也较其他泉贩为高,据云得于终南山下户县一农舍。该泉直径5.2厘米,穿径1.3厘米,红锈璨然点缀其间,钱文也极具徽宗皇帝之瘦金体遗风,隽永优美,经几位泉友揣摩,叹为珍品。  嘉定十七年,公元1224年
期刊
背“光”字“光绪通宝”铜钱    笔者收藏有一枚铜钱,十分罕见,今借贵刊一角向读者展示,供同道鉴赏。“光绪通宝”楷书直读,小平小型,钱径17毫米,背而满文“宝泉”,穿上“光”字。黄铜质。  笔者查找了很多钱币文献资料,一无所获,诸谱均未见该钱的记载,只见宝泉局铸造的“光绪通宝”小平钱,有在背穿上铸宇、宙、日、列、往、来等汉字的记载。  据实物观察,该钱钱体的绿锈深透入骨……我认为这是一枚铸量稀少的
期刊
贰拾伍文,元代权钞(背八思巴文“权”)。直径63.5毫米,厚5毫米,重67克。其钱文端庄洒脱,苍劲有力。材质青铜偏黄熟美,而背有隐起纹,重轮,似经早年除锈,包浆褐色,制作精美。此品贰拾伍文权钞为一陕西关中地区泉友收藏,据悉为家中世传。  按元朝用钞习惯,十文为一分,贰拾伍文可权银二分五厘。此钱昔古泉家宣古愚有之,有人曾认为此钱是元末民铸的一种铅质瘗钱。实际上此乃至正年问变更钞法¨寸的铅锡合金试样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