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青少年时期是学生成长学习的黄金阶段,这一时期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学生还没有一个比较成熟的思维,也没有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因此,初中的德育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极大地影响着初中生的品德和思维发展。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初中德育的实效性问题也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文章旨在对初中德育的实效性工作的几点认识,进而为提高初中德育的实效性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初中德育;德育工作;时效性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德育建设被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但就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在培养道德修养方面,德育的实效性较低的现象。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品行的最佳时期,提高初中阶段德育的实效性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一、德育工作缺乏时效性的原因
1、德育观念有偏差。由于受形而上学以及认知主义思维的影响比较深,目前我国的德育观念存在一定的偏差。普遍认为德育是一种独立的教育形式,它与学生的智育、美育等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学校一般会将德育的课程单独设立,并请专业的德育教师任教,这导致德育理论和实践的背离,和学生的整体生活严重脱轨。德育理论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不能有效的结合,致使学生在面临实际的问题时,依然不能有效利用德育的知识去解决,学生缺乏一定的道德认识,不能获得相应的道德体验,难以实现德育的最终目的。
2、高考唯分数论,使学校教育偏离了全面发展教育轨道。高考的唯分数论,使学校漠视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科学教育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校是培养祖国栋梁之才的地方,更应该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偏离了这个轨道,就是背离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应试教育”违背了《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的原则。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实践的能力培养。以应试成绩作为首要评价标准,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校应把握好教育方针,引导高考这根指挥棒,使学校真正步入全面发展的教育轨道。
3、初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缺乏创新。在初中德育工作中,一些班主任没有对德育教育持有正确的态度和理解。近年来,教育观念的进步使德育教育不断朝着生活化、多样化等方向发展,但这些倾向与既有的传统德育教育模式相比只能算是但还是九牛一毛,传统模式依然占有很大比例,“告诫”、“要求”一直都是初中德育课堂生的主要氛围。这样的教学方法不利于使学生对事物生成正确的认知,而刻意的效仿则对良好道德习惯养成的作用微乎其微。此外,在初中德育工作中,一些班主任缺乏尝试和创新的勇气和魄力,对新的教学方法敬而远之,这对德育工作的持续性以及德育效果的提升造成了不利影响。
二、实现初中生德育教育时效性的几点认识
1、科学的确定德育目标、任务和内容。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对于处于心理、生理发生巨大变化的初中生来说,德育是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科学的确定德育目标和内容,教师可以更好的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德育具有导向、选择、协调、激励的作用,而首当其冲的是确立德育目标。从 1988 年制定并试行《中学德育大纲》,对中学德育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对于《大纲》的贯彻实施,使中学德育工作更有利于走向科学化、序列化、制度化,更好的保持中学德育工作的相对稳定性,有利于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
2、学校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率呈上升趋势。尤其令人堪忧的是,未成年人中有不良行为的群体正在日益扩大,诱发犯罪的潜在因素也在不断增加。究其原因,除家庭和学校存在一定的教育失当因素之外,主要还在于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定型,缺乏一定的辨别是非能力,自我约束力差,不能正确的认识社会,此时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应该教育学生正确的认识社会。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形成健康完整的人格的前提。
三、提高初中德育实效性的路径
1、教育工作者更新德育观念,提高认识。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不断更新思维观念,摒弃传统的思维模式,增强对德育教育工作实质的认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运用新的教育方法实施教育。德育是对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逐渐内化的过程,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让他们运用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2、德育工作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情感以及生活感受和体验,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教师应该借助各种有效的教育资源,通过创设特定的德育情境,正确的引导学生,不仅让学生对德育知识有了很好的掌握,还丰富了他们的实践生活,达到对德育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有效地指导自己的行为。
3、建立道德教育观察与评价机制。合理有效的道德教育必须要重视教育效果的评价与审核机制建设。特别是关注道德教育实效性而做出的探索和改革措施,其实际效果和学生的课堂反映是否达到预期目标难以确定。初中道德教育负责部门和人员要制定合理有效的道德教育效果观察与评价机制,对德育教育新思路、新模式、新理念、新方法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估,对其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进行汇总,为德育教育方法的改良改进提供客观可靠的指导。健全完善的德育教育效果观察与评价机制对于保障实效性教育尝试和探索的效果有重要意义,一定要引起教师队伍和有關部门的重视。
四、结语
初中德育教育的实效性需要合理的教学规划、优秀的教师队伍道德素质、改进型的道德教育方法和合理有效的德育教育效果评估机制,来共同来促成。初中学校要紧密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资源、师资力量,进行科学严谨的分配、整合,积极落实各项教学规划,确保德育教育成果发展到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纪文晓,高中建.借助社会工作理念创新高校德育方法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05) .
[2] 张燕.润物无声用爱心播种希望—浅谈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J].新课程,2010(03).
[3] 黄河.《弟子规》在现代学校德育教育中的意义[J].赤峰学院学报,2012(06)
[4] 周忠生,艾清萍.农村初中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的措施[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02) .
关键词:初中德育;德育工作;时效性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德育建设被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但就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在培养道德修养方面,德育的实效性较低的现象。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品行的最佳时期,提高初中阶段德育的实效性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一、德育工作缺乏时效性的原因
1、德育观念有偏差。由于受形而上学以及认知主义思维的影响比较深,目前我国的德育观念存在一定的偏差。普遍认为德育是一种独立的教育形式,它与学生的智育、美育等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学校一般会将德育的课程单独设立,并请专业的德育教师任教,这导致德育理论和实践的背离,和学生的整体生活严重脱轨。德育理论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不能有效的结合,致使学生在面临实际的问题时,依然不能有效利用德育的知识去解决,学生缺乏一定的道德认识,不能获得相应的道德体验,难以实现德育的最终目的。
2、高考唯分数论,使学校教育偏离了全面发展教育轨道。高考的唯分数论,使学校漠视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科学教育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校是培养祖国栋梁之才的地方,更应该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偏离了这个轨道,就是背离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应试教育”违背了《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的原则。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实践的能力培养。以应试成绩作为首要评价标准,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校应把握好教育方针,引导高考这根指挥棒,使学校真正步入全面发展的教育轨道。
3、初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缺乏创新。在初中德育工作中,一些班主任没有对德育教育持有正确的态度和理解。近年来,教育观念的进步使德育教育不断朝着生活化、多样化等方向发展,但这些倾向与既有的传统德育教育模式相比只能算是但还是九牛一毛,传统模式依然占有很大比例,“告诫”、“要求”一直都是初中德育课堂生的主要氛围。这样的教学方法不利于使学生对事物生成正确的认知,而刻意的效仿则对良好道德习惯养成的作用微乎其微。此外,在初中德育工作中,一些班主任缺乏尝试和创新的勇气和魄力,对新的教学方法敬而远之,这对德育工作的持续性以及德育效果的提升造成了不利影响。
二、实现初中生德育教育时效性的几点认识
1、科学的确定德育目标、任务和内容。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对于处于心理、生理发生巨大变化的初中生来说,德育是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科学的确定德育目标和内容,教师可以更好的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德育具有导向、选择、协调、激励的作用,而首当其冲的是确立德育目标。从 1988 年制定并试行《中学德育大纲》,对中学德育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对于《大纲》的贯彻实施,使中学德育工作更有利于走向科学化、序列化、制度化,更好的保持中学德育工作的相对稳定性,有利于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
2、学校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率呈上升趋势。尤其令人堪忧的是,未成年人中有不良行为的群体正在日益扩大,诱发犯罪的潜在因素也在不断增加。究其原因,除家庭和学校存在一定的教育失当因素之外,主要还在于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定型,缺乏一定的辨别是非能力,自我约束力差,不能正确的认识社会,此时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应该教育学生正确的认识社会。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形成健康完整的人格的前提。
三、提高初中德育实效性的路径
1、教育工作者更新德育观念,提高认识。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不断更新思维观念,摒弃传统的思维模式,增强对德育教育工作实质的认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运用新的教育方法实施教育。德育是对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逐渐内化的过程,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让他们运用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2、德育工作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情感以及生活感受和体验,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教师应该借助各种有效的教育资源,通过创设特定的德育情境,正确的引导学生,不仅让学生对德育知识有了很好的掌握,还丰富了他们的实践生活,达到对德育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有效地指导自己的行为。
3、建立道德教育观察与评价机制。合理有效的道德教育必须要重视教育效果的评价与审核机制建设。特别是关注道德教育实效性而做出的探索和改革措施,其实际效果和学生的课堂反映是否达到预期目标难以确定。初中道德教育负责部门和人员要制定合理有效的道德教育效果观察与评价机制,对德育教育新思路、新模式、新理念、新方法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估,对其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进行汇总,为德育教育方法的改良改进提供客观可靠的指导。健全完善的德育教育效果观察与评价机制对于保障实效性教育尝试和探索的效果有重要意义,一定要引起教师队伍和有關部门的重视。
四、结语
初中德育教育的实效性需要合理的教学规划、优秀的教师队伍道德素质、改进型的道德教育方法和合理有效的德育教育效果评估机制,来共同来促成。初中学校要紧密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资源、师资力量,进行科学严谨的分配、整合,积极落实各项教学规划,确保德育教育成果发展到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纪文晓,高中建.借助社会工作理念创新高校德育方法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05) .
[2] 张燕.润物无声用爱心播种希望—浅谈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J].新课程,2010(03).
[3] 黄河.《弟子规》在现代学校德育教育中的意义[J].赤峰学院学报,2012(06)
[4] 周忠生,艾清萍.农村初中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的措施[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