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渐渐认识到高效课堂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充分培养和锤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效课堂绝不是只图眼前热闹的应试之举,而是实实在在的求真务实的活动。作为教育组织者的教师,是课堂改革的最直接的一环,或者讲是高效课堂实现的关键因素。所以,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打造高效课堂:
一、灵活应用教学方法
科学地安排好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寻求更有效、更灵活的方法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能力提高的更快。孟子曾经说:“教亦多术矣”。“术”即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灵活的教法,不拘一格,只要是较快达到目的方法,便是好方法。
例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燃烧的化学现象和气体密度的知识,提出了进行科学实验探究的方法,可设计以下实验探究:将放在同一平面上的两支一高一低蜡烛,点燃以后,用大烧杯罩在蜡烛上,让学生猜想哪一支蜡烛先熄灭?问题提出以后,学生反应热烈,大多数学生认为低的蜡烛先熄灭,高的蜡烛后熄灭。此时,老师没有问这些学生为什么认为低的蜡烛先熄灭,而是问有没有学生认为高的蜡烛先熄灭。马上就有同学说:“高的蜡烛先熄灭。”话音刚落,有些同学就提出反对意见。此时老师就让学生们提出各自证明自己的猜想,为了证明自己提出的猜想是正确的。学生们开始实验,实验的结果是高的蜡烛先熄灭了,绝大多数认为低的蜡烛先熄灭的学生对实验结果感到十分惊讶,反问到:为什么我们的判断错了?于是教师组织学生对为什么高的蜡烛先熄灭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认为低的蜡烛先熄灭的同学说:蜡烛燃烧是需要氧气的,蜡烛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气体要下沉,由此我们就得到低的蜡烛先熄灭的结论。问题错在哪里呢?关键的问题在于二氧化碳气体究竟是上升还是下降?认为低的蜡烛先熄灭的同学拿出了证据,他们查阅了资料,上面写着的数据是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老师引导学生阅读密度表,让学生仔细分析阅读表上的说明,学生们发现,表上注明了温度条件。通过讨论,学生们了解到蜡烛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的温度比周围空气温度要高许多,由此学生们得到了统一认识的答案。
在《粗盐提纯》实验中,老师先提问:在家里有哪些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学生各抒己见,答案多得很,有用筛子筛,用簸箕簸,用水淘,用口袋滤,用风斗扇……学生兴趣高涨,每个人都有话要说,接着教师问:在实验室里,如何将粗盐制成精盐呢?学生大胆设计实验,踊跃发言,这对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很有帮助,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高。
又如在学“金属和金属矿物”时,有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现了一元硬币能被磁铁吸引的现象,提出“一元硬币中是否含铁”的问题,学生回答“一元硬币不是铁制的。”老师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能被磁铁吸引的金属是否只有铁一种?不同面值的硬币材质分别是什么?铸造硬币的金属材料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反思意识以及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妥善处理教学细节
有了好的教法,但教学细节处理不当,必然会浪费时间,影响45分钟的效率。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教师要合理使用教具,妥善处理教学细节,教师备课时,应考虑到教学的每一细节以及处理方法。
初中化学第三单元教学内容,主要讲述物质的宏观和微观知识、化学用语、有关化学式的计算三大方面作了细致的阐述。针对本章知识比较抽象和与生活的联系不够多,我在教学中对每个知识点一一攻关。首先抓每个知识点从理解、记忆、运用上的“过关“,尽量让学生采取分散记忆和设计巧记。例如对原子结构、元素符号、化合价等知识点设计了“顺口溜、图例模拟、天天3分钟”等分散记忆的“法则”等等。对11个知识点的重难点突破上尽量将相关知识及时总结、找准关系,形成知识网络,体现知识之间的系统性。如学习原子知识时及时联系分子的相关知识,学习元素知识时及时联系原子的相关知识,学完离子知识后及时把物质的微观和宏观知识进行比较和归类,形成“知识链”;学完化学式、化合价后及时将化学用语知识归类比较,找出区别与联系,这样保证了本章知识“点”与“线”的紧密结合,学生就容易将这些抽象的知识较好地学习,并有效地运用。
三、充分重视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起作用见效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十分重要的。学习方法一旦被学生掌握,课堂教学效率必将大大提高,学生也将受益终身。
化学的发展起源于实验又依赖于实验,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这也是教学大纲明确规定的,同学们必须要养成自己动手实验的能力。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验”,亲自动手实验不仅能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加深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和巩固,成倍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实验室制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动手实验比只凭看老师做和自己硬记要掌握得快且牢得多。因此,我们要在老师的安排下积极动手实验,努力达到每次实验的目的,对于实验手册要求的学生动手实验和课本上的演示实验,都要注意对实验目的、原理、操作、现象和结论的理解和掌握。
除了掌握好课本知识,还要学会运用化学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经常有意识地注意观察身边的化学现象,多想一下“为什么”,用学过的化学知识思考和解决问题,激发学习兴趣。例如水壶中的水垢成分是什么?怎样除去?药品说明书中注明含铝占0.003%,是什么意思?汽水中的气体是什么?怎样去检验?通过思考这些问题,既可复习课本旧知识,又可提高实践能力。 叶圣陶老前辈曾说过:“对于学生来说,能够得到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养成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练就几路真正有用的本领,那才是最大的实益,终身受用的好修养。”只要我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再靠坚韧不拔的毅力,学好化学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
四、善于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对一切来说,只有喜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学生无兴趣的课绝对不会有效率,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酸碱与指示剂”反应时老师可以设计一个“捉迷藏”的趣味实验,用玻璃棒蘸取酚酞试液在滤纸上画一只小狗,然后把滤纸放在浓氨水瓶口上方,滤纸上很快出现一只红色小狗,再把滤纸放在浓盐酸瓶口上方,小猫慢慢消失。让学生在惊讶之中,让他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通过明显的趣味实验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也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引发求知欲,达到教学的目的。
如在讲碳酸钙的性质时,可介绍我国桂林溶洞奇观;又如在讲氢气的可燃性时,可与学生一起展望未来的新能源,就其污染小、发热量大、资源广阔的特点,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能把水轻易的分解成氢气和氧气,那将是世界能源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这样既增加了趣味性又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再如讲到溶液PH值测定的意义时,可让学生测学校水池中水的值,或者在校园中取样配成土壤溶液测其值,看看是否适合花草树木生长的酸碱环境,如不尽人意,自己想什么办法解决,这样使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去征服自然,使其尝试到“知识有用武之地”的心灵快感,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正确对待个别差异
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应回避,但个别差异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教师采取有效手段,差生是可以转变的。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说得好:“如果教师能用教20%至25%的优秀生的办法对待其他学生,这个问题就会解决了”,向课堂要效率,就必需在转化差生上多下功夫。
总之,就是每一堂课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有最理想的学习状态,才能达到高效课堂。高效率地提高课堂教学,向45分钟要效率,应是每位教师终身所要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教育全集》陶行知江苏教育出版社
[2]《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
[3]《教育的智慧》林崇德.开明出版社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葛江中学)
一、灵活应用教学方法
科学地安排好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寻求更有效、更灵活的方法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能力提高的更快。孟子曾经说:“教亦多术矣”。“术”即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灵活的教法,不拘一格,只要是较快达到目的方法,便是好方法。
例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燃烧的化学现象和气体密度的知识,提出了进行科学实验探究的方法,可设计以下实验探究:将放在同一平面上的两支一高一低蜡烛,点燃以后,用大烧杯罩在蜡烛上,让学生猜想哪一支蜡烛先熄灭?问题提出以后,学生反应热烈,大多数学生认为低的蜡烛先熄灭,高的蜡烛后熄灭。此时,老师没有问这些学生为什么认为低的蜡烛先熄灭,而是问有没有学生认为高的蜡烛先熄灭。马上就有同学说:“高的蜡烛先熄灭。”话音刚落,有些同学就提出反对意见。此时老师就让学生们提出各自证明自己的猜想,为了证明自己提出的猜想是正确的。学生们开始实验,实验的结果是高的蜡烛先熄灭了,绝大多数认为低的蜡烛先熄灭的学生对实验结果感到十分惊讶,反问到:为什么我们的判断错了?于是教师组织学生对为什么高的蜡烛先熄灭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认为低的蜡烛先熄灭的同学说:蜡烛燃烧是需要氧气的,蜡烛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气体要下沉,由此我们就得到低的蜡烛先熄灭的结论。问题错在哪里呢?关键的问题在于二氧化碳气体究竟是上升还是下降?认为低的蜡烛先熄灭的同学拿出了证据,他们查阅了资料,上面写着的数据是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老师引导学生阅读密度表,让学生仔细分析阅读表上的说明,学生们发现,表上注明了温度条件。通过讨论,学生们了解到蜡烛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的温度比周围空气温度要高许多,由此学生们得到了统一认识的答案。
在《粗盐提纯》实验中,老师先提问:在家里有哪些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学生各抒己见,答案多得很,有用筛子筛,用簸箕簸,用水淘,用口袋滤,用风斗扇……学生兴趣高涨,每个人都有话要说,接着教师问:在实验室里,如何将粗盐制成精盐呢?学生大胆设计实验,踊跃发言,这对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很有帮助,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高。
又如在学“金属和金属矿物”时,有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现了一元硬币能被磁铁吸引的现象,提出“一元硬币中是否含铁”的问题,学生回答“一元硬币不是铁制的。”老师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能被磁铁吸引的金属是否只有铁一种?不同面值的硬币材质分别是什么?铸造硬币的金属材料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反思意识以及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妥善处理教学细节
有了好的教法,但教学细节处理不当,必然会浪费时间,影响45分钟的效率。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教师要合理使用教具,妥善处理教学细节,教师备课时,应考虑到教学的每一细节以及处理方法。
初中化学第三单元教学内容,主要讲述物质的宏观和微观知识、化学用语、有关化学式的计算三大方面作了细致的阐述。针对本章知识比较抽象和与生活的联系不够多,我在教学中对每个知识点一一攻关。首先抓每个知识点从理解、记忆、运用上的“过关“,尽量让学生采取分散记忆和设计巧记。例如对原子结构、元素符号、化合价等知识点设计了“顺口溜、图例模拟、天天3分钟”等分散记忆的“法则”等等。对11个知识点的重难点突破上尽量将相关知识及时总结、找准关系,形成知识网络,体现知识之间的系统性。如学习原子知识时及时联系分子的相关知识,学习元素知识时及时联系原子的相关知识,学完离子知识后及时把物质的微观和宏观知识进行比较和归类,形成“知识链”;学完化学式、化合价后及时将化学用语知识归类比较,找出区别与联系,这样保证了本章知识“点”与“线”的紧密结合,学生就容易将这些抽象的知识较好地学习,并有效地运用。
三、充分重视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起作用见效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十分重要的。学习方法一旦被学生掌握,课堂教学效率必将大大提高,学生也将受益终身。
化学的发展起源于实验又依赖于实验,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这也是教学大纲明确规定的,同学们必须要养成自己动手实验的能力。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验”,亲自动手实验不仅能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加深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和巩固,成倍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实验室制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动手实验比只凭看老师做和自己硬记要掌握得快且牢得多。因此,我们要在老师的安排下积极动手实验,努力达到每次实验的目的,对于实验手册要求的学生动手实验和课本上的演示实验,都要注意对实验目的、原理、操作、现象和结论的理解和掌握。
除了掌握好课本知识,还要学会运用化学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经常有意识地注意观察身边的化学现象,多想一下“为什么”,用学过的化学知识思考和解决问题,激发学习兴趣。例如水壶中的水垢成分是什么?怎样除去?药品说明书中注明含铝占0.003%,是什么意思?汽水中的气体是什么?怎样去检验?通过思考这些问题,既可复习课本旧知识,又可提高实践能力。 叶圣陶老前辈曾说过:“对于学生来说,能够得到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养成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练就几路真正有用的本领,那才是最大的实益,终身受用的好修养。”只要我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再靠坚韧不拔的毅力,学好化学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
四、善于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对一切来说,只有喜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学生无兴趣的课绝对不会有效率,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酸碱与指示剂”反应时老师可以设计一个“捉迷藏”的趣味实验,用玻璃棒蘸取酚酞试液在滤纸上画一只小狗,然后把滤纸放在浓氨水瓶口上方,滤纸上很快出现一只红色小狗,再把滤纸放在浓盐酸瓶口上方,小猫慢慢消失。让学生在惊讶之中,让他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通过明显的趣味实验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也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引发求知欲,达到教学的目的。
如在讲碳酸钙的性质时,可介绍我国桂林溶洞奇观;又如在讲氢气的可燃性时,可与学生一起展望未来的新能源,就其污染小、发热量大、资源广阔的特点,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能把水轻易的分解成氢气和氧气,那将是世界能源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这样既增加了趣味性又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再如讲到溶液PH值测定的意义时,可让学生测学校水池中水的值,或者在校园中取样配成土壤溶液测其值,看看是否适合花草树木生长的酸碱环境,如不尽人意,自己想什么办法解决,这样使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去征服自然,使其尝试到“知识有用武之地”的心灵快感,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正确对待个别差异
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应回避,但个别差异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教师采取有效手段,差生是可以转变的。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说得好:“如果教师能用教20%至25%的优秀生的办法对待其他学生,这个问题就会解决了”,向课堂要效率,就必需在转化差生上多下功夫。
总之,就是每一堂课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有最理想的学习状态,才能达到高效课堂。高效率地提高课堂教学,向45分钟要效率,应是每位教师终身所要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教育全集》陶行知江苏教育出版社
[2]《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
[3]《教育的智慧》林崇德.开明出版社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葛江中学)